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919857发布日期:2020-05-29 14:00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使微弱电流在皮肤等流动的微弱电流片、微弱电流器具等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本发明要求2018年9月2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8-177349的优先权,对于承认基于文献引用的结合的指定国,该申请中记载的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背景技术:

使微弱的电流在人的皮肤流动以促进健康的疗法广为施行。据说对人体施加恰当的微弱电流,会提高人的自然治愈能力。作为着眼于此的治疗法可举出微弱电流疗法(microcurrenttherapy)。微弱电流疗法是通过从外部人工地使微弱电流流动,从而促进伤口的修复所需要的atp(三磷酸腺苷)酶的生成、蛋白质的合成等。据说微弱电流疗法尤其对外伤的治疗有效。并且,虽不是以治疗外伤为目的,但是也广为施行的是:通过使微弱电流在人的皮肤流动从而调整人体内原本流动的生物电流的紊乱,调整人的细胞组织的离子排列,据此对预防、治愈疾病等起作用。作为这样的微弱电流治疗器,已经开发并制成有各种各样的微弱电流发生装置。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经皮肤投药用元件,电连接电位比标准单极电位高的金属电极与电位比所述标准单极电位低的半导体电极,使金属电极和半导体电极接触人的皮肤从而使微弱电流流动。

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微弱电流施疗用具,在具有弹性和导电性的基板上平板状地设置压电体,用粘接片、护具等将该基板和压电体固定到人体表面,对压电体施加压力从而使微弱电流在皮肤内通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7971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2070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电极采用金属电极和半导体电极。半导体电极能采用的材料受限制,比一般的金属电极价格高。并且,专利文献1的技术以导线连接金属电极和半导体电极,从既具备强度又薄型化的观点来讲其不够完备。

专利文献2的技术不是采用具有电位差的电极而是采用压电体。压电体因为被施加压力而产生电动势,因此专利文献2的微弱电流施疗用具需要施加压力。微弱电流通过长时间地稳定地流动,从而产生调整人体内的生物电流的效果,因此仅在施加压力时电流流动的结构得不到充分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至少解决上述课题中的一个,以简单的结构和一般的材料制造具有薄电极结构并且具有良好的使用性的微弱电流用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所述微弱电流用具与皮肤接触使用,所述微弱电流用具是片状的微弱电流片,所述微弱电流用具包括:由以第1金属为主成分的第1电极材料构成的第1电极部;由以与所述第1金属具有电位差的第2金属为主成分的第2电极材料构成并且与所述第1电极部电连接的第2电极部;以及由绝缘材料构成并且在皮肤接触面对所述第1电极部与所述第2电极部进行绝缘的第1绝缘部,所述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包括:制造包含所述第1电极材料和所述第2电极材料的电极组合材料的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工序;对1张所述电极组合材料按照规定形状进行多次冲压从而得到多个电极组合片的冲压工序;以及在所述电极组合片上设置所述绝缘材料的绝缘材料设置工序。

并且,也可以是,在所述微弱电流用具中,所述第2电极部位于比所述第1电极部更靠下的层。

并且,也可以是,在所述微弱电流用具中,所述第1电极部与所述第2电极部分离,所述第2电极部通过由导电材料构成的导电部与所述第1电极部电连接,所述电极组合材料包含所述导电材料。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工序包括在所述第2电极材料之上设置了所述第1电极材料之后通过压延加工进行压延的工序。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工序包括在所述导电材料之上设置了所述第1电极材料和所述第2电极材料之后通过压延加工进行压延的工序。

并且,也可以是,在所述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工序中,在所述第2电极材料之上粘贴设置所述第1电极材料,或者,在所述导电材料之上粘贴设置所述第1电极材料和所述第2电极材料。

并且,也可以是,在所述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工序中,在进行加热之后进行所述压延加工。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工序包括在所述第2电极材料上设置用于设置所述第1电极材料的有底的设置槽的工序。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工序包括对所述第2电极材料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粗糙面加工从而设置粗糙面的工序。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工序包括:通过压延加工将所述第2电极材料压延到规定的厚度的工序;以及通过导电性粘接剂将所述第1电极材料设置到压延后的所述第2电极材料之上的工序。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工序包括:将包含第2金属的颗粒的材料连同结合剂一同涂布到底纸之上从而设置第2电极材料的工序;以及在所述第2电极材料之上设置所述第1电极材料的工序。

