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组织自动化去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4110发布日期:2020-05-29 13:18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组织自动化去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软组织自动化去除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外科手术中,患者因骨疾病、创伤、肿瘤等原因导致骨缺损时,经常需要对骨缺损部位进行植骨,以期实现快速骨愈合。例如:将大段同种异体骨用于患者结构性骨缺损;将切割或研磨后的颗粒骨用于腔隙性骨缺损的填充以及用于脊柱融合术中植骨;以及将同种异体或异种骨制备成圆柱形用于金属内固定拔出后钉道的填塞等。

利用同种异体骨或异种骨进行骨移植手术首次报道至今已有300余年,目前同种异体骨已被认为是临床效果仅次于自体骨的骨移植材料,2000年美国国权同种异体骨的年使用量超过200万件。异种骨的移植效果略逊于同种异体骨,但也不失为同种异体骨缺乏时的一种选择。

在同种异体骨移植材料和异种骨移植材料制备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骨周围肌肉、神经、血管、皮肤等软组织的去除及骨的清洁。目前,软组织去除的方法主要是由具有解剖学背景的骨组织库工作人员通过手术刀、镊子、剪刀、钳子、刮钥匙等工具进行手工去除,耗时较久且容易划伤手造成意外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且效率高的软组织自动化去除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软组织自动化去除装置,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滚筒,且所述第一滚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滚筒的外表面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轮齿,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滚筒的上方设置有第一盛骨容器,所述第一盛骨容器中填充有聚氨酯颗粒和具有软组织的骨原材料,所述第一盛骨容器的形状为圆柱形,且所述第一盛骨容器的外表面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轮齿,且所述第一盛骨容器通过第二轮齿与其下方相邻的两个第一滚筒上的第一轮齿相啮合传动,多个第一滚筒中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端部的第一滚筒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进行转动以带动与其相配合的第一盛骨容器转动,所述第一盛骨容器中骨原材料上的软组织在随第一盛骨容器转动的过程中通过聚氨酯颗粒被去除,且所述第一盛骨容器转动的同时带动与其相配合的另一所述第一滚筒转动,并进而带动与其相配合的另一所述第一盛骨容器转动。

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四立柱以及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形状为长方形,且所述支撑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以及第四立柱分别竖直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四角,所述第一立柱通过第一固定板与第二立柱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一侧的上方,所述第三立柱通过第二固定板与第四立柱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所述支撑板另一侧的上方。

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四立柱以及支撑板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支撑板为一体成型;

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沿其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支撑板为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固定连接。

所述安装支架上还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所述第一立柱通过所述第三固定板与所述第二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上方且与其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三立柱通过所述第四固定板与所述第四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上方且与其相互平行设置。

每个所述第一滚筒中均固定设置有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的一端位于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中设置的第一限位孔中,且所述第一固定轴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中设置的第二限位孔中。

与所述驱动电机相配合的第一滚筒中的第一固定轴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第一限位孔并向外延伸,并通过第一传动带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下方。

所述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滚筒,且所述第二滚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滚筒的外表面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三轮齿;

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滚筒的上方设置有第二盛骨容器,所述第二盛骨容器中填充有聚氨酯颗粒和具有软组织的骨原材料,所述第二盛骨容器的形状为圆柱形,且所述第二盛骨容器的外表面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第四轮齿,所述第二盛骨容器通过第四轮齿与其下方相邻的两个第二滚筒上的第三轮齿相啮合传动。

每个所述第二滚筒中均固定设置有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的一端位于在所述第三固定板中设置的第三限位孔中,且所述第二固定轴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板中设置的第四限位孔中;

多个第二滚筒中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板端部的第二滚筒中的第二固定轴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三限位孔并向外延伸,并通过第二皮带和连接有第一皮带的第一固定轴连接。

还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立柱通过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三立柱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三固定板的上端表面与所述第一立柱以及第三立柱的上端表面均相平齐;

