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影像科用人体俯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65710发布日期:2020-07-14 16:5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影像科用人体俯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影像科用人体俯卧装置。



背景技术:

医学影像科包括普通x线影像研究室、ct影像研究室、mr影像研究室、超声影像研究室和介入诊疗室。

目前医院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或者需要病人的俯卧或者仰卧姿势的其他检查时,病号需要从病床上到可以推动的推床上,然后从推床上转移到做磁共振或者别的检查的机器指定的位置,这种转移对普通人来说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刚做完手术的人来说,尤其是对于不能站立或者甚至不能坐起来的病人来说,需要四五个护工的抬架,才能完成,对于病人来说,经过几次的转移,更加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影像科用人体俯卧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影像科用人体俯卧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竖直向上的滑杆,而升降板表面四角处开设的穿孔与滑杆滑动连接,且底板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式升降平台,而固定式升降平台的顶部固定连接升降板的底面,升降板的上方设有转板,且升降板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有转板,所述升降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环形支撑板,环形支撑板的顶部内侧缘开设有供转板两侧滑动连接的台阶开口槽,转板的两侧均成形为与环形支撑板圆周相配合的弧形,同时在转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床板。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箱体、转柱、转轴、摇柄、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升降板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箱体,箱体的内底面转动连接转柱的一端,而转柱的另一端穿出箱体的顶面并固定连接于转板的下表面,且位于箱体内的转柱表面固定套装有从动锥齿轮,而从动锥齿轮啮合连接有主动锥齿轮,主动锥齿轮固定套装于转轴的一端上,而转轴的中部与箱体对应侧面开设的穿孔转动连接,且转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摇柄。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板的下表面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支撑柱的一端,而支撑柱的另一端开设有供滚珠滚动的滚槽,且每个支撑柱对应升降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供滚珠滚动连接的圆形滚槽。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板的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两条并排的滑槽,且滑槽对应床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等间排布的导轮,且床板与转板的一侧设有锁合机构。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锁合机构包括拉杆、弹簧、卡杆与卡槽,滑槽一侧的转板上表面沿其宽度方向开设有两个供卡杆插入的卡槽,且两个卡杆远离卡槽的一端均穿过床板一侧的穿孔并固定连接于拉杆的下表面,而拉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同时床板与拉杆的相对面间固定连接有弹簧并串设于卡杆的表面。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带动拉杆将卡杆抵进卡槽内。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床板远离拉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把手,而床板的上表面依次复合连接有海绵垫与橡胶垫,且在床板远离卡杆的一侧上表面安放有海绵颈枕。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四角处均固定连接伸缩套筒的一端,而伸缩套筒的另一端安装有锁止万向轮,且伸缩套筒的表面套装有减震弹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便于影像检查时将俯卧在床板上的病人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其目的是,对那些身体无法活动的病人实现身体的旋转微调,从而利用影像设备进行病人身体检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病人的检查效果。

2、本发明对于某些无法行走的病人,可将本装置推至病房,首先调节转板的高度,然后将转板转动至面对病床的角度,再将床板抽出,医护人员再将病人从病床缓慢移动到床板上,然后将床板推回,这一过程中只对病人进行了小幅度的移位,减轻了病人被移动时所带来的疼痛,并且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如图所示:底板1、滑杆2、伸缩套筒3、锁止万向轮4、固定式升降平台5、升降板6、滚珠7、橡胶垫8、海绵垫9、床板10、导轮11、箱体12、转柱13、转板14、支撑柱15、海绵颈枕16、把手17、环形支撑板18、拉杆19、弹簧20、卡杆21、卡槽22、滑槽23、转轴24、摇柄25、主动锥齿轮26、从动锥齿轮2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影像科用人体俯卧装置,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竖直向上的滑杆2,而升降板6表面四角处开设的穿孔与滑杆2滑动连接,且底板1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式升降平台5,而固定式升降平台5的顶部固定连接升降板6的底面,从而实现升降板6借助滑杆2的导向作用进行升降移动。

