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装置及睡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99298发布日期:2020-09-29 18:10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睡眠装置及睡眠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睡眠装置及睡眠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睡眠装置,其能够判定、评价人类的睡眠质量,并以判定评价结果为根据来展示运动赋予手段的控制方法,进而提升睡眠质量。



背景技术:

睡眠被称为健康的晴雨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体会到:如果舒适地睡了一觉醒来气色良好,醒来后会感觉舒爽并确实感受到健康。相反,如果是患有失眠症或有失眠倾向,或者因为夜班等原因造成日夜颠倒而强制睡眠的情况,醒来后的感受往往不佳。换句话说,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睡眠状态都会影响到醒来后的感觉和行动,进而决定醒来后白天活动的质量。

因此,以往已公开有关于具有睡眠信息判定评价手段、建议手段和显示手段的睡眠判定评价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睡眠信息判定评价手段,为透过测量睡眠期间的生物信息,来判定、评价睡眠者的睡眠状态。建议手段,是基于睡眠信息评价判定手段的判定评价的结果,来生成给睡眠者在清醒时到下一次入睡期间应该采取的行动方面的建议。显示手段,为显示判定评价的结果及建议。此睡眠信息判定评价手段可向睡眠者提供改善睡眠状态的信息,例如:推荐睡眠者在睡前进行运动或拉伸等关于运动的建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6181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如上所述的睡眠判定评价装置,虽然提供了建议,对于使用者而言,例如即使收到了在睡前进行运动或拉伸的建议,使用者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运动或拉伸,使其无法进行适当的运动或拉伸,进而导致难以改善睡眠质量的状况。

因此,有鉴于如上所述之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睡眠装置及睡眠系统,其能够判定、评价人类的睡眠质量,并以判定评价结果为根据来展示运动赋予手段的控制方法,进而能够提升睡眠质量。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达成以上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睡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身体支撑部,支撑使用者身体;睡眠信息检测手段,检测所述使用者的睡眠信息;存储部,用于存储所述使用者的睡眠信息;运动赋予手段,使所述使用者的身体进行运动;睡眠状态评价手段,基于所述使用者的睡眠信息评价所述使用者的睡眠状态;以及控制手段,能够基于所述睡眠状态评价手段的评价结果输出所述运动赋予手段的控制方法。

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睡眠装置,可藉由睡眠信息检测手段来检测使用者的睡眠信息,并将信息存储于存储部。睡眠状态评价手段,基于使用者的睡眠信息评价使用者的睡眠状态。接着,控制手段,能够基于评价结果输出运动赋予手段的控制方法。例如,运动赋予手段的控制方法有:推荐适当的拉伸模式、显示在显示装置(视频信号的输出)、进行音频指导(音频信号的输出)、自动执行(控制信号的输出)。于是,基于控制方法所输出的运动赋予手段而产生的适当的拉伸模式,能够使使用者藉由控制运动赋予手段,来让身体进行运动。其结果,能够透过进行睡前的拉伸,提供使用者舒适的睡眠;而透过起床后进行拉伸,让使用者在醒来后感觉舒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身体支撑部,为可让所述使用者在上方表面躺卧的床垫。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睡眠信息检测手段,为检测所述使用者产生的声音的麦克风及/或检测所述使用者身体动作的身体动作传感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将所述运动赋予手段的控制方法显示于显示装置上,及/或以音频做指导。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运动赋予手段,具有多个气囊和与多个气囊连接的泵。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存储部中存储有多个不同拉伸内容的拉伸模式;所述控制手段,可从多个拉伸模式中选择一个拉伸模式,并推荐所选择的拉伸模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存储部中存储有多个不同拉伸内容的拉伸模式;所述控制手段,为从多个拉伸模式中选择一个拉伸模式,并基于所选择的拉伸模式控制所述运动赋予手段。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存储部存储有所述使用者的预定起床时间;所述控制手段,可在预定的起床时间之前,透过所述评价结果判定最适合唤醒所述使用者之状态,并于此时使所述运动赋予手段执行唤醒的动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手段,可在所述使用者入睡前及/或所述使用者起床后控制所述运动赋予手段。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手段具有人工智能功能,并基于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所述使用者之睡眠信息,控制所述运动赋予手段。