所述第二立柱通过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四立柱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四固定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立柱以及第四立柱的上端表面均相平齐。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第一盛骨容器中盛放不规则的聚氨酯颗粒和需要去除软组织的骨原材料,位于安装支架底部的驱动电机通过第一皮带驱动第一滚筒转动,且第一滚筒转动的同时带动与其相配合的第一盛骨容器同步转动,而第一盛骨容器的转动继而带动与其相配合的另一第一滚筒转动,从而带动与上述第一滚筒相配合的另一第一盛骨转动,也即通过驱动电机的驱动,通过第一滚筒的转动可带动所有第一滚筒同步转动;另外,还可在第一盛骨容器的上方设置多个第二滚筒以及与其相配合的第二盛骨容器,通过第二滚筒驱动第二盛骨容器同步转动;同时,第一盛骨容器和第二盛骨容器在转动的过程中骨原材料与不规则的聚氨酯颗粒反复碰撞和摩擦,从而将骨原材料上的软组织从骨原材料上清除干净,自动化程度得到提升,节省了人力成本,还可有效避免人工清除软组织时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意外伤害,安全可靠性得到大幅提升,同时还具有操作简单且清除效率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组织自动化去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组织自动化去除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组织自动化去除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组织自动化去除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组织自动化去除装置中第一盛骨容器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滚筒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组织自动化去除装置中第二盛骨容器与相邻的两个第二滚筒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组织自动化去除装置,其包括安装支架100,所述安装支架100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固定板101和第二固定板102,所述第一固定板101和第二固定板102之间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滚筒103,且所述第一滚筒10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01和第二固定板10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滚筒103的外表面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轮齿104,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滚筒103的上方设置有第一盛骨容器105,所述第一盛骨容器105中填充有聚氨酯颗粒和具有软组织的骨原材料,所述第一盛骨容器105的形状为圆柱形,且所述第一盛骨容器105的外表面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轮齿106,且所述第一盛骨容器105通过第二轮齿106与其下方相邻的两个第一滚筒103上的第一轮齿104相啮合传动,多个第一滚筒103中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01端部的第一滚筒103在驱动电机107的驱动下进行转动以带动与其相配合的第一盛骨容器105转动,所述第一盛骨容器105中骨原材料上的软组织在随第一盛骨容器105转动的过程中通过聚氨酯颗粒被去除,且所述第一盛骨容器105转动的同时带动与其相配合的另一所述第一滚筒103转动,并进而带动与其相配合的另一所述第一盛骨容器105转动。通过上述设计,也即在第一盛骨容器105中盛放不规则的聚氨酯颗粒和需要去除软组织的骨原材料,位于安装支架100底部的驱动电机107通过第一皮带130驱动第一滚筒103转动,且第一滚筒103转动的同时带动与其相配合的第一盛骨容器105同步转动,而第一盛骨容器105的转动继而带动与其相配合的另一第一滚筒103转动,从而带动与上述第一滚筒103相配合的另一第一盛骨105转动,也即通过驱动电机107的驱动,通过第一滚筒103的转动可带动所有第一滚筒103同步转动,同时,所述第一盛骨容器105在转动的过程中骨原材料与不规则的聚氨酯颗粒反复碰撞和摩擦,从而将骨原材料上的软组织从骨原材料上清除干净,自动化程度得到提升,节省了人力成本,还可有效避免人工清除软组织时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意外伤害,安全可靠性得到大幅提升,同时还具有操作简单且清除效率高的特点。

所述安装支架100包括第一立柱111、第二立柱112、第三立柱113、第四立柱114以及支撑板115,所述支撑板115的形状为长方形,且所述支撑板115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立柱111、第二立柱112、第三立柱113以及第四立柱114分别竖直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115的四角,所述第一立柱111通过第一固定板101与第二立柱112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板101位于所述支撑板115一侧的上方,所述第三立柱113通过第二固定板102与第四立柱114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固定板102位于所述支撑板115另一侧的上方。通过上述设计,方便前期的组装以及后期的维护,同时安全可靠性的提升,进而延长安装支架100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一立柱111、第二立柱112、第三立柱113、第四立柱114以及支撑板115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固定板101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115沿其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一固定板101与所述支撑板115为一体成型;通过上述设计,也即第一立柱111、第二立柱112、第三立柱113、第四立柱114以及支撑板115为一体成型,且第一固定板101与支撑板115为一体成型,方便加工,同时还可提高安装支架100的强度,进而提高安装支架100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二固定板102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115沿其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二固定板102与所述支撑板115为一体成型。通过上述设计,也即第二固定板102与支撑板115为一体成型,方便加工,同时还可提高第一固定板101和第二固定板102与支撑板115相结合的牢固性,进而延长第一固定板101和第二固定板102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一固定板10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柱111和第二立柱112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固定板1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立柱113和第四立柱114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一固定板101的左端与第一立柱11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且第一固定板101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立柱112的左侧端面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102的左端与第三立柱113的右侧端面固定连接,且第二固定板102的右端与第四立柱114的左侧端面固定连接。

