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康复训练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神经科病人用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神经内科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的临床医学,主要通过内科手段进行研究,神经内科的常见病症主要有脑血栓、脑梗塞和脑出血等,具有这些症状的病人大多行动不便,手脚不灵活等症状。
为辅助病人进行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训练,目前一般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医务人员或病人家属辅助病人活动肢体,但是,人工辅助方式费时费力,操作麻烦,辅助恢复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一)实用新型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神经科病人用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训练装置,能对病人胳膊进行辅助恢复训练,操作简单,辅助效果好,省时省力。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神经科病人用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训练装置,包括伸缩装置、摆动盘、第二驱动装置、连架杆、连杆、安装轴、安装壳、支腿、底座和控制开关;
伸缩装置绕摆动盘中心轴均匀设置有两组,伸缩装置包括把手、连接柱和用于驱动连接柱沿纵向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连接柱与摆动盘偏心设置,连接柱纵向两端分别与把手和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第一驱动装置设置在摆动盘上;摆动盘设置在安装轴上;安装轴转动设置在安装壳内表面上;第二驱动装置设置在安装壳内表面上,第二驱动装置输出端与连架杆驱动连接;连杆两端分别与摆动盘和连架杆转动连接,且连杆与摆动盘转动连接处相对于摆动盘中心轴偏心设置;安装壳上设置有用于穿过连接柱的弧形孔;支腿竖直设置,支腿竖直方向两端分别与安装壳和底座连接;控制开关设置在安装壳外表面上,控制开关与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分别控制连接。
优选的,伸缩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台、连接板和第一导向杆;第一连接台设置在第一驱动装置输出端,且与连接柱连接;连接板设置在连接柱上;第一导向杆设置在连接板上,第一导向杆贯穿摆动盘并与摆动盘滑动连接。
优选的,把手与连接柱转动连接。
优选的,底座表面上设置有第三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沿横向并排设置有两个,第三驱动装置输出端驱动连接有踏板;踏板位于底座上方;控制开关与两个第三驱动装置控制连接,两个第三驱动装置驱动对应的踏板交替上升和下降。
优选的,踏板上设置有用于束缚脚部的粘扣带。
优选的,第三驱动装置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台;踏板底部设置有第二导向杆;第二导向杆贯穿底座并与底座滑动连接,第二导向杆顶端连接有第三连接台;第二连接台和第三连接台均设置在踏板底部。
优选的,底座底部设置有脚杯;脚杯分别沿横向和纵向并排设置有多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对病人胳膊进行辅助恢复训练,操作简单,辅助效果好,省时省力。在使用时,病人手部抓握在两个把手上,医务人员或病人家属通过控制开关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启动,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端驱动连接柱沿纵向移动,连接柱带动把手沿纵向移动,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端驱动连架杆转动,连架杆、连杆和摆动盘形成曲柄摇杆机构,连架杆带动连杆移动,连杆带动摆动盘摆动,从而实现第一驱动装置、连接柱和把手的摆动,综上,把手能沿纵向移动,以及绕摆动盘中心轴摆动,则把手能辅助病人胳膊运动,进而达到辅助病人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训练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神经科病人用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神经科病人用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训练装置中把手的摆动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神经科病人用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训练装置中踏板的升降原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把手;2、连接柱;3、第一驱动装置;301、第一连接台;4、连接板;5、第一导向杆;6、摆动盘;7、第二驱动装置;8、连架杆;9、连杆;10、安装轴;11、安装壳;111、弧形孔;12、支腿;13、底座;14、控制开关;15、踏板;16、粘扣带;17、第三驱动装置;171、第二连接台;18、第二导向杆;181、第三连接台;19、脚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神经科病人用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训练装置,包括伸缩装置、摆动盘6、第二驱动装置7、连架杆8、连杆9、安装轴10、安装壳11、支腿12、底座13和控制开关14;
