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床医用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74225发布日期:2020-11-19 22:18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临床医用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为2018年09月2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111350308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临床积液引流的临床医用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正常状态下,人体胸腔、腹腔内都有少量液体,对腔室内的脏器起润滑作用,如在病理状态下导致腔室内液体量增加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时,将成为一种病症,如胸水和腹水。造成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的病因有很多,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病症,虽然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仅是一种病征,但大量腹腔积液和大量腹腔积液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而不利于病因的治疗,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具有大量腹腔积液和大量胸腔积液病征的病例,在临床治疗时必须先进行积液引流。

在临床对大量积液引流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根据病例的病情状况而对日引流次数、每次的引流量、引流速度等临床参数具有特定要求,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引流过程中的临床参数通常都是由医护人员或病人家属来人为主观控制而实现的,目前的这种人为控制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往往由于在医嘱的口头传达中产生误解或是操作人员疏忽等原因而造成引流过程未能按医生预期方式进行,因引流不当而给病人带来不适及伤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另一方面,在引流过程中实时引流量及引流速度通常都是通过人为观察来判断的,误差较大,也使得引流效果难以保证,与此同时,目前的这种控制方式显然会增加了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的负担。

引流袋是比较低廉的医疗用品,是临床积液引流中作为末端容器的最佳选择,但其只能适用于常压下的常规胸水引流操作,而无法适用于负压引流之中,如进行负压引流时通常需借助价格较引流袋高的水封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智能化设计,能够配合现有引流袋与引流管而实现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可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单次引流量、引流速度等引流参数对而每次引流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临床医用引流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其包括:

称重式底座组件,其由称重台、称重传感器及基座上下依次配合而构成,称重传感器输出能够反映称重台上方物体重量的称重信号;

悬撑组件,其包括下端与称重台固定连接的立杆、与立杆上端固定连接的悬撑梁,悬撑梁上设有用于夹持引流袋顶部的夹子,悬撑组件用于将引流袋悬挂于称重台的正上方;

安置座组件,其包括一安置板和一伸缩杆;安置板由伸缩杆支撑而位于悬撑梁的上方,其上下位置可调节并可锁定;伸缩杆位于立杆的后侧且其下端与基座固定连接;安置板的前侧开有一用于卡固引流管中下部的安置槽;

流速调节机构,其由固定于安置板前侧的固定夹块、由一导轨限定而可与固定夹块进行远离和靠近的活动夹块、驱动活动夹块沿导轨移动的驱动装置构成;引流管卡固于安置槽后将从固定夹块与活动夹块之间经过,活动夹块与固定夹块可对由两者之间经过的引流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挤压,实现调节引流管内部积液流速的目的;活动夹块在初始位置时,其与固定夹块不对引流管造成挤压;

负压引流机构,其包括一开设在安置板前侧的凹座,凹座内设有一段呈圆弧状的弧形侧壁,凹座内设有一与弧形侧壁中心轴相互重合的公转轮,弧形侧壁与公转轮之间形成有一个可容纳引流管的弧形间隙,当引流管卡固于安置槽后将从弧形间隙中经过,公转轮由一固定于安置板上的动力装置驱动而可单向旋转;公转轮上固定有一位于其外侧且与其中心轴平行的轧辊,轧辊随公转轮公转并可自转;轧辊公转过程中每次进入弧形间隙后,其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弧形间隙内的引流管进行公转,驱使引流管中的流体被迫向后移动,直至轧辊从弧形间隙的另一端移出,自此完成一次流体输出,而被轧辊轧过的引流管依靠弹性恢复原状过程中,将使引流管的前端产生负压;轧辊处于初始位置时,其不对引流管构成挤压;

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其前侧设有设置键、显示屏及开关键;经设置键可将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及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中,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称重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可经驱动装置来调节活动夹块对引流管的挤压状态;控制器可经动力装置控制轧辊的公转状态并使轧辊每次停止公转时均复位至初始位置;在常压引流过程中,控制器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来调节活动夹块对引流管的挤压状态,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负压引流过程中,控制器使轧辊持续公转而驱使引流管逐次间断的进行流体输出,在相邻两次流体输出的间断期间,使活动夹块将引流管挤压至阻断状态来防止引流管中的流体回流,由此实现负压引流,控制器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轧辊的公转状态及活动夹块对引流管的挤压状态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可根据开关键输入的指令进行开机和关机,在每次关机前控制器将活动夹块复位至初始位置;显示屏用于显示控制器中掌握的数据信息以及临床医用引流装置的工作状态;