所述升降板6的上方设有转板14,且升降板6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有转板14,转动机构包括箱体12、转柱13、转轴24、摇柄25、主动锥齿轮26和从动锥齿轮27,升降板6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箱体12,箱体12的内底面转动连接转柱13的一端,而转柱13的另一端穿出箱体12的顶面并固定连接于转板14的下表面,且位于箱体12内的转柱13表面固定套装有从动锥齿轮27,而从动锥齿轮27啮合连接有主动锥齿轮26,主动锥齿轮26固定套装于转轴24的一端上,而转轴24的中部与箱体12对应侧面开设的穿孔转动连接,且转轴2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摇柄25,从而使得用手摇动摇柄25,以使转轴24带动主动锥齿轮26转动,进而通过从动锥齿轮27带动转柱13进行转动,这样就使得转板14得以旋转,达到方便实际使用的目的。

所述转板14的下表面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支撑柱15的一端,而支撑柱15的另一端开设有供滚珠7滚动的滚槽,且每个支撑柱15对应升降板6的上表面开设有供滚珠7滚动连接的圆形滚槽,从而使得转板14在转动过程中,在滚珠7尚未滚离圆形滚槽时,达到减小摩擦力的作用,保证转板14转动过程中的滑润安静,并且降低医护人员的操作负担。

所述升降板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环形支撑板18,环形支撑板18的顶部内侧缘开设有供转板14两侧滑动连接的台阶开口槽,转板14的两侧均成形为与环形支撑板18圆周相配合的弧形,通过台阶开口槽对转板14进行支撑并使其能够进行圆周旋转,同时在转板14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床板10,从而转板14带动床板10一起转动,便于影像检查时将俯卧在床板10上的病人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其目的是,对那些身体无法活动的病人实现身体的旋转微调,从而利用影像设备进行病人身体检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病人的检查效果。

所述转板14的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两条并排的滑槽23,且滑槽23对应床板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等间排布的导轮11,从而使得床板10能够从转板14上抽出,且床板10与转板14的一侧设有锁合机构,当病人俯卧在床板10上后,利用锁合机构限制床板10的滑动,从而便于将病人推到影像检查室。

所述锁合机构包括拉杆19、弹簧20、卡杆21与卡槽22,滑槽23一侧的转板14上表面沿其宽度方向开设有两个供卡杆21插入的卡槽22,且两个卡杆21远离卡槽22的一端均穿过床板10一侧的穿孔并固定连接于拉杆19的下表面,而拉杆1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以便于通过把手提动拉杆19,并将卡杆21抽出卡槽22,从而使得锁合机构解除床板10与转板14间的锁定,以便于床板10能够在转板14上朝远离锁合机构的方向滑动,同时床板10与拉杆19的相对面间固定连接有弹簧20并串设于卡杆21的表面,当弹簧20处于自然状态时,带动拉杆19将卡杆21抵进卡槽22内,从而实现床板10与转板14间的锁定。

所述床板10远离拉杆1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把手17,以便于拉出床板10,而床板10的上表面依次复合连接有海绵垫9与橡胶垫8,这两者对影像设备的扫描均没有影响,并且两者的柔软性保证病人俯卧时的舒适性,且在床板10远离卡杆21的一侧上表面安放有海绵颈枕16,以提高病人俯卧时颈部的舒适度。

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四角处均固定连接伸缩套筒3的一端,而伸缩套筒3的另一端安装有锁止万向轮4,且伸缩套筒3的表面套装有减震弹簧,其结构与减震轮相同,这样在保证装置移动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装置移动时的颠簸感,对于某些无法行走的病人,可将本装置推至病房,首先调节转板14的高度,然后将转板14转动至面对病床的角度,再将床板10抽出,医护人员再将病人从病床缓慢移动到床板10上,然后将床板10推回,这一过程中只对病人进行了小幅度的移位,减轻了病人被移动时所带来的疼痛,并且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本发明中固定式升降平台5的型号采用sjg2-2.5及其配套设备,本方案中涉及到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和模块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无需赘言,本发明保护的内容也不涉及对于软件和方法的改进

在本发明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