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医疗康复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绝大部分的病患是没有康复机器辅助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机器在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现有技术中的康复训练装置底部固定困难,而且大部分的康复训练装置的稳定性差,安全性低,结构复杂,制造的成本高,而且功能不齐全,因此迫切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底部固定困难,稳定性差,安全性低,结构复杂,制造的成本高,而且功能不齐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康复训练装置,所述康复训练装置包括:
第一支撑装置,其上安装有第二支撑装置;
肢体训练装置,其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装置上;
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包括:
第一横梁,其上安装有所述第二支撑装置,所述第一横梁设置于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康复训练装置还包括:
移动装置,其与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康复训练装置还包括:
限位装置,其安装于所述移动装置、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中的一个或多个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包括:
第二横梁,其上安装有所述肢体训练装置;
训练器支架,其通过第一回转机构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所述训练器支架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或所述训练器支架通过第二回转机构和/或升降机构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包括:
第二横梁,其上安装有所述肢体训练装置,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肢体训练装置包括:
至少一训练器,所述训练器为上肢训练器和/或下肢训练器,所述上肢训练器和下肢训练器安装于所述第二横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夹具或锁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一阻尼器和/或第一线性致动器,所述第一阻尼器安装在所述训练器支架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安装在所述训练器支架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一阻尼器和/或第一线性致动器,所述第一阻尼器安装在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安装在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装置包括滚轮、滑块导轨、电动推动机构中的一种或几种。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包括第一支撑装置、肢体训练装置以及第二支撑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横梁设置于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大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制造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训练器可调节的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装置上,所述训练器可以绕着水平或竖直的方向转动,从而调节所述训练器与人体支撑装置的高度,方便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限位装置结构简单,装夹快速灵活,安全可靠,工作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训练器的高度调节方式有多种,可以采用丝杆导轨、气动弹簧、电动推动机构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可以对所述训练器起到缓冲、保护、支撑、高度调节等作用,因此容易控制所述训练器,且安全性较高。
本实用新型既可以对单一的上肢部位或下肢部位进行训练,也可以同时对上肢部位和下肢部位进行训练,而且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自身情况,调节所述训练器至合适的位置进行训练。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撑装置不仅可以横向伸缩,也可以纵向伸缩,既可以满足人体支撑装置的尺寸和训练的需要,又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器材过大而导致移动不便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肢体训练装置不仅可以通过第二支撑装置实现绕着平行于地面的中心线方向转动,也可以绕着垂直于地面的中心线方向转动,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调节所述肢体训练装置至合适高度,有效的避免了由于器材过大导致移动不方便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底部设置人体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底部设置人体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图5的结构上调节后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图7的结构上调节后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底部设置人体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训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训练器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螺栓
2夹具
3滚轮
4限位结构
5第一横梁
6第一底座
7绕线装置
8下肢训练器
9上肢训练器
10训练器支架
11第一线性致动器
12第一导轨
13床
14第一定位销
15步进电机
16丝杆
17第二横梁
18第二导轨
19滑块
20第二底座
21第二定位销
22第二线性致动器
23第三回转机构
24蜗轮
25蜗杆
26电机
41第一支架