为达成以上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睡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睡眠装置,具有支撑使用者身体的身体支撑部、以及检测所述使用者的睡眠信息的睡眠信息检测手段;存储部,用于存储所述使用者的睡眠信息;所述睡眠装置,具有使所述使用者的身体进行运动的运动赋予手段;睡眠状态评价手段,基于所述使用者的睡眠信息评价所述使用者的睡眠状态;以及控制手段,能够基于所述睡眠状态评价手段的评价结果输出所述运动赋予手段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睡眠系统,可藉由睡眠信息检测手段来检测使用者的睡眠信息,并将信息存储于存储部。睡眠状态评价手段,基于使用者的睡眠信息评价使用者的睡眠状态。接着,控制手段,能够基于评价结果输出运动赋予手段的控制方法。例如,运动赋予手段可进行的控制方法有:推荐适当的拉伸模式、显示在显示装置(视频信号的输出)、进行音频指导(音频信号的输出)、自动执行(控制信号的输出)。于是,基于控制方法所输出的运动赋予手段而产生的适当的拉伸模式,能够使使用者藉由控制运动赋予手段,来让身体进行运动。其结果,能够透过让使用者进行睡前的拉伸,提供舒适的睡眠;而透过让使用者在起床后进行拉伸,使其醒来后感觉舒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身体支撑部,为可让所述使用者在上方表面躺卧的床垫。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睡眠信息检测手段,为检测所述使用者产生的声音的麦克风及/或检测所述使用者身体动作的身体动作传感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运动赋予手段,具有多个气囊和与多个气囊连接的泵。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将所述运动赋予手段的控制方法显示于显示装置上,及/或以音频做指导。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存储部中存储有多个不同拉伸内容的拉伸模式;所述控制手段,可从多个拉伸模式中选择一个拉伸模式,并推荐所选择的拉伸模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存储部中存储有多个不同拉伸内容的拉伸模式;所述控制手段,为从多个拉伸模式中选择一个拉伸模式,并基于所选择的拉伸模式控制所述运动赋予手段。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存储部存储有所述使用者的预定起床时间;所述控制手段,可在预定的起床时间之前,透过所述评价结果判定最适合唤醒所述使用者之状态,并于此时使所述运动赋予手段执行唤醒的动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手段,可在所述使用者入睡前及/或所述使用者起床后控制所述运动赋予手段。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手段具有人工智能功能,并基于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所述使用者之睡眠信息,控制所述运动赋予手段。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睡眠装置及睡眠系统,能够判定、评价人类的睡眠质量(适合睡眠者之睡眠),并以判定评价结果为根据来展示运动赋予手段的控制方法,进而能够提升睡眠质量。特别是,能够透过让使用者进行睡前的拉伸,提供舒适的睡眠;而透过让使用者在起床后进行拉伸,使其醒来后感觉舒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睡眠装置的主要构成的斜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睡眠装置的构成的方块图。

图3是床垫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是床垫中气囊的配置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床垫在三折叠状态下的断面图。

图6是各种拉伸模式的说明图。

图7是早安模式的说明图。

图8是早安模式的说明图。

图9是说明一种睡眠装置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睡眠系统的主要构成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睡眠装置的主要构成的斜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睡眠装置的构成的方块图。并且,将垂直方向(上下方向)定为z方向,垂直于z方向的方向(左右方向)定为x方向,垂直于z方向及x方向的方向(前后方向)定为y方向。

睡眠装置100包括:床垫(身体支撑部)10、包含有麦克风21及身体动作传感器22的睡眠信息检测手段、包含有多个(任意数量)的气囊31及泵(圆柱形泵箱)32的运动赋予手段、以及控制整个睡眠装置100的控制单元40。

首先,对于让使用者p在上方表面躺卧的床垫10进行说明。图3是床垫的分解斜视图,图4是床垫中气囊的配置状态的说明图,图5是床垫在三折叠状态下的断面图。

床垫10分为头肩垫部11、躯干垫部12和足垫部13三个部份,由于头肩垫部11和躯干垫部12之间的下方表面的两处设有连结部(缺口结构)14,躯干垫部12和足垫部13之间的上方表面的两处设有连结部(缺口结构)15,因此能够形成三折叠的状态。

