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携带的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51295发布日期:2020-04-03 14:09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携带的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装置
技术领域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便于携带的负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创面的一项新技术,它利用生物半透膜使开放创面封闭,使用专用负压机产生一定的负压,通过引流管和敷料作用于清创后的创面,具有创面愈合快、感染率低、更换敷料次数少、抗菌药物使用少、降低医药费用等特点,能使急性创伤的愈合时间加快60%以上,慢性创面的愈合速度时间加快2到3倍,减少医药费用38%。现有的负压引流袋大都安置在病房的地面上,这样就会导致,病人不能轻易地行走移动,局限性很大,而简单地通过吊环来携带负压引流袋,安全性很差,易发生事故;现有的负压引流袋结构比较简单,引流时,进口接通引流管,出口通过橡胶塞密闭,没有对出口进行检测的功能,如果发生漏气,很难及时发现;因为负压引流袋放置在地面上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观察负压引流袋内表面的刻度来了解袋内积存液体的多少,病人想要做到这一点较为困难,更不用说随身携带的条件下,不能轻易用手触碰负压引流袋,想要做到这点更加困难;随身携带时,负压引流袋积液的排放和使用也是一个难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携带的负压引流装置,解决上述的一个或多个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携带的负压引流装置,包括负压引流袋和引流袋放置部,所述引流袋放置部开设有安置槽,所述安置槽为半开放式槽体,所述负压引流袋平放在所述安置槽内,所述负压引流袋上套设有防漏检测部,所述引流袋放置部上端固定设有吊拉部,所述引流袋放置部下端固定设有环腰固定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吊拉部环挂在病人的脖子上,环腰固定部贴合在病人的后腰上,实现对引流袋放置部的稳固,负压引流袋上的防漏检测部可以快速发现负压引流袋的漏气现象,及时进行补救,以免造成医疗事故。进一步地,所述负压引流袋包括加厚板、连接底座、压缩弹簧、医用软袋、进口管、出口管、排液管,所述加厚板与所述连接底座通过所述压缩弹簧连接,所述医用软袋套设在所述压缩弹簧外,所述医用软袋的首、尾分别与所述加厚板以及所述连接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医用软袋、所述加厚板以及所述连接底座构成一个完全密闭的结构,所述进口管和所述出口管穿设在所述加厚板上,所述排液管穿设在所述连接底座上,所述进口管和所述出口管均自带一体成型的封口塞,所述排液管带有螺纹连接的封口塞。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负压引流袋进行细微的改进,增加了加厚板、连接底座以及排液管,来配合装置里的其他部件,通过进口管引流,通过出口管或排液管进行积液排放。进一步地,所述安置槽内开设有第一按压槽、第二按压槽以及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为t型槽,所述固定槽开设在正对安置槽开口的位置,所述固定槽内嵌设有按压部,所述第一按压槽和所述第二按压槽关于所述固定槽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引流袋安置部的侧面上,所述第一按压槽和所述第二按压槽均为通槽;所述按压部包括t型嵌位块、按压板、第一握杆以及第二握杆,所述t型嵌位块设于所述按压板的一端,所述t型嵌位块嵌设在所述固定槽内,所述第一握杆和所述第二握杆均设于所述按压板上远离所述t型嵌位块的一端,所述第一握杆与所述第二握杆关于所述t型嵌位块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握杆和所述第二握杆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按压槽和所述第二按压槽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握杆穿设在所述第一按压槽内,所述第二握杆穿设在所述第二按压槽内,所述按压板在所述第一握杆和所述第二握杆的带动下,在所述安置槽内上下滑动,所述按压板上开设有两个连接孔,所述进口管和所述出口管分别穿设在不同的所述连接孔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可滑移的按压板来实现对负压引流袋的挤压,保证负压引流袋内的负压环境,t型嵌位块保证按压板不会脱离滑动的轨道,第一握杆和第二握杆则是保证可以手动进行操作。