所述安装支架100上还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三固定板123和第四固定板124,所述第一立柱111通过所述第三固定板123与所述第二立柱1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板12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01的上方且与其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三立柱113通过所述第四固定板124与所述第四立柱114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板124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102的上方且与其相互平行设置。通过上述设计,也即通过第一固定板101和第三固定板103可提高第一立柱111与第二立柱112相结合的强度,以及通过第二固定部102和第四固定板104可提高第三立柱113和第四立柱114相结合的强度,安全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每个所述第一滚筒103中均固定设置有第一固定轴108,所述第一固定轴108的一端位于在所述第一固定板101中设置的第一限位孔109中并可自由转动,且所述第一固定轴108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102中设置的第二限位孔110中且可自由转动。通过上述设计,也即第一滚筒103通过第一固定轴108在第一固定板101和第二固定板102之间自由转动,运行平稳且安全可靠。

与所述驱动电机107相配合的第一滚筒103中的第一固定轴108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固定板101的第一限位孔109并向外延伸,并通过第一传动带130与所述驱动电机107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驱动电机107位于所述支撑板115的下方。通过上述设计,也即通过驱动电机107的驱动并通过第一传动带130带动其中一个第一滚筒103同步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盛骨容器105同步转动。

所述第三固定板123和第四固定板124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滚筒122,且所述第二1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固定板123和第四固定板12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滚筒122的外表面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三轮齿121;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滚筒122的上方设置有第二盛骨容器120,所述第二盛骨容器120中填充有聚氨酯颗粒和具有软组织的骨原材料,所述第二盛骨容器120的形状为圆柱形,且所述第二盛骨容器120的外表面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第四轮齿125,所述第二盛骨容器120通过第四轮齿125与其下方相邻的两个第二滚筒122上的第三轮齿121相啮合传动。通过上述设计,也即在第三固定板123和第四固定板124之间设置第二滚筒122以及与其相配合的第二盛骨容器120,进而通过多个第二盛骨容器120,来提高骨原材料上软组织的去除效率。

每个所述第二滚筒122中均固定设置有第二固定轴126,所述第二固定轴126一端位于在所述第三固定板123中设置的第三限位孔127中,且所述第二固定轴126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板124中设置的第四限位孔128中;通过上述设计,也即第二滚筒122通过第二固定轴126在第三固定板123和第四固定板124之间自由转动,运行平稳且安全可靠。

多个第二滚筒122中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板123端部的第二滚筒122中的第二固定轴126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三限位孔127并向外延伸,并通过第二皮带129和连接有第一皮带130的第一固定轴108连接。通过上述设计,也即通过驱动电机107的驱动,进而通过第一传动带130带动第一滚筒103以及第二传动带129带动第二滚筒122同步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盛骨容器105和第二盛骨容器120转动,以提高骨原材料上软组织去除的效率。

还包括第一连杆131和第二连杆132,所述第一立柱111通过所述第一连杆131与所述第三立柱113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杆131和第三固定板123的上端表面与所述第一立柱111以及第三立柱113的上端表面均相平齐;所述第二立柱112通过所述第二连杆132与所述第四立柱114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杆131、第二连杆132、第四固定板124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立柱112以及第四立柱114的上端表面均相平齐。通过上述设计,也即第一立柱111通过所述第一连杆131与所述第三立柱113固定连接以及第二立柱112通过所述第二连杆132与所述第四立柱114固定连接,进而提高第一立柱111与第三立柱113以及第二立柱112与第四立柱114相结合的牢固性,从而提高安装支架100的安全可靠性,进而延长安装支架100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组织自动化去除装置,通过引入动力设备也即驱动电机,实现骨原材料表面上软组织的自动化清除,提高了效率;另外,还可有效避免人工清除软组织时可能造成的人员意外损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组织自动化去除装置,具体的工作流程为:

1.材料获取:合法获取同种异体骨或异种骨,经过简单解剖,将骨原材料切割成直径2~10cm,长度5~20cm的带软组织骨原材料;

2.清洗:按照1g∶10ml加入纯化水,清洗切割好的骨原材料10~15min,使其无明显可见血液;

3.装料:将清洗后的带软组织的骨原材料置于第一盛骨容器和第二盛骨容器(以下简称容器)中,加入不规则聚氨酯颗粒,其中,骨原材料的体积约占容器体积的1/5,聚氨酯颗粒体积约占容器体积的2/5;

4.清除软组织:将盛有骨原材料的容器置于软组织自动化清除装置,开启电源,调节转速为60r/min~120r/min。运行过程中,观察骨周围软组织清除情况,待软组织清除干净后即可停机,取出骨原;

5.超声波清洗:使用超声波清洗设备清洗骨原,设置超声波频率为30khz,时间为15~30min,清洗后的骨原即可按照各种不同需求进行下一步加工处理,以制备成临床所需的骨移植材料。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