42第二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请参阅图1~图1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底部设置人体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底部设置人体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图5的结构上调节后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图7的结构上调节后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底部设置人体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康复训练装置,所述康复训练装置包括第一支撑装置、第二支撑装置、肢体训练装置,所述第一支撑装置的上可以安装有用于移动所述第一支撑装置的移动装置。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包括但不限于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第一横梁5,所述第一支架41上可以安装限位装置,所述第一支架41上可以安装移动装置,所述第二支架42上可以安装限位装置,所述第二支架42上可以安装移动装置,所述第一横梁5上安装有所述第二支撑装置,所述第一横梁5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41与所述第二支架42之间。所述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当所述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为一体式结构时,则所述第一横梁5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上,所述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还可以包括两竖直杆,两竖直杆之间放置有一横杆,所述横杆上设置有第一导轨12,所述第一横梁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轨12相配合的滑块19,使得所述第一横梁5可以沿着所述第一导轨12前后移动。具体的,所述移动装置可以但不限于为滚轮3,通过所述滚轮3与地面或屋顶接触,保障安装在所述滚轮3上的第一支撑装置上的训练器相对人体支撑装置产生移位,所述人体支撑装置可以但不限于为床13,所述移动装置也可以直接和所述床13之间形成移动副,保障所述训练器可以与床13之间产生相对移位。所述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第一横梁5可以但不限于构成龙门式框架结构,所述龙门式框架结构可以横跨在所述床13的两侧。所述移动装置包括滚轮、滑块导轨、电动推动机构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电动推动机构可以但不限于为电动推动的滚轮装置。在所述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上可以但不限于安装限位装置,当所述移动装置为滚轮3,则所述限位装置为夹具2或锁紧滚轮,当所述移动装置为导轨式,即在所述横杆上设置有第一导轨12,所述第一横梁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轨12相配合的滑块19,则所述限位装置设置为在所述第一导轨12和滑块19之间的锁块,以固定所述第一导轨12和滑块19,或者使用螺旋副的自锁性能固定。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上,所述肢体训练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装置上。具体的,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包括训练器支架10和第二横梁17,所述训练器支架10通过第一回转机构与所述第二横梁17连接,所述训练器支架10通过第二回转机构和/或升降机构与所述第一横梁5连接。所述第二横梁17上安装有所述肢体训练装置。具体的,所述第二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一阻尼器或第一线性致动器11,其中,所述第一阻尼器的连接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所述第一阻尼器安装在所述训练器支架10与所述第二横梁17之间,第二种:所述第一阻尼器安装在所述第一横梁5与所述第二横梁17之间。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11的连接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11安装在所述训练器支架10与所述第二横梁17之间,第二种: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11安装在所述第一横梁5与所述第二横梁17之间。具体的,所述第一回转机构为第一定位销14,所述第二回转机构为第二定位销21。当所述第二支撑装置中设置有第一回转机构,不设置有第二回转机构时,通过所述第一回转机构将肢体训练装置绕着平行于地面的中心线方向旋转。当所述第二支撑装置中设置有第一回转机构和第二回转机构时,通过所述第一回转机构将所述肢体训练装置绕着平行于地面的中心线方向转动,通过所述第二回转机构将所述肢体训练装置绕着垂直于地面的中心线方向转动。所述肢体训练装置包括至少一训练器,所述训练器为上肢训练器9和/或下肢训练器8,所述训练器安装于所述第二横梁17上。即所述训练器有三种组合,第一种:所述训练器只包括上肢训练器9,第二种:所述训练器只包括下肢训练器8,第三种:所述训练器包括上肢训练器9和下肢训练器8。所述上肢训练器9可以锻炼上肢部分,所述下肢训练器8可以锻炼下肢部分,则所述训练器既可锻炼上肢部分,也可锻炼下肢部分,所述上肢训练器9和下肢训练器8安装于第二横梁17上,所述训练器与床13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所述上肢训练器9包括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梁17上,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两侧设置有手柄,两个所述手柄之间设置有第一转轴,则所述手柄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件进行运动,从而可以锻炼上肢部分。所述下肢训练器8包括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梁17上,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两侧设置有脚踏,两个所述脚踏之间设置有第二转轴,则所述脚踏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件进行运动,从而可以锻炼下肢部分。
