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伞形探针的射频消融电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30449发布日期:2020-07-10 15:59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伞形探针的射频消融电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层伞形探针的射频消融电极装置。



背景技术:

射频消融的射频是一种频率达到每秒十几万次的高频振动。人体是由许多有机和无机物质构成的复杂结构,体液中含有大量的电介质,如离子、水、胶体微粒等,人体主要依靠离子移动传导电流。在高频交流电的作用下,离子的浓度变化方向随电流方向为正负半周往返变化。在高频振荡下,两电极之间的离子沿电力线方向快速运动,由移动状态逐渐变为振动状态。由于各种离子的大小、质量、电荷及移动速度不同,离子相互磨擦并与其它微粒相碰撞而产生生物热作用。由于肿瘤散热差,使肿瘤组织温度高于其邻近正常组织,加上癌细胞对高热敏感,高热能杀灭癌细胞,而副作用不发生。因此,射频消融具有疗效确切,损伤轻微的优点,目前已日趋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中。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3493738u,公告日为2014年3月26号,公开的名称为一种双层伞形探针的射频消融电极装置,包括测温管,套管,所述套管套在测温管外部;所述测温管头部呈针尖状,其头部与伞形的第一组探针焊接固定,并使用第一紧固管与第一组探针焊接紧固;在第一组探针后部的一段探针管的外部,涂覆绝缘材料层,所述绝缘材料层的外部与伞形的第二组探针固定连接,并使用第二紧固管与第二组探针焊接紧固,第一组探针、人体、第二组探针,形成射频电流回路;所述射频消融电极装置未使用时,测温管、第一组探针、第二组探针收缩于套管内部;所述射频消融电极装置使用时,测温管从套管头部顶出,第一组探针、第二组探针撑开呈伞形。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探针与测温管的外壁焊接,在探针损坏严重的前提下,无法更换探针,使射频消融电极装置的治疗效果降低甚至会导致射频电极装置无法使用,有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在探针损坏时更换探针的双层伞形探针的射频消融电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双层伞形探针的射频消融电极装置,其包括前杆、开设于所述前杆侧壁开设的注药口、与所述前杆靠近所述注药口一端固定连接的手杆、与所述手杆卡接的手柄、与所述手柄远离所述手杆的一端连接的插座、与所述前杆远离所述注药口的一端固定连接地套管,所述套管内设有测温管,所述测温管远离所述前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组探针,所述第一组探针的末端焊接有第一紧固管,所述第一紧固管套设于所述测温管外壁,所述第一紧固管靠近所述套管的一侧于所述测温管外壁涂有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外壁套设有第二紧固管,所述第二紧固管朝向所述第一紧固管的一端焊接有第二组探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组探针和第二组探针分别焊接于一紧固管和第二紧固管上,将第一紧固管套设于测温管上,将第二紧固管套设于绝缘层上,使第一组探针、人体和第二组探针形成串联回路,使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更好,在探针损坏时,通过拆卸紧固管将损坏的探针与紧固管一体拆卸起到更换探针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紧固管的外壁穿设有抵接所述测温管的第一螺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螺钉穿设过第一紧固管抵接测温管,第一紧固管与测温管之间的套接更加稳定,防止第一紧固管滑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紧固管的外壁穿设有抵接所述绝缘层的第二螺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螺钉穿设过第二紧固管抵接绝缘层,第二紧固管与绝缘层之间的套接更加稳定,防止第二紧固管滑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注药口卡接有柱塞。所述柱塞内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一端朝向套管内另一端穿设过所述柱塞的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柱塞内设有通孔可以方便使用者将药液通过通孔注射进套管内,进一步的将药液通过套管进入肿瘤细胞组织,再不需要大阿奎柱塞就能完成药液的注射,便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柱塞的外壁与通孔位置处套设有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孔裸露容易有灰尘,设置密封圈可以有效地避免通孔感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圈的外壁穿设有与所述通孔大小相同的连接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的侧壁设置有连接孔,可以将密封圈上的连接孔与通孔重合,将药液通过通孔注射到套管内完成药液的注射方便手术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手杆侧壁套设有防滑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利用手杆将测温杆推出套管内,在手杆位置处设置防滑套可以有效地避免使用者手滑导致射频消融电极装置在穿设人体时产生偏移导致手术的效果不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座朝向所述手柄的一端设置有螺纹电极,所述手柄开设有与所述螺纹电极螺纹连接的电极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插座与手柄通过螺纹电极与电极孔连接,起到稳定的效果,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插座偏移导致手术失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管内于靠近第二探针的端部设置有防护垫,所述防护垫固定连接于所述套管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完射频消融电极装置时,使用者通过套管将探针收缩于套管内,在套管的端口内设置有防护垫可以避免探针在收缩时产生磨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柱塞朝向所述密封圈朝向套管的一端于密封圈的底端套设有限位圈,所述限位圈套设固定连接于所述柱塞外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的底端设置有限位圈可以将密封圈稳定地限制在通孔的位置防止密封圈在柱塞上滑移,导致通孔裸露从而造成通孔被污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双层伞形探针的射频消融电极装置具有在探针损坏时及时更换探针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双层伞形探针的射频消融电极装置具有方便使用的效果;

