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消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59494发布日期:2020-09-08 15:02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消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后勤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医用消毒装置。



背景技术:

医疗后勤简单来说就是对医疗领域的后勤工作,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对某些环境和场所的消毒杀菌。

以病房的消毒杀菌为例,其一般过程是通过喷洒装置于病房内喷洒消毒液的方式进行消毒,而现有的消毒液喷洒装置对消毒液的喷洒是不均匀的,一般会将消毒液喷洒于地面上,依靠消毒液本身的溢散效果溢散至整个消毒空间,另外,在消毒完成后,单独通过开窗通风的方式对去除病房的消毒液气味效率较差,不利于病房的快速重新投入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用消毒装置,其优点在于其喷洒消毒液较为均匀些消毒完成后能够快速去除消毒场景的消毒气味。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医用消毒装置,包括用于生成消毒水雾的消毒水雾发生装置、用于吸收消毒水雾的消毒水雾吸收装置、用于输出消毒水雾的消毒水雾输出装置、用于储存清水的水仓以及为消毒水雾输出和吸收提供动力的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包括一个气流吸入管和气流输出管,所述气流吸入管连通连接消毒水雾发生装置和消毒水雾吸收装置,气流吸入管与消毒水雾发生装置连通的节点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气流输出管与消毒水雾吸收装置连通的节点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气流输出管连通连接吸收管的一端以及消毒水雾输出装置,所述吸收管的另一端连通连接水仓且没入水仓液面下,所述气流输出管与消毒水雾输出装置连通的节点设置有第三电磁阀,气流输出管与吸收管连通的节点设置有第四电磁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消毒水雾发生装置、打开第一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启动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将消毒水雾发生装置生成的消毒水雾吸收并由消毒水雾输出装置输出,以进行消毒过程,由于消毒装置输出的是消毒水雾,消毒水雾容易溢散至整个消毒空间,故消毒较为均匀,消毒水雾喷洒完毕后关闭消毒水雾发生装置、关闭第一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关闭动力装置,以停止消毒水雾的输出;消毒完成后,打开第二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启动动力装置,动力装置为消毒水雾吸收装置提供动力以进行消毒水雾的吸收过程,吸收的消毒水雾通过吸收管输入水仓内且被清水吸收,从而完成对消毒水雾的吸收,能够快速去除消毒场景的消毒气味,有利于病房的快速重新投入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消毒水雾发生装置包括密闭的消毒液盛放仓以及设置于消毒液盛放仓内的超声波雾化发生器,所述气流吸入管连通连接于消毒液盛放仓的顶部一侧,消毒液盛放仓顶部与气流吸入管相对的一侧连通设置有导通方向指向消毒液盛放仓内的第一单向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超声波雾化发生器将消毒液盛放仓内的消毒液转化为消毒水雾,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消毒水雾被抽吸至消毒水雾输出装置并输出,结构简答,设置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消毒液盛放仓底部设置为由边缘至中心向下凹陷的弧形,所述超声波雾化发生器设置于消毒液盛放仓底部的最低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消毒液存放仓内的消毒液较少时,由于消毒液盛放仓底部为由边缘至中心向下凹陷的弧形结构,故消毒液仍然会向消毒液盛放仓底部中心汇聚,即向超声波雾化发生器汇聚,从而有利于消毒液的充分利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力装置设置为小型气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小型气泵做动力,成本较低,动力较大,结构强度较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消毒水雾输出装置包括依次连通连接的第一连接管、消毒水雾输出管和输出头,所述第一连接管设置为一端连通连接气流输出管的软管,所述消毒水雾输出管设置为硬质直管,所述输出头设置为喇叭形敞口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管设置为软管使消毒水雾输出装置的使用更为灵活,消毒水雾输出管设置为硬质直管方便了使用者手持输出管操作改变消毒水雾输出装置输出消毒水雾的位置,输出头设置为喇叭形敞口头,有利于降低消毒水雾输出装置输出消毒水雾的速度,同时增大了消毒水雾的输出范围,以使输出的消毒水雾更容易溢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仓设置为密封仓,所述吸收管与水仓连通连接于水仓的底面,水仓顶面连通设置有导通方向指向水仓外的第二单向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消毒水雾的吸收过程中,消毒水雾会被吸收管输入水仓中,而将吸收的消毒水雾输送至水仓的位置设置于水仓的底部,使带有消毒水雾的空气经过更多的水,有利于提高消毒水雾的吸收效率,清除消毒水雾后的气体由第二单向阀输出,维持水仓内气压平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消毒水雾吸收装置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吸收头、手持管、第二连接管,所述吸收头设置为喇叭状敞口头,所述手持管设置为硬质直管,所述第二连接管设置为一端连通连接气流吸入管的的软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收头设置为喇叭状敞口头有利于增大消毒水雾的吸收面积,提高消毒水雾的吸收效率,手持管设置为硬质直管,有方便了使用者使用手持管改变吸收头的位置,以改变吸收消毒水雾的位置,第二连接管设置为软管,使消毒水雾吸收装置的使用更为灵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手持管靠近第二连接管的端部设置有供人手持的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手的设置,进一步方便了使用者使用手持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仓底部设置为由边缘至中心向下凹陷的弧形,水仓顶部开设有可打开的取水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取水口打开,将抽水管插入水仓底部中心,能够将水仓内的水抽出,并且水仓底部由边缘至中心凹陷弧形形状的设置有利于将水完全抽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消毒液盛放仓顶部设置有可打开的用于添加消毒液的添加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添加口的设置,方便了使用者向消毒液盛放仓中添加消毒液的过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该消毒装置将消毒液转化为消毒水雾进行消毒使消毒液更容易溢散至整个消毒空间,提高了消毒效率,该消毒装置能够吸收消毒水雾以使消毒空间的消毒气味快速去除,方便了消毒空间重新投入正常使用;

