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揿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28733发布日期:2021-01-26 18:53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揿针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中医针灸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揿针。


背景技术:

[0002]
揿针是一种形似图钉状的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中医辅助治疗法,在穴位上埋针,起到穴位按摩的作用,减轻疼痛,促进器官血液循环系统,根据病理需要,埋针于什么穴位就作用于相应的器官。
[0003]
现有揿针虽然在提高疗效和方便使用上做了很多改进,但是依然存在于形态和治疗功能单一,疗效有待提高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发明针对以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药灸针灸以及热敷理疗的多功能揿针。
[0005]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功能揿针,包括针体和承载体,所述承载体包括粘胶片和固定片,所述针体的针尖部穿过粘胶片,所述针体的尾端被固定片粘结固定于粘胶片的不粘面;所述粘胶片和固定片之间填充药物层。
[0006]
所述固定片的边缘与所述粘胶片的不粘面固定连接,使所述粘胶片和固定片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药物层填充在所述间隙内。
[0007]
所述固定片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层发热层。
[0008]
所述发热层可以是通过粘合粘结固定于所述固定片的上表面上。所述发热层的厚度为0.3-3mm,这样可以保证具有良好发热感的热敷效果的同时,保证所述粘胶片具有可靠的皮肤粘接力,避免因为自身重力脱落。
[0009]
所述粘胶片的粘面上设置具有粘性的药膏层。
[0010]
所述药膏层厚度在0.05-0.3mm之间。
[0011]
为了避免药膏以及粘胶片在使用过程因为时间过长导致皮肤无法呼吸引起毛囊堵塞等,设置有至少一个透气孔。
[0012]
所述透气孔可以设置有三个,围绕于所述针尖部的周围。
[0013]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以揿针、药膏、药粉以及加热体的多功能结合,达到一揿超效的治疗效果,可以降低医疗成本;整体结构透气,避免皮肤毛孔堵塞症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揿针旁设有药膏,可以达到膏药的资料功效,满足不同症状的保健和治疗需求;膏药与短针搭配起到使药膏的药性更快的发挥药效的作用;中药分别是泻方和补方两种药方,分别与银针和金针匹配使用,可以针对不同症状和体质灵活选用,并可以做到辩证使用;设置的加热层,使得针灸时热度温和适中,通过透皮吸收渗透到经络,有很好的温肌散寒、祛风祛湿、行气活血、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缓解疼痛等的疗效。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剖视结构示意图1;
[0018]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剖视结构示意图2;
[0019]
图6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0020]
图7为本发明的针体结构示意图。
[0021]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针体;2、粘胶片;3、固定片;4、发热层;5、药物层;6、药膏层;7、透气孔;11针尖部;12尾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0023]
实施例1
[0024]
一种多功能揿针,如图1所示,其包括针体1和承载体,所述承载体包括粘胶片2和固定片3,所述针体1的针尖部穿过粘胶片2,所述针体1的尾端被固定片3粘结固定于粘胶片2的不粘面。在所述固定片3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层发热层4,所述发热层4可以是通过粘合粘结固定于所述固定片3的上表面上。优选的,所述发热层4的厚度为0.5-2.5mm,这样可以保证具有良好发热感的热敷效果的同时,保证所述粘胶片2具有可靠的皮肤粘接力,避免因为自身重力脱落。优选的,所述发热层4可以是红外辐射材料层,厚度为0.8mm,其可以自发热,且发热感受良好,对穴位热敷的理疗效果优良,可以有效提高理疗效果。其中,所述粘胶片2可以是医用胶布或者无纺胶布,质轻价廉,使用方便。所述固定片3也可以是医用胶布或者无纺胶布,其具有与粘胶片2相同的尺寸。
[0025]