足垫部13是由树脂层、氨基甲酸酯层、覆盖层和布料层重叠而成,氨基甲酸酯层和覆盖层之间配置有一个加热器35,同时树脂层和氨基甲酸酯层之间配置有两个气囊31,各个气囊31由空气管33及电磁阀34与配置在外部的泵32相连结。

接着,如图4所示,将床垫10摊开使使用者p面向上方地躺卧在其表面上方,而使用者p两个膝盖内侧的下方各配置有一个气囊31,使用者p两个小腿肚的下方也各配置有一个气囊31。

并且,将空气管33或导电电缆(无图示)等管线,配置于树脂层上方表面的周边边缘所设有的凹处等,进一步地,透过缺口结构14、15使其在折叠时也不会损坏的状态下相连结。

躯干垫部12也是由树脂层、氨基甲酸酯层、覆盖层和布料层重叠而成,氨基甲酸酯层和覆盖层之间配置有一个加热器35,同时树脂层和氨基甲酸酯层之间配置有五个气囊31,各个气囊31由空气管33及电磁阀34与配置在外部的泵32相连结。

接着,如图4所示,将床垫10摊开使使用者p面向上方地躺卧在其表面上方,而使用者p的腰部的下方配置有一个气囊31,使用者p右侧臀部和左侧臀部的下方也各配置有一个气囊31,使用者p的右大腿和左大腿的下方也各配置有一个气囊31。

并且,将空气管33或导电电缆(无图示)等管线,配置于树脂层上方表面的周边边缘所设有的凹处等,进一步地,透过缺口结构14、15使其在折叠时也不会损坏的状态下相连结。

头肩垫部11也是由树脂层、氨基甲酸酯层、覆盖层和布料层重叠而成,树脂层和氨基甲酸酯层之间配置有一个身体动作传感器22,同时树脂层和氨基甲酸酯层之间还配置有六个气囊31,各个气囊31由空气管33及电磁阀34与配置在外部的泵32相连结。

接着,如图4所示,将床垫10摊开使使用者p面向上方地躺卧在其表面上方,而使用者p的头部的下方配置有一个气囊31,使用者p的背部的下方配置有一个气囊31,使用者p右肩的下方配置有两个重叠的气囊31,使用者p左肩的下方也配置有两个重叠的气囊31。

并且,将空气管33或导电电缆(无图示)等管线,配置于树脂层上方表面的周边边缘所设有的凹处等,进一步地,透过缺口结构14、15使其在折叠时也不会损坏的状态下相连结。

另外,一个身体动作传感器22是用以读取气压变化的气囊状压力传感器,呈左端部至右端部往x方向延伸的棒状,配置于使用者p背部和腰部之间的下方。于是,能够检测到使用者p在睡眠期间的身体动作(身体的动作、振动、呼吸次数、心跳数或脉搏数所引起的微妙的变化),并将身体动作信息(睡眠信息)输出传递至后文所述的控制单元40。

进一步地,头肩垫部11的前端部配置有麦克风21。于是,能够检测到使用者p在睡眠期间所产生的声音(鼾声等其他睡眠信息),并将使用者p所产生的声音(睡眠信息)输出传递至后文所述的控制单元40。而麦克风21也可设置于智能手机等其他的装置,而此一情况下,因为可以更容易地收集到声音,而优选地将其配置于高于使用者p的位置。另外,使用具有声音识别功能的麦克风也可以。如此一来,也能够取代后文所述的遥控器50进行操作。

接着,头肩垫部11的前端部内建有控制单元40,而控制单元40与附有开始(start)按钮和停止(stop)按钮的遥控器50相连接,可让使用者p进行输入操作。另外,控制单元40上有两个usb接口51,可与其他的外部装置相连接。进一步地,控制单元40上附有具有语音功能的扬声器52。于是,能够藉由扬声器52进行拉伸模式等之音频指导。

控制单元40,是由cpu和存储器(存储部)60等所构成,可控制整个睡眠装置100。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存储器60,由存放于其中的拉伸模式所涉及的数据所构成,并可存储多个(任意数量)从智能手机等下载而来的拉伸模式。这些拉伸模式是由睡眠装置100的贩售商所作成的程序,是为了使各个气囊31和各个加热器35能够依指定的步骤执行运作。例如,如图6所示,因应不同的需求,所备有的拉伸模式包括早安模式、晚安模式、改善姿势模式、骨盆模式等。

