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01621发布日期:2020-06-16 20:52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医学影像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具体为医学影像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医学影像是指为了医疗或医学研究,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医学影像技术主要研究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医学影像的检验与诊断以及相关设备的维护管理等。

医学影像设备在现代医疗检测诊断过程中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的医学影像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的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医学影像设备往往会供各种患者进行检查使用,且影像设备造价高昂,较少医院中可以配备感染病人专用设备,使得一些高传染性疾病患者在使用备时容易对设备本身沾附病毒,其他患者使用时,易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另一方面,医学影像设备本身精密度较高,对于设备每次使用后进行消毒也比较繁琐与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实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医学影像成像设备。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医学影像成像设备,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顶部一侧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圆柱腔体,所述圆柱腔腔体可水平活动的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圆柱腔体具有容纳腔;托台,所述托台呈水平状态固定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用于承托待检测的患者;环形罩,所述环形罩活动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通过转动所述环形罩使所述托台与外界隔离;防护外罩,所述防护外罩一侧设置有隔板,二者用于将所述圆柱腔体与外界形成隔离态;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使所述圆柱腔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水平移动;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圆柱腔体第一端连接,在所述驱动部作用下,所述圆柱腔体可滑入所述防护外罩内,与外界形成隔离态;消毒部件,用于对所述容纳腔内进行消毒。

其中,所述滑动组件包括:

滑轨,所述滑轨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

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滑块顶部与所述圆柱腔体的底部固定。

其中,所述滑轨为中部向上延伸的凸台形结构,所述滑块为内陷的凹台结构,与所述滑轨配合形成滑动组件。

其中,所述隔板竖直两侧开设有圆槽,所述圆槽与所述圆柱腔体弧面外壁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圆柱腔体内壁沿周向方向开设有环形内槽,所述环形罩与环形内槽滑动连接,所述环形罩左右两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圆柱腔体圆形端面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托台第一端面与所述圆柱腔体弧面内壁无缝连接,第二端面与所述圆柱腔体弧面内壁之间预留有环形罩转过的间隙,其间隙大小大于环形罩的厚度。

其中,所述环形罩切面为180°环形结构,其第一侧端面上安装有胶垫。

其中,所述消毒部件包括:

至少一个喷头,至少一个喷头安装在所述胶垫上,所述胶垫上还开设有导流槽,与所述胶垫相连通;消毒液喷洒机构,所述消毒液喷洒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其输出端通过软管与所述导流槽相连通。

其中,所述圆柱腔体第一外端圆心部位转动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的一端与所述胶垫连接。

其中,所述圆柱腔体为顶部开口式结构,开口弧度大小在90°-180°之间。

其中,所述驱动部为电动缸、液压推动器,气动缸中的任意一种。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采用了圆柱腔体与圆槽之间的滑动贴合,实现了防护外罩与隔板将成像设备与防护外罩外侧互相隔离,同时采用了滑块与滑轨之间的滑动连接,实现了圆柱腔体滑出隔板时,待检测者难以使得防护外罩内腔受到污染,从而实现了防护外罩对于成像设备的隔离防感染效果,相对于现有普遍应用的无防护成像设备,在防感染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2、本发明中,采用环形罩与环形内槽之间的滑动连接,以及环形罩顶端固定连接有的胶垫,又由于采用了支杆与胶垫之间的转动连接,实现了支杆带动胶垫以及环形罩偏转,从而实现了环形罩以及胶垫将圆柱腔体顶端开口处进行封闭,以减少检测时圆柱腔体内腔检测者对于外侧产生的污染,同时减少检测者在检测过程中对于成像设备的干扰。

3、本发明中,采用了软管与导流槽之间的连通,以及导流槽与喷头之间的连通,实现了消毒液喷洒机构将消毒液压入胶垫内,从而实现了喷头将消毒液喷到托台处,进而便于使用后的快速消毒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立体示意简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防护外罩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中主体结构支杆中心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主体结构隔板竖直中心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防护外罩;2、胶垫;3、软管;4、支杆;5、消毒液喷洒机构;6、底座;7、滑轨;8、驱动部;9、圆柱腔体;10、滑块;11、托台;12、隔板;13、喷头;14、成像设备;15、导流槽;16、圆槽;17、环形内槽;18、环形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参照图1-4,医学影像成像设备,包括底座6;设置在底座6顶部一侧的成像设备14,还包括:圆柱腔体9,圆柱腔体9可水平活动的装于底座6上,圆柱腔体9具有容纳腔;托台11,托台11呈水平状态固定安装在容纳腔内,用于承托待检测的患者;环形罩18,环形罩18活动安装在容纳腔内,通过转动环形罩18使托台11与外界隔离;防护外罩1,防护外罩1一侧设置有隔板12,二者用于将圆柱腔体9与外界形成隔离态;滑动组件,滑动组件设置于底座6上,使圆柱腔体9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水平移动;驱动部8,驱动部8与圆柱腔体9第一端连接,在驱动部8作用下,圆柱腔体9可滑入防护外罩1内,与外界形成隔离态;消毒部件,用于对容纳腔内进行消毒;

