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化灌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69236发布日期:2020-09-01 18:37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化灌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化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化灌肠装置。



背景技术:

灌肠是一种医学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将导管经肛门插入肠道内并灌注灌肠液,以达到通气排便、清洗肠道的目的,此外也可通过灌肠给患者供给药物、营养、水分等。

目前,临床上进行灌肠时,通常使用带有一次性冲洗袋的灌肠管,将灌肠液注入一次性冲洗袋,对灌肠管排气后,将灌肠管插入患者肛门,灌肠液经灌肠管流入患者肠道内,灌肠过程中,患者易忘记观察灌肠管内的灌肠液的情况,在灌肠液注入完毕后,灌肠管内的气体易进入患者肠道内,导致患者产生胀感,且灌肠完毕后拔出灌肠管时带出的液体易污染医务人员手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消化灌肠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灌肠管内存留气体易进入患者肠道且拔出灌肠管时液体易污染医务人员手部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上下轴向且开口向下的冲洗瓶,冲洗瓶下端设有上下轴向的导流管,导流管下端同轴设有滴壶,滴壶内同轴设有挡板,挡板上同轴开设有上大下小的锥形孔,滴壶内设有位于挡板上方且可遮挡锥形孔的浮球,滴壶下端同轴设有肛管,肛管上套装有位于其下侧的医用棉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进行灌肠操作时,浮球会根据积聚在挡板上端面与滴壶上侧壁之间的灌肠液的量自动打开或遮挡锥形孔,灌肠过程中不会使气体进入肛管并注入患者肠道内,灌肠期间可通过推动推块调整偏心孔与通孔的连通程度,进而调整灌肠液的流速,完成灌肠后,可用医用棉纱贴合患者肛门处并拔出肛管,避免患者肠道内液体喷溅从而污染医务人员手部,提高了灌肠的舒适性,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切主视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b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c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5给出,包括上下轴向且开口向下的冲洗瓶1,冲洗瓶1下端设有上下轴向的导流管2,导流管2下端同轴设有滴壶3,滴壶3内同轴设有挡板4,挡板4上同轴开设有上大下小的锥形孔5,滴壶3内设有位于挡板4上方且可遮挡锥形孔5的浮球6,滴壶3下端同轴设有肛管7,肛管7上套装有位于其下侧的医用棉纱8。

为了防止滴壶3内的灌肠液经肛管7流出并污染医务人员手部,所述的滴壶3内同轴设有位于挡板4下方的调节板9,调节板9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偏心孔10,滴壶3内同轴转动连接有位于调节板9上侧且开口向上的调节盒11,调节盒11下端面与调节板9上端面接触,调节盒11下侧壁上开设有可与偏心孔10连通的通孔12。

为了便于转动调节盒11,所述的滴壶3外缘面上开设有前后方向且左右贯穿的滑槽13,滑槽13内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且上端凸起的推块14,推块14左端与调节盒11固定连接。

为了便于控制滴壶3内灌肠液的流速,所述的滑槽13上侧壁上设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的限位块15,推块14可插入相邻的两个限位块15之间。

为了防止肛管7进入患者肠道内后撞伤肠道内壁,所述的肛管7下端同轴设有与肛管7连通且球形的导头16,导头16外缘面上开设有多个与其内部连通的漏液孔17。

为了便于向冲洗瓶1内注入灌肠液,所述的冲洗瓶1上端设有上下轴向的注液管18,注液管18内设有堵头19。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初始状态为推块14与滑槽13前侧壁接触,偏心孔10与通孔12不连通;

将堵头19拔出,经注液管18向冲洗瓶1内灌注一定量的灌肠液,同时将滴壶3竖直放置,此时冲洗瓶1内的灌肠液经导流管2流入滴壶3内并积聚在挡板4上端面与滴壶3上侧壁之间,当挡板4上端面与滴壶3上侧壁之间积聚一定量的灌肠液时,在灌肠液的作用下浮球6浮起,浮球6不再遮挡锥形孔5,灌肠液流入调节盒11内,此时灌肠液无法从滴壶3内流入肛管7;