进一步地,所述安置槽底部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设有重量感应器,所述连接底座底部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块与所述连接槽相互配合,所述引流袋放置部顶部嵌设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与所述重量感应器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块插入所述连接槽后,即可实现对所述连接底座的安装固定,同时重量感应器会对负压吸引袋整体的重量进行实时测量,将增加的重量也就是负压吸引袋内的积液质量显示到显示屏上,显示屏设置在引流袋放置部顶部有利于病人和医护人员了解情况。进一步地,所述引流袋放置部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引流袋放置部底部开设有排液孔,所述排液管穿设在所述排液孔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的通孔便于负压吸引袋接设外部管路,排液孔方便排液管进行排液。进一步地,所述引流袋放置部背面设有硅胶材质的人体贴合部,人体贴合部与人体接触的一面带有弧度,可以贴合人体的前胸或腹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体贴合部采用硅胶制成,可以减少病人的不适,人体贴合部与人体接触的一面带有弧度,可以最大程度地贴合人体,避免负压吸引袋的大幅度晃动。进一步地,所述防漏检测部包括检测罩、螺纹环、流量检测器以及蜂鸣器,所述螺纹环固定设于所述检测罩底部,所述加厚板上开设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槽与所述螺纹环相互配合实现所述检测罩与所述加厚板的螺纹连接,所述流量检测器固定设于所述检测罩内侧壁上,所述蜂鸣器固定设于所述检测罩的顶部,所述流量检测器与所述蜂鸣器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果负压吸引袋出现漏气现象,流量检测器就可以检测到并发出信号,传输到蜂鸣器,进行报警,保证可以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进一步地,所述引流袋放置部底部开设有电池槽,所述电池槽内设有电池,所述蜂鸣器和所述显示屏均与所述电池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是实现对蜂鸣器和显示屏的供电,解决随身携带的供电问题。进一步地,所述吊拉部包括两个固定吊环、两个活动吊环以及吊链,所述固定吊环对称地固定设置在所述引流袋放置部的两端,每个所述活动吊环与其对应的所述固定吊环套连,两个所述活动吊环之间通过所述吊链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种吊环进行配合,吊拉部的自由度更高,方便病人调整活动。进一步地,所述环腰固定部包括第一腰带和第二腰带,所述第一腰带和所述第二腰带对称地固定设置在所述引流袋放置部的两端,所述第一腰带和所述第二腰带通过魔术贴实现相互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腰带和第二腰带环在病人腰部,通过魔术贴实现第一腰带和第二腰带结构的闭合,完成固定。进一步地,所述t型嵌位块上涂覆有一层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的制备方法是: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环氧树脂45-53份、丙烯酸树脂15-20份、纳米非晶氮化硅粉末11-15份、纳米氧化铁7-10份、聚氨酯树脂4-6份、石墨粉末2-3份、陶瓷微粉1-2份、碳酸钙高岭土4-5份、木粉1-2份、苯乙烯24-28份、三乙醇胺3-5份、丙二醇丁醚3-4份、聚二甲基硅氧烷1.5-3份、脂肪酸甘油酯1.2-1.5份以及辛基酚聚氧乙烯醚1-2份。s1、预制有机溶剂:将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苯乙烯、三乙醇胺、丙二醇丁醚、聚二甲基硅氧烷、脂肪酸甘油酯以及辛基酚聚氧乙烯醚混合后加热至55-60℃,搅拌均匀后,保温2-3h;s2、制备耐磨涂料:将纳米非晶氮化硅粉末、纳米氧化铁、石墨粉末、陶瓷微粉、碳酸钙高岭土、木粉加入到s1中的有机溶剂中,搅拌均匀后,将温度加热至65-71℃后保温1-2h;s3、处理:将s2所得的耐磨涂料进行超声波处理0.5-1h,然后降温至40-45℃,于900-1300r/min转速搅拌0.5h,然后冷却至室温;s4、涂覆:将s3得到的耐磨涂料用毛刷均匀的涂覆在t型嵌位块的表面;s5、干燥:将s4得到的t型嵌位块放置到阴凉通风处进行吹干3-5h。