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期卧床病人防肌挛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79417发布日期:2020-09-01 19:13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长期卧床病人防肌挛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护理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长期卧床病人防肌挛缩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卧床病人由于长期不活动容易导致肌挛缩,特别是腋窝处、腹股沟和颈部等,都夹的特别紧,再加上夏天出汗,容易造成压疮和肌肉挛缩。可参考现有公开号为cn210408839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防压疮病床,包括床板和支撑床板的床腿,床板中间开有镂空孔,镂空孔边沿的床板两侧设有滑槽,滑槽内设有活动轴,活动轴上连接有助力板,助力板一端与活动轴连接,另一端放置在床腿上部,活动轴为圆轴,可以在床板内的滑槽内左右滑动和上下转动。上述的这种防压疮病床具有方便为患者进行翻身的优点,但是上述的这种防压疮病床依旧存在着一些缺点,如:一、无法将患者容易发生肌挛缩的腋窝处、腹股沟和颈部进行特别护理;二、拆卸不便,防肌肉挛缩效果差。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长期卧床病人防肌挛缩装置,以解决
背景技术
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长期卧床病人防肌挛缩装置,包括拆卸连接的基板和支撑板,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撑板顶部两个躺撑气囊;连接在两个所述躺撑气囊上的第一气管,两个所述第一气管的端部分别连接有用于向所述躺撑气囊内充气的气泵;拆卸连接在两个所述躺撑气囊顶面之间的头部顶撑气囊组件;拆卸连接在两个所述躺撑气囊顶面的肩部扩展气囊组件;拆卸连接在两个所述躺撑气囊顶面的腿部抬高组件;安装在所述腿部抬高组件上的腿部抬高气囊组件;以及用于同时推动两个所述躺撑气囊改变部分角度的气囊角度调整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长期卧床病人防肌挛缩装置在使用时,患者可以躺卧在基板和支撑板上方的躺撑气囊上方,由于两个躺撑气囊的设置使得能够达到避免背部发生压疮和肌挛缩的问题,而气泵的设置能够控制躺撑气囊的鼓起程度,防肌挛缩效果较好;再者,由于头部顶撑气囊组件、肩部扩展气囊组件、腿部抬高气囊组件和气囊角度调整组件的设置使得能够对颈部、腋窝处和股沟处进行张开,并能够对其扩张程度进行调整,能够有效避免在相应的位置发生肌挛缩,防肌挛缩效果较好。较佳的,所述头部顶撑气囊组件包括头部气囊、硅胶带、插孔、硅胶柱、第二气管和第一充气球囊,所述硅胶带分别固定在头部气囊上,所述硅胶柱固定在所述躺撑气囊表面,所述插孔开始在所述硅胶带上供所述硅胶柱嵌入,所述第二气管连通固定在所述头部气囊上,所述第一充气球囊固定在所述第二气管端部为所述头部气囊充放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操作者按压第一充气球囊时,可以通过第二气管向头部气囊内充气,而头部气囊可以通过将硅胶带上的插孔嵌入至硅胶柱的外部实现固定,方便了拆卸。