如图7所示,所述针体1包括针尖部11和连接与所述针尖部11一端的尾端12。所述尾端12为盘旋环状体,针尖部11为环状体向中心部延伸后弯折90度形成针尖部11,此结构使针尖部11具有比较大面积支撑,在使用时避免发生滞针、弯针等现象,且加工简单,效率也非常高。优选的,所述针尖部11长度在0.2mm~3mm,用于进入到浅层皮肤或者深入皮肤深层。一般的,针尖部进入皮肤后可能无痛觉或者刺感极轻,犹如蚂蚁叮咬,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患者接受度很高,尤其适合对疼痛敏感的患者以及女性患者。
[0026]
实施例2
[0027]
一种多功能揿针,如图2所示,基于上述针体1和承载体构造的基础上,在所述粘胶片2和固定片3之间填充药物层5。所述固定片3的边缘与所述粘胶片2的不粘面固定连接,使所述粘胶片2和固定片3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药物层5填充在所述间隙内。为了使所述药物层5在间隙内能够固定,在所述药物层5填充完成后,经过高压压制,使针体1具有固定的相对位置。在进行针灸的同时,辅以相应的药物通过穴位进入皮肤表层吸收,达到相应的药灸治疗目的。所述药物层5厚度为0.2-2.5mm,这样可以保证在针灸期间具有药效的同时,保证所述粘胶片2具有可靠的皮肤粘接力,避免因为自身重力脱落。优选的,所述药物层5的厚度为0.5mm。
[0028]
所述药物层5可以分为补方药物和泻方药物。所述补方药物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
组分制成:山茱萸5-10、熟地5-10、山药5-10、黄芪5-10、党参5-10、制附子5-10。所述补方药物的制备方法是将上述各组分分别进行研磨粉碎,粉碎到颗粒粒径过80-150目筛;然后将各组分混合均匀。优选的,粉碎到颗粒粒径过100目筛。泻方药物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组分制成:茯苓5-10、丹皮5-10、泽泻5-10、半夏5-10、三七2.5-5、冰片2.5-5。所述泻方药物的制备方法是将上述各组分分别进行研磨粉碎,粉碎到颗粒粒径过80-150目筛;然后将各组分混合均匀。优选的,粉碎到颗粒粒径过100目筛。上述粒径中药可以充分发挥各组分药效,深入皮肤吸收,具有优良的资料效果。
[0029]
实施例3
[0030]
一种多功能揿针,如图3所示,基于实施例2所述基础上,在所述粘胶片2的粘面上设置具有粘性的药膏层6。在使用时,药膏层6直接与皮肤接触,药物可以直接通过皮肤接触吸收,可以结合针灸以及药物协同作用,提高疗效。优选的,所述药膏层6在针尖部11周围,针灸的同时可以将针将药膏带入体内,易吸收。优选的,所述药膏层6厚度在0.05-0.3mm。更优选的,优选的,所述药膏层6厚度在0.15mm。所述药膏层6可以分为泻方膏药和补方膏药。所述补方膏药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组分制成:山茱萸5-10、熟地5-10、山药5-10、黄芪5-10、党参5-10、制附子5-10。所述补方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的步骤是:(1)熬制和浓缩:取麻油置于锅中,再将称量好的山茱萸、熟地、山药、黄芪、党参、制附子6味原料药投入锅中,加热至70-100℃并不断搅拌6-10小时,过滤药渣,继续恒温再熬制至滴水成珠得到油膏;(2)制药:油膏倒入温度为10-30℃冷水中,浸泡去火毒2-3天,然后取出晾干得到药膏;将药膏40-55℃热熔,然后均匀摊在粘胶片2的粘面药膏层6部位,最终得到制得药膏层6。其中,麻油与原料药的质量比为1-5∶1。优选的,在锅中以麻油没过原料药为最佳。优选的,所述补方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的步骤是:(1)熬制和浓缩:取麻油置于锅中,再将称量好的山茱萸、熟地、山药、黄芪、党参、制附子6味原料药投入锅中,加热至80-90℃并不断搅拌7-8小时,过滤药渣,继续恒温再熬制至滴水成珠得到油膏;(2)制药:油膏倒入温度为15-25℃冷水中,浸泡去火毒3天,然后取出晾干得到药膏;将药膏45-50℃热熔,然后均匀摊在粘胶片2的粘面药膏层6部位,最终得到制得药膏层6。
[0031]
泻方膏药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组分制成:茯苓5-10、丹皮5-10、泽泻5-10、半夏5-10、三七2.5-5、冰片2.5-5。所述补方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的步骤是:(1)熬制和浓缩:取麻油置于锅中,再将称量好的茯苓、丹皮、泽泻、半夏以及三七5味原料药投入锅中,加热至70-100℃并不断搅拌6-10小时,过滤药渣;在滤液中加入冰片粉末,继续恒温再熬制至滴水成珠得到油膏;(2)制药:油膏倒入温度为10-30℃冷水中,浸泡去火毒2-3天,然后取出晾干得到药膏;将药膏40-55℃热熔,然后均匀摊在粘胶片2的粘面药膏层6部位,最终得到制得药膏层6。其中,麻油与原料药的质量比为1-5∶1。优选的,在锅中以麻油没过原料药为最佳。优选的,所述补方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的步骤是:(1)熬制和浓缩:取麻油置于锅中,再将称量好的茯苓、丹皮、泽泻、半夏以及三七5味原料药投入锅中,加热至80-90℃并不断搅拌7-9小时,过滤药渣;在滤液中加入冰片粉末,继续恒温再熬制至滴水成珠得到油膏;(2)制药:油膏倒入温度为15-25℃冷水中,浸泡去火毒2-3天,然后取出晾干得到药膏;将药膏45-50℃热熔,然后均匀摊在粘胶片2的粘面药膏层6部位,最终得到制得药膏层6。以上药膏制备方法可以充分的保留药物渗透治疗的有效成分,且没有对人体和皮肤损害的成分,疗效可靠且安全。