并且,也可以是,在设置所述第1电极材料的工序中,通过导电性粘接剂,在所述第2电极材料之上设置所述第1电极材料。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工序包括:将包含第2金属的颗粒的材料连同结合剂一同涂布到已涂布有导电性粘接剂的底纸之上从而设置所述第2电极材料的工序;以及将包含所述第1金属的颗粒的材料连同结合剂一同涂布到已涂布有导电性粘接剂的底纸之上从而设置所述第1电极材料的工序。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微弱电流用具是片状的微弱电流片,所述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包括对所述电极组合材料按照规定形状进行冲压的工序。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对所述电极组合片的周缘部去除规定宽度部分的去除工序,在所述绝缘材料设置工序中,在去除了规定宽度部分的所述电极组合片上设置所述绝缘材料。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微弱电流用具是包括大致呈圆柱状的基部的微弱电流器具,所述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绝缘设置工序中,在所述电极组合材料上设置所述绝缘材料,将规定长度的所述绝缘组合材料卷绕到所述基部的周面的工序。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微弱电流用具还包括由绝缘材料构成并且在皮肤接触面至少覆盖所述第2电极部的外缘部的第2绝缘部,在所述绝缘材料设置工序还在所述电极组合材料上设置构成所述第2绝缘部的所述绝缘材料。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对在所述绝缘材料设置工序设置了所述绝缘材料的所述电极组合片进行冲压从而得到所述微弱电流片的冲压工序。

并且,也可以是,在所述绝缘材料设置工序将所述绝缘材料设置为:使所述第1电极部的露出部的宽度是2mm~15mm,使所述第2电极部的露出部的宽度是3mm~25mm。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所述微弱电流用具与皮肤接触使用,所述微弱电流用具是片状的微弱电流片,所述微弱电流用具包括:由以第1金属为主成分的第1电极材料构成的第1电极部;由以与所述第1金属具有电位差的第2金属为主成分的第2电极材料构成并且与所述第1电极部电连接的第2电极部;以及由绝缘材料构成并且在皮肤接触面对所述第1电极部与所述第2电极部进行绝缘的第1绝缘部,所述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包括:制造包含所述第1电极材料和所述第2电极材料的电极组合材料的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工序;在所述电极组合材料上设置所述绝缘材料的绝缘材料设置工序;以及对设置了所述绝缘材料的所述电极组合材料按照规定形状进行多次冲压从而得到多个微弱电流片的冲压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以简单的结构和一般的材料制造具有薄电极结构并且具有良好的使用性的微弱电流用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微弱电流用具的一个例子的微弱电流片的例子的图。

图2是示出用于图1的微弱电流片的基部以及贴片的例子的图。

图3中的(a)示出以往的微弱电流用具900的横向剖视图,图3中的(b)是其使用状态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的微弱电流片的使用状态的例子的图。

图5中的(a)是示出图1的微弱电流片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5中的(b)是其局部放大图。

图6中的(a)是示出图1的微弱电流片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图6中的(b)是其他的例子。

图7是示出图1的微弱电流片的结构的剖视图的例子。

图8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微弱电流用具的一个例子的微弱电流器具的图。

图9是示出图8的微弱电流器具的皮肤接触面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电极组合材料的制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图10的例子的变形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0的例子的变形例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电极组合材料的制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电极组合材料的制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由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微弱电流片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由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微弱电流片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由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微弱电流片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由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微弱电流片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9是示出将新月形的微弱电流片粘贴到人体的图。

图20是示出将新月形的微弱电流片粘贴到人体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由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微弱电流器具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例子。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同样的构成要素,会有附加与之前的标记同样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的情况。并且,所言及的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除了明确记述以及从原理上考虑显然不是等情况之外,包括实质上与该形状等近似或类似等情况。

本申请的微弱电流用具与皮肤接触使用,包括:由以第1金属为主成分的第1电极材料构成的第1电极部;由以与第1金属具有电位差的第2金属为主成分的第2电极材料构成并且与第1电极部电连接的第2电极部;以及由绝缘材料构成并且在皮肤接触面对第1电极部与第2电极部进行绝缘的第1绝缘部,皮肤接触面是微弱电流用具中的与皮肤接触的面。在以下的说明中,设定第1电极部为正电极部、设定第2电极部为负电极部来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与此相反。并且,第2电极部也可以通过导电部与第1电极部电连接。

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微弱电流用具的例子,以用于在人体粘贴使用的片状的微弱电流片和用于在人体按压接触使用的具有把手部的微弱电流器具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是具有上述结构并且与人体接触使用的即可。

(微弱电流片)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微弱电流用具的一个例子的微弱电流片的例子的图。图2是示出用于该微弱电流片的基部以及贴片的例子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其使用状态的例子的图。图3是示出以往的微弱电流用具的图。图5~图7是示出微弱电流片的结构的剖视图的例子。

图1是本发明的微弱电流片100的俯视图,是使皮肤接触面101朝上并向下俯视观察的情况下的图,皮肤接触面101是与人体的皮肤接触的面。微弱电流片100至少包括正电极部110、负电极部120和绝缘部150。正电极部110和负电极部120由具有电位差的不同的金属构成。正电极部110和负电极部120在皮肤接触面101交错地出现。绝缘部150由绝缘材料构成,在皮肤接触面101位于正电极部110与负电极部120之间并对正电极部110与负电极部120进行绝缘。