电源组件,其安设在安置板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称重传感器、驱动装置、动力装置及控制器提供工作电流。

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为:

将临床医用引流装置放置在低于患者的地面或平台上,将引流袋经夹子固定于悬撑梁下侧,此时引流袋悬垂于称重台上方;将引流管的中下部卡固于安置槽中,并确保引流管从活动夹块与固定夹块之间、弧形侧壁与公转轮之间形成的弧形间隙中经过,将引流管的下端与引流袋连接,调节安置板的高度,使引流管位于安置板与引流袋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按常规引流操作将引流管前端与患者待引流的腔室连通并进行固定,通过开关键将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调节至开机状态,根据临床需要利用设置键将引流模式、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中,此时便完成了引流操作的前期准备工作;此后,控制器便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来调节控制活动夹块对引流管的挤压状态以及轧辊的公转状态,实现对应模式下的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

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其采用智能化设计,在临床上与现有常规引流组件配合即可使用,可兼容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两种工作模式,对每次引流起始时间、单次引流量、每次的引流速度等引流参数预设后,便可根据预设的引流参数对整个引流操作进行自动化控制,实现定时、定量、定速自动智能引流,由于在引流过程中无需人为干涉,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避免了因疏忽或操作不当而造成引流不能按预期方式进行这一情况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液引流操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充分保证引流效果;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对引流量、引流速度的控制基于传感装置、控制器、驱动装置及动力装置的协调配合,相较现有技术中人工观察操控更为精准,使得引流效果进一步的得以保证;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在临床应用中,其与现有引流组件的组合较为灵活,可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进行组合与分离,使用灵活快捷;在整个引流过程中,积液与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全程隔离,引流组件中无需增设其他连接件,保证了引流管路的密封性,安全卫生;综上所述,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使用非常便捷,应用十分灵活,操作非常简单,其结构紧凑,设计巧妙,主体部件可往复循环使用,计量精确,制作成本及使用成本较低,极其适合在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临床医用引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实施例1中临床医用引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实施例1中称重式底座组件部分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安置座组件、流速调节机构、负压引流机构及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与引流管及引流袋的组合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临床医用引流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7为实施例1中流速调节机构、负压引流机构均处于初始位置时与引流管的配合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在常压引流模式中流速调节机构调节引流管内部积液流速的原理图。

图9为实施例1中在负压引流模式中负压引流机构促使引流管进行流体输出的原理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流速调节机构阻止引流管中的流体回流的原理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在伸缩杆完全收缩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2中驱动装置与活动夹块的配合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3中固定夹块位于行程始端时流速调节机构与引流管的配合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3中固定夹块位于行程末端时流速调节机构与引流管的配合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4中轧辊与公转轮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5中称重传感器与控制器及电源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6中临床医用引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6中临床医用引流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6中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与输液杆配合使用的状态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6中卡固件部分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座,2、称重台,3、伸缩杆,4、立杆,5、夹子,6、悬撑梁,7、弧形间隙,8、开关键,9、设置键,10、控制器,11、显示屏,12、安置板,13、固定夹块,14、活动夹块,15、驱动装置,16、电源组件,17、动力装置,18、凹座,19、轧辊,20、公转轮,21、安置槽,22、定位螺栓,23、称重传感器,24、弧形侧壁,25、直线区段,26、导轨,27、引流管,28、引流袋,29、拐臂,30、弓形部,31、螺孔,32、丝杠,33、电机,34、扳柄,35、v形弹片,36、滑槽,37、辊叉,38、张紧销,39、张紧弹簧,40、径向孔,41、穿线腔,42、线缆,43、伸缩段,44、收纳槽,45、卡固件,46、吸附磁片,47、卡持部,48、锁定机构,49、第一卡口,50、第二卡口,51、输液杆,52、推顶磁片,53、导向槽,54、浮动卡块,55、胶垫,101、组合块,102、主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看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其由称重式底座组件、悬撑组件、安置座组件、流速调节机构、负压引流机构、控制器10及电源组件16这几大部分构成;

其中,参看图1、3所示,所述的称重式底座组件由称重台2、称重传感器23及基座1上下依次配合而构成,称重传感器23输出能够反映称重台2上方物体重量的称重信号;

