一种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0724发布日期:2020-05-26 17:54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充气垫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



背景技术:

俯卧位通气是指在施行机械通气时,把患者置于俯卧式体位,从而可以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的引流,减少心脏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使背侧肺泡复张,改变胸壁的顺应性从而改善氧合。英国重症医学会(ficm)2018年临床指南中提出,每天12小时以上的俯卧位通气对中重度ards患者的死亡率,平均住院日等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已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俯卧位通气措施的治疗时间过长,极易给患者带来的压疮方面的问题。多项研究表明,俯卧位通气可增加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其发生压疮的概率是未实施俯卧位通气患者的1.36倍。俯卧位通气患者一旦出现压疮,不仅容易继发感染,而且直接导致患者呼吸机治疗耐受性和依从性下降,影响原发病治疗,甚至可能因此中断俯卧位通气治疗。

临床上多使用专门的翻身床或翻身器,在压疮好发部位采用减压敷料,或者用软枕支撑易受压部位等措施来预防压疮。

现有技术上,俯卧位通气患者翻身的护理方法:

(1)采用专门的翻身床或翻身器:翻身时需多人协同进行,先将患者翻于一侧,再转至俯卧位,这样十分浪费人力,且仪器价格昂贵,推广困难,且易出现压疮,不便于消毒。同时为保证通气及插管,患者头面部必须偏向一侧放置于软垫上,其缺点是体位摆放中如头部向侧面扭转90°对侧的椎动脉就可能完全闭塞,导致脑缺血和脑血栓;同时头部的受压点集中在下颌、颧骨、眶上神经等部位,容易使患者出现头面部的压疮及双眼失明等并发症;胸部及腹部长时间受压易引起通气受限,还可致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出现血压下降或局部失血。

(2)使用预防性敷料:临床上常用水胶体辅料和泡沫辅料,但至今还没有确切的证据支持某一种敷料的最有效,有效性还有待研究。

(3)软枕支撑受压部位:目前使用多为直接采用普通的枕头,因各体位垫枕头时枕头是独立同时放置的,在临床操作过程中相应需要5-6个医护人员配合,尤其是对肥胖患者行俯卧位,甚至需要到8个人,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每次放置枕头时,各枕头放置部位不易准确,且因没有事先固定,放置后的枕头容易移位。而且普通的枕头不符合各部位人体生理特征,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做不到凹凸对位,所有部位压迫,尤其是骨隆突及易受压部位没有得到就有的保护,致皮肤黏膜容易压迫受损。同时用常规枕头时还易导致人工气道,动静脉管道及各种引流管压迫,扭曲移位,脱出等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对于俯卧位通气患者翻身的护理,以上方法均消耗大量人力,易出现压疮,造成脱管等不良事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对俯卧位通气患者翻身的护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保证患者受压部位悬空,既可以减少患者压疮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不舒适感,又降低了管道脱落的发生率以及减少了操作过程中的护理工作量的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包括充气垫本体,所述充气垫本体的侧壁设有充气口;

所述充气垫本体包括:

头部支撑部,所述头部支撑部呈圆环状设置,所述头部支撑部的侧壁设有开口;

第一身体支撑部,所述第一身体支撑部的一端与所述头部支撑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身体支撑部与所述头部支撑部相连通;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身体支撑部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身体支撑部相连通,所述连接部呈半圆环设置;

第二身体支撑部,所述第二身体支撑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二身体支撑部与所述连接部相连通,所述第一身体支撑部和所述第二身体支撑部上分别设有若干通槽。

上述的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其中,所述头部支撑部、所述第一身体支撑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身体支撑部之间形成悬空空间,所述头部支撑部与所述第二身体支撑部的另一端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悬空空间相连通。

上述的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其中,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二身体支撑部的另一端。

上述的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其中,所述头部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身体支撑部与所述第二身体支撑部之间。

上述的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其中,若干所述通槽包括若干第一通槽和若干第二通槽,若干所述第一通槽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身体支撑部上,若干所述第二通槽设于所述第二身体支撑部上,若干所述第一通槽与若干所述第二通槽分别位于所述连接部呈对称设置。

