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烧伤整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9341发布日期:2020-05-26 17:47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烧伤整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烧伤整形装置。



背景技术:

在烧伤整形患者的治疗和整形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烧伤皮肤进行按压和引流,使创面的渗液、坏死组织及时被清除,减少机体组织对毒性产物的重吸收,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持续按压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然而,持续的按压需要耗费医生或者护理工作者不少体力。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节省人力的烧伤整形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烧伤整形装置,包括驱动组件、支撑组件与按压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底板、驱动件与驱动架,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导槽,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并邻所述导槽,所述驱动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导槽内并与所述驱动件啮合,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弧形支撑板,所述弧形支撑板邻近所述底板设置,所述按压组件包括吸湿网格片、弹性按压体与罩设盖,所述吸湿网格片设置于所述弧形支撑板的一侧,所述吸湿网格片上开设有多个按压网孔,所述吸湿网格片与所述弧形支撑板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弹性按压体滑动地抵压于所述吸湿网格片上,所述罩设盖与所述弹性按压体相互固定,所述罩设盖与所述驱动架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安装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安装架的顶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包括旋转电机,所述安装架包括支撑柱与横杆,所述支撑柱凸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横杆横向延伸于所述支撑柱的顶端,所述旋转电机安装于所述横杆的末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杆与所述底板平行,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底板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底板垂直,所述导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形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罩设盖与所述驱动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架为u形,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啮合条,所述两个啮合条之间设置有啮合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还包括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设置于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并位于所述啮合空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齿轮包括圆柱体与啮合部,所述圆柱体的周面为光滑面,所述啮合部凸设于所述光滑面上,所述啮合部对应所述圆柱体的圆心角小于180度,所述啮合部顺次与所述两个啮合条啮合以带动所述驱动架于所述导槽内往复移动。

一种如上所述的烧伤整形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人体伤处置放于所述弧形支撑板上,并将所述吸湿网格片抵压于烧伤皮肤上;所述旋转电机带动所述驱动齿轮旋转,所述啮合部顺次与所述两个啮合条啮合以带动所述驱动架于所述导槽内往复移动;所述驱动架带动所述弹性按压体于所述吸湿网格片上往复移动,以使所述弹性按压体的材料露出于所述多个按压网孔中并挤压烧伤皮肤;以及利用所述吸湿网格片吸收烧伤皮肤上渗出的液体分泌物。

所述烧伤整形装置在使用时,先将人体伤处例如人脸置放于所述弧形支撑板上,把头伸入所述容置空间内,将所述吸湿网格片抵压于烧伤皮肤上。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驱动架于所述导槽内移动,所述驱动架带动所述弹性按压体于所述吸湿网格片上移动,以使所述弹性按压体的材料露出于所述多个按压网孔中并挤压烧伤皮肤,此时利用所述吸湿网格片吸收烧伤皮肤上渗出的液体分泌物,通过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弹性按压体按压烧伤皮肤,而所述吸湿网格片则可以吸收烧伤皮肤上的分泌物,进而无需医生或者医护工作者手持器具来按压,节省了人力,而且也能够及时吸收分泌物。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烧伤整形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烧伤整形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烧伤整形装置的使用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烧伤整形装置。例如,烧伤整形装置包括驱动组件、支撑组件与按压组件。例如,驱动组件包括底板、驱动件与驱动架,底板上设置有导槽,驱动件设置于底板上并邻导槽,驱动架滑动地设置于导槽内并与驱动件啮合。例如,支撑组件包括弧形支撑板,弧形支撑板邻近底板设置,按压组件包括吸湿网格片、弹性按压体与罩设盖。例如,吸湿网格片设置于弧形支撑板的一侧,吸湿网格片上开设有多个按压网孔,吸湿网格片与弧形支撑板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例如,弹性按压体滑动地抵压于吸湿网格片上,罩设盖与弹性按压体相互固定,罩设盖与驱动架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1及图2,一种烧伤整形装置,包括驱动组件10、支撑组件20与按压组件30,驱动组件10包括底板11、驱动件13与驱动架15,底板11上设置有导槽,驱动件13设置于底板11上并邻导槽,驱动架15滑动地设置于导槽内并与驱动件13啮合,支撑组件20包括弧形支撑板21,弧形支撑板21邻近底板11设置,按压组件30包括吸湿网格片31、弹性按压体32与罩设盖33,吸湿网格片31设置于弧形支撑板21的一侧,吸湿网格片31上开设有多个按压网孔,吸湿网格片31与弧形支撑板21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315,弹性按压体32滑动地抵压于吸湿网格片31上,罩设盖33与弹性按压体32相互固定,罩设盖33与驱动架15固定连接。

