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固定在左心室内的起搏电极导线及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54602发布日期:2020-07-29 03:08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固定在左心室内的起搏电极导线及其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临床医学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固定在左心室内的起搏电极导线及其组件。



背景技术: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已成为心衰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将连接脉冲发生器的起搏电极导线分别植入到右心房、左、右心室中,使得心脏能够同步收缩,进而治疗心衰,经静脉沿冠状窦植入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线是化治疗的关键。

现有技术中的起搏电极导线与传统相比较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采用连接器、导线体、环电极及固定装置的单根整体式结构,固定装置在到达靶静脉后张开。

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6239897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主动固定左室起搏电极导线,该主动固定左室起搏电极导线包括连接器、导线体、环电极及固定装置;所述导线体包括外导线层和内导线层,所述外导线层将所述环电极与所述连接器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内导线层将所述固定装置与所述连接器的负极相连接,所述固定装置由金属环绕形成。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主动固定左室起搏电极导线能够解决手术过程中电极易于脱位等问题,有效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同时所述主动固定左室起搏电极导线起搏和感知效果良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有效,方便易行。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起搏电极导线头端包括的固定装置由金属丝环绕形成,在植入至靶静脉后旋拧连接器使固定装置张开,现有技术无法实现起搏电极导线头端在左心室腔内固定,造成起搏电极导线局限性大。

针对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起搏电极导线头端固定在左心室腔内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固定在左心室内的起搏电极导线及其组件。

所述自动固定在左心室内的起搏电极导线包括导线本体、头端和用于与脉冲发生器连接的插头,导线本体设于插头和头端之间,插头与导线本体后端一体式构造,导线本体前端与头端可拆卸连接,当头端到达左心室腔内时,头端张开呈伞装结构。

进一步的,头端包括支撑装置和第一连接件,导线本体前端设有与第一连接件前端适配的第二连接件,支撑装置顶部设有容纳第一连接件前端穿过的通孔,当第一连接件前端穿过通孔与第二连接件连接时,支撑装置顶部卡固在第一连接件上。

进一步的,支撑装置包括伞面和龙骨,伞面与龙骨一体式构造,通孔设于龙骨顶端。

进一步的,伞面的材料为形状记忆合金。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件前端设有螺纹,第二连接件设有与第一连接件前端适配的第一螺纹槽。

进一步的,导线本体的直径为3.2mm。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件后端设有第二螺纹槽。

进一步的,导线本体上设有电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固定在左心室内的起搏电极导线组件,所述自动固定在左心室内的起搏电极导线组件包括鞘管、输送钢缆和自动固定头端左心室内起搏电极导线,输送钢缆的前端设有与第二螺纹槽适配的连接头,连接头与第二螺纹槽可拆卸连接,自动固定头端左心室内起搏电极导线和输送钢缆均设于鞘管内部。

进一步的,鞘管前端为圆锥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通过将起搏电极导线的伞状头端植入在左心室心腔内,电极导线头端所覆盖的面积涵盖了左心室中部到心尖部区间的整个椭球体头端区域心内膜,起搏电极导线伞状头端的外径与左心室心尖部椭球体头端内径相匹配,二者能够大面积、全方位、无死角、紧密且牢固接触。

2,通过伞状头端金属骨架的强力支撑作用和形状记忆合金网面的约束作用,可以将起搏电极导线头端与左心室心尖部之间大面积、多靶点、全方位确切契合,植入即刻就能够自动牢固固定,几乎不存在脱位风险。

3,通过将起搏电极导线设置在鞘管轨道内,在植入手术操作过程中,起搏电极导线不与植入靶点以外的部位接触,减少对心脏结构的刺激和损伤。

4,通过输送钢缆对起搏电极导线头端进行操控,使植入手术操作过程中对起搏电极导线头端的操控力强。

5,通过操控额外的输送钢缆来完成将起搏电极导线头端输送到达左心室腔内,起搏电极导线的导线本体本身不再是应力主体,所以不需要大直径、高强度的导线体部,起搏电极导线直径越小,植入术后远期效果中越能够有效减少起搏电极导线作为凝聚核心引起血栓附着事件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了起搏电极导线在植入血管内的占位效应和对血流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固定在左心室内的起搏电极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输送钢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固定在左心室内的起搏电极导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导线本体,2-头端、21-支撑装置、211-龙骨、212-伞面、213-中心环、22-第一连接件,3-插头,4-鞘管,5-输送钢缆,6-第二连接件,7-电极,9-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所述自动固定在左心室内的起搏电极导线包括导线本体1、头端2和用于与脉冲发生器(图中未示出)连接的插头3,导线本体1设于插头3和头端2之间,插头3与导线本体1后端一体式构造,导线本体1前端与头端2可拆卸连接,当头端2到达左心室腔内时,头端2张开呈伞装结构,头端2包括支撑装置21和第一连接件22,导线本体1前端设有与第一连接件22前端适配的第二连接件6,支撑装置21顶部设有容纳第一连接件22前端穿过的通孔(图中未示出),当第一连接件22前端穿过通孔与第二连接件6连接时,支撑装置21顶部卡固在第一连接件22上,头端2由伞面212与龙骨211组成,伞面212环绕在龙骨211上,龙骨211卡固在第一连接件22上,第一连接件22前端设有螺纹,第二连接件6设有与第一连接件22前端适配的第一螺纹槽(图中未示出),第一连接件22后端设有第二螺纹槽(图中未示出),导线本体1上设有电极7。

进一步的,伞面212的材料为形状记忆合金,使伞面212不易损坏,增加了伞面212的寿命。

进一步的,导线本体1的直径为3.2mm,与临床需求的适配性好。

实施例二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自动固定在左心室内的起搏电极导线组件包括鞘管4、输送钢缆5、插头3、导线本体1和头端2,导线本体1设于头端2和插头3之间,头端2包括支撑装置21和第一连接件22,支撑装置21包括中心环213,中心环213卡固在第一连接件22上,导线本体1前端设有与第一连接件22前端适配的第二连接件6,第一连接件22与第二连接件6螺纹连接,第一连接件22后端设有第二螺纹槽,输送钢缆5的前端设有与第二螺纹槽适配的连接头9,连接头9与第二螺纹槽螺纹连接,导线本体1、头端2、插头3和输送钢缆5均设于鞘管4内部。

进一步的,鞘管4前端为圆锥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固定在左心室内的起搏电极导线组件工作原理是:

将头端2包括的第一连接件22与导线本体1前端的第二连接件6连接固定,将输送钢缆5上的连接头9与第一连接件22后端的第二螺纹槽连接固定,将头端2收起并通过输送钢缆5送进鞘管4中,把鞘管4植入到左心室腔内处,通过输送钢缆5将头端2从鞘管4前端端口推出,使头端2裸露出鞘管4,支撑装置21在左心室腔内展开呈伞装结构并与左心室腔壁贴合,抵住输送钢缆5逐渐将鞘管4从左心室腔内拔出,旋拧输送钢缆5使连接头9逐渐与第二螺纹槽分离,将输送钢缆5撤出。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