较佳的,所述肩部扩展气囊组件包括第一魔术贴、螺纹环、螺纹柱、肩部气囊、第三气管和第二充气球囊,所述第一魔术贴粘贴固定在所述躺撑气囊顶面,所述螺纹环固定在所述第一魔术贴上,所述螺纹柱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环内,所述肩部气囊固定在所述螺纹柱的顶部,所述第三气管连通固定在所述肩部气囊上,所述第二充气球囊固定在所述第三气管端部为所述肩部气囊充放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肩部扩展气囊组件能够对患者的臂膀进行扩展,且能够调整其角度,当按压第二充气球囊时可以通过第三气管向肩部气囊内充气,而螺纹环和螺纹柱的设置能够方便调整肩部气囊的角度,利用第一魔术贴能够方便肩部气囊的拆卸。较佳的,所述腿部抬高组件包括第二魔术贴、第一承托板、第二承托板、顶高气囊、弹性连接带、第四气管和第三充气球囊,所述第二魔术贴粘贴固定在所述躺撑气囊顶部,所述第一承托板固定在所述第二魔术贴上,所述第二承托板铰接在所述第一承托板上,所述顶高气囊固定在所述第一承托板上,所述弹性连接带连接固定在所述第一承托板和所述第二承托板之间,所述第四气管连通固定在所述顶高气囊上,所述第三充气球囊固定在所述第四气管端部为所述顶高气囊冲放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魔术贴能够方便腿部抬高组件的拆卸,腿部抬高组件能够将患者腿部抬高一定高度,当按压第三充气球囊通过第四气管向顶高气囊内充气时,能够带动铰接在第一承托板上的第二承托板调整角度。较佳的,所述腿部抬高气囊组件包括腿部气囊、第五气管和第四充气球囊,所述腿部气囊固定在所述第二承托板远离所述第一承托板的一面,所述第五气管连通固定在所述腿部气囊上,所述第四充气球囊固定在所述第五气管端部为所述腿部气囊充放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按压第四充气球囊时可以通过第五气管向腿部气囊内充气,从而能够避免腿部发生肌挛缩。较佳的,所述气囊角度调整组件包括凹槽、调节板、避让槽和气缸,所述凹槽开设在所述支撑板内,所述调节板铰接在所述凹槽中,所述避让槽开设在所述基板上,所述气缸连接在所述调节板和所述基板之间,所述气缸的缸体铰接在所述避让槽槽底,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端部铰接在所述调节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启动气囊角度调整组件中的气缸时,能够带动调节板在凹槽内转动,继而能够调整躺撑气囊一段侧的角度,方便对脚部进行抬高。较佳的,所述基板的两侧对称开设有若干个嵌入槽,所述支撑板两侧固定有若干个安装板,若干个所述安装板分别通过锁紧螺栓固定在所述基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拧紧嵌入槽内安装板上的锁紧螺栓时能够方便实现对基板和支撑板的连接固定。较佳的,所述腿部气囊在完全撑起时由第一水平囊部、倾斜囊部和第二水平囊部组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组成腿部气囊的第一水平囊部、倾斜囊部和第二水平囊部能够增大腿部放置时的舒适性。较佳的,所述基板的底部对称开设有两个平行的第一减重槽,所述基板的中部开设有贯穿其一端的第二减重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两个第一减重槽和一个第二减重槽能够降低装置的重量,且第二减重槽内可以用来放置一些物品。较佳的,所述基板的两侧具有与所述基板一体成型的床沿卡部,所述床沿卡部内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插接有卡紧板,所述卡紧板的端部固定有限位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床沿卡部能够方便实现对基板的卡接,当将插槽内的卡紧板往基板里面插时,能够实现对本装置与病床的固定。