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血管介入术后肢体制动抬高按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85440发布日期:2020-07-31 22:00阅读:6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心血管介入术后肢体制动抬高按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相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心血管介入术后肢体制动抬高按摩装置。



背景技术:

心脏介入手术是一种新型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技术,经过穿刺体表血管,在数字减影的连续投照下,送入心脏导管,通过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技术对心脏病进行确诊和治疗的诊治方法,它是较为先进的心脏病诊治方法,进展也非常迅速,它介于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之间,是一种微创的诊治方法。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支架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

目前没有一种心血管介入术后肢体制动抬高按摩装置可以辅助医护人员或家属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抬高按摩的同时还能对患者的肢体保持伸直位。此装置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一些患者由于病情比较严重,心脏介入手术术后需要长期卧床进行疗养恢复,在进行恢复疗养的阶段,家属和护士需要定时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抬高按摩,以达到有助于血液回流,同时还可以防止患者的肢体产生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心血管介入术后肢体制动抬高按摩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心血管介入术后肢体制动抬高按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心血管介入术后肢体制动抬高按摩装置,包括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的顶部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底座的一端通过第一伸缩杆连接有第二底座,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部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过调节机构连接有可转动的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通过第二伸缩杆与第二支撑块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的顶部和第二支撑块的顶部均设有呈弧形设置的放置槽,所述第一支撑块通过连接机构与第二支撑块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通过转轴与第一支撑块连接。

优选地,所述放置槽内设置有硅胶垫。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块上和第二支撑块上均设有固定装置。

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可以为绑带。

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二凹槽内底部的第一u型块,所述第一u型块的内侧壁通过第一转动轴连接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u型块的一端通过第二转动轴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上设有与第一连接杆对应的第一活动口,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一u型块的一端通过第三转动轴连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上设有与第二连接杆对应的第二活动口,所述第二固定块的顶部设有第二活动口,所述第二活动口的内侧壁通过第三转动轴连接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一固定块的顶部设有第一活动口,所述第一活动口通过第二转动轴连接有第四连接杆,所述第二支撑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u型块,所述第二u型块的内侧壁通过第四转动轴分别于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块通过转动件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远离第一固定块的一端贯穿第二固定块并向外延伸,所述第二固定块螺纹套接在丝杆的外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转动件为轴承。

优选地,所述丝杆远离轴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

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杆与第一支撑块的外侧壁和第二支撑块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通过第一支撑块、固定装置和第二支撑块的配合作用,对患者的术肢进行固定,防止手术穿刺处加压器移位和电极脱位,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防止在对患者的术肢进行抬高的过程中,患者的术肢出现弯曲,防止手术穿刺处加压器移位及因术肢过度活动导致的临时起搏器电极脱位减少手术穿刺处出血、血肿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还可以通过转动把手带动丝杆转动,通过丝杆转动调节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之间的夹角,从而对第二支撑块的高度进行调节,简单省力,且结构稳定性较好,收缩后体积较小,不占用大量的空间,降低了医务人员以及家属的护理强度,该装置方便根据需要对患者的术肢进行制动抬高按摩,且在对患者术肢进行抬高的过程中,患者的术肢一直保持着伸直位的状态,有利于血液循环,减轻术侧肢体的肿胀,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血管介入术后肢体制动抬高按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血管介入术后肢体制动抬高按摩装置中第一底座、转轴、第一支撑块、固定装置、硅胶垫、第二伸缩杆和固定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血管介入术后肢体制动抬高按摩装置中第二底座、第二伸缩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第二支撑块、固定装置和调节机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c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d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血管介入术后肢体制动、抬高按摩装置中第一支撑块、第二支撑块、第二伸缩杆、固定杆和固定装置的连接机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底座;2、第二底座;3、第一支撑块;4、固定装置;5、第一伸缩杆;6、第二伸缩杆;7、第二支撑块;8、丝杆;9、把手;10、固定杆;11、转轴;12、硅胶垫;13、第一连接杆;14、第二连接杆;15、第三连接杆;16、第四连接杆;17、第一u型块;18、第一固定块;19、轴承;20、第二固定块;21、第二u型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图8,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心血管介入术后肢体制动抬高按摩装置,包括第一底座1,第一底座1的顶部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块3,第一底座1的一端通过第一伸缩杆5连接有第二底座2,第二底座2的顶部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用过调节机构连接有可转动的第二支撑块7,第一支撑块3通过第二伸缩杆6与第二支撑块7连接,第一支撑块3的顶部和第二支撑块7的顶部均设有呈弧形设置的放置槽,第一支撑块3通过连接机构与第二支撑块7连接。第一支撑块3是用于对患者术肢的大腿部或上肢上臂进行支撑,第二支撑块7的作用是对患者的脚腕处或手部进行支撑,第一支撑块3通过连接机构与第二支撑块7连接,是防止对患者的术肢进行支撑时,患者的术肢出现弯曲,避免手术穿刺处加压器移位和因术肢过度活动导致的临时起搏器电极脱位,减少穿刺处出血、血肿等术后并发症。此外,第一支撑块3可转动安装在第一底座1上,可以便于根据需要对患者的术肢进行抬高按摩,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术侧肢体的肿胀,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舒适度。放置槽用于放置患者的术肢。

