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16062发布日期:2021-01-24 05:39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中药组合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


背景技术:

[0002]
烧烫伤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按其严重程度,可分为1度、浅2度、深2度、3度等,是医学界外科常见病,不分季节、年龄、男女老少、城市、农村,病情时有发生,轻者病人痛苦,耽误生产劳动,影响工作学习,重者处理不当,终生致残,影响美观,更有甚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危急生命。给患者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
[0003]
但现在的一些治疗烧烫伤的药物,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足,比如有的烫伤药的起效时间长,无法及时对对伤处起到止痛的作用,达不到患者的需要,或者有些药物含有作用较强的药物,患者可能会其过敏,反而增加患者的痛苦,或者有些药物的费用较高,因而增加了治疗成本与病患的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因此,基于以上背景,本发明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提供一种治疗烧烫伤效果好,见效快,成本低的外用药,其不仅能够针对各类的烧烫伤进行治疗,还可用于治疗褥疮(压疮)及其他难愈合溃疡创面。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0006]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其由以下原料组成:
[0007]
大黄、地榆、黄柏、黄芩、蚤休、冰片、芝麻油、蜂蜡。
[0008]
进一步地,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大黄50~70份、地榆50~60份、黄柏50~60份、黄芩50~70份、蚤休50~60份、冰片50~70份、芝麻油500~800份、蜂蜡50~60份。
[0009]
本发明根据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药物,还提供一种加工简单,成本低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为:按量称取各原料后,将除了芝麻油、蜂蜡外的其他的药物晒干后,然后将其加入至芝麻油中进行熬煮,并加入蜂蜡将其调和成膏状即可制得。
[0010]
本方剂中:
[0011]
大黄:其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等功效。
[0012]
地榆:其味苦、酸、涩性微寒,入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等功效。
[0013]
黄柏:其味苦性寒,入肾、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等功效。
[0014]
黄芩:其味苦性寒,入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0015]
蚤休:其味苦性寒,入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平喘止咳、熄风定惊等功效。
[0016]
冰片:其味辛、苦性寒,入心、脾、肺经,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等功效。
[0017]
蜂蜡:其味甘、淡性平,入脾、胃、大肠经,具有解毒、生肌、止痢、止血、定痛等功效。
[001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19]
本发明的各种原料均采用了价格低廉、药源广泛的中药,无毒无刺激,毒副作用小,过敏者少,且制备工艺简单,其成本低;且本发明的各种原料药合理配伍,各味药协同作用,能够起到抗菌、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等功效,达到标本兼治,针对各类烧烫伤的治疗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治愈率高、施药方便等优势,且其还可以用于治疗褥疮(压疮)及其他难愈合溃疡创面,应用范围广泛。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病例1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创伤面的愈合过程照片;
[0021]
图2为病例2的患者创伤面治愈前后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3]