其中,参看图1、5、6所示,所述的悬撑组件包括立杆4与悬撑梁6,立杆4的下端与称重台2固定连接,立杆4的上端与悬撑梁6的中部固定连接,悬撑梁6上设有用于夹持引流袋28顶部的夹子5,悬撑组件用于将引流袋28悬挂于称重台2的正上方,而保证引流袋28及其内部积液的重量趋于全部的间接反馈至称重传感器23上;

其中,参看图1、2、5所示,所述的安置座组件包括一安置板12与一伸缩杆3;安置板12经伸缩杆3支撑而位于悬撑梁6的上方,安置板12可基于伸缩杆3的伸缩而调节上下位置并可锁定,伸缩杆3位于立杆4的后侧且其下端与基座1固定连接;安置板12前侧开有用于卡固引流管27中下部的安置槽21,安置槽21横截面呈u形;

其中,参看图4、7、8所示,所述的流速调节机构由固定夹块13、活动夹块14及驱动装置15构成,所述的固定夹块13固定于安置板12的前侧,所述的活动夹块14由一导轨26限定而可与固定夹块13进行远离和靠近;当引流管27的中下部卡固于安置槽21中后,将从固定夹块13与活动夹块14之间经过,活动夹块14可通过移动位置而与固定夹块13可对由两者之间经过的引流管27造成不同程度的挤压,实现调节引流管27内部积液流速的目的;驱动装置15用于驱动活动夹块14沿导轨26移动位置;如图7所示,活动夹块14位于初始位置时,其与固定夹块13距离较远,此时活动夹块14与固定夹块13不对从两者之间经过的引流管27构成挤压,在此状态下,引流管27可顺利的与流速调节机构进行组合和分离;

其中,参看图4、7所示,所述的负压引流机构由凹座18、公转轮20、轧辊19及动力装置17构成;凹座18设置在安置板12的前侧,其由安置板12前端面向里凹陷形成,其内部设有一段呈圆弧状的侧壁,称之为弧形侧壁24;公转轮20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设在凹座18内,其与弧形侧壁24两者的中心轴重合,弧形侧壁24与公转轮20之间形成有一个可容纳引流管27的弧形间隙7,当引流管27卡固于安置槽21中后将从弧形间隙7中经过;动力装置17安设在安置板12上,其用于驱动公转轮20单向旋转,即始终沿一恒定方向旋转,动力装置17与公转轮20的传动方式具有多种实施方式,比如可采用齿轮、皮带、蜗轮机构等实现;轧辊19安设在公转轮20上且位于公转轮20的外侧,轧辊19与公转轮20两者的中心轴平行,轧辊19随公转轮20公转并可进行自转;如图9所示,轧辊19公转过程中每次进入弧形间隙7后,其将弧形间隙7内的引流管27向弧形侧壁24侧挤压,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引流管27进行公转,使引流管27中的积液或空气被迫向后移动,直至轧辊19从弧形间隙7的另一端移出,自此完成一次流体输出;在流体输出过程中,被轧过的引流管27依靠自身弹性恢复原状而使引流管27前端产生负压,驱使患者体内的积液被吸入引流管27中;由此一来,当轧辊19持续公转过程中,引流管27将间断性的逐次进行流体输出,通过控制轧辊19的公转速度即可实现引流速度的调节;如图7所示,轧辊19位于初始位置时,其位于弧形侧壁24相对的一侧,从而不会对引流管27构成挤压,在此状态下引流管27可顺利的与负压引流机构进行组合及分离;

其中,参看图4、6、7所示,所述的控制器10固定于安置板12上,其前侧设有设置键9、显示屏11及开关键8;经设置键9可将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及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10中,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模式和负压引流模式,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10可获取称重传感器23连续实时反馈的称重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如图8所示,控制器10可通过驱动装置15调节活动夹块14的位置,进而可控制活动夹块14对引流管27的挤压状态;如图9所示,控制器10可通过调控动力装置17来调节轧辊19的公转状态并使轧辊19每次停止公转时均复位至初始位置,所述的公转状态包括公转的启停及转速;如图8所示,在常压引流过程中,积液依靠虹吸作用实现引流,控制器10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来调节活动夹块14对引流管27的挤压状态,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如图9、10所示,在负压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0使轧辊19持续公转而驱使引流管27逐次间断的进行流体输出,在相邻两次流体输出的间断期间,使活动夹块14将引流管27挤压至阻断状态来防止引流管27中的流体回流,由此实现负压引流,控制器10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轧辊19的公转状态及活动夹块14对引流管27的挤压状态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10可根据开关键8输入的指令进行开机和关机,在每次关机前控制器10均将活动夹块14复位至初始位置,以保证关机后,引流管27可顺利的和流速调节机构进行分离,同时也保证了在下次使用时,引流管27可顺利的与流速调节机构进行组合;显示屏11用于显示控制器10中掌握的数据信息以及临床医用引流装置的工作状态,数据信息包括预设的引流模式与引流参数、电量与时间信息等,工作状态包括引流操作的开始、进行中、暂停、结束等状态,以便操作者可实时了解引流操作的进展情况;

