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面罩缓冲垫及基于该缓冲垫的呼吸面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20958发布日期:2020-10-30 21:38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呼吸面罩缓冲垫及基于该缓冲垫的呼吸面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品,特别是一种呼吸面罩缓冲垫及基于该缓冲垫的呼吸面罩。



背景技术:

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过程中,将可呼吸气体输送至患者呼吸气道内的装置通常包括正压通气(cpap或bi-pap)设备、空气输送导管、以及患者呼吸接口,其中患者呼吸接口一般为鼻罩或者面罩,在使用过程中面罩被头绑带固定在患者口、鼻部区域上。

现有技术中,面罩通常包括面罩主体及通气管,通气管由硅橡胶制成,佩戴时所述通气管套在佩戴者额头与头顶之间的头部区域,与佩戴者的头部接触面积较大,由于硅胶透气性差,长时间佩戴会产生不舒适感,降低患者cpap治疗的顺应性。为了满足佩戴舒适度的要求,一些厂商采用织物包裹通气管的方式来改善佩戴面罩的舒适性,然而,该类型面罩具有外观视觉效果差、缓冲效果差、吸湿排汗效果差、需要反复取下、清洗、组装、使用不方便、使用寿命短等缺陷,使用体验不佳。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存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呼吸面罩缓冲垫及基于该缓冲垫的呼吸面罩,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外形美观性差、缓冲效果不佳、吸湿排汗效果差、使用不方便、使用寿命短等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呼吸面罩缓冲垫,包括布层及粘胶层,所述布层用于与呼吸面罩的佩戴者头部或面部接触,所述粘胶层用于粘接在呼吸面罩上的对应位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布层与粘胶层之间设置有基底层,所述基底层为pu薄膜层,所述pu薄膜层的厚度为0.04-0.1mm;所述粘胶层为硅凝胶层,所述硅凝胶层的厚度为0.2-1mm,硅凝胶层为a/b双组份加成型硅凝胶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布层为立体间隔织物层,所述立体间隔织物层包括第一织物层、第二织物层及位于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之间的间隔纱线层,所述第一织物层的外侧面用于与头部或面部接触,所述第二织物层用于与基底层复合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体间隔织物层的厚度为2-5mm,立体间隔织物层的克重为100-500g/㎡,所述第一织物层的厚度为0.1-2mm,所述第二织物层的厚度为0.1-2mm,所述间隔纱线层的厚度为0.5-4mm;所述第一织物层及第二织物层所采用的纱线包括聚酯类、聚酰胺类、聚丙烯腈类、聚丙烯类、聚乙烯类、聚酮类、聚苯硫醚类、聚醚醚酮类合成纤维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间隔纱线层的纱线上下两端分别用于衔接第一织物层及第二织物层,间隔纱线层采用经编或纬编一体编织而成,间隔纱线层截面的纱线走向呈直线形、v形、s形、x形或8字形中的一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布层与pu薄膜层之间设置有海绵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又一种实施方式,布层与pu薄膜层之间依次设置有海绵层及第二布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又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布层为弹性织物层,所述弹性织物层与粘胶层之间设置有海绵层,所述弹性织物层的厚度为0.5-1mm,弹性织物层的克重为100-200g/㎡;所述海绵层为低密度pu海绵层,所述低密度pu海绵层的厚度为1-3mm,低密度pu海绵层的密度为40-80kg/m3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呼吸面罩缓冲垫包括位于中间位置并用于与头部后部接触的头部接触区域及连接于所述头部接触区域两侧并用于与脸部皮肤接触的脸部接触区域,所述头部接触区域的中心区域的宽度大于呼吸面罩缓冲垫其他区域的宽度;所述呼吸面罩缓冲垫具有封闭的光滑边缘。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离型膜层,所述离型膜层设置在粘胶层外侧,离型膜层为氟素pet离型膜层,所述氟素pet离型膜层的厚度为0.1-3mm。