2.消毒装置使用超声波雾化发生器雾化消毒液,结构简单,设置方便;

3.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设置为软管,使消毒水雾输出装置输出消毒水雾的位置和消毒水雾吸收装置吸收消毒水雾的位置更为灵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为了体现本实用新型消毒液盛放仓和水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消毒液盛放仓;11、添加口;111、添加盖;12、第一单向阀;2、水仓;21、取水口;211、取水盖;22、第二单向阀;3、背带;4、小型气泵;41、气流吸入管;42、气流输出管;51、第一连接管;52、消毒水雾输出装管;521、第一挂钩;53、输出头;61、吸收头;62、手持管;621、第二挂钩;622、第二挂环;63、第二连接管;64、吸收管;71、第一电磁阀;72、第二电磁阀;73、第三电磁阀;74、第四电磁阀;8、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一种医用消毒装置,包括用于生成消毒水雾的消毒水雾发生装置、用于吸收消毒水雾的消毒水雾吸收装置、用于输出消毒水雾的消毒水雾输出装置、用于将消毒水雾吸收装置吸收的消毒水雾吸收的水仓2以及为消毒水雾输出和吸收提供动力的动力装置。

消毒水雾发生装置包括用于盛放消毒液的消毒液盛放仓1和设置于消毒液盛放仓1内用于将消毒液盛放仓1内的消毒液雾化的超声波雾化发生器。消毒液盛放仓1设置为长方体密封仓且底部设置为由四周至中心向下凹陷的弧形,超声波雾化发生器设置于消毒液盛放仓1的底部中心,当消毒液较少时,由于消毒液盛放仓1底部的弧形存在消毒液会向超声波雾化发生器汇聚,从而有利于消毒液的充分利用。在超声波雾化发生器工作时能够将消毒液盛放仓1内的消毒液雾化为消毒水雾。

消毒液盛放仓1顶部一体设置有圆柱筒状的添加口11,添加口11外侧设置有外螺纹且添加口11适配有一端封闭的圆柱筒状的添加盖111,添加盖111内侧设置有与添加口11上外螺纹螺纹配合的内螺纹。使用者能够通过打开添加盖111向消毒液盛放仓1内添加消毒液,并且添加盖111与添加口11螺纹连接的方式结构简单,方便了添加盖111的拆装,同时添加盖111与添加口11连接较为稳定,密封性较好。

水仓2也设置为一体设置于消毒液盛放仓1一侧的长方体密封仓,水仓2与消毒液盛放仓1整体表现为长方体,水仓2内盛放有清水,清水的作用主要是将消毒水雾吸收装置吸收的消毒水雾融入水仓2内的清水中。

由于水仓2内的水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水内消毒液的含量也较高,对消毒水雾的吸收效率变低,故水仓2内的水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需要取出。因此,在水仓2顶部一体设置有圆柱筒状的取水口21,取水口21外侧设置有外螺纹,取水口21适配有一段封闭的圆柱筒状的取水盖211,取水盖211内侧设置有与取水口21上外螺纹螺纹配合的内螺纹。使用者能够通过打开取水盖211通过带有抽水管的抽水装置由将水仓2内的水抽出。

为了进一步方便水仓2内水的抽出,将水仓2底部设置为由边缘向中心向下凹陷的弧形,水仓2底面的弧形有利于水仓2内的水聚拢与凹陷处,从而方便了水仓2内水较少时水的抽出。

消毒液盛放仓1与水仓2整体形成的长方体一侧面设置有两个供人穿戴的背带3,使用者通过背带3携带消毒装置,较为简单方便。

动力装置设置为固定设置于消毒液盛放仓1和水仓2形成的整体背离背带3一侧的小型气泵4,小型气泵4包括一个气流吸入管41和一个气流输出管42,当小型气泵4工作时,气流吸入管41内的气体流向小型气泵4,气流输出管42内气体向小型气泵4外输出。

对于消毒水雾的输出过程来说,气流吸入管41连通连接消毒液盛放仓1远离水仓2一侧的顶部,气流吸入管41与消毒液盛放仓1连接的节点设置有第一电磁阀71,通过第一电磁阀71能够改变气流吸入管41与消毒液盛放仓1的连接状态,即连通或不连通。