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负压引流袋的释放和压缩理想状态下是沿着竖直方向笔直进行的,但实际上因为弹簧还原的瞬时性以及第一握杆和第二握杆在按压板上的受力点偏差,这两个过程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非竖直方向的力产生,这就需要t型嵌位块来实现固定导向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t型嵌位块和固定槽之间的摩擦,加剧了t型嵌位块的磨损,所以在t型嵌位块上涂覆一层耐磨层来保护t型嵌位块,减缓t型嵌位块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便于携带的负压引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一种实施方式的负压引流袋剖视图;图3为一种实施方式的引流袋放置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实施方式的按压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种实施方式的防漏检测部剖视图;图6为图3中a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负压引流袋;11、加厚板;12、连接底座;121、连接槽;13、压缩弹簧;14、医用软袋;15、进口管;16、出口管;17、排液管;2、引流袋放置部;21、安置槽;211、第一按压槽;212、第二按压槽;213、固定槽;22、按压部;221、t型嵌位块;222、按压板;223、第一握杆;224、第二握杆;225、连接孔;23、连接块;231、重量感应器;24、显示屏;25、通孔;26、排液孔;3、防漏检测部;31、检测罩;32、螺纹环;33、流量检测器;34、蜂鸣器;4、吊拉部;41、固定吊环;42、活动吊环;43、吊链;5、环腰固定部;51、第一腰带;52、第二腰带;6、人体贴合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便于携带的负压引流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负压引流袋1和引流袋放置部2,引流袋放置部2开设有安置槽21,安置槽21为半开放式槽体,负压引流袋1平放在安置槽21内,负压引流袋1上套设有防漏检测部3,引流袋放置部2上端固定设有吊拉部4,引流袋放置部2下端固定设有环腰固定部5。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负压引流袋1包括加厚板11、连接底座12、压缩弹簧13、医用软袋14、进口管15、出口管16、排液管17,加厚板11与连接底座12通过压缩弹簧13连接,医用软袋14套设在压缩弹簧13外,医用软袋14的首、尾分别与加厚板11以及连接底座12固定连接,医用软袋14、加厚板11以及连接底座12构成一个完全密闭的结构,进口管15和出口管16穿设在加厚板11上,排液管17穿设在连接底座12上,进口管15和出口管16均自带一体成型的封口塞,排液管17带有螺纹连接的封口塞,引流袋放置部2顶部开设有通孔25,引流袋放置部2底部开设有排液孔26,排液管17穿设在排液孔26内。如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安置槽21内开设有第一按压槽211、第二按压槽212以及固定槽213,固定槽213为t型槽,固定槽213开设在正对安置槽21开口的位置,固定槽213内嵌设有按压部22,第一按压槽211和第二按压槽212关于固定槽213对称地设置在引流袋安置部的侧面上,第一按压槽211和第二按压槽212均为通槽;按压部22包括t型嵌位块、按压板222、第一握杆223以及第二握杆224,t型嵌位块设于按压板222的一端,t型嵌位块嵌设在固定槽213内,第一握杆223和第二握杆224均设于按压板222上远离t型嵌位块的一端,第一握杆223与第二握杆224关于t型嵌位块对称设置,第一握杆223和第二握杆224的位置与第一按压槽211和第二按压槽212的位置对应,第一握杆223穿设在第一按压槽211内,第二握杆224穿设在第二按压槽212内,按压板222在第一握杆223和第二握杆224的带动下,在安置槽21内上下滑动,按压板222上开设有两个连接孔225,进口管15和出口管16分别穿设在不同的连接孔225内。