进一步地,第一凹槽通过转轴11与第一支撑块3连接,便于对患者的术肢进行抬高。

进一步地,放置槽内设置有硅胶垫12,提高放置槽之间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块3上和第二支撑块7上均设有固定装置4,将患者的术肢与第一支撑块3和第二支撑块7连接到一起。

进一步地,固定装置4可以为绑带。

进一步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二凹槽内底部的第一u型块17,第一u型块17的内侧壁通过第一转动轴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3和第二连接杆14,第一连接杆13远离第一u型块17的一端通过第二转动轴连接有第一固定块18,第一固定块18上设有与第一连接杆13对应的第一活动口,第二连接杆14远离第一u型块17的一端通过第三转动轴连接有第二固定块20,第二固定块20上设有与第二连接杆14对应的第二活动口,第二固定块20的顶部设有第二活动口,第二活动口的内侧壁通过第三转动轴连接有第三连接杆15,第一固定块18的顶部设有第一活动口,第一活动口通过第二转动轴连接有第四连接杆16,第二支撑块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u型块21,第二u型块21的内侧壁通过第四转动轴分别于第三连接杆15和第四连接杆16连接;

第一固定块18通过转动件连接有丝杆8,丝杆8远离第一固定块18的一端贯穿第二固定块20并向外延伸,第二固定块20螺纹套接在丝杆8的外侧壁上,通过转动把手9带动丝杆8转动,丝杆8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固定块18和第二固定块20相对运动,从而调节第二支撑块7在第二底座2上的高度,达到对患者的术肢进行抬高的效果;若把手9逆时针转动,带动丝杆8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固定块18和第二固定块20相反运动,从而调节第二支撑块7在第二底座2上的高度,达到对患者的术肢进行降低的效果。

进一步地,转动件为轴承19。

进一步地,丝杆8远离轴承1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9,方便转动丝杆8转动。

进一步地,连接机构包括第二伸缩杆6,第二伸缩杆6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杆10与第一支撑块3的外侧壁和第二支撑块7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使第一支撑块3与第二支撑块7连接到一起。

本发明中,当需要对患者的术肢进行抬高按摩时,将第一支撑块3和第二支撑块7分别放置到患者术肢的底部,利用固定装置4将患者的脚腕处、手部与第二支撑块7固定到一起,然后转动把手9顺时针转动,把手9顺时针转动带动丝杆8顺时针转动,从而调节第二支撑块7上升,对患者的脚腕处、手部进行抬高,在抬高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把第一底座1往远离第二底座2的方向运动,直至第一底座1位于患者的大腿底部或上肢上臂外侧,且第一支撑块3对患者的大腿或上肢位置进行支撑,然后再使用固定装置4将患者的大腿或上肢与第一支撑块3连接到一起,家属和护士可以根据医嘱对患者的术肢进行适当的抬高,以方便家属和护士对患者的术肢进行按摩,该装置方便根据需要对患者的术肢进行抬高按摩,且在对患者术肢进行抬高的过程中,患者的术肢一直保持着伸直位的状态,避免手术穿刺处加压器移位及电极脱位,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血液循环,减轻术侧肢体的肿胀,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此外,该装置简单省力,且结构稳定性较好,收缩后体积较小,不占用大量的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