例如,烧伤整形装置在使用时,先将人体伤处例如人脸置放于弧形支撑板21上,把头伸入容置空间315内,将吸湿网格片31抵压于烧伤皮肤上。驱动件13带动驱动架15于导槽内移动,驱动架15带动弹性按压体32于吸湿网格片31上移动,以使弹性按压体32的材料露出于多个按压网孔中并挤压烧伤皮肤,此时利用吸湿网格片31吸收烧伤皮肤上渗出的液体分泌物,通过驱动件13带动弹性按压体32按压烧伤皮肤,而吸湿网格片31则可以吸收烧伤皮肤上的分泌物,进而无需医生或者医护工作者手持器具来按压,节省了人力,而且也能够及时吸收分泌物。

例如,为了便于安装驱动件13,驱动组件10还包括安装架16,安装架16安装于底板11上,驱动件13安装于安装架16的顶端。驱动件13包括旋转电机131,安装架16包括支撑柱161与横杆163,支撑柱161凸设于底板11上,横杆163横向延伸于支撑柱161的顶端,旋转电机131安装于横杆163的末端。横杆163与底板11平行,旋转电机131的输出轴与底板11垂直。支撑柱161与底板11垂直,导槽的延伸方向与底板11的长度方形平行。驱动组件10还包括连接杆17,连接杆17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罩设盖33与驱动架15。通过设置安装架16与连接杆17,从而方便驱动件13的安装,同时也便于驱动架15与罩设盖33的连接。

例如,为了便于驱动驱动架15往复移动,驱动架15为u形,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啮合条151,两个啮合条151之间设置有啮合空间153。驱动件13还包括驱动齿轮135,驱动齿轮135设置于旋转电机131的输出轴上并位于啮合空间153内。驱动齿轮135包括圆柱体136与啮合部137,圆柱体136的周面为光滑面,啮合部137凸设于光滑面上,啮合部137对应圆柱体136的圆心角小于180度,啮合部137顺次与两个啮合条151啮合以带动驱动架15于导槽内往复移动。通过于光滑面上凸设啮合部137,并使啮合部137不占据圆柱体136的光滑面的全部,进而可以使得圆柱体136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顺次与驱动架15的两个啮合条151啮合,进而通过一个啮合条151带动驱动架15往第一方向移动,然后啮合部137脱离啮合条151条并与另一个啮合条151相互啮合,从而驱动另一个啮合条151带动驱动架15往第二方向移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移动。

例如,尤其重要的是,吸湿网格片31由挠性吸湿材料制成。支撑组件20还包括u形支撑框23,u形支撑框23包括支撑基板231、第一竖板233与第二竖板235,第一竖板233与第二竖板235分别垂直凸设于支撑基板231的相对两侧,第一竖板233的高度大于第二竖板235的高度,第一竖板233与第二竖板235之间形成有吸湿空间238。第一竖板233上形成有导向槽,第一竖板233的侧壁上凸设有限位条。限位条的高度位置低于第二竖板235的顶部高度。弧形支撑板21为凹弧形板,其中部连接并支撑于第二竖板235的顶部,弧形支撑板2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215。弧形支撑板21的一侧凸伸直至吸湿空间238内,并且该侧边缘设置有转动轴216。吸湿网格片31的中部转动地连接于转动轴216上以使吸湿网格片31支撑于弧形支撑板21上,吸湿网格片31为弧形网格片,其相对两侧分别向第一竖板233与第二竖板235延伸,吸湿网格片31的一侧挡止于限位条的底部,以使得吸湿网格片31处于吸湿空间238内的一侧边缘的位置较低,吸湿网格片31的另一侧边缘抵持于罩设盖33的底部。罩设盖33为穹形盖,其一侧滑动地设置于第一竖板233的导向槽内并与连接杆17连接,罩设盖33的另一侧朝第二竖板235延伸,弹性按压体32为长方体状,其相对两侧分别连接于罩设盖33的相对两侧,弹性按压体32的厚度沿中轴向朝向两侧的方向逐渐减小。弹性按压体32的顶面与罩设盖33的底面之间形成有气压腔,弹性按压体32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弹性密封带325,两个弹性密封带325的顶部边缘分别连接于罩设盖33的相对两端,以封闭气压腔,罩设盖33的顶部设置有气泵34,气泵34与气压腔连通,用于向气压腔内泵入压力气体,以驱动弹性按压体32朝吸湿网格片31移动并增加弹性按压体32施加于吸湿网格片31的抵压力度。罩设盖33邻近第二竖板235的一侧形成有收容凹陷335,罩设盖33位于收容凹陷335底部的部分材料具有弹性。