这里,将对于拉伸模式中的其中一个例子“早安模式”进行说明。图7及图8是关于“早安模式”的说明图。并且,以划线表示膨胀的气囊、无划线则表示未膨胀的气囊。

“早安模式”,如图6所示,会按照“摇动身体”、“下半身离心波动”、“下半身向心波动”×2、“腰部转动2”、“肩部转动3”、“交叉转动”、“挺起上半身”的顺序执行动作。

“摇动身体”,如图7所示,在时间t1时,右肩下方、左肩下方、右侧臀部下方、左侧臀部下方、右大腿下方和左大腿下方的气囊31会膨胀;在时间t2时,左肩下方、左侧臀部下方、和左大腿下方的气囊31会膨胀;在时间t3时,右肩下方、右侧臀部下方和右大腿下方的气囊31会膨胀;在时间t4时,左肩下方、左侧臀部下方、和左大腿下方的气囊31会膨胀;在时间t5时,右肩下方、右侧臀部下方和右大腿下方的气囊31会膨胀。于是,能够使使用者p的身体摇动、执行拉伸动作。

而关于“下半身离心波动”、“下半身向心波动”×2、“腰部转动2”、“肩部转动3”、“交叉转动”、“挺起上半身”的说明将予以省略。

在此睡眠装置100中,使用者p躺卧在床垫10的上方表面,在入睡前用遥控器50设定起床时间的同时选择“晚安模式”,便会执行“晚安模式”。然后,使用者在床垫10上睡眠,控制单元40可从麦克风21或身体动作传感器22取得使用者p的睡眠信息,对使用者p的睡眠状态进行评价,并从多个拉伸模式中自动选择出一个拉伸模式,该拉伸模式会在使用者p起床后按下遥控器50的开始(start)按钮时开始执行。

具体地说,控制单元40具有包括:从麦克风21或身体动作传感器22获取使用者p的睡眠信息并将该睡眠信息存储在存储器60中的取得部41、评价使用者p的睡眠状态的睡眠状态评价手段42、能够输出运动赋予手段的控制方法的控制手段43、以及能够与智能手机53等互相发出和接收数据的收发信号部44。

取得部41所实行的控制为:透过麦克风21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取得使用者p所产生的声音(睡眠信息)并将其存储于存储器60,同时也透过身体动作传感器22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取得使用者p的身体动作信息(睡眠信息)并将其存储于存储器60。于是,存储器60可在存储当日一天之中使用者p的睡眠信息的同时,累积使用者p过去入睡时的睡眠信息。

睡眠状态评价手段42所实行的控制为:基于存储于存储器60的使用者p所产生的声音(睡眠信息)及使用者p的身体动作信息(睡眠信息),对使用者p的睡眠状态进行评价。例如,用使用者p所产生的声音(睡眠信息)及使用者p的身体动作信息(睡眠信息),用核方法(kernelmethods)等以就寝时刻、入眠时刻、入眠潜伏时间、清醒时刻、起床时刻、离床潜伏时间、中途清醒时间、中途清醒次数、总睡眠时间、翻身次数、身体动作次数、无呼吸时间、呼吸次数、心跳数、脉搏数来计算出睡眠状态。此时,可以单独透过所产生的声音(睡眠信息)来评价睡眠状态,也可以单独透过使用者p的身体动作信息(睡眠信息)来评价睡眠状态,而同时透过使用者p所产生的声音(睡眠信息)和身体动作信息(睡眠信息)能够精确的评价睡眠状态。

