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车一键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0537发布日期:2020-05-26 17:53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轮椅车一键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椅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轮椅车一键折叠机构。



背景技术:

轮椅车作为残疾人或年老体弱者的位移工具,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和发展,也为使用者的日常出行活动提供了方便。目前的轮椅车种类繁多,从结构上分有折叠式与固定式两种,从驱动方式上分有手动及电动两种。但是,固定式轮椅车的轮椅车架为固定式,不可折叠,部分产品车架可配合坐便器,但因车架固定,体积较大,不便运输或搬运,并且此类不可折叠轮椅车以手动推动轮椅车的方式居多。现有的一些折叠轮椅的折叠方式较为复杂,而使用轮椅的多为老年人,使得使用特别的不便。

因此,发明一种轮椅车一键折叠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椅车一键折叠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一些折叠轮椅的折叠方式较为复杂,而使用轮椅的多为老年人,使得使用特别的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轮椅车一键折叠机构,包括底支撑架、后支撑架、把手、坐垫、扶手、控制器、方管、设置在底支撑架两侧的一组前轮和设置在方管外侧的后轮,所述坐垫底部设有坐垫架,所述方管内侧壁设有一组对称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两端均设有限位孔,所述相对的两个限位孔内卡接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顶部设有第二支撑杆,所述坐垫架底部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另一端与底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可进行翻折;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外部套管,所述外部套管一侧开设有一组通孔,所述外部套管内部设有一组对称的内管,两个所述内管之间连接有弹簧,所述内管远离弹簧一端连接有卡块,所述内管贯穿通孔固定连接有推块,所述限位槽、限位孔和固定结构,有利于相对推动固定结构的推块,使得弹簧收缩,使得卡块离开限位槽内的一个限位孔,进入到另外一个限位孔内,使得在方管与底部支撑架和后轮转动连接的作用下将轮椅进行折叠,结构简单,方便使用。

优选的,所述方管与底支撑架设置为转动连接,所述扶手与方管顶部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坐垫架之间通过铰接结构连接,所述铰接结构包括设置在坐垫架一端的第一铰接块。

优选的,所述第一铰接块内部设有第二铰接块,所述第二铰接块与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铰接块和第二铰接块内部贯穿设有螺栓,铰接结构有利于对坐垫架进行收起,使得收起面积更小,方便收纳。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把手固定连接,所述扶手与第一支撑杆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支撑架远离后轮一端设有脚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设置限位槽、限位孔和固定结构,有利于相对推动固定结构的推块,使得弹簧收缩,使得卡块离开限位槽内的一个限位孔,进入到另外一个限位孔内,使得在方管与底部支撑架和后轮转动连接的作用下将轮椅进行折叠,结构简单,方便使用;铰接结构有利于对坐垫架进行收起,使得收起面积更小,方便收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限位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支撑架、2后支撑架、3把手、4坐垫、41坐垫架、5扶手、6控制器、7方管、8前轮、9后轮、10限位槽、11限位孔、12固定结构、13第一支撑杆、14第二支撑杆、15连接杆、16外部套管、17通孔、18内管、19弹簧、20卡块、21推块、131铰接结构、132第一铰接块、133第二铰接块、134螺栓、91脚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6所示的一种轮椅车一键折叠机构,包括底支撑架1、后支撑架2、把手3、坐垫4、扶手5、控制器6、方管7、设置在底支撑架1两侧的一组前轮8和设置在方管7外侧的后轮9,所述坐垫4底部设有坐垫架41,所述方管7内侧壁设有一组对称的限位槽10,所述限位槽10两端均设有限位孔11,所述相对的两个限位孔11内卡接设有固定结构12,所述固定结构12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13,所述第一支撑杆13顶部设有第二支撑杆14,所述坐垫架41底部转动连接有连接杆15,所述连接杆15另一端与底支撑架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14可通过与第一支撑杆13的连接处进行翻折,减少占地面积,方便收纳;