较佳的,所述躺撑气囊的表面涂覆有一层防污涂层,其中防污涂层由以下方法制备: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聚四氟乙烯80-100份、聚丙烯60-80份、水性聚氨酯60-80份、甲醛40-60份、聚二甲基硅氧烷40-60份、环氧树脂乳液10-30份、氧化锆纤维10-20份、乳酸10-20份、羟乙基化脂肪胺10-20份、乙酸乙酯10-20份;s1、制作防污涂层预制备液;将聚四氟乙烯、聚丙烯、水性聚氨酯、甲醛、聚二甲基硅氧烷、环氧树脂乳液搅拌均匀后,加入到反应釜并加热至250-260℃,然后保温30min;s2、制备防污涂层溶液:将s1得到的防污涂层预制备液冷却至150-160℃后,再加入氧化锆纤维、乳酸、羟乙基化脂肪胺、乙酸乙酯,混合均匀后冷却到80-90℃,得到防污涂层溶液;s3、涂覆:利用喷枪将s2得到的防污涂层溶液喷涂到躺撑气囊的表面。综上所述,本发明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长期卧床病人防肌挛缩装置在使用时,患者可以躺卧在基板和支撑板上方的躺撑气囊上方,由于两个躺撑气囊的设置使得能够达到避免背部发生压疮和肌挛缩的问题,而气泵的设置能够控制躺撑气囊的鼓起程度,防肌挛缩效果较好;再者,由于头部顶撑气囊组件、肩部扩展气囊组件、腿部抬高气囊组件和气囊角度调整组件的设置使得能够对颈部、腋窝处和股沟处进行张开,并能够对其扩张程度进行调整,能够有效避免在相应的位置发生肌挛缩,防肌挛缩效果较好。附图说明图1是长期卧床病人防肌挛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长期卧床病人防肌挛缩装置的结构剖视图之一;图3是长期卧床病人防肌挛缩装置的结构剖视图之二;图4是图3中的a处放大图;图5是用于展示头部顶撑气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用于展示肩部扩展气囊组件的结构剖视图;图7是用于展示腿部抬高组件和腿部抬高气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基板;11、支撑板;12、躺撑气囊;13、第一气管;14、气泵;2、头部顶撑气囊组件;3、肩部扩展气囊组件;4、腿部抬高组件;5、腿部抬高气囊组件;6、气囊角度调整组件;21、头部气囊;22、硅胶带;23、插孔;24、硅胶柱;25、第二气管;26、第一充气球囊;31、第一魔术贴;32、螺纹环;33、螺纹柱;34、肩部气囊;35、第三气管;36、第二充气球囊;41、第二魔术贴;42、第一承托板;43、第二承托板;44、顶高气囊;45、第四气管;46、第三充气球囊;47、弹性连接带;51、腿部气囊;52、第五气管;53、第四充气球囊;61、凹槽;62、调节板;63、避让槽;64、气缸;15、嵌入槽;151、安装板;152、锁紧螺栓;511、第一水平囊部;512、倾斜囊部;513、第二水平囊部;16、第一减重槽;17、第二减重槽;18、床沿卡部;181、插槽;182、卡紧板;183、限位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参考图1、图2和图3,一种长期卧床病人防肌挛缩装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拆卸连接的基板1和支撑板11;固定在支撑板11顶部两个躺撑气囊12;连接在两个躺撑气囊12上的第一气管13,两个第一气管13的端部分别连接有用于向躺撑气囊12内充气的气泵14;拆卸连接在两个躺撑气囊12顶面之间的头部顶撑气囊组件2;拆卸连接在两个躺撑气囊12顶面的肩部扩展气囊组件3;拆卸连接在两个躺撑气囊12顶面的腿部抬高组件4;安装在腿部抬高组件4上的腿部抬高气囊组件5;以及用于同时推动两个躺撑气囊12改变部分角度的气囊角度调整组件6。