[0032]
实施例4
[0033]
一种多功能揿针,如图4和图5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3基础上,在所述固定片3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层发热层4,所述发热层4可以是通过粘结固定于所述固定片3的上表面上。具体结构如实施例1所述。在所述发热层4作用下,所述药物层5以及药膏层6的药物分子运动更加激烈,可以有效的渗入穴位皮肤进入人的肌体,有效的提高药效,达到针灸,药灸治疗的协同效果。
[0034]
如图6所示,为了避免药膏以及粘胶片2在使用过程因为时间过长导致皮肤无法呼吸引起毛囊堵塞等缺陷,设置有至少一个透气孔7,所述透气孔7可以设置有三个,围绕于所述针尖部11的周围。设置的透气孔7可以避免毛囊堵塞导致的皮肤损伤以及红点等症状。
[0035]
优选的,所述针体1可以是金针或者银针。所述金针为表面镀纯金,用于配合补方,银针用于配合泻方剂。也就是补方药物和/或补方膏药只配合金针使用;也就是泻方药物和/或泻方膏药只配合银针使用。使用时,根据《黄帝内经
·
灵枢
·
经脉》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就是说人体阴阳偏盛则用泻法,去掉多余的,阴阳偏少则补不足,病邪为热邪则不留针,寒邪则留针,痿证水肿等气不足用灸法。
[0036]
其中补方药物由山茱萸、熟地黄、山药、黄芪、党参以及制附子6种大补之药组成;其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形成

三补

。为了强化补效,并补强黄芪、党参以及制附子三味大补之药,与以上三补协同生效,提高补之功效。对各种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具有良好治疗和改善功效。
[0037]
其中泻方药物由茯苓、丹皮、泽泻、半夏、三七以及冰片6种大泻之药组成;其中重用泽泻利湿泄浊,为君药。牡丹皮清泄相火;茯苓淡渗脾湿,共为臣药。三药相配,形成

三泻

。为了强化泻效,并辅以半夏、三七以及冰片三味大泻之药,与以上三泻协同生效,提高泻之功效。对各种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淋沥涩痛,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等阳虚之证具有良
[0038]
本发明一种多功能揿针,是一次性使用,避免了重复使用的多种不足,充分考虑到无菌操作的需要,从揭开密封盖到针体埋入,操作中的每一步骤都能避免手指接触针体,针体与承载体结构牢固,留针过程中患者活动不受任何影响,具有使用安全,操作简便的特点。另外也充分考虑到产品的携带方便,使用简单,普及运用的需求,将针和药完美的结合。
[0039]
毒理学试验
[0040]
一、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ld50)
[0041]
1、材料:
[0042]
1.1、实验材料:
[0043]
将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粉末,掺杂到食物中。
[0044]
1.2、动物:
[0045]
nih种健康小鼠,体重20-28g,雌雄各半。
[0046]
2、方法与结果:
[0047]
2.1、试验方法:
[0048]
nih种小白鼠40只,体重20-28g,雌、雄各半,采用horn`s法,随机将小鼠分为4个剂量组,以0.5ml/10g.b.w的灌胃量24小时内空腹灌胃两次,两次间隔4小时,观察一周,结果见下表。
[0049][0050]
2.2、结果:
[0051]
受试小鼠经口服不同剂量(ld50>20.4g/kg.b.w)本发明所述药灸中药,均未观察到小鼠有中毒反应,其它实施例实验效果也如上所述;表明本发明药灸中药为无毒物质。
[0052]
临床资料
[0053]
1.1一般资料。
[0054]
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分别来源于广州云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门诊。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药灸组(治疗组)与揿针(对照组)各20例。药灸组中根据实际症状区分为阴虚和阳虚症状,阴虚用金针,阳虚用银针,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0055]
1.2纳入标准。
[0056]
(1)符合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诊断标准;(2)年龄≥18岁,≤35岁;(3)月经周期规律(28
±
7)d;(4)签署知情同意书;(5)vas评分≥3分;(6)cmss总分>10分。
[0057]
1.3排除标准。
[0058]
(1)西医诊断属继发性痛经,经检查证实由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卵巢病变等所致继发性痛经者;(2)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不适宜于艾灸的其他疾病患者;(3)哺乳期妇女及妊娠或近期准备妊娠的妇女;(4)过敏体质者,或已知对本药成分过敏者;(5)治疗前1个月内服用止痛药、镇静药及激素类药物;(6)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0059]
