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判断青少年双相障碍发病风险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802090发布日期:2020-08-11 20:57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判断青少年双相障碍发病风险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临床医学精神病判断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是一种判断青少年双相障碍发病风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bd),是一种以情绪高低起伏为主要特征慢性、复发性的重性精神障碍。双相障碍具有起病年龄早、发病率高、自杀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的特点。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全球约有4.55千万名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bd)患者,约占所有精神疾病的4.7%,其全球总伤残寿命年(yearslivedwithdisability,ylds)约为9.29百万年,约占精神疾病总ylds的7.6%。

在所有年龄段中,青少年双相障碍发病率约为1%,其临床特点为易激惹、环性心境改变和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较少表现为典型的心境障碍发作病程,多表现为慢性、非波动性模式。青少年时期双相障碍患者的抑郁发作症状较易识别,但躁狂症状复杂多形,这导致患者容易被误诊为抑郁障碍(majordepressiondisorder,mdd),既往研究表明只有约20%的双相障碍患者首诊能获得准确诊断,其余患者平均约8至10年才能得到确诊,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疾病结局和整体预后。

目前临床实践中精神科医师主要通过临床访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整合分析得出诊断,主观性较强,导致症状不典型的青少年患者容易被误诊和漏诊。当青少年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障碍后,常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但由于药不对症,这部分患者会在长期不合理的治疗中往往被看成难治性抑郁,导致病情加重;而那些被漏诊的青少年患者则根本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从而造成很多家庭的遗憾与创伤,大大增加了社会、青少年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

目前双相障碍早期诊断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成年患者的鉴别诊断,有关青少年患者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发病判断中相关生物学标记物的探索主要集中于血液学、遗传学、影像学等基础研究,其中血液学研究最为广泛,因其相比于遗传学和影像学具有样本易获得、研究成本较低以及临床可应用性更强的特点。

现有的血液学研究主要关注的生物标记物多数不包含在临床常规血液学检验项目内,需要进行专门的取样和检测,临床实际操作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导致这些研究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尚有距离。

为此设计一种方便有效的临床客观指标判断方法,用以辅助快速筛查、早期识别青少年双相障碍,是十分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突破了现有技术的难题,设计了一种利用临床常规血液检查指标对青少年患者进行双相障碍发病风险判断,操作方便、有效、客观,可以用以辅助快速筛查、早期识别青少年双相障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判断青少年双相障碍发病风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1:数据生成单元获取患者的姓名、年龄及生化指标信息;

步骤2:将获取的姓名、年龄及生化指标信息按照年龄组进行分类,获得已分类的双相障碍模型数据集,并存储在数据生成单元中的内储存器中;

步骤3:启动数据处理单元,从数据生成单元的内储存器中提取青少年组的已分类的双相障碍模型数据集;

步骤4:在数据处理单元中进行回归处理,获得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

步骤5:将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分别发送到结果显示单元与数据处理单元内部的归类存储模块,进行结果显示与归类存储。

进一步的,生化指标信息为直接胆红素指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指标、乳酸脱氢酶指标。

进一步的,年龄组分为少年组、青少年组、成年组,其中少年组的年龄为低于10岁,青少年组的年龄为10~18岁,成年组的年龄为高于18岁。

进一步的,回归处理的计算方法为:其中p表示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age表示患者的年龄,dbil表示直接胆红素指标,ldh表示乳酸脱氢酶指标,ft3表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指标,e为自然常数。

进一步的,归类存储模块的归类条件为按照患者姓名进行归类存储。

进一步的,直接胆红素指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指标、乳酸脱氢酶指标均为常规临床检验指标,且均为横断面数据。

本发明基于一种判断青少年双相障碍发病风险的方法还设计了一种判断青少年双相障碍发病风险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生成单元、数据处理单元、结果显示单元;

所述数据生成单元,用于将获取的年龄及生化指标信息进行分类提取,获得已分类的双相障碍模型数据集,并进行存储;

所述数据处理单元,用于获取已分类的双相障碍模型数据集中青少年组的双相障碍模型数据集进行回归处理,获得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并进行归类存储;

所述结果显示单元,用于将获取的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进行显示。

进一步的,数据生成单元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分类模块、内储存器,数据采集模块利用数据总线连接外设的数据输入设备,并将获取的年龄及生化指标信息传输到数据分类模块中,进行少年组、青少年组、成年组的信息分类,形成已分类的双相障碍模型数据集,然后将该数据集传输到内储存器中进行存储。

进一步的,数据处理单元包括数据提取模块、回归处理模块、归类存储模块,数据提取模块从所述数据生成单元中的内存储模块提取青少年组的数据集,并将该数据集传输到回归处理模块中,进行回归计算,获得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之后将该结果传输归类存储模块中,根据患者姓名进行归类存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患者年龄以及临床常规血液检查指标通过回归方程进行计算,从而判断青少年患者双相障碍的发病风险,该判断方法的正确率达73.3%,灵敏度为58.0%,特异度为82.9%,阳性预测值为68.2%,阴性预测值为75.7%,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线)下面积为0.785,完全适合作为该疾病的快速筛查的辅助工具,辅助临床医生鉴别诊断青少年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从而实现双相障碍的快速筛查和早期识别,缩短诊疗时间,提高诊疗效率和诊疗方案的准确性,进而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和预后。

