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磁共振检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核磁共振检查系统大多为固定安装形式,为了起到屏蔽外部干扰的目的,核磁共振检查系统一般是固定安装在核磁共振屏蔽室中。
对于需要做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而言,其需要被送到核磁共振屏蔽室内进行检查。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患者来说,由于治疗的需要,其不方便进行长距离移动,这也使得其难以被送到核磁共振屏蔽室内进行检查。
而如果把核磁共振检查系统做成移动式的,就能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当核磁共振检查系统移动到核磁共振屏蔽室外时,自然环境中的电磁会对检查结果产生干扰,特别地,需要检查的患者是在检查时才进入到核磁共振检查系统中的,患者的部分身体位于核磁共振主体内,部分身体位于核磁共振主体外,现有技术中没有专门用于对患者进行屏蔽的装置,由于患者的存在,外部干扰能够通过患者与核磁共振主体之间的间隙进入到核磁共振主体内干扰检查结果,这也使得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系统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旨在解决现有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其包括舱体和移动式支架;所述舱体包括多块屏蔽板,所述多块屏蔽板围成用于容置患者的容置腔,所述舱体还包括用于供患者从所述容置腔内向外伸出的端口;所述端口的四周设置有端口导电结构,所述端口导电结构用于使所述舱体与外部屏蔽部件导电连接;相接的所述屏蔽板之间导电连接以使相接的所述屏蔽板之间的间隙内形成密封的电磁屏蔽结构;所述移动式支架安装在所述舱体的下方以带动所述舱体移动。
进一步地,至少部分所述屏蔽板为透明屏蔽板,所述透明屏蔽板包括透明板和夹在所述透明板之间的屏蔽网。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屏蔽板的边缘处设置有外露的导电条,所述导电条与所述透明屏蔽板内的屏蔽网电连接;相接的所述透明屏蔽板之间通过所述导电条导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多块屏蔽板包括屏蔽底板、屏蔽端板和两块屏蔽翻板;所述两块屏蔽翻板的底边分别连接在所述屏蔽底板的两侧,所述两块屏蔽翻板具有闭合状态,当所述两块屏蔽翻板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两块屏蔽翻板与所述屏蔽底板围成筒状结构,所述屏蔽端板设置在所述筒状结构的第一端,所述筒状结构的第二端为开放式以构成所述端口。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底板包括导电板和设置在所述导电板下方的支撑板,所述屏蔽端板和所述两块屏蔽翻板为所述透明屏蔽板。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端板可拆卸地插接在所述屏蔽底板,所述屏蔽端板内的屏蔽网通过所述导电条与所述屏蔽底板内的导电板导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翻板通过合页与所述屏蔽底板铰接,所述屏蔽翻板内的屏蔽网通过柔性导电材料与所述屏蔽底板内的导电板导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筒状结构为长方体状,所述屏蔽端板为长方形;每块所述屏蔽翻板包括第一翻板和第二翻板,第一翻板的底边铰接在所述屏蔽底板,第一翻板内的屏蔽网通过柔性导电材料与所述屏蔽底板内的导电板导电连接,第二翻板铰接在第一翻板的顶边,第二翻板内的屏蔽网通过柔性导电材料与第一翻板内的屏蔽网导电连接;在所述两块屏蔽翻板之间,其中一块第二翻板内的屏蔽网通过所述导电条与另一块第二翻板内的屏蔽网导电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屏蔽端板与所述屏蔽翻板之间设置有拉扣,和/或,在所述两块屏蔽翻板之间设置有拉扣。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式支架包括剪叉升降架、设置在所述剪叉升降架的底部的万向轮和设置在所述剪叉升降架的顶部的承载床面,所述承载床面承载所述舱体,所述舱体内设置有患者托板,所述万向轮设置有锁定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其通过设置多块屏蔽板以围成舱体,且舱体被移动式支架带动移动,以实现该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可移动;舱体留有端口,由于相接的屏蔽板之间导电连接以使相接的屏蔽板之间的间隙内形成密封的电磁屏蔽结构,当通过端口把该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导电连接到核磁共振主体的屏蔽部件后,该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便与核磁共振主体的屏蔽部件共同构成一个电磁屏蔽空间,患者和核磁共振主体都被包裹在该电磁屏蔽空间内,以防止外部干扰进入到核磁共振主体内干扰检查结果,该种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有利于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系统的实现。