参考图1、图2和图3,本长期卧床病人防肌挛缩装置在使用时,患者可以躺卧在基板1和支撑板11上方的躺撑气囊12上方,由于两个躺撑气囊12的设置使得能够达到避免背部发生压疮和肌挛缩的问题,而气泵14的设置能够控制躺撑气囊12的鼓起程度,防肌挛缩效果较好;再者,由于头部顶撑气囊组件2、肩部扩展气囊组件3、腿部抬高气囊组件5和气囊角度调整组件6的设置使得能够对颈部、腋窝处和股沟处进行张开,并能够对其扩张程度进行调整,能够有效避免在相应的位置发生肌挛缩,防肌挛缩效果较好。参考图1和图5,其中头部顶撑气囊组件2包括头部气囊21、硅胶带22、插孔23、硅胶柱24、第二气管25和第一充气球囊26,其中硅胶带22分别固定在头部气囊21上,硅胶柱24固定在躺撑气囊12表面,插孔23开始在硅胶带22上供硅胶柱24嵌入,第二气管25连通固定在头部气囊21上,第一充气球囊26固定在第二气管25端部为头部气囊21充放气,当操作者按压第一充气球囊26时,可以通过第二气管25向头部气囊21内充气,而头部气囊21可以通过将硅胶带22上的插孔23嵌入至硅胶柱24的外部实现固定,方便了拆卸。参考图1和图6,其中肩部扩展气囊组件3包括第一魔术贴31、螺纹环32、螺纹柱33、肩部气囊34、第三气管35和第二充气球囊36,第一魔术贴31粘贴固定在躺撑气囊12顶面,螺纹环32固定在第一魔术贴31上,螺纹柱33螺纹连接在螺纹环32内,肩部气囊34固定在螺纹柱33的顶部,第三气管35连通固定在肩部气囊34上,第二充气球囊36固定在第三气管35端部为肩部气囊34充放气,利用肩部扩展气囊组件3能够对患者的臂膀进行扩展,且能够调整其角度,当按压第二充气球囊36时可以通过第三气管35向肩部气囊34内充气,而螺纹环32和螺纹柱33的设置能够方便调整肩部气囊34的角度,利用第一魔术贴31能够方便肩部气囊34的拆卸。参考图1和图7,其中腿部抬高组件4包括第二魔术贴41、第一承托板42、第二承托板43、顶高气囊44、弹性连接带47、第四气管45和第三充气球囊46,第二魔术贴41粘贴固定在躺撑气囊12顶部,第一承托板42固定在第二魔术贴41上,第二承托板43铰接在第一承托板42上,顶高气囊44固定在第一承托板42上,弹性连接带47连接固定在第一承托板42和第二承托板43之间,第四气管45连通固定在顶高气囊44上,第三充气球囊46固定在第四气管45端部为顶高气囊44冲放气,利用第二魔术贴41能够方便腿部抬高组件4的拆卸,腿部抬高组件4能够将患者腿部抬高一定高度,当按压第三充气球囊46通过第四气管45向顶高气囊44内充气时,能够带动铰接在第一承托板42上的第二承托板43调整角度。参考图1和图7,其中腿部抬高气囊组件5包括腿部气囊51、第五气管52和第四充气球囊53,腿部气囊51固定在第二承托板43远离第一承托板42的一面,第五气管52连通固定在腿部气囊51上,第四充气球囊53固定在第五气管52端部为腿部气囊51充放气,当按压第四充气球囊53时可以通过第五气管52向腿部气囊51内充气,从而能够避免腿部发生肌挛缩。参考图1和图2,其中气囊角度调整组件6包括凹槽61、调节板62、避让槽63和气缸64,凹槽61开设在支撑板11内,调节板62铰接在凹槽61中,避让槽63开设在基板1上,气缸64连接在调节板62和基板1之间,气缸64的缸体铰接在避让槽63槽底,气缸64的活塞杆端部铰接在调节板62上,当启动气囊角度调整组件6中的气缸64时,能够带动调节板62在凹槽61内转动,继而能够调整躺撑气囊12一段侧的角度,方便对脚部进行抬高。参考图1和图2,为了方便基板1和支撑板11的无缝安装,在基板1的两侧对称开设有四个嵌入槽15,在支撑板11两侧固定有四个安装板151,将四个安装板151分别通过锁紧螺栓152固定在基板1上,当拧紧嵌入槽15内安装板151上的锁紧螺栓152时能够方便实现对基板1和支撑板11的连接固定。参考图7,其中腿部气囊51在完全撑起时由第一水平囊部511、倾斜囊部512和第二水平囊部513组成,组成腿部气囊51的第一水平囊部511、倾斜囊部512和第二水平囊部513能够增大腿部放置时的舒适性。参考图2和图3,为了降低装置的重量,在基板1的底部对称开设有两个平行的第一减重槽16,在基板1的中部开设有贯穿其一端的第二减重槽17,利用两个第一减重槽16和一个第二减重槽17能够降低装置的重量,且第二减重槽17内可以用来放置一些物品。