3.本实用新型双层伞形探针的射频消融电极装置具有便捷人力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4是图3中b向剖面图。

图5是图4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套管;2、前杆;3、手柄;4、插座;5、第一紧固管;6、第二紧固管;7、绝缘层;8、第二螺钉;9、第一螺钉;10、第一组探针;11、第二组探针;12、测温管;13、密封圈;14、柱塞;15、螺纹电极;16、电极孔;17、防滑套;18、手杆;19、防护垫;20、限位圈;21、连接孔;22、通孔;23、注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双层伞形探针的射频消融电极装置,包括测温管12、与测温管12套接的套管1、与套管1远离测温管12末端固定连接的前杆2、手柄3、与手柄3远离套管1一端螺纹连接的插座4。测温管12远离套管1的一端套设有第一紧固管5,第一紧固管5的端部焊接有第一组探针10,第一紧固管5朝向套管1的一端于测温管12的外壁涂有绝缘层7,绝缘层7上套设有第二紧固管6,第二紧固管6朝向第一紧固管5的端部焊接有第二组探针11,第一紧固管5和第二紧固管6分别通过第一螺钉9和第二螺定紧固在测温管12上。第一紧固管5的形状优选为圆柱环形,其材料优选为金属材料。第二紧固管6的形状优选为圆柱环形,其材料优选为金属材料。第一组探针10优选为圆柱形,第一组探针10针头尖端的高度大于等于1.8mm,且小于等于2.2mm,针头平端的高度大于0mm,且小于等于3.2mm,第一组探针10的材料优选为钛镍记忆合金。第二组探针11和第一组探针10形状大小,材料均一样。第一螺钉9优选为平头螺钉,其材料优选为金属材料。第二螺钉8同第一螺钉9一样。第一组探针10通过导线与螺纹电极15相连,第二组探针11通过导线与螺纹电极15相连,第一组探针10、人体、第二组探针11形成一个串联回路。

参照图3、图4,双层伞形探针的射频消融电极装置于前杆2侧壁开设有注药口23,注药口23上设有柱塞14,柱塞14外套设有密封圈13。柱塞14的形状优选为圆柱形,其材料优选为橡胶材料。密封圈13的形状优选为圆环形,其材料优选为橡胶材料。插座4朝向手柄3的一端设置有螺纹电极15,手柄3上与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电极孔16,螺纹电极15与电极孔16螺纹连接。螺纹电极15的形状优选为圆柱形,其材料优选为金属材料,电极孔16的形状优选为圆形。手柄3朝向套管1的一端卡接有手杆18,手杆18的外壁套设有防滑套17,防滑套17的形状优选为圆形,其材料优选为橡胶材料。套管1朝向测温管12的一端于套管1内壁固定连接有防护垫19,所述防护垫19的形状优选圆弧块,其材料优选为钛镍合金。

参照图5,手杆18上设置有注药口23,主要口上设置有柱塞14,柱塞14外套设有密封圈13,柱塞14内开设有通孔22,通孔22穿过柱塞14抵达套管1柱,且通孔22的另一端穿设过柱塞14外壁,密封圈13侧壁开设有与通孔22大小相同的连接孔21。密封圈13朝向套管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圈20,限位圈20套设且固定连接于柱塞14上。通孔22的形状优选为圆形,限位圈20的形状优选为圆环形,其材料优选为橡胶材料。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使用者在使用射频消融电极装置时,在第一组探针10损坏时,使用者将第一螺钉9拆卸下来,将第一紧固管5移出测温管12上,换上新的第一紧固管5和第一组探针10,将第一螺钉9穿过第一紧固管5将第一紧固管5紧固于测温管12上,通过手杆18将测温管12收缩于套管1内,将射频消融电极装置穿过指定细胞,推动手杆18将第一组探针10插入指定细胞,通过插座4将螺纹电极15与电极孔16连接,进行手术。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