例如,弧形支撑板21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片体217与翻转片体218,连接片体217及翻转片体218均转动连接于第二竖板235的顶部,第二竖板235的相对两侧分别凸设有支撑限位肋,两个支撑限位肋条分别用于支撑连接片体217与翻转片体218,以防止连接片体217与翻转片体218向下翻转。转动轴216设置于连接片体217远离翻转片体218的一侧边缘。翻转片体218用于相对第二竖板235向上翻转并贴设于罩设盖33的收容凹陷335中,以收叠烧伤整形装置。

例如,为了便于及时排出吸湿网格片31中的液体分泌物,吸湿空间238的底部设置有吸湿板体。例如,吸湿板体为海绵板体,用于吸收滴落的分泌物,以防止分泌物随意流动而造成污染。例如,为了便于将液体分泌物引入吸湿空间238内,吸湿网格片31内设置有多个毛细软管,多个毛细软管相互平行设置,每个毛细管由吸湿网格片31邻近第二竖板235的方向朝邻近第一竖板233的方向延伸,毛细管邻近第二竖板235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吸湿孔,毛细管邻近第一竖板233的方向开设有溢出孔。多个毛细管的溢出孔位于吸湿板体的上方。例如,吸湿网格片31均有弹性,例如吸湿网格片31为挠性片体。

例如,患者为脸部烧伤,烧伤整形装置在使用时,患者将头部支撑于弧形支撑板21上,并将脸部移进容置空间315内,以烧伤皮肤对准吸湿网格片31的底部,气泵34向气压腔内泵入高压气体,以迫使弹性按压体32拉长两个弹性密封带325并朝吸湿网格片31移动以按压吸湿网格片31绕转动轴216旋转,直至吸湿网格片31的边缘抵压于限位条的底部,此后吸湿网格片31及罩设盖33的边缘均发生挠性形变,以使得吸湿网格片31贴设于烧伤皮肤上。然后,驱动件13带动罩设盖33沿导向槽往复移动,进而带动弹性按压体32于吸湿网格片31上往复移动,以利用弹性按压体32的材料露出于多个按压网孔中并挤压烧伤皮肤。此时利用吸湿网格片31吸收烧伤皮肤上渗出的液体分泌物,在弹性按压体32在按压过程中迫使吸湿网格片31局部发生挠性形变,带动多个毛细管发生形变,并利用多个毛细管吸纳分泌物并排出至吸湿空间238内,滴落至吸湿板体上。在使用完毕后需要收叠时,将头部移出容置空间315,翻转弧形支撑板21的翻转片体218以使翻转片体218收容并扣合于罩设盖33的收容凹陷335中,利用翻转片体218罩设保护吸湿网格片31。

请一并参阅图3,一种如上的烧伤整形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于步骤s101中,将人体伤处置放于弧形支撑板21上,并将吸湿网格片31抵压于烧伤皮肤上;具体地,患者将头部支撑于弧形支撑板21上,并将脸部移进容置空间315内,以烧伤皮肤对准吸湿网格片31的底部,气泵34向气压腔内泵入高压气体,以迫使弹性按压体32拉长两个弹性密封带325并朝吸湿网格片31移动以按压吸湿网格片31绕转动轴216旋转,直至吸湿网格片31的边缘抵压于限位条的底部,此后吸湿网格片31及罩设盖33的边缘均发生挠性形变,以使得吸湿网格片31贴设于烧伤皮肤上。

于步骤s102中,旋转电机131带动驱动齿轮135旋转,啮合部137顺次与两个啮合条151啮合以带动驱动架15于导槽内往复移动;

于步骤s103中,驱动架15带动弹性按压体32于吸湿网格片31上往复移动,以使弹性按压体32的材料露出于多个按压网孔中并挤压烧伤皮肤;

于步骤s104中,利用吸湿网格片31吸收烧伤皮肤上渗出的液体分泌物。在弹性按压体32在按压过程中迫使吸湿网格片31局部发生挠性形变,带动多个毛细管发生形变,并利用多个毛细管吸纳分泌物并排出至吸湿空间238内,滴落至吸湿板体上。

于步骤s105中,将头部移出容置空间315,翻转弧形支撑板21的翻转片体218以使翻转片体218收容并扣合于罩设盖33的收容凹陷335中,利用翻转片体218罩设保护吸湿网格片31。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