参考图3和图4,为了方便将本装置固定在病床上,在基板1的两侧具有与基板1一体成型的床沿卡部18,在床沿卡部18内开设有插槽181,在插槽181内插接有卡紧板182,在卡紧板182的端部固定有限位条183,利用床沿卡部18能够方便实现对基板1的卡接,当将插槽181内的卡紧板182往基板1里面插时,能够实现对本装置与病床的固定。其中本装置的第一充气球囊26、第二充气球囊36、第三充气球囊46、第四充气球囊53的材质皆为硅胶,其内两端分别安装有单向阀,可以实现单向进气和单相排气,其靠近第二气管25、第三气管35、第四气管45和第五气管52的一侧分别设置有放气阀,此结构和血压计中的球囊结构相同。使用步骤:本装置在使用时,患者可以躺卧在两个躺撑气囊12的上方,并可以利用气泵14和第一气管13单独向两个躺撑气囊12内充气,并能够对躺卧的姿态作出一定的调整;当需要防止患者发生肌肉挛缩时,可以将头部顶撑气囊组件2、肩部扩展气囊组件3、腿部抬高组件4、腿部抬高气囊组件5拆卸安装至两个躺撑气囊12的上方,其中头部顶撑气囊组件2中的头部气囊21能够被第一充气球囊26充气进行抬高,肩部扩展气囊组件3中的肩部气囊34可以被第二充气球囊36充气进行抬高,且可以方便的调整角度,腿部抬高组件4可以将患者腿部进行抬高,腿部抬高气囊组件5能够将患者腿部架设在气囊上方,防止发生肌肉挛缩。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躺撑气囊12的表面涂覆有一层防污涂层,由于躺撑气囊12需要放置器械进行清洗,其表面容易变得脏污,为了方便对躺撑气囊12的表面进行清洗,故在其表面涂有一层防污涂层,其中防污涂层由如下方法制备: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聚四氟乙烯80份、聚丙烯60份、水性聚氨酯60份、甲醛40份、聚二甲基硅氧烷40份、环氧树脂乳液10份、氧化锆纤维10份、乳酸10份、羟乙基化脂肪胺10份、乙酸乙酯10份;s1、制作防污涂层预制备液;将聚四氟乙烯、聚丙烯、水性聚氨酯、甲醛、聚二甲基硅氧烷、环氧树脂乳液搅拌均匀后,加入到反应釜并加热至250℃,然后保温30min;s2、制备防污涂层溶液:将s1得到的防污涂层预制备液冷却至150℃后,再加入氧化锆纤维、乳酸、羟乙基化脂肪胺、乙酸乙酯,混合均匀后冷却到80℃,得到防污涂层溶液;s3、涂覆:利用喷枪将s2得到的防污涂层溶液喷涂到躺撑气囊12的表面。上述的工艺流程具有制造简单、方便、选材简单的优点。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躺撑气囊12表面防污涂层的制备,其中防污涂层由如下方法制备: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聚四氟乙烯85份、聚丙烯65份、水性聚氨酯65份、甲醛40份、聚二甲基硅氧烷40份、环氧树脂乳液10份、氧化锆纤维15份、乳酸15份、羟乙基化脂肪胺10份、乙酸乙酯10份;s1、制作防污涂层预制备液;将聚四氟乙烯、聚丙烯、水性聚氨酯、甲醛、聚二甲基硅氧烷、环氧树脂乳液搅拌均匀后,加入到反应釜并加热至254℃,然后保温30min;s2、制备防污涂层溶液:将s1得到的防污涂层预制备液冷却至154℃后,再加入氧化锆纤维、乳酸、羟乙基化脂肪胺、乙酸乙酯,混合均匀后冷却到80℃,得到防污涂层溶液;s3、涂覆:利用喷枪将s2得到的防污涂层溶液喷涂到躺撑气囊12的表面。实施例4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躺撑气囊12表面防污涂层的制备,其中防污涂层由如下方法制备: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聚四氟乙烯85份、聚丙烯65份、水性聚氨酯65份、甲醛45份、聚二甲基硅氧烷45份、环氧树脂乳液15份、氧化锆纤维15份、乳酸15份、羟乙基化脂肪胺10份、乙酸乙酯10份;s1、制作防污涂层预制备液;将聚四氟乙烯、聚丙烯、水性聚氨酯、甲醛、聚二甲基硅氧烷、环氧树脂乳液搅拌均匀后,加入到反应釜并加热至256℃,然后保温30min;s2、制备防污涂层溶液:将s1得到的防污涂层预制备液冷却至154℃后,再加入氧化锆纤维、乳酸、羟乙基化脂肪胺、乙酸乙酯,混合均匀后冷却到86℃,得到防污涂层溶液;s3、涂覆:利用喷枪将s2得到的防污涂层溶液喷涂到躺撑气囊12的表面。