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囊膜抛光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41723发布日期:2020-07-04 01:15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囊膜抛光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眼科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囊膜抛光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广泛开展,后发性白内障成为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重要因素。需要指出的是白内障摘除术后几乎所有的晶体囊膜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留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移行、纤维化生,晶状体残余上皮细胞的清除在过去数十年来一直是白内障医生非常关注的研究热点。白内障手术术后的各种不良事件,例如囊袋皱缩、人工晶体术后偏位,后发性白内障等均与残留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移行、纤维化生有关。虽然临床上医生会采用各种方法尽量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预防后发性白内障以及囊袋皱缩,如提高手术技巧,进行前后囊膜的抛光,改进人工晶体的设计和材料等,但后发性白内障和囊膜皱缩仍然有相当高的发生率,尤其是在儿童患者,后发障的发生率仍然高达100%,在悬韧带松弛的患者,如超高度近视和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白内障术后囊袋皱缩发生率也很高,可以引起瞳孔闭锁,人工晶体偏位,近视偏移等诸多问题。另外,它也限制了仿生型屈光性人工晶体的发展。因此,在白内障手术中,尽可能清除更多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白内障手术中,物理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方法是在摘除晶状体核,并完成晶状体皮质清除后,囊袋内填充粘弹剂,使用抛光器伸入囊袋中对囊膜的内表面进行刮搔从而去除囊膜内残余的上皮细胞,包括前囊膜和后囊膜的抛光,但现有技术无法进行赤道部上皮细胞的清除。现有的抛光方法有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1、晶体摘除后,晶状体囊膜是软性飘荡的,医生在对囊膜抛光时不好操作,效率普遍较低;2、虽然可以在抛光过程中通过向囊膜内注入大量粘弹剂保证囊膜填充鼓起,但是因为抛光后还要吸出粘弹剂,不仅增加了手术步骤和时长,还容易因粘弹剂吸出不彻底导致诸如高眼压等并发症;3、晶状体赤道部囊膜是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发区,也是上皮细胞残留最密集的部位,但是晶状体赤道部由于位于虹膜后,手术中无法观察,在目前的现有技术下,医生无法进行赤道部的抛光;4、小瞳孔手术下,前后囊膜的抛光因为可视范围的缩小而增加了难度,甚至有囊膜破裂的严重风险;5、现代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中经常用到飞秒激光辅助,实现精准的前囊口制作,但飞秒手术在切割前囊膜时会将下方的皮质一并切除,而且因为切口处很整齐,导致医生在用负压吸引去除皮质时必然要吸引到前囊膜,增加了对悬韧带的牵拉;6、因为抛光过程是由医生手动操作,效率偏低,需要反复搔刮,操作时间长,效果受医生个人经验影响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囊膜抛光器,具体方案如下:

包括手持部,所述手持部内设有空腔,所述手持部的一端开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开口,所述空腔内设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从所述开口伸出且连接有弯折的工作杆。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杆上设有端面与所述工作杆端面对齐的抛光杆,所述工作杆和所述抛光杆的端面成型为弧面,所述抛光杆的顶面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从所述弧面过渡至所述抛光杆顶面的圆钝。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空腔内的微型电机,所述微型电机的输出轴通过锥齿轮传动连接有带轴传动盘,所述带轴传动盘与所述工作杆连接,所述带轴传动盘与所述抛光杆的顶面平行布置;所述锥齿轮的输出轴垂直连接于所述带轴传动盘其中一个侧面的圆心处,所述工作杆垂直连接于所述带轴传动盘另一个侧面且偏心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盘的直径小于所述手持部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抛光杆的截面为三角形。

进一步地,所述抛光杆的截面为锯齿形。

进一步地,所述抛光杆的截面为梯形,所述抛光杆的顶面成型为粗糙面。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杆或所述抛光杆的末端连接有轴向布置的延长杆,所述延长杆为柔质材料制成,所述延长杆的顶面成型为粗糙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囊膜抛光器,利用手持部里面的微型电机,能够驱动工作杆在小范围内作平面运动,实现对囊膜精准均匀地进行抛光,可以有效减少囊膜抛伤抛破的几率,降低了医生的操作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中的a处结构示意图,