另外,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包括图示在内的以下的说明中,以微弱电流片100包括1个正电极部110和位于其两侧的2个负电极部120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不言而喻,正电极部和负电极部只要交错地出现即可,也可以包括多个正电极部和多个负电极部。

并且,也可以是,绝缘部形成为具有多个窗部的面状,正电极部和负电极部从该多个窗部露出在皮肤接触面。窗部只要是在厚度方向贯穿绝缘部的即可,不限于矩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角形等。

作为一个例子,微弱电流片100通过使皮肤接触面101朝上地设置在贴片170的粘贴面上,并将贴片170粘贴到人体而被使用。可以是,贴片170在整个粘贴面设置有粘接剂等而使微弱电流片100粘贴于此,也可以是,微弱电流片100的载置区域未设置粘接剂等而粘接剂等仅设置在周围部分。

也可以是,贴片170具有伸缩性。据此,能够提高与人体的皮肤面接触的密切性。并且,也可以是,贴片170不是粘贴微弱电流片100的整个背面(与皮肤接触面相反一侧的面)而是仅粘贴一部分,例如仅粘贴两侧。也可以是,贴片170被其他部件例如护具等按压,或者,构成护具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贴片170被包含具有伸缩性的橡胶材料的部件按压,或者,在两侧设置有安装孔以此绑戴到人体。

如图2所示,也可以是,在贴片170的粘贴面设置有基部160,微弱电流片100设置在该基部160上,经由该基部160设置到贴片170的粘贴面上。优选为,基部160具有柔韧性,微弱电流片100能够顺应人体的对象部位。

基部160可以采用例如硅橡胶、塑胶树脂、聚氨酯等泡沫树脂等。并且,也可以采用布、纸、木等材料。使用具有透气性的材料则能够防止捂闷。

并且,也可以是,在正电极部和负电极部的上面(皮肤接触面一侧)设有微细的凹凸(例如通过施压或腐蚀等加工而形成的细小的纹路、喷砂等表面加工等)、微细的通孔(例如通过激光、冲孔等而形成)等,以使其具有透气性。

图3中的(a)示出以往的微弱电流用具900的横向剖视图,图3中的(b)是其使用状态图。微弱电流用具900的正电极部910和负电极部920通过电镀或涂装等而设置在突起部970的顶端部。微弱电流用具900的正电极部和负电极部的宽度以及两电极部之间的间隔都小,正电极部910的宽度m91和负电极部920的宽度m92都是1mm以下,两者间的间隔d91是1mm以下。并且,未图示的在颗粒上设置正电极部和负电极部的类型的微弱电流用具则更微小,颗粒间的距离是100μm以下。

如图3中的(b)所示,人体p1的皮肤包括表皮p11、真皮p12以及皮下组织(浅筋膜)p13。据说,表皮p11的厚度平均约为0.1mm~0.2mm,真皮p12的厚度平均约为0.1mm~3.0mm,皮下组织p13因部位而异,例如头部、额部、鼻子等厚度约为2mm,其他部位约为4mm~9mm。肌肉p20(包括深筋膜p21、筋外膜p22、筋周膜p23)、神经等多位于皮肤之下,因此需要通过皮肤来施加影响。

以往的微弱电流用具900,因为正电极与负电极之间的间隔狭窄,因此微弱电流q91弱,由此如图所示,其作用停留在皮肤而未达到之下的肌肉等(期望不了q1)。

相对于此,本发明的微弱电流片100在x方向(正电极部和负电极部交错地出现的方向)上,正电极部110的露出部的宽度m1大致为2mm~15mm,优选为3mm~12mm。并且,负电极部120的露出部的宽度m2大致为3mm~25mm,优选为4mm~20mm。正电极部的露出部与负电极部的露出部之间的间隔与绝缘部150的宽度d1相等,大致为3mm~15mm,优选为4mm~10mm。

微弱电流片100中,在皮肤接触面的正电极部和负电极部的露出部的宽度宽,两电极部的露出部之间的间隔也大。因此,如图4所示,微弱电流片100的微弱电流q1能够到达皮肤之下的肌肉及其筋膜、神经等组织。并且,电极部的露出部的宽度宽,因此即使其中央部分未贴到准确的部位也能够以其周围部分来抵补,因此即使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使用者也容易使用。

图5中的(a)是示出微弱电流片10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图5中的(b)是其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也可以是,微弱电流片100具有导电部130,在导电部130的上面载置有正电极部110和负电极部120。正电极部110和负电极部120至少各有1个,正负交错地载置在导电部130之上(上面)。正电极部110和负电极部120被分离设置,在未设置绝缘部150的状态下,从两者之间的间隙露出导电部130。