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安置槽21底部设有连接块23,连接块23上设有重量感应器231,连接底座12底部开设有连接槽121,连接块23与连接槽121相互配合,引流袋放置部2顶部嵌设有显示屏24,显示屏24与重量感应器231电连接,防漏检测部3包括检测罩31、螺纹环32、流量检测器33以及蜂鸣器34,螺纹环32固定设于检测罩31底部,加厚板11上开设有螺纹槽,螺纹槽与螺纹环32相互配合实现检测罩31与加厚板11的螺纹连接,流量检测器33固定设于检测罩31内侧壁上,蜂鸣器34固定设于检测罩31的顶部,流量检测器33与蜂鸣器34电连接,引流袋放置部2底部开设有电池槽,电池槽内设有电池,蜂鸣器34和显示屏24均与电池电连接。如图1、图3和图6所示,引流袋放置部2背面设有硅胶材质的人体贴合部6,人体贴合部6与人体接触的一面带有弧度,可以贴合人体的前胸或腹部,吊拉部4包括两个固定吊环41、两个活动吊环42以及吊链43,固定吊环41对称地固定设置在引流袋放置部2的两端,每个活动吊环42与其对应的固定吊环41套连,两个活动吊环42之间通过吊链43连接,环腰固定部5包括第一腰带51和第二腰带52,第一腰带51和第二腰带52对称地固定设置在引流袋放置部2的两端,第一腰带51和第二腰带52通过魔术贴实现相互贴合。工作原理:将按压部22抬高,将负压引流袋1压缩后,旋转90°放入安置槽21,再将其旋转调整,保证加厚板11在上,连接底座12在下,将连接槽121对准连接座进行安装,确定显示屏24的读数显示正常,拿出防漏检测部3,确定其功能正常,闭合出口管16的封口塞,将防漏检测部3安装到出口管16外,取出电池槽内的电池,借助第一握杆223和第二握杆224将按压板222贴合在加厚板11顶部,出口管16和进口管15分别穿过按压板222上的连接孔225,继续向下压缩负压吸引袋内的压缩弹簧13,直至极限,保持按压部22的按压力度,旋上排液管17的封口塞,将病人身上插着的排液导管与进口管15连接,松开第一握杆223和第二握杆224,将电池装进电池槽,显示器正常读数,蜂鸣器34显示灯常亮,将环腰固定部5环在病人腰部,并将第一腰带51和第二腰带52尾端的魔术贴贴合,将吊链43吊挂在病人脖子上并调节长度,人体贴合部6紧贴病人胸腹,病人就可以完成实现将负压引流装置随身携带,观察显示屏24读数以便及时排液,需要排放积液时,将排液桶对准排液管17,取下排液管17的封口塞即可,排液完成后,将其重新装回排液管17,装置重复使用时,只需更换负压吸引袋,并对剩余装置消毒即可。本实施例中,重量感应器231可选用上海思百吉仪器系统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生产的lc302/lcm302系列不锈钢压缩称重传感器,显示屏24选用对应大小的显示器即可,流量检测器33可选用上海麦伦仪表有限公司生产的玻璃转子流量计,蜂鸣器34选用对应大小的蜂鸣器即可。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吊拉部4、环腰固定部5以及人体贴合部6,将装置固定在人体上,并尽量贴合人体,防止负压引流袋1的剧烈晃动;2、通过防漏检测部3主要对出口管进行防漏监测,出现漏气时,蜂鸣器34立即报警,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处理,避免出现重大医疗事故;3、通过重量感应器231对负压吸引袋内的积液进行测量,以便病人自己通过显示屏24的读数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排液;4、负压引流袋1的排液方式也进行对于的调整,既可以通过出口管16进行排液,也可以通过排液管17倾倒积液;5、装置上设有按压部22,方便对安置槽21内的负压引流袋1进行挤压操作。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t型嵌位块上涂覆有一层耐磨层,耐磨层的制备方法是: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环氧树脂45份、丙烯酸树脂15份、纳米非晶氮化硅粉末11份、纳米氧化铁7份、聚氨酯树脂4份、石墨粉末2份、陶瓷微粉1份、碳酸钙高岭土4份、木粉1份、苯乙烯24份、三乙醇胺3份、丙二醇丁醚3份、聚二甲基硅氧烷1.5份、脂肪酸甘油酯1.2份以及辛基酚聚氧乙烯醚1份。s1、预制有机溶剂:将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苯乙烯、三乙醇胺、丙二醇丁醚、聚二甲基硅氧烷、脂肪酸甘油酯以及辛基酚聚氧乙烯醚混合后加热至60℃,搅拌均匀后,保温3h;s2、制备耐磨涂料:将纳米非晶氮化硅粉末、纳米氧化铁、石墨粉末、陶瓷微粉、碳酸钙高岭土以及木粉加入到s1中的有机溶剂中,搅拌均匀后,将温度加热至68℃后保温1h;s3、处理:将s2所得的耐磨涂料进行超声波处理1h,然后降温至40℃,于900r/min转速搅拌0.5h,然后冷却至室温;s4、涂覆:将s3得到的耐磨涂料用毛刷均匀的涂覆在t型嵌位块221的表面;s5、干燥:将s4得到的t型嵌位块221放置到阴凉通风处进行吹干3-5h。