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型泪道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8674发布日期:2020-10-09 18:2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勾型泪道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勾型泪道管。



背景技术:

随着泪道结构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针对这些泪道结构病症的治疗措施及设施也在不断的改进。一般情况下,当泪道出现狭窄或阻塞时,泪液无法顺利排走,就会出现流泪的症状,此时医护人员会将狭窄或阻塞的部位探开,并置入泪道管将该部位进行支撑;考虑到眼鼻部组织的重要性及脆弱性,人们更希望能出现一种治疗设施,能更加安全有效地治疗泪道结构的病症,尽量避免医源性损伤。

现有技术请参见图5,在解决单纯泪小点或泪小管阻塞疾病时,为保证泪道管支架不易脱落,不论阻塞的部位在何处,均需自泪小点进入泪小管,再进入鼻泪管,最终穿透鼻泪管末端达下鼻道处,而临床上单纯的泪小点或泪小管疾病患者的鼻泪管多无明显异常,但治疗时也不得不探通鼻泪管并将泪道管置入鼻泪管,不少患者在探通鼻泪管及将泪道管置入鼻泪管时造成了鼻泪管或鼻甲的医源性损伤,同时异物的刺激也使得鼻泪管黏膜出现了不可逆的改变,最后患者由单纯的泪点或泪小管疾病演变成了泪囊炎等疾病。

因此,如何提高针对泪道结构病症治疗的安全性,尽量减少或避免医源性损伤,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支撑泪小点和泪小管的勾型泪道管。

第一方面,

本技术:
提供一种勾型泪道管包括,

管体,所述管体自然状态下呈u型,底部两端各有一向外延伸的勾型部,所述管体顶部至少一侧设有管孔,所述管孔用于供探针插入,并使所述勾型泪道管由自然状态转变为伸直状态;

且所述管体在伸直状态时,所述管体插入探针的一侧的勾型部伸直。

结合第一方面,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形状被适配成与泪小管相适应。

结合第一方面,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包括折弯的头部,所述头部向两侧分别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勾型部连接于所述延伸部末端。

结合第一方面,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勾型部向外延伸长度为5-6mm。

结合第一方面,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勾型部向外延伸方向与所述延伸部夹角为90度。

结合第一方面,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垂直长度为9-11mm。

结合第一方面,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垂直长度为9mm、10mm或11mm。

结合第一方面,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孔设于所述头部。

结合第一方面,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头部两侧均设有管孔。

结合第一方面,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顶端设有一标记,所述标记的朝向为与勾型部在管体上相反。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由于本申请所提供的泪道管设计为勾型,其长度使其放置进泪道时仅可达泪小管根部,卡于泪囊区,因此当其支撑泪小点和泪小管时,不必进入鼻泪管,避免了对鼻泪管的损伤和刺激,同时其勾型部的特殊结构使得其可固定于泪囊区,不易脱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勾型泪道管实施例的管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勾型泪道管实施例的探针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勾型泪道管一实施例的实施状态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勾型泪道管一实施例的最终效果图;

图5是某一现有技术的泪道管实施状态图。

图中:1、管体,2、管孔,3、探针,10、标记,11、勾型部,12、头部,13、延伸部,4、下泪小管,5、鼻泪管,6、下泪道,7、上泪小管,8、泪囊。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给出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需要指出的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描述是为便于对技术实质的全面了解,而不应视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请参见图1,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勾型泪道管,其包括管体1,管体1自然状态下呈u型,底部两端各有一向外延伸的勾型部11;管体1顶部至少一侧设有管孔2,管孔2用于供探针3插入,并使所述勾型泪道管由自然状态转变为伸直状态,且管体1在伸直状态时,所述管体1插入探针3的一侧的勾型部11伸直;

请参见图2,探针3包括椭圆形手持部及长条形插入部;探针3为硬质,用于插入管体1使管体1绷直置入泪小管后抽出,以使管体1恢复勾型且勾型部11恰好卡于泪囊8处。

请参见图3,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勾型泪道管,在探通并扩张泪小点及泪小管后,手持手持部将探针3的插入部通过管孔2插入管体1中,直达勾型部11,使管体1包括勾型部11全部绷直,持探针3将泪道管自已被探针绷直的勾型部11开始置入泪小点及泪小管,至勾型部11完整到达泪囊区止,此时从所述管孔2中拔出探针3。