基于上述的呼吸面罩缓冲垫,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呼吸面罩,包括所述的呼吸面罩缓冲垫,还包括面罩,所述面罩包括面罩主体、硅胶通气管及弯管组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面罩主体具有面罩与佩戴者鼻部或口鼻部皮肤接触并形成气密接触的界面,所述硅胶通气管为左右对称的立体中空硅胶管道,所述面罩主体具有对称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所述硅胶通气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面罩主体的第一接口及第二接口上,所述弯管组件具有第三接口并通过第三接口与硅胶通气管连通连接,所述第三接口位于硅胶通气管对称中心位置的外侧表面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呼吸面罩缓冲垫及基于该缓冲垫的呼吸面罩,该种呼吸面罩缓冲垫及基于该缓冲垫的呼吸面罩具有外形美观、缓冲性能佳、佩戴舒适性好、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外形美观性差、缓冲效果不佳、吸湿排汗效果差、使用不方便、使用寿命短等技术缺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呼吸面罩缓冲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呼吸面罩缓冲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呼吸面罩缓冲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立体间隔织物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立体间隔织物层另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立体间隔织物层的第三实施方式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立体间隔织物层的第四实施方式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立体间隔织物层的第五实施方式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呼吸面罩缓冲垫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呼吸面罩缓冲垫的封边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呼吸面罩缓冲垫的封边结构在撕开离型膜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呼吸面罩缓冲垫的封边结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呼吸面罩缓冲垫的封边结构的另一实施方式在撕开离型膜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呼吸面罩缓冲垫的另一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呼吸面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呼吸面罩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面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硅胶通气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硅胶通气管与呼吸面罩缓冲垫的贴合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硅胶通气管与呼吸面罩缓冲垫另一实施方式的贴合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呼吸面罩缓冲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呼吸面罩缓冲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中呼吸面罩缓冲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参照图1-23。

实施例一:具体参照图1。

一种呼吸面罩缓冲垫,包括布层11、粘胶层13,所述布层11用于与呼吸面罩的佩戴者头部或面部接触,所述粘胶层13用于粘接在呼吸面罩上的对应位置。

所述粘胶层13为硅凝胶层,所述硅凝胶层的厚度为0.2-1mm,硅凝胶层为a/b双组份加成型硅凝胶层。

所述呼吸面罩缓冲垫1还包括离型膜层14,所述离型膜层14设置在粘胶层13外侧,离型膜层14为氟素pet离型膜层,所述氟素pet离型膜层的厚度为0.1-3mm。

实施例二:具体参照图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具体地,一种呼吸面罩缓冲垫,包括布层11、基底层12、及粘胶层13,所述布层11用于与呼吸面罩的佩戴者头部或面部接触,所述粘胶层13用于粘接在呼吸面罩上的对应位置,所述基底层12为pu薄膜层,所述pu薄膜层的厚度为0.04-0.1mm;所述粘胶层13为硅凝胶层,所述硅凝胶层的厚度为0.2-1mm,硅凝胶层为a/b双组份加成型硅凝胶层。

实施例三:具体参照图3-20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其不同点在于:参照图3,所述布层11为立体间隔织物层(又称“三明治布”),所述立体间隔织物层包括第一织物层111、第二织物层113及位于第一织物层111与第二织物层113之间的间隔纱线层112,所述第一织物层111的外侧面用于与头部或面部接触,所述第二织物层113用于与基底层12复合连接。

所述第一织物层111具有皮肤接触舒适、皮肤友好、吸湿排汗。间隔纱线层112在第一织物层111与第二织物层113之间提供支撑缓冲功能,空气可在间隔纱线层1112之间的通道流动,有助于吸湿排汗。

所述硅凝胶层用于与面罩2上的硅胶通气管22的内侧表面粘接,所述pu薄膜层作为有粘胶层13的基底,一方面防止硅凝胶层材料向立体间隔织物层渗透,另一方面与硅凝胶层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力。

