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内固定式无菌洞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17095发布日期:2020-10-30 21:33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内固定式无菌洞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科领域,尤其是一种内固定式无菌洞巾。



背景技术:

无菌洞巾是临床无菌操作中重要的辅助设备,无论是临床常见的清创换药,还是有创穿刺操作,都需要用无菌洞巾,在操作过程中保护病患免受周围有菌区细菌污染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无菌洞巾有高压布料洞巾和一次性无菌无纺布塑料洞巾,而后者的方便、实用性逐渐代替传统的高压布料洞巾。一次性无菌无纺布塑料洞巾的优势表现在:1、给医护操作人员带来了方便,使用后直接销毁,免去了刷洗晾干高压的繁锁,提高了工作效率;2、成本低,防止交叉感染,患者容易接受。

但是,在胸腔穿刺、腰椎穿刺和骨髓穿刺这些有创操作中,患者常需要取坐位或者侧卧体位进行操作,因无菌洞巾材质轻薄,常规四角固定后洞口周围往往不能紧密贴敷于穿刺处皮肤组织,特别是当患者配合穿刺进行轻微体位调整后,洞口暴露部位很容易发生改变;另外,现有的无菌洞巾的洞口的尺寸是固定的,患者创面超过洞口范围的时候无菌洞巾就不再适用了。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一次性内固定式无菌洞巾,贴服在创面周围的皮肤组织上,不因患者调整体位而发生错位,且能扩大洞口以适应大面积创面的情况。

其解决方案是,一种一次性内固定式无菌洞巾,包括无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菌无纺布中心开设有圆形的洞口,洞口外周均布固定设有若干圆形自粘型薄膜敷料,所述无菌无纺布上有圆形自粘型薄膜敷料的一面为正面、无圆形自粘型薄膜敷料的一面为背面,所述无菌无纺布上均匀开设有与洞口的半径共线的切口,切口靠近洞口的一端为点连接,所述无菌无纺布的背面固定设有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的内径与洞口直径一致,所述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外还间隔固定设有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所述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上开设有与所述无菌无纺布上的切口相一致的切口,所述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上的切口靠近洞口的一端也为点连接,所述切口的长度不超过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的内径。

优选地,所述无菌无纺布为长方形结构,无菌无纺布的背面的四角上固定设有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相邻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之间固定设有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无菌无纺布的一角上延伸设有位于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外部的边角提拉部。

优选地,所诉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上延伸设有内环提拉部,所述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上延伸设有外环提拉部,所述内环提拉部和外环提拉部无自粘性。

优选地,所述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与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的宽度为2-4cm,且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圆形自粘型薄膜敷料与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与无菌无纺布之间均为无缝压缩缝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对比现有技术有更改洞口尺寸的创新点,有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固定和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固定两种固定方式,洞口面积根据现实情况而改变;且在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和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共同作用下,实现无菌无纺布贴合在患者的皮肤组织上,避免无菌操作过程中患者配合穿刺轻微调整体位造成的洞口暴露部位改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活页翻折之后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3给出,一种一次性内固定式无菌洞巾,包括无菌无纺布1,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菌无纺布1中心开设有圆形的洞口2,洞口2外周均布固定设有若干圆形自粘型薄膜敷料3,所述无菌无纺布1上有圆形自粘型薄膜敷料3的一面为正面、无圆形自粘型薄膜敷料3的一面为背面,所述无菌无纺布1上均匀开设有与洞口2的半径共线的切口4,切口4靠近洞口2的一端为点连接,切口4数量至少为3个,切口4的作用在于将洞口2旁边的无菌无纺布1均匀切分成几块活页12,被切开的活页12具有了活动空间,而切口4靠近洞口2的一端是点连接的,很容易就能撕开来,在创面大于洞口2直径的情况下,撕开连接点,将活页12向上翻折并粘黏在圆形自粘型薄膜敷料3上,这样就扩大了裸露面积,从圆洞口2操作区域扩大到了正方形操作区域,所述无菌无纺布1的背面固定设有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的内径与洞口2直径一致,使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与患者创面周围的皮肤组织完全贴合,不留下供无菌无纺布1攒动的空隙,所述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外还间隔固定设有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在扩大洞口2操作区域后,原本应贴在患者皮肤组织上的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被翻至上表面,不能再实现固定无菌无纺布1的作用,这时应利用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固定无菌无纺布1,所述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上开设有与所述无菌无纺布1上的切口4相一致的切口4,所述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上的切口4靠近洞口2的一端也为点连接,所述切口4的长度不超过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的内径,活页12翻折后,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是代替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固定无菌无纺布1的,而活页12翻折是以两个切口4的切点连线为对称轴进行翻折的,切口4的长度如果超过了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在翻折活页12的过程中就会导致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断开,活页12翻折过渡会把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也翻折上去,这样就缺少了有效固定无菌无纺布1的结构。圆形自粘型薄膜敷料3、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和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9外均粘附有背衬,敷料柔软、透明、透气,采用聚酯制成,薄膜上涂有聚丙烯酸组成的粘合剂,背衬粘黏在粘合剂上,防止不使用时敷料将无菌无纺布1粘黏呈一团。