实施例1: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大黄50~70份、地榆50~60份、黄柏50~60份、黄芩50~70份、蚤休50~60份、冰片50~70份、芝麻油500~800份、蜂蜡50~60份。
[0024]
其制备方法为:按量称取各原料后,将除了芝麻油、蜂蜡外的其他的药物晒干后,然后将其加入至芝麻油中进行熬煮,并加入蜂蜡将其调和成膏状即可制得外用膏药。
[0025]
其储存方法为:将其进行密封,放置于阴凉干燥处进行保存备用。
[0026]
其使用方法为:将上述制备的膏状的外用药直接涂抹在创伤面上,然后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即可。
[0027]
对本发明的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进行毒性检测和刺激性检测试验,动物给药后未见任何中毒症状,刺激性试验也未发现动物有任何异常变化。
[0028]
典型病例:
[0029]
病例1:刘某,男,27岁,其由于煤气泄漏引起的火焰烧伤右大腿及右小腿。其就诊时。神志清醒,神情痛苦,无发热,其烧伤创面基底鲜红,疼痛明显,烧伤创伤面积达9%,诊断为2度烧伤。
[0030]
治疗过程:对创面进行消毒,然后涂抹上本发明的外用膏药,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涂抹外用膏药10分钟后,疼痛感明显减轻,20分钟后,疼痛感消失。然后患者进行卧床休息,休息时,医嘱患者太高患肢。在就诊次日换药时,其创面渗出明显,创面周围无红肿,清创换药,继续无菌纱布包扎;就诊后的第三日,渗出明显减少,纱布干燥,患者精神好,饮食正常,大小便无异常。第五日换药时,创面发痒无渗出,触之无疼痛,部分创面开始上皮化。第七日换药,患者泡皮自行脱落,绝大部分创伤面已上皮化,无疼痛,无分泌物,干净创面。第九日换药,创面完全上皮化,愈合创面色淡,质地软,创面完全上皮化;第十一日,创伤面完全治愈,愈合无瘢痕。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创伤面的愈合过程照片见图1。
[0031]
病例3:张某,男,7岁,其被开水烫伤前躯及左大腿。其就诊时,神情痛苦,并苦恼严重,无发热,其创伤面大部分泡皮脱落,基底鲜红,疼痛明显,少部分创面基底红白相间,质地韧,疼痛不明显,总面积10%,初步诊断2度伤。
[0032]
治疗过程:对创面进行消毒,然后涂抹上本发明的外用膏药,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涂药15分钟后,疼痛减轻,无哭闹;25分钟后疼痛消失,然后患者进行卧床休息,休息时,
医嘱患者饮食清淡;在就诊次日换药时,创面周围无红肿,渗出明显,创面湿润,继续清创、换药、包扎;就诊后的第三日,换药时创伤面渗出减少,患者精神好,饮食及大小便正常,无发热;就诊后第七日,部分创伤面开始上皮化,无渗出,触之无明显疼痛,创面干燥,明显好转;就诊后的第十二日,大部分创面完全上皮化,愈合创面色淡,质地软,愈合无瘢痕。少部分深度发白创面熟肉分解,有分泌物,触之有痛感,创面明显好转,无发热,饮食正常;就诊后的第十七日,发白创伤面熟肉完全分解,创面发红,触痛明显,开始上皮化,无分泌物;就诊后的第二十四日,深度创面完全上皮化,愈合创面颜色深,质地硬;继续涂药治疗,直至痊愈无疤痕。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创伤面的愈合前后的照片见图2。
[0033]
病例3:赵某,女,52岁,其因排气管烫伤左小腿15天后来就诊,其就诊前已采用其他的烫伤药进行治疗,但无好转;其就诊时,创伤面周围红肿,触之疼痛,创面痂皮发黑,坚硬,痂下发白,有脓液,感染创面,有发热。
[0034]
治疗过程:对创面进行消毒,然后涂抹上本发明的外用膏药,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就诊次日,红肿减轻,脓液减少,创面好转,渗出少;就诊第三日,创面红肿开始消退,无脓液,无发热,无明显感染;就诊第五日,痂皮脱落,创面发红,无红肿,纱布干燥,创面干净;就诊第七日,部分创面开始上皮化,愈合创面皮肤韧,触之疼痛不明显;就诊第十日,创面完全上皮化,愈合创面颜色深,质地硬,伤口愈合。
[0035]
病例4:刘某,男,40岁,其因电弧烧伤面部及右手来就诊。其就诊时,神志清醒,无发热,其右手创伤面大部分出现泡皮脱落,创面鲜红,疼痛明显,而头面部创伤面无水泡,手部经诊断,其创伤面达总面积达到7%,为2度烧伤。
[0036]
治疗过程:对创面进行消毒,然后涂抹上本发明的外用膏药,用无菌纱布对右手进行包扎。涂药20分钟后,疼痛感消失,然后患者进行卧床休息,休息时,医嘱患者抬高右手;就诊次日,面部轻微肿胀,右手组织液渗出明显,创面周围不红肿,清洁创面;就诊第三日,面部红肿消退,右手渗出明显减少,创面无感染迹象,无发热;就诊第六日,面部蜕皮,创面已上皮化,而右手渗出液消失,纱布干燥,创面开始上皮化;就诊第十日,面部创伤面痊愈,其创面色淡,无疤痕,而右手创伤面完全上皮化;就诊第十五日,右手创伤面痊愈,愈合后的创伤面色稍深,质地软,无疤痕。
[0037]
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