接着,就寝时刻是指使用者p躺上床铺的时间。入眠时刻是指使用者p入睡的时间。入眠潜伏时间是指使用者p从躺上床铺到入睡所花的时间。清醒时刻是指使用者p最终清醒的时间。起床时刻是指使用者p最终离开床铺的时间。离床潜伏时间是指使用者p从最终清醒到离开床铺所花的时间。中途清醒时间是指从入眠时刻到清醒时刻之间清醒的时间的总和。中途清醒次数是指从入眠时刻到清醒时刻之间清醒的次数。总睡眠时间是指从入眠时刻到清醒时刻之间扣除中途清醒时间的时间。翻身次数是指从入眠时刻到清醒时刻之间(不包含中途清醒时间)的翻身次数。身体动作次数是指从入眠时刻到清醒时刻之间(不包含中途清醒时间)的做出身体动作(大动作和小动作)的次数。无呼吸时间是指从入眠时刻到清醒时刻之间为无呼吸状态的时间的总和。呼吸次数是指睡眠期间使用者p的呼吸次数。脉搏数是指睡眠期间使用者p的脉搏数。心跳数是指睡眠期间使用者p的心跳数。

控制手段43所实行的控制为:基于睡眠状态评价手段42的评价结果,从多个拉伸模式中选择出一个拉伸模式,并基于所选择的拉伸模式,对包含泵32及多个气囊31的运动赋予手段进行控制。

例如,睡眠状态评价手段42基于所累积的有关使用者p的睡眠信息,判定该次睡眠为深层睡眠时,会适当地选择出“早安模式”,所选择的“早安模式”会在使用者p起床并按下遥控器50的开始(start)按钮时开始执行。反之,睡眠状态评价手段42基于所累积的有关使用者p的睡眠信息,判定该次睡眠为浅层睡眠时,会适当地选择出“舒爽模式”,所选择的“舒爽模式”会在使用者p起床并按下遥控器50的开始(start)按钮时开始执行。

而控制手段43也可以具有人工智能功能,并基于此人工智能功能,从多个拉伸模式中选择出一个拉伸模式。

另外,控制手段43会在遥控器60所设定的预定起床时间即将到来之前(根据评价结果处于最适合唤醒使用者p之状态时),实行早安波动(使人起床的动作),而使用者p起床并按下遥控器50的停止(stop)按钮时,早安波动便会停止。此时,再按下遥控器50的开始(start)按钮时,便会开始执行所选择的拉伸模式。亦即,运动赋予手段在执行使人起床的动作之后,会执行拉伸的动作。

以下,对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睡眠装置100的使用方法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图9是说明睡眠装置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使用者p在床垫10的表面上方躺卧,并在入睡前用遥控器50设定预定起床时间(例如平日七点)(步骤s101)。并且,也可以在睡眠装置100中预先将预定起床时间(例如七点)设定为每日的预定起床时间。

接下来,使用者p可对于是否在入睡前进行为了获得舒适睡眠而提供的拉伸,判定按下或不按下遥控器50的开始(start)按钮(步骤s102)。

判定按下开始(start)按钮时,用遥控器50所选择的“晚安模式”便会开始执行(步骤s103)。

接着,“晚安模式”的执行在预定的时间(7-10分钟)过后,“晚安模式”的执行便会结束(步骤s104)。如此一来,因使用者p的副交感神经受到了刺激,得以促进睡眠。

当步骤s104的处理结束时、或者判定在步骤s102的处理中开始(start)按钮并未被按下时(即在睡前不执行任何项目就入睡时),从入睡的使用者p身上,可透过麦克风21在预定的时间间隔获取使用者p所产生的声音(睡眠信息)并将其存储于存储器60,同时,也透过身体动作传感器22在预定的时间间隔获取使用者p的身体动作信息(睡眠信息)并将其存储于存储器60(步骤s105)。

接着,控制手段43会在所设定的预定起床时间(例如六点五十分)之前,根据睡眠信息对何时为最适合唤醒使用者p之状态做判定(步骤s106)。被判定为非最适合之状态时,会回到步骤s105的处理。

反之,被判定为最适合之状态时,控制手段43为了将睡眠中的使用者p唤醒,所进行的并非转动身体之类的拉伸动作,而是依照从头部到脚部的顺序进行波动的动作(唤醒动作)(步骤s107)。

接着,控制手段43会对于使用者p在起床后是否按下了遥控器50的停止(stop)按钮做判定(步骤s108)。判定停止(stop)按钮为未被按下时,会回到步骤s107的处理。