正电极部110和负电极部120由以具有电位差的不同的金属为主成分的金属材料构成。正电极部110例如为金(au+),原子量是197.2,标准电极电位是+1.50v,负电极部例如为铝(al+++),原子量是26.97,标准电极电位是-1.337v,或为锌(zn++),原子量是65.38,标准电极电位是-0.762v。另外,上述仅是一个例子,例如铝那样在金属本身氧化而形成氧化膜的情况下,其电位有时会不同于以标准电极电位示出的电位。并且,基于两电极之间的设置间隔、电极的面积、与皮肤的接触密切度以及状态等其产生的电流的量会不同。

导电部130只要具有导电性即可,可以是由金属(包括含金属粉末的)构成的膜、片(包括网状或格子状的)等,也可以是具有导电性的导电性粘接剂(包括具有粘接性的涂料)等。

绝缘部150由绝缘材料构成,也可以是片状。也可以是,例如,剪贴具有粘接性的尼龙、聚乙烯胶带等而成。并且,也可以是膜、层状物。可以是,例如通过涂装、印刷等而形成。绝缘部150在皮肤接触面至少包括对正电极部110与负电极部120进行绝缘的第1绝缘部151。

第1绝缘部151包括覆盖正电极部110的缘部的第1被覆部1511、覆盖负电极部120的缘部的第2被覆部1512和覆盖导电部130的与电极部邻接的邻接部的第3被覆部1513。也可以说,第1绝缘部151跨越并覆盖正电极部110与导电部130之间的交界102而形成覆盖正电极部的缘部的第1被覆部1511和覆盖导电部130的邻接部的第3被覆部1513,并且跨越并覆盖负电极部120与导电部130之间的交界103而形成覆盖负电极部的缘部的第2被覆部1512和覆盖导电部130的邻接部的第3被覆部1513。

这样,第1绝缘部151不仅覆盖在正电极部与负电极部之间露出的导电部而且也覆盖正电极部的缘部和负电极部的缘部。这是因为在电极部的缘有电流放出的情况,如果附着有汗则容易短路,造成电流的损失,长时间使用时会造成皮肤发红,因此这样构成是为了使电极部的缘部不直接接触皮肤接触面。

也可以是,绝缘部150还包括位于皮肤接触面101的缘部的第2绝缘部152。第2绝缘部152至少从上面覆盖位于微弱电流片的缘部的电极部的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此,覆盖负电极部120的外缘部121。

图6中的(a)是示出微弱电流片10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图6中的(b)是其他的例子。如图6中的(a)所示,也可以是,在微弱电流片100中,正电极部和负电极部中的一方兼作导电部。

通过正电极部110由金构成,负电极部120由锌、钛、铝等金属构成,从而使负电极部120的一部分兼作导电部。并且,也可以是,通过正电极部110由金、银、铜等构成,从而使正电极部110的一部分兼作导电部。

以下,以负电极部120的一部分兼作导电部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正电极部110载置在兼作导电部的负电极部120上。第1绝缘部151对正电极部110与负电极部120进行绝缘,包括第1被覆部1511和第3被覆部1513。也就是说,第1绝缘部151跨越并覆盖正电极部110与导电部130之间的交界102而形成覆盖正电极部110的缘部的第1被覆部1511和覆盖负电极部120的邻接部的第3被覆部1513。第1绝缘部151不仅对正电极部与负电极部进行绝缘,而且还覆盖正电极部的缘部,因此能够使电极部的缘部不直接接触皮肤接触面。

如图6中的(b)所示,也可以是,负电极部120形成为外缘部121位于基部160的缘部的内侧。并且,第2绝缘部152覆盖负电极部120的外缘部121(第1被覆部1521)的同时还覆盖其下方的基部160的缘部(第2被覆部1522)。据此,在皮肤接触面的缘部也能避免电极部的缘部直接与皮肤接触。

图7是示出微弱电流片10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如图所示,也可以是,微弱电流片具有导电部130,在负电极部120之上经由导电部130载置有正电极部110。也可以是,导电部130例如是导电性粘接剂,具有将正电极部110固定连接到负电极部120的效果。并且,能够使导电部130具有一定的电阻值,能够防止过电流。

(微弱电流器具)

图8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微弱电流用具的一个例子的微弱电流器具的例子的图。图9是示出其皮肤接触面的图。另外,如后所述,图示的微弱电流器具的基部呈圆柱状并且可旋转地连接到把手部,但是也可以是,微弱电流器具的基部是板状并且以皮肤接触面的相反一侧的面固定连接到把手部。以下,主要说明与微弱电流片不同之处。

微弱电流器具200包括正电极部210、兼作导电部的负电极部220和绝缘部250,以由这些构件构成的皮肤接触面201与皮肤接触从而使微弱电流流动。正电极部210、负电极部220和绝缘部250设置在基部260上。