所述固定结构12包括外部套管16,所述外部套管16一侧开设有一组通孔17,所述外部套管16内部设有一组对称的内管18,两个所述内管18之间连接有弹簧19,所述内管18远离弹簧19一端连接有卡块20,所述内管18贯穿通孔固定连接有推块21,所述卡块20端部与限位孔11相契合。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方管7与底支撑架1设置为转动连接,所述扶手5与方管7顶部相接触;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杆13和坐垫架41之间通过铰接结构131连接,所述铰接结构131包括设置在坐垫架41一端的第一铰接块132;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铰接块132内部设有第二铰接块133,所述第二铰接块133与第一支撑杆1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铰接块132和第二铰接块133内部贯穿设有螺栓134;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支撑杆14与把手3固定连接,所述扶手5与第一支撑杆13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支撑架1远离后轮9一端设有脚踏91。

本实用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6,当需要将轮椅收起时,在扶手5与第一支撑杆13转动连接的作用下将扶手5拉起,从后侧相对推动固定结构12的两个推块21,使得弹簧19收缩,使得卡块20离开限位槽10内的一个限位孔11,进入到另外一个限位孔11内,使得在方管7与底部支撑架1和后轮9转动连接的作用下和连接杆15与底支撑架1转动连接的作用下将轮椅进行折叠,结构较为简单,使用更加的方便,当需要将轮椅打开时,按压两个推块21,使得卡块20进入到上面的一个限位孔11内,再将坐垫架41在铰接结构131的作用下将坐垫4放好,将扶手5拉下与方管7接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轮椅车一键折叠机构,包括底支撑架(1)、后支撑架(2)、把手(3)、坐垫(4)、扶手(5)、控制器(6)、方管(7)、设置在底支撑架(1)两侧的一组前轮(8)和设置在方管(7)外侧的后轮(9),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4)底部设有坐垫架(41),所述方管(7)内侧壁设有一组对称的限位槽(10),所述限位槽(10)两端均设有限位孔(11),所述相对的两个限位孔(11)内卡接设有固定结构(12),所述固定结构(12)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13),所述第一支撑杆(13)顶部设有第二支撑杆(14),所述坐垫架(41)底部转动连接有连接杆(15),所述连接杆(15)另一端与底支撑架(1)转动连接;

所述固定结构(12)包括外部套管(16),所述外部套管(16)一侧开设有一组通孔(17),所述外部套管(16)内部设有一组对称的内管(18),两个所述内管(18)之间连接有弹簧(19),所述内管(18)远离弹簧(19)一端连接有卡块(20),所述内管(18)贯穿通孔固定连接有推块(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车一键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管(7)与底支撑架(1)设置为转动连接,所述扶手(5)与方管(7)顶部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车一键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3)和坐垫架(41)之间通过铰接结构(131)连接,所述铰接结构(131)包括设置在坐垫架(41)一端的第一铰接块(1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椅车一键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块(132)内部设有第二铰接块(133),所述第二铰接块(133)与第一支撑杆(1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铰接块(132)和第二铰接块(133)内部贯穿设有螺栓(13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车一键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杆(14)与把手(3)固定连接,所述扶手(5)与第一支撑杆(13)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车一键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支撑架(1)远离后轮(9)一端设有脚踏(9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轮椅车一键折叠机构,包括底支撑架、后支撑架、把手、坐垫、扶手、控制器、方管、设置在底支撑架两侧的一组前轮和设置在方管外侧的后轮,所述坐垫底部设有坐垫架,所述方管内侧壁设有一组对称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两端均设有限位孔,所述相对的两个限位孔内卡接设有固定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限位槽、限位孔和固定结构,有利于相对推动固定结构的推块,使得弹簧收缩,使得卡块离开限位槽内的一个限位孔,进入到另外一个限位孔内,使得在方管与底部支撑架和后轮转动连接的作用下将轮椅进行折叠,结构简单,方便使用;铰接结构有利于对坐垫架进行收起,使得收起面积更小,方便收纳。

技术研发人员:黄晓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澳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18
技术公布日:2020.05.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