其中,参看图4、6所示,所述的电源组件16安设在安置板12上,其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称重传感器23、驱动装置15、动力装置17及控制器10提供工作电流;电源组件16的结构及其与其他元件的连接关系采用现有技术可轻易实现,故未做详细描述。

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为:

如图5、7所示,将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放置在低于患者的地面或平台上,将引流袋28经两夹子5固定于悬撑梁6下侧,此时引流袋28悬垂于称重台2上方;由于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未开始工作时,活动夹块14与轧辊19均位于初始位置,此时可将引流管27的中下部顺利的卡入安置槽21中,并从活动夹块14与固定夹块13之间、弧形侧壁24与公转轮20之间的弧形间隙7中依次经过,将引流管27的下端与引流袋28连接,并调节安置板12的高度,使引流管27位于安置板12与引流袋28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按常规引流操作将引流管27前端与患者待引流的腔室连通并进行固定;通过开关键8将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调节至开机状态,根据临床需要利用设置键9将引流模式、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10中,此时便完成了引流操作的前期准备工作;此后,如图6所示,控制器10便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对流速调节机构与负压引流机构进行协调控制,具体控制方式为:

(1)参看图6、9、10所示,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10使流速调节机构与负压引流机构配合工作实现负压引流,即控制器10使轧辊19持续公转而驱使引流管27逐次间断的进行流体输出,在流体输出期间控制器10使活动夹块14不对引流管27挤压构成挤压来保证引流管27的通畅,在相邻两次流体输出的间断期间,控制器10使活动夹块14将引流管27挤压至阻断状态来防止引流管27中的流体回流;

a、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控制器10使流速调节机构与负压引流机构以前述方式配合工作,驱使积液被迫由人体引流至引流袋28中,实现定时引流;在初次引流的起始阶段,尽管引流管27内的流体可能为空气,但引流管27进行流体输出时可将空气排空,而后使积液引流顺利进行;

b、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0根据实时引流速度调节轧辊19的公转速度,使引流管27中的积液平均流速增大或减小,最终使实时引流速度与预设的引流速度趋于相等,即实现定速引流;

c、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0实时计算出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所达到的单次实时引流量,当单次实时引流量达到预设的单次引流量时,控制器10使轧辊19停止公转并复位至初始位置,同时使活动夹块14将引流管27挤压至阻断状态,此时此次引流结束,即实现定量引流;

(2)参看图6、9、10所示,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在初次引流之前,控制器10先使流速调节机构与负压引流机构以负压引流模式的方式进行配合工作,即控制器10使轧辊19持续公转而驱使引流管27逐次间断的进行流体输出,在相邻两次流体输出的间断期间,控制器10使活动夹块14将引流管27挤压至阻断状态来防止引流管27中的流体回流,由此将引流管27内的空气排出,为虹吸效应提供触发压力,当称重信号发生变化时,说明引流袋28中已经有部分积液进入,此时使轧辊19停止公转并复位至初始位置,使活动夹块14将引流管27挤压至阻断状态,此时引流管27中具备了实现常压引流的积液势能要求,此后,如图8所示;

a、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控制器10调节活动夹块14对引流管27的挤压状态,使引流管27保持导通状态,由于引流管27中存有积液,依靠虹吸效应即可实现积液引流,即实现定时引流;

b、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0根据实时引流速度调节活动夹块14对引流管27的挤压状态,使引流管27中的流体速度增大或减小,最终使实时引流速度与预设的引流速度趋于相等,即实现定速引流;

c、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0实时计算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所达到的单次实时引流量,当单次实时引流量达到预设的单次引流量时,控制器10调节活动夹块14对引流管27的挤压状态,最终使引流管27处于阻断状态,此时此次引流结束,即实现定量引流。