基部260大致呈圆柱形状,通过穿过其圆柱形状的中心的保持孔,可旋转地连接到把手部270。正电极部、负电极部和绝缘部设置在基部260的周面上。

把手部270包括沿着作为使用者的把持方向的y方向延伸的棒状部分和保持部271,保持部271是从该棒状部分的顶端向与y方向大致垂直的x方向延伸的部分。保持部271在其顶端具有棒状的保持轴,该保持轴插入基部260的保持孔。也可以是,把手部270包括另行构成的止具272,将基部260套入保持部271之后,将止具272连接到保持轴的顶端部从而阻止基部260从保持部脱落。止具272例如在其内部设置有内螺纹,与设置在保持部271的保持轴的顶端部的外螺纹旋合连接。

微弱电流器具200中,负电极部220周向卷绕并覆盖基部260的周面的大致中央,正电极部210周向卷绕并覆盖该负电极部220的大致中央。据此,兼作导电部的负电极部220设置到基部260上,正电极部210设置到负电极部220上。另外,在此,图示的是设置有一个正电极部210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是,在1个负电极部上并排设置有2个以上的正电极部,也可以是,在多个负电极部的各自的大致中央分别设置有正电极部。

并且,第1绝缘部251周向地带状地设置为覆盖正电极部210和负电极部220的交界202。并且,第2绝缘部252也周向地带状地设置为覆盖负电极部220的外缘部221与基部260之间的交界204。

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第1绝缘部251跨越并覆盖正电极部210与负电极部220之间的交界202而形成覆盖正电极部210的缘部的第1被覆部2511和覆盖负电极部220的邻接部的第3被覆部2513。并且,第2绝缘部252跨越并覆盖负电极部220与基部260之间的交界204而形成覆盖外缘部221的第1被覆部2521和覆盖基部260的邻接部的第2被覆部2522。

在x方向上的正电极部和负电极部的露出部的宽度以及绝缘部的宽度与上述同样。微弱电流器具200与微弱电流片100同样地能够形成为在皮肤接触面的正电极部和负电极部的露出部的宽度宽,并且两电极部的露出部之间的间隔大。因此,能够使微弱电流到达皮肤之下的肌肉及其筋膜、神经等组织。并且,电极部的露出部的宽度宽,因此即使其中央部分未接触到准确的部位也能够以其周围部分来抵补,因此即使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使用者也容易使用。

并且,如上所述,微弱电流器具200是在兼作导电部的一方的电极部之上设置另一方的电极部并用绝缘材料覆盖其交界的结构,因此能够简单地形成。并且,通过在可旋转的基部上设置电极部,从而能够使皮肤接触面位于旋转周面上,使用者不必改变姿势就能够使皮肤接触面很容易地接触到皮肤的很大范围。

另外,也可以是,微弱电流器具200是可更换粘贴式。也就是说,可以用粘接剂、魔术贴等将作为作用部分的正电极部、负电极部和绝缘部粘贴到基部上。此时,也可以将作用部分设置到片状物,并将该片状物粘贴到基部。

并且,通过由具有柔韧性的材料构成基部的周面,能够使皮肤接触面容易顺应皮肤,适合皮肤从而能够加深微弱电流到达的范围。或者是,在基部的周面设置具有柔韧性的材料,在其上设置电极部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

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包括:制造包含第1电极材料和第2电极材料的电极组合材料的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工序,第1电极材料以第1金属为主成分,第2电极材料以第2金属为主成分;以及在该电极组合材料设置绝缘材料的绝缘材料设置工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设定第1金属材料为正电极材料、设定第2电极材料为负电极材料,但是只要不违反本申请的宗旨,也可以与此相反。以下,以微弱电流片100和微弱电流器具200为例来说明微弱电流用具的制造方法。

(微弱电流片的制造方法)

制造微弱电流片100,首先制造包含正电极材料和负电极材料的电极组合材料。另外,在正电极部和负电极部通过导电部电连接的情况下,则制造包含正电极材料、负电极材料和导电材料的电极组合材料。然后,在电极组合材料上设置绝缘材料,通过按照规定形状进行冲压从而制造出微弱电流片。另外,如后所述,也可以是,在对电极组合材料进行冲压之后,再设置绝缘材料从而制造出微弱电流片。

(电极组合材料的制造例1)

图10是说明电极组合材料的制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正电极材料)

作为一个例子,正电极材料1通过对金、银、铜等板材进行压延加工使其延伸至规定的厚度而成。压延加工后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退火处理。规定的厚度例如是10μm。