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透明屏蔽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的两块屏蔽翻板下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的两块屏蔽翻板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屏蔽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屏蔽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屏蔽翻板与屏蔽底板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翻板与第二翻板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的连接到核磁共振主体的屏蔽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中的中附图标记为:
01-核磁共振主体、02-屏蔽壳体、03-患者;
1-舱体、11-端口、12-患者托板;
2-移动式支架、21-剪叉升降架、22-万向轮、23-承载床面;
31-透明板、32-屏蔽网、33-导电条;
4-屏蔽底板、41-导电板、42-支撑板;
5-屏蔽端板、51-插销;
6-屏蔽翻板、61-第一翻板、62-第二翻板;
7-合页;
8-柔性导电材料;
9-拉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如图1所示,其包括舱体1和移动式支架2;舱体1包括多块屏蔽板,多块屏蔽板围成用于容置患者的容置腔,舱体1还包括用于供患者从容置腔内向外伸出的端口11;端口11的四周设置有端口导电结构,端口导电结构用于使舱体1与外部屏蔽部件导电连接;相接的屏蔽板之间导电连接以使相接的屏蔽板之间的间隙内形成密封的电磁屏蔽结构;移动式支架2安装在舱体1的下方以带动舱体1移动。
本申请中所指的端口导电结构可以是一个外加的导电金属圈,该导电金属圈围绕端口11并与舱体1导电连接;该端口导电结构也可以是从舱体1内向外伸出或裸露的导电件,导电件围绕端口四周,如下文当屏蔽板是由透明板和夹在透明板之间的屏蔽网组成时,可以设置部分屏蔽网向外伸出或裸露,这些向外伸出或裸露的屏蔽网便是所述导电件,这些向外伸出或裸露的屏蔽网围成封闭状态便构成所述端口导电结构。当然,除了上述的结构形式以外,还有其他结构形式的端口导电结构,类似的替换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端口导电结构用于使舱体1与外部屏蔽部件导电连接,以使舱体1与外部屏蔽部件共同构成一个封闭式的电磁屏蔽空间。
基于上述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其通过设置多块屏蔽板以围成舱体1,且舱体1被移动式支架2带动移动,以实现该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可移动;舱体1留有端口11,由于相接的屏蔽板之间导电连接以使相接的屏蔽板之间的间隙内形成密封的电磁屏蔽结构,当通过端口11把该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导电连接到核磁共振主体的屏蔽部件后,该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便与核磁共振主体的屏蔽部件共同构成一个封闭式的电磁屏蔽空间,患者和核磁共振主体都被包裹在该电磁屏蔽空间内,以防止外部干扰进入到核磁共振主体内干扰检查结果,该种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有利于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系统的实现。
如图9所示,本申请中所指的核磁共振主体01的屏蔽部件(也即外部屏蔽部件),可以是一个移动式的屏蔽壳体02,核磁共振主体01放置在该移动式的屏蔽壳体02内,该移动式的屏蔽壳体02设置有一个开口,该开口用于与本申请所提供的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上的端口连接,连接后,患者03能够从该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内穿过该开口后进入核磁共振主体01;同时,该开口的四周设置有开口导电结构,开口的四周的开口导电结构与本申请所提供的端口的四周的端口导电结构电连接,以构成一个用于包裹患者03和核磁共振主体01的电磁屏蔽空间。当然,也有其他形式的屏蔽部件以实现对核磁共振主体01的屏蔽,也有其他形式的开口和开口导电结构以实现与本申请所提供的端口导电连接,而本申请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对患者03的屏蔽,因此,对于核磁共振主体01的屏蔽部件不在本申请中详述。
本申请所指的导电连接,是为了实现各屏蔽板之间在屏蔽效果上的连接,并不是指后续使用时要通电。