参看图1、3所示,在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中,称重式底座组件一方面用于为其他的各部件直接或间接的提供支撑,另一方面用于通过称重传感器23向控制器10反馈称重台2上方物体重量的称重信号;基于上述技术目的,称重台2、称重传感器23及基座1的具体配合结构可参照现有电子秤的结构进行实施,具体而言,称重台2由基座1限定而具有一定的上下浮动行程,但两者不会完全脱离,称重传感器23设置在称重台2与基座1之间,称重传感器23为称重台2提供竖直方向上的支撑,称重传感器23输出的称重信号随称重台2对其施加的压力而变化。

参看图1、6所示,在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中,控制器10可获取称重传感器23连续实时反馈的称重信号,该技术特征采用现有技术是具有多种实施方式的,比如可在称重传感器23与控制器10之间设置可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传输模块,也可在称重传感器23与控制器10之间设置用于传输数据的线路;同时,称重传感器23由电源组件16提供工作电流,可在两者之间设置导线来实现电流传输的技术要求。

参看图1、2所示,在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中,安置板12可基于伸缩杆3的伸缩而调节上下位置并可锁定,基于此技术要求,伸缩杆3采用现有的插接式结构,同时在伸缩杆3上设置可将其长度进行锁定的定位螺栓22,即可实现前述的技术目的。

参看图4、5、7所示,在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中,安置板12前侧开有用于卡固引流管27中下部的安置槽21;一方面,安置槽21将引流管27的中上部与引流袋28起到了良好的隔离作用,有效避免了引流管27中上部晃动等不稳定因素对引流袋28带来的外力干扰,提高实时引流速度与单次实时引流量的数据精确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安置槽21引导了引流管27的走向,保证了引流管27可平缓的从流速调节机构和负压引流机构中经过,避免引流管27内管阻过大,同时,安置槽21对引流管27的中下部提供了较好的固定作用,使引流管27与流速调节机构和负压引流机构的配合更加稳定;

此外,如图4所示,为了提升安置槽21对引流管27的卡置效果,提高引流管27与流速调节机构的配合稳定性,安置槽21采用曲线设计,即安置槽21由上向下整体呈曲线延伸且至少含有一个直线区段25,固定夹块13与活动夹块14分别安置在直线区段25的两侧。

参看图5、8所示,在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中,活动夹块14能够沿导轨26移动而可与固定夹块13对位于两者之间的引流管27造成不同程度的挤压,实现调节引流管27内部流体流速的目的,由此来看活动夹块14的移动行程应能够满足两方面的技术要求;一方面,活动夹块14可向固定夹块13靠近至将引流管27挤压至阻断状态,在此状态下引流管27与引流袋28未能连通,引流处于停止状态;另一方面,活动夹块14处于初始位置时,其与固定夹块13不应对引流管27造成挤压,在此状态下可实现最大引流速度,同时此状态也满足了引流管27与流速调节机构之间的组合与分离的操作需求;对于上述技术要求是本领域人员必然会意识到,且在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制作过程中,活动夹块14的移动行程的具体范围通过调试即可轻易明确。

参看图5、9所示,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在负压引流过程中,需依靠引流管27自身的弹性能力来为负压引流提供必要的压力差,一般而言,目前临床使用的引流管27都具有较好的弹性,在初始使用阶段,引流管27的弹性性能最佳,可满足负压引流中所需的负压要求,但随着被挤压次数的增多,位于弧形间隙7内的引流管27的弹性性能会减弱,依靠其自身弹性能力所能提供的负压将变小;但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使用过程中,其可放置于低于患者的位置,加之负压引流机构作用于引流管27的中下部,引流过程中引流管27内积液的重力势能会缓解所需要的负压要求,这种情况下所需要额外提供的负压较小,即使引流管27弹性减弱,也仍可为负压引流提供足够必要的负压。

参看图5、6所示,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引流袋28及其内部积液的重量几乎全部由悬撑梁6支撑,即引流袋28及其内部积液的全部重量最终施加于称重传感器23上,称重台2、立杆4、悬撑梁6及安置后的引流袋28这些部件的重量在引流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由此称重传感器23输出的称重信号的变化几乎全部是由引流袋28中积液的增加而引起的,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0根据称重信号的变化状态可计算出单位时间内引流袋28中积液增加的重量,即实时引流速度,可计算出在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这段期间引流袋28中积液增加的重量,即单次实时引流量;因此,控制器10可基于实时称重信号的变化状态计算出对应的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的这一技术效果采用现有技术是可以实现的;