基本上,压延是齐整到一定的宽度,经多次压延后,再将两边切齐,重复进行压延至规定的厚度后将两边切齐至规定的宽度。在此期间,如果硬化,则适当地进行退火处理。

并且,正电极材料1不限于纯金,也可以混合(含有)银、铜等。也可以在金中混合2%至20%的银、铜等。优选金中混合5%至15%的银的合金,其光泽、加工性能良好。在此,记述的是主材料的比例,也有多少含有其他成分的情况。

(负电极材料)

负电极材料2通过对钛、锌、铝等板材进行压延加工使其延伸至规定的厚度而成。压延加工后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退火处理。规定的厚度例如是100μm。

(电极组合材料)

首先,将正电极材料1重叠地设置到负电极材料2之上从而构成重叠材料4。在此,也可以将正电极材料1通过导电性粘接剂(包括具有粘接性的涂料)设置到负电极材料2之上。

然后,对重叠材料4进行压延加工使其延伸至规定的厚度从而制造出电极组合材料40。规定的厚度例如是10μm。通过压延加工,长度为l1的正电极材料和负电极材料成为长度为l2的电极组合材料40。例如,长度l2成为原来的长度l1的10倍~20倍。另外,正电极材料1、负电极材料2基于材料也有通过压延加工两边稍稍扩展而宽度变宽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是,正电极材料1通过电镀(例如镀金)而成。例如,可以通过遮蔽负电极材料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后镀金,从而在负电极材料2之上设置正电极材料1而构成重叠材料4。

另外,在微弱电流片分离地设置正电极部和负电极部且负电极部通过导电部与正电极部电连接的情况下,电极组合材料包含导电材料。此时,在导电材料之上设置正电极材料1和负电极材料2之后,通过压延加工进行压延从而制造出电极组合材料。

(变形例1)

如图11所示,负电极材料也可以是具有设置槽21a的负电极材料2a,其通过压延加工后在正电极材料1的设置位置进行槽加工而成。在负电极材料2a的设置槽21a嵌入正电极材料1而构成重叠材料,对该重叠材料进行压延加工从而制造出电极组合材料。通过设置槽的设置,能够易于判别正电极材料1的设置位置,并能够防止正电极材料的位置错动。

并且,通过压延使负电极材料2a和正电极材料1的密切度增高,金属之间发生扩散结合从而不易剥离。熔合可通过提高密切度并施加500℃以上(在两金属不会熔化的范围内)的高温促使进一步地强化结合。例如,使金和钛结合的情况下,以大约600℃加热并进行压延。

而且,贵金属昂贵,因此为了减低正电极材料1的使用量,也可以采用在其下铺设其他金属的添加结构。例如,可以在金材料之下铺设银材料、铜等。

也可以是,正电极材料1通过电镀(例如镀金)而成。可以遮蔽设置槽21a之外的部分,通过镀金充填设置槽21a内从而形成重叠材料4。此时,例如由以金为主成分的正电极材料和以钛为主成分的负电极材料构成的重叠材料4,在通过压延而制造电极组合材料40的过程中,因为正电极材料被设置槽21a的槽壁阻挡而不易向宽度方向扩展,因此能够使其高精度地在长度方向延伸。

(变形例2)

如图12所示,负电极材料也可以是具有粗糙面22b的负电极材料2b,在压延加工后,通过粗糙面加工在正电极材料1的设置位置的表面造出伤痕等而成。粗糙面加工可以是划线加工、喷砂加工、表面拉丝加工、化学研磨加工等,也可以是去除表面的氧化膜。通过设置粗糙面22b,正电极材料更加牢固地粘贴到负电极材料。粗糙面加工可以对负电极材料2b的整个上面进行。据此,能够防止负电极部附着到皮肤。

并且,为了使正电极材料易于粘贴到负电极材料,可以使用导电性涂料、挥发性溶剂、清漆、树漆等。并且,也可以以粉状、线状、网状等设置锡等柔软的金属。

并且,虽未图示,但是电极组合材料的压延中也可以使用按压夹具。按压夹具设置在正电极材料和负电极材料之间,通过改变正电极材料一侧与负电极材料一侧的延伸率、硬度等、改变表面加工等从而调整粘贴。

(电极组合材料的制造例2)

图13是说明电极组合材料的制造的其他例子的图。

(负电极材料)

负电极材料20c是将钛、锌等板材通过压延加工延伸至规定的厚度而成。压延加工后,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退火处理。规定的厚度例如是10μm。例如,是钛的情况下,1公斤的钛按照宽度约120mm且厚度约10μm进行压延,其长度变成约180m,按照宽度约60mm且厚度约10μm进行压延,其长度会变成约360m。优选为规定的厚度是4μm~8μm。

(电极组合材料)

通过在负电极材料20c粘贴金箔等正电极材料10c从而制造出电极组合材料40c。粘贴时使用具有导电性的粘接剂等。此时,通过使涂布的粘接剂等具有规定的电阻值,从而能够将电流调整到规定的范围。