伸缩装置绕摆动盘6中心轴均匀设置有两组,伸缩装置包括把手1、连接柱2和用于驱动连接柱2沿纵向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3;连接柱2与摆动盘6偏心设置,连接柱2纵向两端分别与把手1和第一驱动装置3的输出端连接;第一驱动装置3设置在摆动盘6上;摆动盘6设置在安装轴10上;安装轴10转动设置在安装壳11内表面上;第二驱动装置7设置在安装壳11内表面上,第二驱动装置7输出端与连架杆8驱动连接;连杆9两端分别与摆动盘6和连架杆8转动连接,且连杆9与摆动盘6转动连接处相对于摆动盘6中心轴偏心设置;安装壳11上设置有用于穿过连接柱2的弧形孔111;支腿12竖直设置,支腿12竖直方向两端分别与安装壳11和底座13连接;控制开关14设置在安装壳11外表面上,控制开关14与第一驱动装置3和第二驱动装置7分别控制连接。
本实用新型能对病人胳膊进行辅助恢复训练,操作简单,辅助效果好,省时省力。在使用时,病人手部抓握在两个把手1上,医务人员或病人家属通过控制开关14控制第一驱动装置3和第二驱动装置7启动,第一驱动装置3的输出端驱动连接柱2沿纵向移动,连接柱2带动把手1沿纵向移动,第二驱动装置7的输出端驱动连架杆8转动,连架杆8、连杆9和摆动盘6形成曲柄摇杆机构,连架杆8带动连杆9移动,连杆9带动摆动盘6摆动,从而实现第一驱动装置3、连接柱2和把手1的摆动,综上,把手1能沿纵向移动,以及绕摆动盘6中心轴摆动,则把手1能辅助病人胳膊运动,进而达到辅助病人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训练的目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伸缩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台301、连接板4和第一导向杆5;第一连接台301设置在第一驱动装置3输出端,且与连接柱2连接;连接板4设置在连接柱2上;第一导向杆5设置在连接板4上,第一导向杆5贯穿摆动盘6并与摆动盘6滑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台301提高了第一驱动装置3输出端与连接柱2连接的牢靠性,连接板4设置在连接柱2上,第一导向杆5沿纵向滑动,第一导向杆5带动连接板4和连接柱2沿纵向移动,则连接柱2沿纵向移动的过程更加平稳。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把手1与连接柱2转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把手1能在随连接柱2移动过程中转动,则病人能以自然舒适的手势抓握把手1,人机工程性更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底座13表面上设置有第三驱动装置17;第三驱动装置17沿横向并排设置有两个,第三驱动装置17输出端驱动连接有踏板15;踏板15位于底座13上方;控制开关14与两个第三驱动装置17控制连接,两个第三驱动装置17驱动对应的踏板15交替上升和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当辅助病人腿部运动时,第一驱动装置3和第二驱动装置7停止运行,病人站立在踏板15上,双手抓握把手1,保证站立的稳定性,医务人员或病人家属通过控制开关14控制两个第三驱动装置17交替运行,以使得两个第三驱动装置17的输出端能驱动两个踏板15交替上下移动,从而辅助病人腿部进行运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踏板15上设置有用于束缚脚部的粘扣带16。
需要说明的是,粘扣带16能将病人脚部牢靠的固定在踏板15上,使得踏板15能稳定牢靠的带动病人脚部上下移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驱动装置17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台171;踏板15底部设置有第二导向杆18;第二导向杆18贯穿底座13并与底座13滑动连接,第二导向杆18顶端连接有第三连接台181;第二连接台171和第三连接台181均设置在踏板15底部。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台171提高了第三驱动装置17输出端与踏板15连接的牢靠性,第三连接台181提高了第二导向杆18与踏板15连接的牢靠性,第二导向杆18一方面对踏板15沿竖直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另一方面对踏板15的移动过程进行支撑,使得踏板15的移动过程更加平稳。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底座13底部设置有脚杯19;脚杯19分别沿横向和纵向并排设置有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脚杯19,能根据使用需要灵活的移动或固定本实用新型,使用更加方便。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