不可置否,如图5所示,在引流过程中,引流袋28的上端与引流管27的下端连接,引流管27不可避免的会对引流袋28产生一定的作用力,且随着引流袋28的变形前述的作用力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实时引流速度与单次实时引流量的数据精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在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中,安置板12采用伸缩杆3支撑,其高度可以调节并被锁定,在将引流袋28、引流管27及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进行组合后,调节安置板12的高度使引流管27位于安置板12与引流袋28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由此可减小引流管27下端对引流袋28所产生的作用力,降低了对实时引流速度与单次实时引流量的数据精确性带来的影响。

参看图9、10所示,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在负压引流模式下,控制器10可根据实时引流速度调节轧辊19的公转速度,实现定速引流;但存在的问题是,在负压引流模式下,引流管27将逐次的间断性进行流体输出,即积液是呈脉冲式进行引流的,引流袋28内的积液重量是呈阶梯变化的,因此控制器10在通过称重信号计算实时引流速度时,所基于的单位时间不宜过短,至少应大于轧辊19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同时,也可通过一段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来计算平均引流速度作为实时引流速度,如控制器10通过采用上述方法计算获得实时引流速度,对于引流效果并不具有显著影响。

参看图6、7、9所示,在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中,控制器10可通过调控动力装置17的工作状态而调节轧辊19的公转状态并使轧辊19每次停止公转时均复位至初始位置,对于上述技术要求,动力装置17可由伺服电机与减速装置构成,就现有机电控制技术而言,采用控制器10对伺服电机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控,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是并无难度的。

参看图1、2、5所示,在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中,安置板12的上下位置可调节并可锁定,一方面,使得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安置板12与引流袋28之间的间距可调节,所实现的效果在前面已经阐明,而另一方面,使得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在携带或闲置时,安置板12及由其支撑的部件可向下移动,缩小整个装置的体积,而为了使该技术效果更为突出,如图11所示,可在悬撑梁6中部设有一段向后侧凹陷的弓形部30,立杆4上端与弓形部30固定连接,伸缩杆3的上端连接有一拐臂29,拐臂29的另一端与安置板12后侧顶部固定连接,当伸缩杆3处于最短状态时,安置板12位于弓形部30的内侧空间中,由此一来,当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在未使用状态时,安置板12可最大限度的向下移动,使临床医用引流装置的体积进一步缩小;

而与此同时,由于悬撑梁6中弓形部30的存在,当引流管27与引流袋28连接后,悬撑梁6不对引流管27尾段部分的上下延伸构成障碍,引流管27的尾段部分可更加趋于自然伸展的状态与引流袋28连接,减小对引流袋28所产生的作用力,另外也使得引流管27下端与引流袋28的连接、分离操作更加方便顺手。

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采用智能化设计,在临床引流操作中,可根据预设的引流参数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等功能,达到智能自动引流控制的目的,减少了人力负担,提高了引流操作的安全性、稳定性及精准性;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与现有常规的引流袋28、引流管27配合使用,而无需对引流袋28、引流管27的现有结构进行改变,使得其更加容易推广使用;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具有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两种工作模式,可满足胸腔积液引流、腹腔积液引流等不同引流操作需求,适用性更强,应用范围更广,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公开的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中,如图8所示,驱动装置15可基于控制器10的控制来驱使活动夹块14移动位置,调节活动夹块14对引流管27的挤压状态,就该技术特征而言,驱动装置15采用现有技术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但为了使驱动装置15的结构更加简单紧凑以及其对活动夹块14的位置调节更加精准,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工作稳定的驱动装置15,其具体实施结构如下:

参看图12所示,所述的驱动装置15包括一固定在安置板12上的电机33,电机33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有一丝杠32,活动夹块14上开设有一螺孔31,活动夹块14经螺孔31与丝杠32配合而构成一丝杠机构,电机33驱动丝杠32旋转可驱使活动夹块14沿导轨26移动位置,电机33的启停状态及输出轴转向由控制器10进行控制;