在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屏蔽板为透明屏蔽板,如图2所示,透明屏蔽板包括透明板31和夹在透明板31之间的屏蔽网32。当把屏蔽板做成上述结构的透明屏蔽板后,医生可以通过透明屏蔽板看到患者在舱体1内的情况。优选地,透明板31可以采用如玻璃板、有机玻璃板或pe板等,屏蔽网32可以采用不锈钢网会铜网等。进一步优选地,可采用在多层透明板31之间夹着屏蔽网32的结构,以增加屏蔽效果。为了方便组装,可以把屏蔽网32的面积做得比透明板31的面积大,使部分屏蔽网32外漏出透明板31,这些外露的屏蔽网32可用于与下文所述的导电条33导电连接,也可用于与其他屏蔽板上的屏蔽网32导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透明屏蔽板的边缘处设置有外露的导电条33,导电条33与透明屏蔽板内的屏蔽网32电连接;相接的透明屏蔽板之间通过导电条33导电连接。基于上述的结构,当两块透明屏蔽板相接时,两块透明屏蔽板上的导电条33导电连接,以实现相接的透明屏蔽板之间通过的电磁屏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多块屏蔽板包括屏蔽底板4、屏蔽端板5和两块屏蔽翻板6;两块屏蔽翻板6的底边分别连接在屏蔽底板4的两侧,两块屏蔽翻板6具有闭合状态,当两块屏蔽翻板6处于闭合状态时,两块屏蔽翻板6与屏蔽底板4围成筒状结构,屏蔽端板5设置在筒状结构的第一端,筒状结构的第二端为开放式以构成端口11。基于上述的结构,在患者进行检查前,如图3所示,先把两块屏蔽翻板6的其中一块或两块拆掉或下翻(下翻结构见下文所述),方便患者移动进舱体内,把患者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后两块屏蔽翻板6翻为如图1和图4所示的闭合状态,即可进行检查。上述为舱体1的优选结构,当然,只要能够构成端口11,且除端口11以外,其他屏蔽板围成电磁屏蔽结构的其他形式的结构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两块屏蔽翻板6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或其他形状,也可以只设置一块三段的屏蔽翻板也是可以的,只要能够围成所述筒状结构的类似的替换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屏蔽底板4包括导电板41和设置在导电板41下方的支撑板42,屏蔽端板5和两块屏蔽翻板6为透明屏蔽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屏蔽端板5可拆卸地插接在屏蔽底板4,通过插销51插接在屏蔽底板4。屏蔽端板5为透明屏蔽板,其底边处设置有导电条33,把屏蔽端板5插接到屏蔽底板4上后,屏蔽端板5的底边上的导电条33与屏蔽底板4内的导电板41导电连接,以实现屏蔽端板5与屏蔽底板4的连接处的电磁屏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屏蔽翻板6通过合页7与屏蔽底板4铰接,屏蔽翻板6内的屏蔽网32通过柔性导电材料8与屏蔽底板4内的导电板41导电连接。该柔性导电材料8可夹在支撑板42与导电板41之间并部分外突于屏蔽底板4,这些外突于屏蔽底板4的部分柔性导电材料8与屏蔽翻板6上的外露的屏蔽网32导电连接,以实现屏蔽翻板6与屏蔽底板4的铰接处的电磁屏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至图6和图8所示,筒状结构为长方体状,屏蔽端板5为长方形;每块屏蔽翻板6包括第一翻板61和第二翻板62,第一翻板61的底边铰接在屏蔽底板4,第一翻板61内的屏蔽网32通过柔性导电材料8与屏蔽底板4内的导电板41导电连接,第二翻板62铰接在第一翻板61的顶边,第二翻板62内的屏蔽网32通过柔性导电材料8与第一翻板61内的屏蔽网32导电连接;在两块屏蔽翻板6之间,其中一块第二翻板62内的屏蔽网32通过导电条33与另一块第二翻板62内的屏蔽网32导电连接。基于上述的结构,通过翻动的方式即可把屏蔽翻板6翻动到位,方便操作。而且,当把第一翻板61和第二翻板62下翻后,第一翻板61和第二翻板62均低于屏蔽底板4,第一翻板61和第二翻板62不会对把患者转移到舱体内的工作产生阻碍。
上述的柔性导电材料8可采用导电布或软铜网。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屏蔽端板5与屏蔽翻板6之间设置有拉扣9,和/或,在两块屏蔽翻板6之间设置有拉扣9。这样,通过拉扣9实现屏蔽端板5与屏蔽翻板6之间的连接,使屏蔽端板5上的导电条33与屏蔽翻板6上的导电条33更好地接触。通过拉扣9实现两块屏蔽翻板6之间的连接,使两块屏蔽翻板6上的导电条33更好地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移动式支架2包括剪叉升降架21、设置在剪叉升降架21的底部的万向轮22和设置在剪叉升降架21的顶部的承载床面23,承载床面23承载舱体1,舱体1内设置有患者托板12,万向轮22设置有锁定结构。把该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移动到不便移动的患者的病床旁后,锁定万向轮22,把屏蔽翻板6下翻至如图3所示,通过剪叉升降架21把屏蔽底板4的高度调整到与患者的病状的高度一样,之后变可以轻易地把患者翻动到患者托板12上。解除对万向轮22的锁定,之后把该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移动到核磁共振主体的屏蔽部件附近并调整屏蔽底板4的高度,把患者的位置调整后,把屏蔽翻板6翻至如图4所示的闭合状态,通过端口11的连接使该移动式核磁共振检查屏蔽舱与核磁共振主体的屏蔽部件共同构成一个电磁屏蔽空间,便可开始检查。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上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