请参见图4,当探针3被拔出后,管体1尾部勾型结构11恢复为勾型,继续以同样方法将泪道管另一侧置入另一侧泪小管内,两处勾型结构分别卡于下泪小管4和上泪小管7之间,可将泪道管固定,不易脱出;后期只需在内眼角将泪道管夹住,稍用力往外牵拉就可轻松取出泪道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1在自然状态下的形状被适配成与泪小管相适应,以使其在使用时更易被放置入泪小管中,同时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1包括折弯的头部12,所述头部12向两侧分别延伸形成延伸部13,所述勾型部11连接于所述延伸部13末端,勾型部11向外延伸长度为5-6mm,向外延伸方向与所述延伸部13夹角为90度,以使本实施例中的泪道管可在被置入泪小管后可较好地被固定于泪总管口及泪囊区。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1垂直长度为9-11mm,以使泪道管放置过程中管孔2处于上泪点时勾型部11恰好整体到达泪囊区,即可实现将泪道管置于泪小管后探针3抽出时,勾型部11恢复勾型恰好卡在泪总管口及泪囊区。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1垂直长度为9mm、10mm或11mm,以适应不同患者之间器官大小的差异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孔2设于所述头部12,头部12两侧均设有管孔2,以使探针3插入管体1时更方便至勾型部11。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1顶端设有一标记,所述标记的朝向为与勾型部11在管体1上相互远离,置入管体1一侧时保持标记10朝向颞侧,即背对鼻侧,即可很方便置入另一侧,避免管体1由于柔韧结构而发生的扭曲等现象。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勾型泪道管,该勾型泪道管应用勾型设计这一独特形状,使其末端固定于泪囊区,不易脱落,且只用置入到泪小管末端,不必探通鼻泪管,避免了对鼻泪管的损伤和刺激,减少了并发症和医源性损伤,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生理及心理负担。

本申请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特征:

1.一种勾型泪道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管体(1),所述管体自然状态下呈u型,底部两端各有一向外延伸的勾型部(11),所述管体(1)顶部至少一侧设有管孔(2),所述管孔(2)用于供探针(3)插入,并使所述勾型泪道管由自然状态转变为伸直状态;

且所述管体(1)在伸直状态时,所述管体(1)插入探针(3)的一侧的勾型部(11)伸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勾型泪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在自然状态下的形状被适配成与泪小管相适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勾型泪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包括折弯的头部(12),所述头部(12)向两侧分别延伸形成延伸部(13),所述勾型部(11)连接于所述延伸部(13)末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勾型泪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勾型部向外延伸长度为5-6m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勾型泪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勾型部(11)向外延伸方向与所述延伸部(13)夹角为90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勾型泪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垂直长度为9-11m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勾型泪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垂直长度为9mm、10mm或11mm。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勾型泪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孔(2)设于所述头部(12)。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勾型泪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12)两侧均设有管孔(2)。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勾型泪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顶端设有一标记(10),所述标记(10)的朝向为与勾型部(11)相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支撑泪小点和泪小管的勾型泪道管,其包括,管体,管体自然状态下呈U型,底部两端各有一向外延伸的勾型部,所述管体顶部至少一侧设有管孔,所述管孔用于供探针插入,并使所述勾型泪道管由自然状态转变为伸直状态;且所述管体在伸直状态时,所述管体插入探针的一侧的勾型部伸直。本申请将泪道管设计为勾型结构,其长度仅达泪小管根部,支撑泪小点和泪小管时,不必进入鼻泪管,避免了对鼻泪管的损伤和刺激,同时尾端的勾型设计使得泪道管固定于泪囊区,不易脱出,避免了医源性损伤,使泪道结构病症的治疗更加的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张咏;李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爱尔眼科汉口医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20
技术公布日:2020.10.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