将导头16对准废液桶,向后推动推块14,当推块14与滑槽13后侧壁接触时,灌肠液从滴壶3内流入肛管7,灌肠液逐渐充满肛管7后,肛管7内的空气被排出后,推动推块14使其与滑槽13前侧壁接触,此时偏心孔10与通孔12不连通;

将导头16塞入患者肛门处,推动推块14使其与滑槽13后侧壁接触,灌肠液经漏液孔17流入患者肠道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动推块14,推块14上端面挤压限位块15并沿滑槽13移动,同时带动调节盒11转动,调整偏心孔10与通孔12的连通程度,进而调整灌肠液的流速;

当位于挡板4上端面与滴壶3上侧壁之间的灌肠液全部流出时,浮球6不再受到灌肠液的作用并落下,将锥形孔5遮挡,滴壶3内的灌肠液无法继续流出,肛管7内的气体不会进入患者肠道内,在结束灌肠之前,此时移动医用棉纱8并使其贴合患者肛门处的皮肤,拔出导头16,并用医用棉纱8包裹导头16,完成灌肠操作;

灌肠过程中,如果灌肠液不足或者需要添加其他药剂,可通过注液管18向冲洗瓶1内注入灌肠液或其他药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进行灌肠操作时,浮球会根据积聚在挡板上端面与滴壶上侧壁之间的灌肠液的量自动打开或遮挡锥形孔,灌肠过程中不会使气体进入肛管并注入患者肠道内,灌肠期间可通过推动推块调整偏心孔与通孔的连通程度,进而调整灌肠液的流速,完成灌肠后,可用医用棉纱贴合患者肛门处并拔出肛管,避免患者肠道内液体喷溅从而污染医务人员手部,提高了灌肠的舒适性,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技术特征:

1.一种消化灌肠装置,包括上下轴向且开口向下的冲洗瓶(1),其特征在于,冲洗瓶(1)下端设有上下轴向的导流管(2),导流管(2)下端同轴设有滴壶(3),滴壶(3)内同轴设有挡板(4),挡板(4)上同轴开设有上大下小的锥形孔(5),滴壶(3)内设有位于挡板(4)上方且可遮挡锥形孔(5)的浮球(6),滴壶(3)下端同轴设有肛管(7),肛管(7)上套装有位于其下侧的医用棉纱(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化灌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滴壶(3)内同轴设有位于挡板(4)下方的调节板(9),调节板(9)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偏心孔(10),滴壶(3)内同轴转动连接有位于调节板(9)上侧且开口向上的调节盒(11),调节盒(11)下端面与调节板(9)上端面接触,调节盒(11)下侧壁上开设有可与偏心孔(10)连通的通孔(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化灌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滴壶(3)外缘面上开设有前后方向且左右贯穿的滑槽(13),滑槽(13)内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且上端凸起的推块(14),推块(14)左端与调节盒(11)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消化灌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槽(13)上侧壁上设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的限位块(15),推块(14)可插入相邻的两个限位块(15)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化灌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肛管(7)下端同轴设有与肛管(7)连通且球形的导头(16),导头(16)外缘面上开设有多个与其内部连通的漏液孔(1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化灌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冲洗瓶(1)上端设有上下轴向的注液管(18),注液管(18)内设有堵头(19)。


技术总结
一种消化灌肠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灌肠管内存留气体易进入患者肠道且拔出灌肠管时液体易污染医务人员手部的问题;包括上下轴向且开口向下的冲洗瓶,冲洗瓶下端设有上下轴向的导流管,导流管下端同轴设有滴壶,滴壶内同轴设有挡板,挡板上同轴开设有上大下小的锥形孔,滴壶内设有位于挡板上方且可遮挡锥形孔的浮球,滴壶下端同轴设有肛管,肛管上套装有位于其下侧的医用棉纱;提高了灌肠的舒适性,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灌肠过程中灌肠液不会污染医务人员手部,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王素敏;王亚楠;马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9.10.28
技术公布日:2020.09.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