实施例5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躺撑气囊12表面防污涂层的制备,其中防污涂层由如下方法制备: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聚四氟乙烯90份、聚丙烯70份、水性聚氨酯70份、甲醛45份、聚二甲基硅氧烷45份、环氧树脂乳液15份、氧化锆纤维15份、乳酸15份、羟乙基化脂肪胺10份、乙酸乙酯10份;s1、制作防污涂层预制备液;将聚四氟乙烯、聚丙烯、水性聚氨酯、甲醛、聚二甲基硅氧烷、环氧树脂乳液搅拌均匀后,加入到反应釜并加热至258℃,然后保温30min;s2、制备防污涂层溶液:将s1得到的防污涂层预制备液冷却至158℃后,再加入氧化锆纤维、乳酸、羟乙基化脂肪胺、乙酸乙酯,混合均匀后冷却到88℃,得到防污涂层溶液;s3、涂覆:利用喷枪将s2得到的防污涂层溶液喷涂到躺撑气囊12的表面。实施例6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躺撑气囊12表面防污涂层的制备,其中防污涂层由如下方法制备: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聚四氟乙烯100份、聚丙烯80份、水性聚氨酯80份、甲醛60份、聚二甲基硅氧烷60份、环氧树脂乳液30份、氧化锆纤维20份、乳酸20份、羟乙基化脂肪胺20份、乙酸乙酯20份;s1、制作防污涂层预制备液;将聚四氟乙烯、聚丙烯、水性聚氨酯、甲醛、聚二甲基硅氧烷、环氧树脂乳液搅拌均匀后,加入到反应釜并加热至255℃,然后保温30min;s2、制备防污涂层溶液:将s1得到的防污涂层预制备液冷却至158℃后,再加入氧化锆纤维、乳酸、羟乙基化脂肪胺、乙酸乙酯,混合均匀后冷却到88℃,得到防污涂层溶液;s3、涂覆:利用喷枪将s2得到的防污涂层溶液喷涂到躺撑气囊12的表面。实施例7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躺撑气囊12表面防污涂层的制备,其中防污涂层由如下方法制备: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聚四氟乙烯100份、聚丙烯80份、水性聚氨酯80份、甲醛60份、聚二甲基硅氧烷60份、环氧树脂乳液30份、氧化锆纤维20份、乳酸20份、羟乙基化脂肪胺20份、乙酸乙酯20份;s1、制作防污涂层预制备液;将聚四氟乙烯、聚丙烯、水性聚氨酯、甲醛、聚二甲基硅氧烷、环氧树脂乳液搅拌均匀后,加入到反应釜并加热至260℃,然后保温30min;s2、制备防污涂层溶液:将s1得到的防污涂层预制备液冷却至160℃后,再加入氧化锆纤维、乳酸、羟乙基化脂肪胺、乙酸乙酯,混合均匀后冷却到90℃,得到防污涂层溶液;s3、涂覆:利用喷枪将s2得到的防污涂层溶液喷涂到躺撑气囊12的表面。对实施例3-7中涂覆有防污涂层的躺撑气囊12进行表面硬度和剥离强度的测试,为了便于比较,所有实施例的数据基于实施例3的数据进行归一化。表1表面硬度剥离强度实施例2100%100%实施例398%99%实施例499%101%实施例5106%104%实施例698%99%实施例7102%98%由上可知,由于实施例5中躺撑气囊12表面防污涂层的表面硬度和剥离强度的测试结果比其他涂覆有防污涂层的实施例都要高,故实施例5中给出的防污涂层的制备方法是最优选择。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