由此一来,电机33的启停状态及输出轴转向基于控制器10控制,从而可对活动夹块14产生不同的驱动作用,最终实现调节活动夹块14位置的技术目的;在本实施例中,电机33经丝杠机构来驱动活动夹块14产生位移,而活动夹块14作为丝杠机构的一部分,大大的简化了驱动装置15的结构,且保证了驱动装置15的工作稳定性;同时,就目前技术而言,采用控制器10对电机33的启停状态及输出轴转向进行控制的技术是非常成熟,且应用广泛的。

实施例3

参看图8、10所示,实施例1公开的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中,每次引流暂停、结束或整个引流操作完成后,引流管27都是被流速调节机构中的活动夹块14与固定夹块13挤压而呈阻断状态的,此时如果想将引流管27从安置槽21中整体分离出来,则需要借助开关键8来调节活动夹块14的位置,使流速调节机构解除对引流管27的挤压作用,但如果开关键8、控制器10、电源及驱动装置15中任一元件出现故障时,活动夹块14并不能按预期方式进行移动,使得引流管27无法顺利的从安置槽21中分离下来;

考虑到上述缺陷给临床操作带来一定的不便,故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公开的流速调节机构结构基础之上,还具有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实施结构如下:

参看图13、14所示,所述的固定夹块13经一开设在安置板12上的滑槽36限定而具有一个活动行程,安置板12上设有驱使固定夹块13复位至行程始端的v形弹片35;如图13所示,当固定夹块13位于行程始端时,其所处的位置及v形弹片35为其提供的推力,可满足其与活动夹块14配合具备调节引流管27内流体流速的功能;如图14所示,当固定夹块13位于行程末端时,其将远离安置槽21而无法与活动夹块14配合来对引流管27实施挤压;所述的固定夹块13与安置板12的外侧壁各设有一个向外凸出的扳柄34;

由此一来,如图14所示,在每次欲将引流管27从安置槽21中分离或卡入时,只需手动驱使两扳柄34靠拢,即可使固定夹块13移动而远离活动夹块14,使流速流速调节机构解除对引流管27的挤压,此后即可将引流管27与安置槽21进行对应的操作,操作方便快捷。

实施例4

参看图9所示,在实施例1公开的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中,轧辊19在公转过程中,每次通过弧形间隙7时,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弧形间隙7内的引流管27进行公转,使引流管27中的积液被迫向后移动,在此过程中轧辊19对引流管27所施加的压力应该适当,一方面应尽量将引流管27向弧形侧壁24侧挤压,由此提高积液输出效率,而另一方则需防止轧辊19对引流管27造成过大的压力,避免引流管27破损,为确保上述两方面效果达到均衡,本实施例对于轧辊19与公转轮20的配合方式具有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实施结构为:

如图15所示,所述的轧辊19经转轴固定于辊叉37中,公转轮20的侧壁向里开有一截面呈方形的径向孔40,径向孔40中限定有一呈方柱状而与其滑动配合的张紧销38,径向孔40底部设有对张紧销38提供推力的张紧弹簧39,张紧销38的外端与辊叉37顶部固定连接;当轧辊19与弧形侧壁24对引流管27实施挤压时,张紧弹簧39处于压缩且未完全压缩状态;

由此一来,轧辊19可沿公转轮20径向进行一定的浮动,具有了张紧功能,其在经过弧形间隙7时,既可最大限度的提高积液输出效率,又可避免引流管27受轧辊19施压过大而损坏。

实施例5

参看图5、6所示,在实施例1公开的临床医用引流装置中,控制器10可获取称重传感器23连续实时反馈的称重信号,在前述阐述中提到可通过增设无线传输模块来实现前述的数据传输要求,这一实施方式显然会增加本临床引流智能控制装置的整体制造成本,且也降低了临床引流智能控制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可见在称重传感器23与控制器10之间设置用于传输数据的线路是保证稳定性与经济性的较佳选择,与此同时,称重传感器23与电源组件16之间也需要设置导线来用于传输工作电流;但存在的问题是,控制器10、电源组件16位于安置板12上,两者与称重传感器23上下分布,加之控制器10和电源组件16可随安置板12进行高度调节,这些因素导致如若线路按常规方式进行安设,线路势必暴露在外,一方面使得临床引流智能控制装置整体结构不够简洁,另一方面使得暴露在外的线路因缺少必要防护而很容易受到外力破坏;为此,本实施例对控制器10、电源组件16与称重传感器23之间的配合关系具有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实施结构为:

