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套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5543发布日期:2020-05-29 12:2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套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套引流管。



背景技术:

在临床上,为了避免外科手术后的吻合口处积血积液导致感染或吻合口漏,一般常规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而目前医生的操作流程是先给患者常规放置粗管进行引流,通过粗管的支撑作用保证腹腔内渗血、渗液不会被组织阻隔而无法排除,然而当粗管放置一段时间后,为了避免粗管压迫吻合口引起吻合口处无法愈合,会酌情换成细管。但是,当医生将粗管拔出后,再放细管难度较大,因为原有的腔隙很快会因为肠蠕动而改变或消失,影响再次放管,严重的需二次手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套引流管,此引流管采用套管的形式,可将外管分次退出人体而不影响内管的位置和引流效果,从而解决拔出引流粗管后放置引流细管时放置难度较大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双套引流管,其包括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所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体内段的引流部上均设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内管的部分引流部沿所述引流外管的管体长度方向穿出所述引流外管的前端连接部,所述引流外管后端通过支撑密封件定位套设在所述引流内管上,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与引流外管的可拆卸式间距定位套接;所述引流内管体外段与负压装置连通,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的引流。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外管的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引流内管尺寸匹配的开孔,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的紧密穿接。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内管的管体轴向的前顶部为封闭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孔均设在所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的引流部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密封件为固定套管;所述固定套管设在所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之间;所述固定套管设在所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的后端,且所述固定套管的内壁与所述引流内管的外侧壁紧密接触,所述固定套管的外壁与所述引流外管的内侧壁紧密接触,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的可拆卸式的间距定位套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密封件为卡接头;所述卡接头为管状结构;所述卡接头的轴向一端与所述引流外管定位套接,另一端与引流导管定位套接;所述卡接头的内侧还设有固定抵接部与引流内管抵接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抵接部为环状挡片结构;且所述固定抵接部的内侧壁尺寸略小于所述引流内管的外径尺寸,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与所述卡接头紧密地同轴间距套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球囊;所述球囊固定设在所述引流外管的前端连接部的内侧,并通过所述球囊的膨胀来增加所述引流外管与引流内管之间的摩擦力,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与所述引流外管紧密地抵接限位。

进一步地,还包括充盈管;所述充盈管的一端与所述球囊连通,另一端沿管体向后延伸并穿出管壁;所述充盈管的外端还设有可拆卸的盖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引流管采用可拆卸式双套管的形式,可将引流外管分次退出人体而不影响引流内管的位置和引流效果,从而解决从前拔出引流粗管后放置引流细管时放置难度较大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的间距定位套接,且双层套管之间的腔体结构通过引流孔连通,通过引流内管的后端与负压装置连接来实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的引流。

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安装操作便捷,使用灵活,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4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图6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图6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引流内管;2、引流外管;3、负压引流球;4、引流孔;5、引流导管;6、固定套管;7、卡接头;71、固定抵接部;8、球囊;9、充盈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结合附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结合附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一种双套引流管,包括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体内段的引流部上均设有引流孔4;所述引流内管1的部分引流部沿所述引流外管2的管体长度方向穿出所述引流外管2的前端连接部,所述引流外管2后端通过支撑密封件定位套设在所述引流内管1上,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与引流外管2的可拆卸式间距定位套接;所述引流内管1体外段与负压装置连通,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引流。

本实用新型通过引流管采用可拆卸式双套管的形式,可将引流外管2分次退出人体而不影响引流内管1的位置和引流效果,从而解决从前拔出引流粗管后放置引流细管时放置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间距定位套接,且双层套管之间的腔体结构通过引流孔连通,可通过实现引流内管1的后端与负压装置连接来实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引流。

所述引流内管1的管径尺寸小于所述引流外管2的管径尺寸;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同轴间距套接。

所述负压装置为负压引流球3;所述负压引流球3通过引流导管5与所述引流内管1连通。

所述引流内管1的管体轴向的前顶部为封闭结构,后端的管体与负压装置连通。

所述引流外管2的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引流内管1尺寸匹配的开孔,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的紧密穿接。

所述引流孔4均设在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引流部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引流内管1的引流部在所述引流外管2的管体内部和外部均设有引流孔4;以此实现在套接引流外管2时,在负压引流球3形成引流内管1负压吸附时,通过所述引流内管1在所述引流外管2内部的引流孔4与所述引流外管2的引流孔4连通,来实现引流外管2的负压吸附。

所述支撑密封件为固定套管6;所述固定套管6设在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之间;所述固定套管6设在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后端,且所述固定套管6的内壁与所述引流内管1的外侧壁紧密接触,所述固定套管6的外壁与所述引流外管2的内侧壁紧密接触,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可拆卸式的间距定位套接。

所述固定套管6为圆筒状硅胶材料制成。

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转动引流外管2或者要将引流外管2分次拔出时,可将硅胶固定件取下,将引流外管2转动或者取出剪下一部分后再重新将硅胶固定件安装上,可达到分次调整引流外管2而不影响引流内管1的目的。

结合附图4和图5,在另一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支撑密封件为卡接头7;所述卡接头7为管状结构;所述卡接头7的轴向一端与所述引流外管2定位套接,另一端与引流导管5定位套接;所述卡接头7的内侧还设有固定抵接部71与引流内管1抵接限位。

所述固定抵接部71为环状挡片结构;且所述固定抵接部71的内侧壁尺寸略小于所述引流内管1的外径尺寸,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与所述卡接头7紧密地同轴间距套接。

优选的,所述引流外管2的后端紧密内嵌于所述卡接头7的管体内;所述引流导管5紧密外套于所述卡接头7上;所述引流导管5与所述负压引流球3连通,以此实现负压引流球3与所述引流内管1的连通;在固定内管而又不影响引流外管2的引流的情况下,来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引流。

所述卡接头7为医用塑料材料制成。

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转动引流外管2或者要将引流外管2分次拔出时,可将塑料接头取下,将引流外管2转动或者取出剪下一部分后再重新将引流外管2、塑料接头和连接负压引流球3的引流导管5安装上,可达到分次调整引流外管2而不影响引流内管1的目的。

结合附图6、图7和图8,在另一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还包括球囊8;所述球囊8固定设在所述引流外管2的前端连接部的内侧,并通过所述球囊8的膨胀来增加所述引流外管2与引流内管1之间的摩擦力,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与所述引流外管2紧密地抵接限位。

所述球囊8为固定设在引流外管1内侧的一圈气囊结构,通过对球囊8的充放气可实现所述球囊8的快速膨胀和收缩。

还包括充盈管9;所述充盈管9的一端与所述球囊8连通,另一端沿管体向后延伸并穿出管壁;所述充盈管9的外端还设有可拆卸的盖帽,通过所述充盈管9的外端与注液装置连接,球囊可快速膨胀来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快速抵接限位。

在使用过程中,若要固定两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即可将球囊8充满水以固定;当需要转动引流外管2或者要将引流外管2分次拔出时,则可将塑料接头取下,将球囊8中的水抽出,以便引流外管2转动或者取出剪下一部分后再重新将引流外管2、塑料接头和连接负压引流球3的引流导管5安装上,可达到分次调整引流外管2而不影响引流内管1的目的。

本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操作便捷,可重复利用,经济实用,使用灵活,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未详细阐述部分属于本领域公知技术,或可直接从市场上采购获得,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获得,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在本领域或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此处不再详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