进一步,所述立体间隔织物层的厚度为2-5mm,立体间隔织物层的克重为100-500g/㎡,所述第一织物层111的厚度为0.1-2mm,所述第二织物层113的厚度为0.1-2mm,所述间隔纱线层112的厚度为0.5-4mm;所述第一织物层111及第二织物层113所采用的纱线包括聚酯类、聚酰胺类、聚丙烯腈类、聚丙烯类、聚乙烯类、聚酮类、聚苯硫醚类、聚醚醚酮类合成纤维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间隔纱线层112的纱线上下两端分别用于衔接第一织物层111及第二织物层113,间隔纱线层112采用经编或纬编一体编织而成,间隔纱线层112截面的纱线走向呈直线形、v形、s形、x形或8字形中的一种。

具体地,所述立体间隔织物层的克重约100-500g/m2,优选的范围150-400g/m2;所述第一织物层111的厚度范围:0.1-2mm,优选的范围是0.2-0.8mm;所述第二织物层113的厚度范围:0.1mm-2mm,优选的范围是0.2-0.8mm;所述第一织物层111和第二织物层113可以选用的纱线包括但不限于聚酯类、聚酰胺类(尼龙)、聚丙烯腈类、聚丙烯类、聚乙烯类、聚酮类、聚苯硫醚类、聚醚醚酮类合成纤维,纤维的截面形状可以使用圆形、三角形、l形、t形、y形、w形、哑铃形、不定形等,纱线的细度0.1-200dtex,优选的范围是1-100dtex,可以选择单丝或者多股的复合丝;所述间隔纱线层112由大量规则的直立织制形态的间隔纱线构成,纱线种类包括:聚酯类、聚酰胺类(尼龙)、聚丙烯类、聚乙烯类等合成纤维,纤维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三角形、l形、t形、y形、w形、哑铃形、不定形等;纱线细度范围:20-60dtex,优选的范围是30-50dtex,所述纱线可以选择单丝,优选的也可以选择多股的复合丝,且多股的单丝的截面优选为l形、y形、w形、哑铃形等;所述间隔纱布层112的直立纱线的上下两端分别衔接所述第一织物层111和第二织物层113,在相邻的间隔纱线之间形成空腔体积,透气性佳。间隔纱线层112的厚度为0.5mm-4mm,优选的范围是1.5-3mm;直立的间隔纱线具备缓冲功能,当第一织物层111和第二织物层113受压应力时,受力区的间隔纱线可变形;

所述第一织物层111和第二织物层113可以采用相同的纱线,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纱线,可以采用相同的编织结构,也可以选择不同的编织结构。

具体参照图4-8,所述间隔纱线层112的纱线上下两端分别衔接所述第一织物层111和第二织物层113,间隔纱线层112横截面的纱线形状可分为直线形、v形、s形、x形、“8”字形等。

所述间隔纱线层112是采用经编或纬编针织工艺而一体制成,较佳的是,采用一定比例的氨纶纱线,使所述间隔纱线层112具有相当的弹性。

所述立体间隔织纱线层112中也可以包含防霉抗菌类的纱线,如:含竹碳纤维的纱线等,使其具备一定的抗菌能力;

具体参照图9,优选地,所述呼吸面罩缓冲垫1包括位于中间位置并用于与头部后部接触的头部接触区域101及连接于所述头部接触区域101两侧并用于与脸部皮肤接触的脸部接触区域102,所述头部接触区域101的中心区域的宽度大于呼吸面罩缓冲垫1其他区域的宽度。

具体参照图10,所述呼吸面罩缓冲垫1具有封闭的光滑边缘17。

所述呼吸面罩缓冲垫1是通过刀模机械冲切而得到的,其边缘的截面是裸露,可明显观察到它的层状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呼吸面罩缓冲垫1具有一封闭的的光滑边缘17。

使用前,需要先将离型膜层14从粘胶层13表面剥离,具体参照图11,剥离后,缓冲垫的光滑边缘17仍然能保持封边的状态,不会导致边缘撕裂;

具体参照图12,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呼吸面罩缓冲垫1具有一封闭的的光滑边缘17,且在边缘轮廓处具有一定宽度的压边18,所述压边18的厚度为缓冲垫复合材料厚度的1/4-1/2,所述压边18的宽度:1-5mm,较佳的是:1-3mm。具体参照图13,将离型膜14从粘胶层13表面剥离后,缓冲垫的光滑边缘17仍然能保持封边的状态,不会导致边缘撕裂,所述压边18能有效保护边缘的封边结构,边缘的封闭结构不容易爆开。