本实施例中,因为负压引流袋1的释放和压缩理想状态下是沿着竖直方向笔直进行的,但实际上因为弹簧还原的瞬时性以及第一握杆223和第二握杆224在按压板222上的受力点偏差,这两个过程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非竖直方向的力产生,这就需要t型嵌位块221来实现固定导向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t型嵌位块221和固定槽213之间的摩擦,加剧了t型嵌位块221的磨损,所以在t型嵌位块221上涂覆一层耐磨层来保护t型嵌位块221,减缓t型嵌位块221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耐磨层的配方比重进行了修改: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环氧树脂53份、丙烯酸树脂20份、纳米非晶氮化硅粉末15份、纳米氧化铁10份、聚氨酯树脂6份、石墨粉末3份、陶瓷微粉2份、碳酸钙高岭土5份、木粉2份、苯乙烯28份、三乙醇胺5份、丙二醇丁醚4份、聚二甲基硅氧烷3份、脂肪酸甘油酯1.5份以及辛基酚聚氧乙烯醚2份。s1、预制有机溶剂:将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苯乙烯、三乙醇胺、丙二醇丁醚、聚二甲基硅氧烷、脂肪酸甘油酯以及辛基酚聚氧乙烯醚混合后加热至60℃,搅拌均匀后,保温3h;s2、制备耐磨涂料:将纳米非晶氮化硅粉末、纳米氧化铁、石墨粉末、陶瓷微粉、碳酸钙高岭土以及木粉加入到s1中的有机溶剂中,搅拌均匀后,将温度加热至68℃后保温1h;s3、处理:将s2所得的耐磨涂料进行超声波处理1h,然后降温至40℃,于900r/min转速搅拌0.5h,然后冷却至室温;s4、涂覆:将s3得到的耐磨涂料用毛刷均匀的涂覆在t型嵌位块221的表面;s5、干燥:将s4得到的t型嵌位块221放置到阴凉通风处进行吹干3-5h。本实施例中,仅对配方比重进行修改,用于比较后得出最优配方。实施例4: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耐磨层的配方比重进行了修改: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环氧树脂49份、丙烯酸树脂17.5份、纳米非晶氮化硅粉末13份、纳米氧化铁8.5份、聚氨酯树脂5份、石墨粉末2.5份、陶瓷微粉1.5份、碳酸钙高岭土4.5份、木粉1.5份、苯乙烯26份、三乙醇胺4份、丙二醇丁醚3.5份、聚二甲基硅氧烷2.2份、脂肪酸甘油酯1.4份以及辛基酚聚氧乙烯醚1.5份。s1、预制有机溶剂:将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苯乙烯、三乙醇胺、丙二醇丁醚、聚二甲基硅氧烷、脂肪酸甘油酯以及辛基酚聚氧乙烯醚混合后加热至60℃,搅拌均匀后,保温3h;s2、制备耐磨涂料:将纳米非晶氮化硅粉末、纳米氧化铁、石墨粉末、陶瓷微粉、碳酸钙高岭土以及木粉加入到s1中的有机溶剂中,搅拌均匀后,将温度加热至68℃后保温1h;s3、处理:将s2所得的耐磨涂料进行超声波处理1h,然后降温至40℃,于900r/min转速搅拌0.5h,然后冷却至室温;s4、涂覆:将s3得到的耐磨涂料用毛刷均匀的涂覆在t型嵌位块221的表面;s5、干燥:将s4得到的t型嵌位块221放置到阴凉通风处进行吹干3-5h。本实施例中,仅对配方比重进行修改,用于比较后得出最优配方。将实施例1、2、3、4中的t型嵌位块221进行耐磨强度和剥离强度测试,所得数据基于实施例1进行归一化,数据如下表:耐磨强度剥离强度实施例1100%100%实施例2179%164%实施例3183%162%实施例4185%163%因为负压引流袋1的释放和压缩理想状态下是沿着竖直方向笔直进行的,但实际上因为弹簧还原的瞬时性以及第一握杆223和第二握杆224在按压板222上的受力点偏差,这两个过程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非竖直方向的力产生,这就需要t型嵌位块221来实现固定导向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t型嵌位块221和固定槽213之间的摩擦,加剧了t型嵌位块221的磨损,所以在t型嵌位块221上涂覆一层耐磨层来保护t型嵌位块221,减缓t型嵌位块221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其中实施例4的耐磨强度和剥离强度数据最优,所以最后确定的最优配方是:环氧树脂49份、丙烯酸树脂17.5份、纳米非晶氮化硅粉末13份、纳米氧化铁8.5份、聚氨酯树脂5份、石墨粉末2.5份、陶瓷微粉1.5份、碳酸钙高岭土4.5份、木粉1.5份、苯乙烯26份、三乙醇胺4份、丙二醇丁醚3.5份、聚二甲基硅氧烷2.2份、脂肪酸甘油酯1.4份以及辛基酚聚氧乙烯醚1.5份。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