所述无菌无纺布1为长方形结构,无菌无纺布1的背面的四角上固定设有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9,相邻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9之间固定设有连接部10。在清创或穿刺操作中,仅固定创面周围的无菌无纺布1,在医生的操作过程中会很容易带起无菌无纺布1的边角,遮掩住洞口2,所以在无菌无纺布1的边角上设置了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9,且相邻的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9相互连接,连接部10与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9的材质一致,只需取下一个角上的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9就可以整体撕下所有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9,节省操作前的准备时间。

所述无菌无纺布1的一角上延伸设有位于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9外部的边角提拉部11。在清创或穿刺操作结束后,无菌无纺布1的四角都贴合固定在患者的皮肤组织上,医护人员又带着手套不方便取下,设置边角提拉部11后,拉住无菌无纺布1上的提拉部,就可以轻松取下无菌无纺布1整体揭下。

所诉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上延伸设有内环提拉部7,所述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上延伸设有外环提拉部8,所述内环提拉部7和外环提拉部8无自粘性。为了方便将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和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上的背衬撕下,在两个环形敷料的背衬上延伸设置内环提拉部7和外环提拉部8,在将无菌无纺布1固定在患者皮肤组织上前,抓住内环提拉部7能直接将整个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上的背衬撕下,同样的抓住外环提拉部8能直接将整个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上的背衬撕下。

所述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与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的宽度为2-4cm,且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圆形自粘型薄膜敷料3与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9与无菌无纺布1之间均为无缝压缩缝合连接。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与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的宽度过窄会粘黏不牢固,过宽又会浪费资源,且不便于撕下,不符合一次性用品节能环保的理念,设置内环、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的宽度在2-4cm,在保证粘黏强度的同时节省胶体资源。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当洞口2面积足以满足对创面进行操作时,利用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固定无菌无纺布1:首先按正常程序消毒铺巾,将洞口2对准创面区域,其次撕下无菌洞巾无纺布的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9的背衬,先将无菌无纺布1的一边固定粘贴在患者皮肤组织上,再撕下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的背衬进行粘贴,最后粘贴另一边的无菌无纺布1,这就将无菌无纺布1固定完毕,等清创操作或穿刺操作完毕后,抓住边角提拉部11将整个无菌无纺布1取下,按医疗废物处理。

当创面面积大于洞口2直径时,应利用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固定无菌无纺布1,粘贴无菌无纺布1之前先将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5上的点连接断开,让洞口2周围的无纺布形成可翻折的活页12,再按上述顺序将无菌无纺布1的一边固定粘贴在患者皮肤组织上,然后撕下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6的背衬进行粘贴,再粘贴另一边的无菌无纺布1,整个无菌无纺布1粘贴好后,从正面将活页12翻折过来并粘贴在圆形自粘型薄膜敷料3上,从而扩大操作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对比现有技术有更改洞口尺寸的创新点,有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固定和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固定两种固定方式,洞口面积根据现实情况而改变;且在边角自粘型薄膜敷料、内环自粘型薄膜敷料和外环自粘型薄膜敷料共同作用下,实现无菌无纺布贴合在患者的皮肤组织上,避免无菌操作过程中患者配合穿刺轻微调整体位造成的洞口暴露部位改变。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纳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