上述的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其中,相邻两所述第一通槽之间呈等间距设置,相邻两所述第二通槽之间呈等间距设置。

上述的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其中,若干所述第一通槽和若干所述第二通槽均呈正方体设置。

上述的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其中,所述第一身体支撑部和所述第二身体支撑部均呈长方体设置。

上述的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其中,所述第一身体支撑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身体支撑部的长度,所述第一身体支撑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身体支撑部的宽度,所述第一身体支撑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通槽的边长,所述第二身体支撑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通槽的边长。

上述的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其中,所述充气口设于所述第一身体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二身体支撑部的一侧,所述充气口位于所述第一身体支撑部靠近所述头部支撑部的一端。

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根据患者俯卧位时的体位特点,设计成特殊的充气垫,保证患者受压部位悬空,既可以减少患者压疮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不舒适感,又降低了管道的受压与脱落的发生率以及减少了操作过程中的护理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充气垫本体;2、充气口;3、头部支撑部;4、第一身体支撑部;5、连接部;6、第二身体支撑部;7、开口;8、通槽;81、第一通槽;82、第二通槽;9、悬空空间;10、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新型俯卧位通气充气垫,包括:包括充气垫本体1,充气垫本体1的侧壁设有充气口2。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充气垫本体1包括:头部支撑部3、第一身体支撑部4、连接部5和第二身体支撑部6,头部支撑部3呈圆环状设置,头部支撑部3的侧壁设有开口7,第一身体支撑部4的一端与头部支撑部3固定连接,且第一身体支撑部4与头部支撑部3相连通,连接部5的一端与第一身体支撑部4的另一端连接,且连接部5与第一身体支撑部3相连通,连接部5呈半圆环设置,第二身体支撑部6的一端与连接部5的另一端连接,且第二身体支撑部6与连接部5相连通,第一身体支撑部4和第二身体支撑部6上分别设有若干通槽8。优选地,第一身体支撑部4靠近第二身体支撑部6的一侧的一端与头部支撑部3固定连接。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头部支撑部3、第一身体支撑部4、连接部5与第二身体支撑部6之间形成悬空空间9,头部支撑部4与第二身体支撑部6的另一端之间形成间隙10,间隙10与悬空空间9相连通。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开口7朝向第二身体支撑部6的另一端。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头部支撑部3位于第一身体支撑部4与第二身体支撑部6之间。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如下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所示,若干通槽8包括若干第一通槽81和若干第二通槽82,若干第一通槽81分别设于第一身体支撑部4上,若干第二通槽82分别设于第二身体支撑部6上,若干第一通槽4与若干第二通槽6分别位于连接部5呈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相邻两第一通槽81之间呈等间距设置,相邻两第二通槽82之间呈等间距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若干第一通槽81和若干第二通槽82均呈正方体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第一身体支撑部4和第二身体支撑部6均呈长方体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第一身体支撑部4的长度大于第二身体支撑部6的长度,第一身体支撑部4的宽度等于第二身体支撑部6的宽度,第一身体支撑部4的宽度大于第一通槽81的边长,第二身体支撑部6的宽度大于第二通槽82的边长。

优选地,第一通槽81的边长和第二通槽82的边长均为16cm,头部支撑部3的内径为14cm,头部支撑部3的外径为20cm。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充气口2设于第一身体支撑部4远离第二身体支撑部6的一侧,充气口2位于第一身体支撑部4靠近头部支撑部6的一端。

优选地,头部支撑部3、第一身体支撑部4、第二身体支撑部6和连接部5的厚度相等,且厚度均为40cm。

本实用新型的由保持患者受压部位为悬空的特殊气垫及电动充气泵组成,电动充气泵通过充气口2给充气垫充气。

本实用新型根据患者俯卧位时的体位特点,设计成特殊的充气垫,即将头部支撑部3设置呈圆环状,第一身体支撑部4、第二身体支撑部6上设置若干通槽8,头部支撑部3、第一身体支撑部4、连接部5和第二身体支撑部6之间形成悬空空间,保证患者受压部位悬空,既可以减少患者压疮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不舒适感,又降低了管道的受压与脱落的发生率以及减少了操作过程中的护理工作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