另外,具体参照图14,所述呼吸面罩缓冲垫1由对称的两部分组成,对称的两部分分别由两种相同或不同的复合材料制成,优选的,两部分可以采用同样的材料组合,但是采用不同的颜色,形成撞色的视觉效果;具体地呼吸面罩的两部分中间连接处具有一连接部,采用车缝或超声焊接或胶贴的方式将两部分连接在一起

呼吸面罩缓冲垫1沿长度方向的拉伸率小于沿宽度方向的拉伸率,通过织物的织造方式、纱线、加工时的织物布纹取向选择。

具体参照图15、图16、图17,基于上述的呼吸面罩缓冲垫,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呼吸面罩,包括所述的呼吸面罩缓冲垫1,还包括面罩2,所述面罩2包括面罩主体21、硅胶通气管22及弯管组件23。

优选地,所述面罩主体21具有面罩2与佩戴者鼻部或口鼻部皮肤接触并形成气密接触的界面,所述硅胶通气管22为左右对称的立体中空硅胶管道,所述面罩主体21具有对称的第一接口211、第二接口212,所述硅胶通气管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面罩主体21的第一接口211及第二接口212上,所述弯管组件23具有第三接口231并通过第三接口231与硅胶通气管22连通连接,所述第三接口231位于硅胶通气管22对称中心位置的外侧表面处

具体参照图18-19,使用前,需要先将离型膜层14从粘胶层13表面剥离,剥离后,呼吸面罩缓冲垫1的边缘仍然能保持封边的状态,不会导致边缘撕裂;然后将呼吸面罩缓冲垫1粘贴至硅胶通气管22内侧表面对应的位置上,为了保证贴合的位置精度和重复性,可以采用一个定制的凹模,先将呼吸面罩缓冲垫1放入凹模内,粘胶层13朝上,然后将硅胶通气管22内侧面朝下放入模具中,调整好位置后,在硅胶通气管22外侧面施加一定的压力,使硅胶通气管22与呼吸面罩缓冲垫1贴合在一起,最后将硅胶通气管22取出;将剥离离型膜层14后的呼吸面罩缓冲垫1粘贴至硅胶通气管内侧表面221对应的位置上,粘胶层13作为呼吸面罩缓冲垫1与硅胶通气管22之间的粘结介质。较佳地,如图20所示,呼吸面罩缓冲垫1完全包覆硅胶管11的内侧表面221,与硅胶通气管22的宽度几乎相等;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呼吸面罩缓冲垫1完全包覆硅胶通气管22的内侧表面221,并向硅胶通气管22的外侧表面222延伸并包覆部分外侧表面222上。

清洗硅胶通气管22时,呼吸面罩缓冲垫1不用从硅胶通气管22上剥离,可以正常清洗,不影响其与硅胶通气管22之间的粘结强度。由于采用了立体间隔织物层,具有快干的效果,使用方便。

实施例四:具体参照图2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呼吸面罩缓冲垫1包括布层11、基底层12及粘胶层13,所述基底层12为pu薄膜层,所述布层11与pu薄膜层之间设置有海绵层15。

所述呼吸面罩缓冲垫1还包括离型膜层14,所述离型膜层14设置在粘胶层13外侧,离型膜层14为氟素pet离型膜层,所述氟素pet离型膜层的厚度为0.1-3mm。

实施例五:具体参照图2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基本相同,其不同点在于:布层11与pu薄膜层之间依次设置有海绵层15及第二布层16。

实施例六:具体参照图2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通点在于所述布层11为弹性织物层,所述弹性织物层与粘胶层13之间设置有海绵层15,所述弹性织物层的厚度为0.5-1mm,弹性织物层的克重为100-200g/㎡;所述海绵层15为低密度pu海绵层,所述低密度pu海绵层的厚度为1-3mm,低密度pu海绵层的密度为40-80kg/m3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