如图16所示,所述的基座1、伸缩杆3及安置板12中开设有一连续延伸的穿线腔41,一线缆42经穿线腔41由基座1延伸至安置板12中,线缆42内设有将称重传感器23与控制器10连接而用于传输称重信号的信号线、将称重传感器23与电源组件16连接而用于电流传输的电源线;线缆42位于伸缩杆3内的部分具有一个呈螺旋弹簧状的伸缩段43,伸缩段43可随伸缩杆3一同进行伸缩;

由此一来,由于线缆42在基座1、伸缩杆3及安置板12内部进行延伸,从而不会暴露在外,同时也具备了较好的防护效果,而提高了工作稳定性及寿命。

实施例6

参看图5所示,前述的临床医用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一般需将其放置在低于患者的地面或平台上,但具体安设的高度由患者的位置和引流管路的布局直接决定,在前述实施例所公开的临床引流辅助用智能控制装置中,基座11的高度并不可调节,需借助其他高度适当的支撑物来为本临床引流辅助用智能控制装置提供平稳的支撑,首先来讲,高度适当的支撑物在病房内通常是不具备的,找寻比较麻烦,其次来讲,能够为本临床引流辅助用智能控制装置提供稳定支撑的支撑物,体积势必较大,占用了原本就紧张的病房空间;

通常而言,输液架是病房中必备的医用装置,其结构相对简单,占用空间较小,如在临床引流操作中,可根据需要利用输液架为本临床引流辅助用智能控制装置提供支撑,势必可解决前述问题,基于此技术目的,本实施例对实施例1所公开的临床引流辅助用智能控制装置具有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实施结构为:

参看图17、18、19所示,所述的临床医用引流装置还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卡固件45,卡固件45上设有位于同一侧的第一卡口49与第二卡口50,而使卡固件45整体呈e型状;伸缩杆3上设有两个上下分布的卡持部47,第一卡口49用于卡在卡持部47外而使卡固件45与伸缩杆3在竖直方向保持相对固定,第二卡口50用于卡持在输液杆51外而使卡固件45与输液杆51在竖直方向保持相对固定;由此伸缩杆3与输液杆51可借助两卡固件45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固定且保持平行;基座1由可进行拆组的主支撑座102与组合块101构成,主支撑座102与组合块101之间设有将两者组合状态进行锁定的锁定机构48,称重台2、称重传感器23及伸缩杆3与组合块101配合连接,主支撑座102上设有下凹形成而用于收纳两卡固件45的收纳槽44;

由此一来,在临床引流操作中,如将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放置在地面上,其高度无法满足引流操作所需时,如图19所示,可将主支撑座102分离下来,而后将其余的功能部分借助两卡固件45固定在输液架的输液杆51一侧,安置高度可根据临床需要方便的进行调整;由于主支撑座102的分离后,剩余部件的自重本身较小,输液杆51能够为临床引流辅助用智能控制装置提供稳定的支撑;

进一步而言,参看图19、20所示,为了提高卡固件45与伸缩杆3组合后的稳定性,所述卡固件45的第一卡口49与伸缩杆3的卡持部47分别设有吸附磁片46,当第一卡口49与卡持部47组合后两吸附磁片46吸附连接在一起;同时,为了提高卡固件45的第二卡口50与输液杆51组合后的稳定性,所述的第二卡口50的侧壁上均布有若干导向槽53,若干浮动卡块54一一经导向槽53限定而具有一浮动行程,浮动卡块54位于其浮动行程的始端时,其外端延伸至第二卡口50内,浮动卡块54位于其浮动行程的终端时,其外端回缩至导向槽53中而不位于第二卡口50内;所述的浮动卡块54与对应的导向槽53之间分别设有推顶磁片52,两推顶磁片52依靠斥力可驱使浮动卡块54复位至浮动行程的始端;浮动卡块54的外端呈弧形面而用于卡持输液杆51,且弧形面上固定有用于提升摩擦阻力的胶垫55;

由此一来,第一卡口49与卡持部47借助吸附磁片46可连接更加稳固,同时吸附磁片46也起到了一定的定位作用,使第一卡口49与卡持部47的组合更加到位;第二卡口50与输液杆51组合后,第二卡口50内的浮动卡块54可对输液杆51进行抓持,提高第二卡口50与输液杆51的组合稳定性;同时,由于浮动卡块54具有一定的浮动行程,使得第二卡口50可卡持在直径不同的输液杆51上,提高了卡固件45的兼容性,使本临床医用引流装置的使用方式更加灵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