2、治疗方法。
[0060]
(1)取穴: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及下腹部。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90)进行穴位定位。
[0061]
(2)施灸时机及疗程的规定:于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施灸,每个月经周期连续施灸7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
[0062]
(3)操作方法:药灸组根据辩证选择本发明金针或者银针施灸,每穴每次施灸20分钟,1次/天,共7次。对照组普通揿针施灸。
[0063]
3治疗效果。
[0064]
3.1观测指标。
[0065]
3.1.1腹部疼痛vas评分。
[0066]
采用国际常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痛经腹痛的疼痛程度,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vas积分的变化。
[0067]
3.1.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0068]
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中医证侯积分的变化。
[0069]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尼莫地平法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0070]
(1)痊愈:经期下腹部疼痛消失,n≥95%。
[0071]
(2)显效:经期下腹部疼痛明显减轻,70%≤n<95%。
[0072]
(3)有效:经期下腹部疼痛减轻,30%≤n<70%。
[0073]
(4)无效:经期下腹部疼痛无明显改善,n<30%。
[0074]
疗效指数(n)=(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中医证候积分)/疗前中医证候积分
×
100%。
[0075]
3.1.3不良反应观测。
[0076]
与治疗药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要详细记录。
[0077]
3.2统计学方法。
[0078]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检测结果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差异的显著性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志。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0079]
4治疗结果。
[0080]
4.1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见表1。
[0081]
表1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前后比较。
[0082][0083]
表1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vas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很多,证明缓解疼痛效果更加明显。
[0084]
4.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0085]
治疗组20例中,痊愈3例,显效13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20例中,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ridit分析显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0086]
表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0087]
组别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134195对照组178480
[0088]
通过以上试验说明本发明外用多功能揿针在治疗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衡及子宫局部微循环障碍所导致的原发性痛经方面有显著疗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揿针治疗对照组。结论:本发明的外用多功能揿针在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中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在观察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另外,临床证明,本发明在其他症状上也具有良好疗效。
[0089]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