而且本发明所采用的3个临床常规血液检查指标均可以通过医院检验科的结果报告获得,不需要进行复杂的额外的检查,极大的减少了患者的检查次数与检查成本。

本发明的实现方式简单,不仅适用于临床医生,对于首次急性发病的患者,其家属也可利用其血液检测化验单中的相关数值进行计算评估,可以快速获得患者的发病风险,从而大致估判患者为双相障碍的概率,并选择对应的亚专科或专家进行针对性诊疗,实现自我分流,发挥患者及其家属参与疾病诊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疾病预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所述的判断青少年双相障碍发病风险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所述的判断青少年双相障碍发病风险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数据生成单元,1-1为数据采集模块,1-2为数据分类模块,1-3为内存储器,2为数据处理单元,2-1为数据提取模块,2-2为回归处理模块,2-3为归类存储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见图1,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设计了一种判断青少年双相障碍发病风险的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1:数据生成单元1获取患者的姓名、年龄及生化指标信息,其中生化指标信息为直接胆红素(dbi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以及乳酸脱氢酶(ldh),该3项生化指标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卫通〔2012〕23号关于推荐使用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卫生行业标准的通知以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smhc)检验科用户手册(lab-yhsc);

步骤2:将获取的姓名、年龄及生化指标信息按照年龄组作为分类条件进行分类,所述的年龄组分为少年组、青少年组、成年组,其中少年组的年龄为低于10岁,青少年组的年龄为10~18岁,成年组的年龄为高于18岁,从而获得已分类的双相障碍模型数据集,并将该数据集存储在数据生成单元1中的内储存器1-3中;

步骤3:启动数据处理单元,从数据生成单元1的内储存器1-3中提取青少年组的已分类的双相障碍模型数据集;

步骤4:在数据处理单元中进行回归处理,所述回归处理的计算方法为:其中p表示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age表示患者的年龄,dbil表示直接胆红素指标,ldh表示乳酸脱氢酶指标,ft3表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指标,e为自然常数,从而获得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

步骤5:将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分别发送到结果显示单元3与数据处理单元内部的归类存储模块2-3,进行结果显示与归类存储,在归类存储模块2-3中,归类条件为按照患者姓名进行归类存储。

其中,生化指标信息可以由门诊部或住院部医生为初始诊断为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f31双相障碍或为f32抑郁症的青少年患者开具肝功能和甲状腺功能检查处方,进行检查后获得;或患者自行前往精神病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进行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查后获得。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还设计了一种判断青少年双相障碍发病风险的系统,参见图2,该系统包括数据生成单元1、数据处理单元、结果显示单元3;

所述数据生成单元1,包括数据采集模块1-1、数据分类模块1-2、内储存器1-3,其中数据采集模块1-1利用数据总线连接外设的数据输入设备,获取患者姓名、年龄及生化指标信息,之后将该部分信息传输到数据分类模块1-2中,进行少年组、青少年组、成年组的信息分类,形成已分类的双相障碍模型数据集,然后将该数据集传输到内储存器1-3中进行存储。

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包括数据提取模块2-1、回归处理模块2-2、归类存储模块2-3,数据提取模块2-1从所述数据生成单元1中的内存储模块提取青少年组的数据集,并将该数据集传输到回归处理模块2-2中,进行回归计算,获得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之后将该结果传输归类存储模块2-3中,根据患者姓名进行归类存储。

所述结果显示单元3,用于将获取的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p进行显示,根据该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p,临床医师可以通过常规血液检测结果,在短时间内结合精神专科所临床访谈即精神检查,区分青少年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从而缩短诊疗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诊疗方案的准确性,并给予针对性治疗,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于已获得初步诊断,具有不典型症状,并存在抑郁发作症状的青少年患者,其家属可以通过该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p直观的看到属于双相障碍的风险,避免因误诊而影响治疗结局。

对于初次就诊患者,可以根据双相障碍发病风险概率p,从而选择相关专科或专家就诊。

在具体实施中,数据分类模块1-2的分类条件、归类存储模块2-3的归类条件均为提前在模块中设置的条件,当需要改变条件时,只需要更改设置即可,操作方便。

实施例一:

2019年4月,患者一,男性,17岁,情绪不稳,易激惹,拒绝与父母沟通,学习成绩下降,血液学检测直接胆红素3.32mmol/l,乳酸脱氢酶128m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9.21pmol/l,根据本发明得出其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概率为69.41%。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其双相障碍的初步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实施例二:

2019年7月,患者二,女性,16岁,有自伤、自残行为,情绪不稳,常独自哭泣,易激惹,血液学检测直接胆红素1.45mmol/l,乳酸脱氢酶137m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4.27pmol/l,根据本发明得出其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概率为71.27%。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双相障碍,并给予心境稳定剂治疗。

实施例三:

2019年9月,患者三,女性,15岁,易怒,生气时会摔东西,注意力不集中,常因小挫折而情绪崩溃、大哭,血液学检测直接胆红素1.72mmol/l,乳酸脱氢酶116m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4.62pmol/l,根据本发明得出其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概率为76.61%。因此,该患者初步诊断为双相障碍,给予碳酸锂治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