反之,判定停止(stop)按钮为已按下时,便会让早安波动停止(步骤s109)。

接下来,控制手段43会对于遥控器50的开始(start)按钮是否被按下做判定(步骤s110)。判定开始(start)按钮已被按下时,睡眠状态评价手段42会根据存储器60中所存储的使用者p所产生的声音(睡眠信息)及使用者p的身体动作信息(睡眠信息),对使用者p的睡眠状态做评价;而为了能够让使用者p舒爽地起床,控制手段43会从多个拉伸模式中选择出一个拉伸模式,并执行所选择的拉伸模式(步骤s111)。如此一来,能够刺激使用者p的副交感神经,使其清爽地起床。

当步骤s111的处理结束时、或者判定在步骤s110的处理中开始(start)按钮并未被按下时(即在早晨不执行任何拉伸),结束本流程。

如以上所述,透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睡眠装置100,能够判定、评价使用者p的睡眠质量(适合使用者p的睡眠),并以判定评价结果为根据来展示运动赋予手段的控制方法(最合适的拉伸模式),进而能够提升睡眠质量。

特别是藉由让使用者p进行睡前的拉伸,提供舒适的睡眠;而透过让使用者p在起床后进行拉伸,使其在醒来后感觉舒爽。

<实施方式2>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睡眠系统的主要构成的斜视图。而与如上所述的睡眠装置100相同的构成要素,则标示予相同的符号。

睡眠系统200具有包括:躺椅(身体支撑部)210、睡眠信息检测手段(无图示)、运动赋予手段230、以及控制整个睡眠系统200的控制单元240。

控制单元240包括:其表面上有显示画面、内建可以取得使用者p的睡眠信息并存储于存储器的取得部、可对使用者p的睡眠状态进行评价的睡眠状态评价手段、以及可输出运动赋予手段的控制方法的控制手段。

亦即,控制单元240和躺椅(身体支撑部)210为不同的装置。

控制单元240的控制手段所实行的控制为,基于睡眠状态评价手段的评价结果,从多个拉伸模式中选择一个拉伸模式,并推荐所选择的拉伸模式。

例如,睡眠状态评价手段基于所累积的有关使用者p的睡眠信息,判定该次睡眠为深层睡眠时,会适当地在显示画面显示出所推荐的拉伸模式为“早安模式”。反之,睡眠状态评价手段基于所累积的有关使用者p的睡眠信息,判定该次睡眠为浅层睡眠时,会适当地选择“舒爽模式”,并在显示画面显示出所推荐的拉伸模式为“舒爽模式”。

如此一来,使用者p可以在观察显示画面的同时选择要执行的拉伸模式。

如以上所述,透过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睡眠系统200,能够判定、评价使用者p的睡眠质量(适合使用者p的睡眠),并以判定评价结果为根据来展示运动赋予手段的控制方法(最合适的拉伸模式),进而能够提升睡眠质量。

特别是藉由让使用者p进行睡前的拉伸,提供舒适的睡眠;而透过让使用者p在起床后进行拉伸,使其在醒来后感觉舒爽。

<其他的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睡眠装置100之中,虽然对于身体支撑部为床垫10的情形做了叙述,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亦可为躺椅等。

(2)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睡眠装置100之中,虽然对于运动赋予手段为泵32及多个气囊31的情形做了叙述,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亦可为按摩单元、致动器等。

(3)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睡眠装置100之中,虽然对于睡眠信息检测手段为包含麦克风21及身体动作传感器22的情形做了叙述,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亦可为体温计、脑电波检测器、超音波检测器等。

(4)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睡眠装置100之中,虽然对于步骤s111的情形(判定开始(start)按钮已被按下时,会从多个拉伸模式中选择出一个拉伸模式,并执行所选择的拉伸模式)做了叙述,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步骤s102的处理中,判定开始(start)按钮已被按下时,从多个拉伸模式中选择出一个拉伸模式,并执行所选择的拉伸模式。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涉及一种睡眠装置及睡眠系统,其能够判定、评价人类的睡眠质量,并以判定评价结果为根据来展示运动赋予手段的控制方法,进而能够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

附图标号说明

10床垫(身体支撑部)

21麦克风(睡眠信息检测手段)

22身体动作传感器(睡眠信息检测手段)

31气囊(运动赋予手段)

32泵(运动赋予手段)

40控制单元

41取得部

42睡眠状态评价手段

43控制手段

44收发信号部

100睡眠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