(电极组合材料的制造例3)

图14是说明微弱电流片的电极组合材料的制造的其他例子的图。

(底纸)

准备具有规定的长度和规定的宽度的卷筒状底纸80d。

(负电极材料)

通过将钛、铝、银等的颗粒连同结合剂(binder)涂层加工(覆设)到底纸80d,从而形成(设置)负电极材料20d(负电极层20d)。也可以将泡沫材料、布、木、纸等的颗粒状物连同结合剂一同混入,从而提高涂层面的透气性。并且,也可以在底纸80d涂布导电性粘接剂(包括具有粘接性的涂料),再在其上进行上述涂层加工。

(电极组合材料)

在负电极材料20d之上粘贴金箔等正电极材料10d从而制造出电极组合材料40d。粘贴时使用具有导电性的粘接剂、具有导电性的双面胶等。或者是,通过在负电极材料20d上设置纯金粉(goldpowder)等的涂层而设置正电极材料10d(正电极层10d),从而制造出电极组合材料40d。在此,将电极组合材料40d设置为卷筒状,用以在下工序使用。可以边从卷筒拉出电极组合材料边从端部顺序进行加工。

另外,如图所示,在涂布了导电性粘接剂的整面底纸设置负电极材料,则能够得到如图6所示的微弱电流片。另一方面,也可以相隔规定间隔带状地设置多个负电极材料。并且,也可以与相邻的负电极材料相隔规定间隔地设置正电极材料10d,从而使正电极材料和负电极材料分离并交错地排列。这样就能够得到如图5所示的微弱电流片。

另外,底纸采用布、纸、木等材料,则可得到透气性良好、对皮肤刺激小的电极组合材料。

另外,也可以是,在涂布了导电性粘接剂的底纸80d之上,将钛、铝、银等的颗粒连同结合剂一同进行涂层(覆设),从而形成(设置)负电极材料20d(负电极层20d),并且将金等的颗粒连同结合剂一同进行涂层(覆设),从而形成(设置)正电极材料20d(负电极层20d)。

(由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微弱电流片的制造例1)

图15是说明由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微弱电流片的一个例子的图。电极组合材料可以使用上述中的任一个。在此,以电极组合材料40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在电极组合材料40上粘贴规定宽度的绝缘材料50。绝缘材料50在长度方向与正电极材料和负电极材料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对齐,在宽度方向(x方向)则与从上向下覆盖正电极材料与负电极材料之间的交界的位置对齐。绝缘材料50的规定宽度例如是3mm~15mm,优选为4mm~10mm。绝缘材料粘贴为:使第1电极材料的露出宽度例如是2mm~15mm,优选为3mm~12mm。

然后,对设置了绝缘材料50的电极组合材料在规定位置按照规定形状进行多次冲压,从而得到多个微弱电流片100。换而言之,对设置了绝缘材料的一个电极组合材料连续进行多次冲压。微弱电流片100包括正电极部110、负电极部120和绝缘部150(在此为第1绝缘部151)。另外,在此冲压孔(轮廓)51是椭圆形,但是也可以是心形、新月形等其他形状。

(由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微弱电流片的制造例2)

图16是说明由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微弱电流片的其他例子的图。

首先,在电极组合材料40之上,除了规定区域,印刷(涂布)绝缘材料50a。规定区域是电极组合材料40的中央的第1露出区域41和位于第1区域的两侧的第2露出区域42。第1露出区域41成为皮肤接触面的正电极部的露出部,第2露出区域42成为皮肤接触面的负电极部的露出部。第1露出区域41的宽度例如是2mm~15mm,优选为3mm~12mm。第1区域和第2区域的间隔是例如3mm~15mm,优选为4mm~10mm。

然后,对设置了绝缘材料50a的电极组合材料在规定位置按照规定形状(冲压孔51a)进行多次冲压,从而得到多个微弱电流片100。换而言之,对设置了绝缘材料的一个电极组合材料连续进行多次冲压。微弱电流片100包括正电极部110、负电极部120和绝缘部150(在此为第1绝缘部151、第2绝缘部152)。

(由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微弱电流片的制造例3)

图17是说明由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微弱电流片的其他例子的图。

首先,对载置于底纸s的电极组合材料,在规定位置按照规定形状进行冲压,从而得到冲压后的电极组合材料(以下也记述为“电极组合片”)140。也就是说,在此,对1张电极组合材料按照规定形状进行多次冲压从而得到多个电极组合片140。换而言之,对一个电极组合材料连续进行多次冲压。另外,电极组合材料也可以通过粘贴而载置于底纸。