请参阅图12、图13,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包括第二横梁17,所述第二横梁17上安装有所述肢体训练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横梁17直接与所述第一横梁5连接,通过所述第一横梁5转动,使所述肢体训练装置进行转动调节。所述第一横梁5与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分别通过第三回转机构23相连接,且所述第二横梁17与所述第一横梁5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回转机构23上可以设置把手,通过转动所述第三回转机构23,从而带动所述第一横梁5转动,由于所述第二横梁17与所述第一横梁5之间固定连接,从而带动所述第二横梁17转动,进一步带动所述上肢训练器9和下肢训练器8转动。所述第三回转机构23还可以替换为蜗轮24、蜗杆25以及电机26,所述蜗轮24、蜗杆25以及电机26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横梁5与第一支架41或第二支架42通过蜗轮24和蜗杆25相连接,且所述第二横梁17与所述第一横梁5之间固定连接,通过转动所述蜗轮24,从而带动所述第一横梁5转动,由于所述第二横梁17与所述第一横梁5之间固定连接,从而带动所述第二横梁17转动,进一步带动所述上肢训练器9和下肢训练器8转动。所述上肢训练器9和下肢训练器8的长度可以调节,也可以伸缩。
请参阅图1~图11,所述第二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一线性致动器11,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11安装在所述第一横梁5与所述第二横梁17之间。所述第一横梁5上设置有第一底座6,所述第一底座6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11,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11可以但不限于为气弹簧装置。所述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42上设置有螺栓1,所述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42为一体式结构时,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42包括上管和下管,所述上管和下管的直径不同,且上管和下管可以上下伸缩,通过所述螺栓1可以固定上管和下管的高度。具体的,所述训练器支架10和所述第二横梁17的连接方式可以但不限于铰接、且可以固定,铰接轴线可以与地面平行、且与所述床13的长度方向垂直,使所述训练器可转动一定角度,然后进行固定。所述第二横梁17和训练器支架10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销14和限位结构4,所述第二横梁17绕着所述第一定位销14转动调节位置和角度,当所述第二横梁17调节到合适的位置时,通过所述限位结构4进行固定。具体的,请参阅图14、图15,图1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训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的训练器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二横梁17与所述训练器支架10的铰接处设置有第一定位销14的限位孔,并且在所述训练器支架10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孔相配合的第一定位销14,所述训练器支架10与第二横梁17的铰接处沿着回转轴线中心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限位孔,并且在所述第二横梁17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孔相配合的可插拔的限位结构4,保障所述肢体训练装置可以进行角度调节,以及所述肢体训练装置与床13的距离可以调整,位置可以固定。所述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42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二线性致动器22或第二阻尼器。以调节所述肢体训练装置与床13之间的高度或角度,从而调节到合适的位置。所述训练器支架10和所述第二横梁17在两个方向形成串联铰接,其中一个铰接轴线和地面平行、且与床13的长度方向垂直,另一个铰接轴线与地面垂直,使所述训练器既可以上下转动又可以前后转动,并且都可以固定,既保障了所述训练器与床13的距离可调,又可以使训练器收藏于所述第二横梁17下,减少占据的空间。所述第二横梁17上安装有伸缩装置,可以调节所述训练器支架10的角度。所述第一横梁5可以横向的伸缩,可以调节跨度,以符合所述床13的宽度需求。所述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42可以沿着竖直方向进行升降并固定,以调节高度尺寸符合训练需求。所述第二横梁17的两端安装有训练器时,所述第二横梁17的长度可以调节,从而改变上肢训练器9和下肢训练器8之间的距离,满足不同身高上下肢同时训练的需求。所述康复训练装置安装有伸缩部件,所述伸缩部件可以但不限于为电动推杆、步进电机15以及第一线性致动器等,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调整到适合的高度,适用性比较广,且稳定性比较强,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所述康复训练装置可锻炼上肢也可锻炼下肢,所述上肢训练器9和下肢训练器8可以但不限于通过铰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横梁17连接,可以增加合理的利用空间。本康复训练装置的使用范围广,可以按照使用者的要求来进行设计。所述训练器可以调节的安装在所述第一横梁5的中部,保障高度可以调节。本康复训练装置可以调节多个角度,可以适应不同使用者或使用者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对肌肉不同受力角度的训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所述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与限位装置可以是连接在一起,用于将所述康复训练装置悬挂在床13的上侧。所述第一支撑装置的结构简单,稳定性高。所述限位装置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易于固定。所述第二横梁17用于连接所述上肢训练器9和下肢训练器8,并且可以使上肢训练器9和下肢训练器8转动。所述康复训练装置上下调整高度,通过所述螺栓1固定所述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的上管和下管的高度。所述康复训练装置左右调整高度,用夹具2夹紧床13进行固定,再通过所述训练器支架10来调节所述训练器的角度,所述训练器支架10与第一横梁5可以焊接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康复训练装置包括第一支撑装置、肢体训练装置以及第二支撑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横梁设置于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大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制造成本低。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