消毒水雾输出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管51、消毒水雾输出管和输出头53,第一连接管51设置为软管,消毒水雾输出管设置为硬质直管,输出头53设置为喇叭形敞口头。第一连接管51一端连通连接气流输出管42且第一连接管51与气流输出管42连接的节点设置有第三电磁阀73,通过第三电磁阀73能够改变气流输出管42与第一连接管51的连接状态,即连通或不连通。

当第一电磁阀71和第三电磁阀73均打开时,启动超声波雾化发生器以与消毒液盛放仓1顶部生成消毒水雾,启动小型气泵4将消毒水雾由输出头53输出,以进行消毒过程。为了保持在消毒水雾输出过程中消毒液盛放仓1内的气压平衡,在消毒液盛放仓1顶部设置有连通外部环境且导通方向指向消毒液盛放仓1的第一单向阀12,第一单向阀12不仅能够在消毒水雾输出过程中保持消毒液盛放仓1内的气压平衡,还能够避免消毒液盛放仓1内的消毒水雾由该处溢散。

第一连接管51设置为软管使消毒水雾输出装置的使用更为灵活,消毒水雾输出管设置为硬质直管方便了使用者手持输出管操作改变消毒水雾输出装置输出消毒水雾的位置,输出头53设置为喇叭形敞口头,有利于降低消毒水雾输出装置输出消毒水雾的速度,同时增大了消毒水雾的输出范围,以使输出的消毒水雾更容易溢散至整个消毒空间。

对于消毒水雾的吸收过程来说,气流输出管42连通连接有吸收管64,吸收管64另一端连通连接水仓2的底部中心,气流输出管42与吸收管64连接的节点设置有第四电磁阀74,通过第四电磁阀74能够改变气流输出管42与吸收管64的连接状态,即连通或不连通。

消毒水雾吸收装置包括依次连通连接的吸收头61、手持管62、第二连接管63,吸收头61设置为喇叭形敞口头,手持管62设置为硬质直管,第二连接管63设置为软管且一端连通连接气流吸入管41,第二连接管63与气流吸入管41连通连接的节点设置有第二电磁阀72,通过第二电磁阀72能够改变气流吸入管41与第二连接管63的连接状态,即连通或不连通。

当第二电磁阀72和第四电磁阀74均打开且第一电磁阀71和第三电磁阀73关闭时,启动小型气泵4,吸收头61即可对消毒空间内的消毒水雾进行吸收,消毒水雾跟随气流被吸入吸收头61,被吸收的带有消毒水雾的空气会被输送至水仓2底部以气泡的形式上浮,气泡上浮过程中气泡内的消毒水雾会被水仓2内的水吸收,以输出较为清洁的空气。为了在消毒水雾吸收过程中保持水仓2内的气压平衡,在水仓2顶部设置有第二单向阀22,第二单向阀22的设置既实现了在消毒水雾吸收过程中维持水仓2内的气压平衡,又能够降低外部空气自由流入水仓2内污染水仓2内清水的可能。

吸收头61设置为喇叭状敞口头有利于增大消毒水雾的吸收面积,提高消毒水雾的吸收效率,手持管62设置为硬质直管,有方便了使用者使用手持管62改变吸收头61的位置,以改变吸收消毒水雾的位置,第二连接管63设置为软管,使消毒水雾吸收装置的使用更为灵活。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消毒水雾输出装置和消毒水雾吸收装置的使用和不使用时的放置;在消毒水雾输出管靠近第一连接管51的端部和手持管62靠近第二连接管63的端部均设置有供人手持的把手8,把手8的设置,方便了消防水雾输出管和手持管62的握持使用;在消防水雾输出管靠近输出头53的端部一体设置有第一挂钩521,在消毒液盛放仓1远离水仓2一侧顶部一体设置有供第一挂钩521挂住的第一挂环,在手持管62靠近吸收头61的端部一体设置有第二挂钩621,在水仓2远离消毒液盛放仓1一侧设置有供第二挂钩621挂住的第二挂环622,第一挂钩521与第一挂环的配合方便了消防水雾输出装置不使用时的放置,第二挂钩621与第二挂环622的配合方便了消防水雾吸收装置不使用时的放置,从而方便了整个消毒装置的使用。

需要指明的是,图中各种管道的长度和形状均不表示管道实际的长度和形状,仅表示连通连接。

具体工作过程中:在需要对消毒空间进行消毒时,打开第一电磁阀71和第三电磁阀73,启动超声波雾化发生器和小型气泵4,手持消防水雾输出管将消防水雾输出至指定的位置,以进行消防水雾的输出过程,即进行消毒过程,由于消毒装置输出的是消毒水雾,消毒水雾容易溢散至整个消毒空间,故消毒较为均匀;在消毒过程完成后,关闭小型气泵4和超声波雾化发生器再关闭第一电磁阀71和第三电磁阀73即可;在消毒完成后,需要对消毒空间内的消毒水雾进行清除时,打开第二电磁阀72和第四电磁阀74,启动小型气泵4,把握手持管62将吸收头61移动至指定位置对消防水雾进行吸收,吸收的消毒水雾通过吸收管64输入水仓2内且被清水吸收,从而完成对消毒水雾的吸收,能够快速去除消毒场景的消毒气味,有利于消毒空间的快速重新投入使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