优选的,环形罩18、圆柱腔体9与防护外罩1选用射线通透性较高的塑料材质,以减少环形罩18、圆柱腔体9与防护外罩1对于射线处成像的干扰,且环形罩18、圆柱腔体9与防护外罩1并不仅限于使用该材质。

实施例二,参照图2,滑动组件包括:滑轨7,滑轨7固定安装在底座6上;滑块10,滑块10与滑轨7滑动连接,滑块10顶部与圆柱腔体9的底部固定;滑轨7为中部向上延伸的凸台形结构,滑块10为内陷的凹台结构,与滑轨7配合形成滑动组件,隔板12竖直两侧开设有圆槽16,圆槽16与圆柱腔体9弧面外壁滑动连接,优选的,滑块10与隔板12间隙配合,以增加隔板12对于防护外罩1内侧成像设备14的防护隔离效果,同时减少成像设备14处积灰的可能性。

实施例三,参照图3,圆柱腔体9内壁沿周向方向开设有环形内槽17,环形罩18与环形内槽17滑动连接,环形罩18左右两端通过转轴与圆柱腔体9圆形端面内壁转动连接,托台11第一端面与圆柱腔体9弧面内壁无缝连接,第二端面与圆柱腔体9弧面内壁之间预留有环形罩18转过的间隙,其间隙大小大于环形罩18的厚度,环形罩18切面为180°环形结构,其第一侧端面上安装有胶垫2,优选的,托台11远离胶垫2的一端密闭,使得胶垫2与托台11互相贴合,以增加环形罩18与圆柱腔体9之间的密闭效果。

实施例四,参照图4,消毒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喷头13,至少一个喷头13安装在胶垫2上,胶垫2上还开设有导流槽15,与胶垫2相连通;消毒液喷洒机构5,消毒液喷洒机构5设置于底座6上,其输出端通过软管3与导流槽15相连通;圆柱腔体9第一外端圆心部位转动连接有支杆4,支杆4的一端与胶垫2连接;圆柱腔体9为顶部开口式结构,开口弧度大小在90°-180°之间;驱动部8为电动缸、液压推动器,气动缸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的,喷头13可以为雾化喷头,托台11上可以放置软垫辅助使用者使用,使得消毒液雾化充满圆柱腔体9内腔后,提升消毒效果与消毒速度,同时便于更换托台11上的软垫进行防潮处理。

使用步骤:首先,通过圆柱腔体9与圆槽16之间的滑动贴合,使得防护外罩1与隔板12形成圆槽16处开口的密闭空间,从而使得成像设备14与防护外罩1外侧空间产生隔离效果,再通过滑块10与滑轨7之间的滑动连接,使得圆柱腔体9滑出隔板12时,便于通过圆柱腔体9顶端开口处将待检测者放入托台11处,从而使得待检测者在防护外罩1外侧时可能产生的病毒难以进入防护外罩1内侧,减少防护外罩1内腔受到污染的可能性;其次,通过环形罩18与环形内槽17之间的滑动连接,以及环形罩18顶端固定连接的胶垫2,再通过支杆4与胶垫2之间的转动连接,便于通过驱动机构或手动的方式推动支杆4带动胶垫2以及环形罩18偏转,从而使得环形罩18以及胶垫2将圆柱腔体9顶端开口处进行封闭,以减少检测时圆柱腔体9内腔检测者对于外侧产生的污染;最后,通过软管3与导流槽15之间的连通,以及导流槽15与喷头13之间的连通,使得消毒液喷洒机构5将消毒液压入胶垫2内,从而使得喷头13将消毒液雾化后充入圆柱腔体9内部,便于托台11使用后的快速消毒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