然后,在电极组合材料140之上,在负电极露出区域42的周围印刷(涂布)规定宽度的绝缘材料50b。在此,进行印刷使正电极露出区域41位于2个负电极露出区域之间并使绝缘材料50b覆盖正电极材料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然后,对覆盖有绝缘材料50b的电极组合片140,在绝缘材料50c上的规定位置(冲压孔51b)进行冲压,从而得到微弱电流片100。微弱电流片100包括正电极部110、负电极部120和绝缘部150(在此为第1绝缘部151、第2绝缘部152)。

底纸采用具有柔韧性的硅材料、树脂材料等,从而使其与皮肤密切接触。并且,底纸采用布、纸、无纺布等则能够确保透气性。并且,这些也可以组合使用。并且,通过将泡沫材料、具有透气性的材料(例:布、纸、木等)的颗粒混入结合剂,从而能够确保透气性。

(由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微弱电流片的制造例4)

图18是说明由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微弱电流片的其他例子的图。

首先,对电极组合材料40在规定位置按照规定形状进行冲压从而获得电极组合片140。在此,规定形状是新月形。将电极组合片140载置到基部160。另外,基部也可以利用底纸而成。

然后,将基部上的电极组合材料140的周缘部去除规定宽度部分。在此,可以通过按照冲压孔141进行冲压而去除,从而得到比基部160小规定宽度的电极组合片142。在此,规定宽度大约是1.2mm。

然后,在基部160上的电极组合片142设置新月形的绝缘材料50c。绝缘材料50c具有贯穿而成的正电极露出区域51c和负电极露出区域52c。绝缘材料50的缘部区域53c的宽度是2.4mm,缘部区域53c围绕正电极露出区域51c和负电极露出区域52c。并且,正电极露出区域51c与负电极露出区域52c之间的电极间区域54c的宽度是大约5.0mm。

据此,能够得到微弱电流片100。微弱电流片100包括正电极部110、负电极部120和绝缘部150(在此为第1绝缘部151、第2绝缘部152)。并且,上述绝缘材料50c的电极间区域54c成为第1绝缘部151,缘部区域53c成为第2绝缘部152。

图19和图20是示出将新月形的微弱电流片粘贴到人体的例子的图。图19中的(a)是示出贴到肩、腰等的例子的图,图19中的(b)是示出贴到胸部等的例子的图,图20中的(a)、图20中的(b)和图20中的(c)分别是示出贴到腿、脚的例子的图。

微弱电流片100由于是新月形状,因此能够以其内侧的凹部避开骨头的突出部而进行粘贴。并且,以其圆弧和稍宽的宽度能够顺应地贴到人体的稍稍凹下的部位、稍稍突出的部位等。并且,因为左右对称,因此能够横跨两个肌肉进行粘贴。

(由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微弱电流器具的制造例)

图21是说明由电极组合材料制造微弱电流器具的例子的图。

首先,在电极组合材料40上粘贴规定宽度的绝缘材料50。绝缘材料50在长方向与正电极材料和负电极材料的长方向的两端对齐,在宽度方向(x方向)与从上向下覆盖正电极材料与负电极材料之间的交界的位置以及成为负电极材料的外缘部的位置对齐。绝缘材料的规定宽度例如是3mm~15mm,优选为4mm~10mm。并且,在此,将第1绝缘材料粘贴为:使正电极露出区域例如是2mm~15mm,优选为3mm~15mm。并且,将第2绝缘材料粘贴为:使第2绝缘材料与第1绝缘材料之间的间隔例如是3mm~25mm,优选为4mm~20mm。

另外,在此图示的正电极露出区域作为一个例子是直线形状,但是也可以设置梯子形的绝缘材料而使正电极露出区域是四角形连续的形状。也可以同样地形成负电极露出区域。并且,正电极和负电极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图案。据此,在使基部(滚筒)旋转时,能够随机地产生微弱电流,或者有规则地产生微弱电流。

然后,将基部260套入把手部270的保持部271的顶端的保持轴。然后,在该基部260的周面卷绕设置了绝缘材料50的电极组合材料,从而得到微弱电流器具200。微弱电流器具200包括正电极部210、负电极部220和绝缘部250(在此为第1绝缘部251、第2绝缘部252)。

另外,虽未图示,但是也可以是,先在基部260卷绕设置有绝缘材料50的电极组合材料之后,再将其套入保持部271的保持轴,从而制造出微弱电流器具200。

另外,基于上述的记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本发明的附加效果和各种变型,但是本发明的各方面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从权利要求书规定的内容及其等同物中导出的本发明的概念构思和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添加、修改和部分删除。

附图标记说明

1正电极材料

2负电极材料

40电极组合材料

50绝缘材料

100微弱电流片

110正电极部

120负电极部

130导电部

150绝缘部

151第1绝缘部

152第2绝缘部

160基部

200微弱电流器具

210正电极部

220负电极部

250绝缘部

251第1绝缘部

252第2绝缘部

260基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