图3.图1中的b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工作杆和抛光杆的端部结构放大图(图2的左视方向),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工作杆和抛光杆的端部结构放大图(图2的左视方向),

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工作杆和抛光杆的端部结构放大图(图2的左视方向),

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延长杆的连接放大图。

附图序号及名称:1、手持部,2、空腔,201、微型电机,202、锥齿轮,203、带轴传动盘,3、开口,4、工作杆,5、抛光杆,6、圆钝,7、延长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结合图1至图3,一种电动囊膜抛光器,包括手持部1,手持部1内设有空腔2,手持部1的一端开设有与空腔2连通的开口3,空腔2内固定有微型电机201,微型电机201的输出轴从开口3伸出且通过锥齿轮202连接有带轴传动盘203,所述带轴传动盘通过轴承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内腔里(附图中未画出),带轴传动盘203的底面连接有弯折的工作杆4。工作杆4靠近末端的部分对应弯折方向一侧连接有抛光杆5,抛光杆5的端面与工作杆4的端面对齐,工作杆4和抛光杆5的端面成型为弧面,抛光杆5的顶面(即对应工作杆弯折方向的一侧)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从弧面过渡至抛光杆5顶面的圆钝6,防止抛光时抛光杆的端部抛破囊膜。

带轴传动盘202与抛光杆5的顶面平行布置,锥齿轮202的输出轴垂直连接于带轴传动盘203其中一个侧面的圆心处,工作杆4与带轴传动盘203的连接处在带轴传动盘203另一个侧面偏心布置。

带轴传动盘203的直径小于手持部1的直径,保证带轴传动盘在工作时不会影响到医生对手持部的持握。

如图4所示,抛光杆5的截面为三角形,即抛光杆的顶面形成一道用于抛光的刃,保证抛光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囊膜抛光器,工作原理如下:

手持部里面的微型电机开始工作,带动锥齿轮旋转,因为传动盘的轴与锥齿轮啮合,因此传动盘开始旋转,进而带着传动盘另一侧偏心布置的工作杆运动,从而保证工作杆末端的抛光杆在平面内做一个圆形轨迹的运动,医生在手术中只用牢牢地持握住手持部就可以完成精确均匀地抛光。

微型电机可以连接内置的无线充电电源,然后通过手持部上设置的按钮控制微型电机的开关;微型电机也可以通过导线连接外部的控制器,由外部的控制器为其提供电力以及控制器其开关。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中提到的工作杆和抛光杆仅为了清楚描述结构所作名称,其名称不对各个结构的实际作用进行暗示或限定,例如现有技术中是利用工作杆的末端直接进行抛光。

实施例2

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抛光杆4的截面为锯齿形。

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锯齿形的结构其实就是多个拼接的三角形,使得抛光杆顶面的多条棱构成多个刃面,抛光的效果更好,进一步提高抛光的效率。

实施例3

参照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抛光杆4的截面为梯形,抛光杆4的顶面成型为粗糙面。

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抛光杆截面的整体形状更加扁平,配合上顶面成型的粗糙面,使得抛光力更加柔和,降低对囊膜产生损伤的几率。

实施例4

参照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工作杆3或抛光杆4的末端连接有轴向布置的延长杆7,延长杆7为柔质材料制成,延长杆7的顶面成型为粗糙面。

延长杆也可采用与工作杆或抛光杆一体成型的工艺制成,整体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

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延长杆内设有支撑筋(附图中未画出),支撑筋采用多段互相铰接的短杆组成,短杆与短杆之间只能在垂直于抛光面的方向上运动;相应地,如图7,在抛光过程中,包裹在短杆外的柔质延长杆只能在如图7所示视角的竖直方向上弯曲(贴合赤道部),而在如图7所示视角的内外方向上不能弯曲(避免在抛光过程中产生不可控的形变)。

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在抛光器顶端连接一个质软的抛光材料,这样可以深入赤道部抛光,能够有效去除附着在赤道部的上皮细胞。

综上,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