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9868发布日期:2020-10-09 18:23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心肺复苏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心肺复苏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专业医疗机构以外(家中或公共场合)经常会遇到有人心搏骤停,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现有心肺复苏术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对于非医疗人员也或多或少的掌握了一定的心肺复苏操作,但在非医疗人员遇到心搏骤停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时,往往只会进行基本的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其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操作细节并不完全了解,例如在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前需要将患者气道打开,即开放气道;该步骤一旦非医疗人员操作错误,则整个口对口人工呼吸的过程均是无意义的,并且同时进行开放气道操作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对于非医疗人员而言是很难掌握的,因此在遇到有人出现心搏骤停的紧急情况时,如果现场没有专业的医疗人员,还是很难实现对其进行快速的心肺复苏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的心肺复苏辅助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心肺复苏辅助装置,包括支撑部,纵向支固于人体平躺时的颈部左、右两侧;承托部,固定于该支撑部上,并自人体平躺时的颈部上方跨过,该承托部的前侧面中部内凹形成弧面结构,用于承托人体平躺时的下颌。

所述支撑部为结构相同的一对纵向伸缩杆,所述承托部为横置于人体平躺时颈部上方的弧形伸缩板,该弧形伸缩板的内弧面朝前,其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纵向伸缩杆的上端相固连;所述纵向伸缩杆由下部的外套管和穿设于所述外套管内上、下运动的内支杆构成,在两所述外套管上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开设有若干卡孔,在两所述内支杆的靠近下端处设置有与所述卡孔相适配的弹性凸起;在所述弧形伸缩板外套装有柔性垫。

在两所述外套管之间设置有延伸至平躺人体身下的水平压固板,该水平压固板与其中一外套管外壁下端套装的转动环相固连,由该转动环带动水平转动;当然也可替换为在两所述外套管的下端设置有配重块。

所述支撑部为对称设置的一对纵向支撑气囊,所述承托部为水平固连于两纵向支撑气囊上端的下颌承托气囊,该下颌承托气囊的前侧面为中部向内凹陷的弧面结构,与人体平躺时的下颌相贴合;该下颌承托气囊与两纵向支撑气囊相连通,并在下颌承托气囊的顶面上设置有带密封盖的进气口;两所述纵向支撑气囊的相对内侧面以及下颌承托气囊的底面均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与人体平躺时的颈部适配贴合的弧面结构。

在两所述纵向支撑气囊之间设置有压固气囊,该压固气囊的上表面中部向下凹陷,形成与人体平躺时的颈部适配贴合的弧面结构;所述压固气囊的一端与一侧的纵向支撑气囊固连并连通,其另一端通过魔术粘与另一侧的纵向支撑气囊相粘接。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操作简便。通过支撑部来支固承托部,使承托部横跨于人体平躺时的颈部上方,并通过承托部的前侧面来顶托人体平躺时的下颌,使下颌向上倾斜,从而轻松实现口对口人工呼吸时的开放气道操作,使非医疗人员也能轻松完成心肺复苏抢救,避免操作错误,非常适用于专业医疗机构以外的家中或公共场合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心肺复苏辅助装置,包括支撑部,纵向支固于人体平躺时的颈部左、右两侧;承托部,固定于该支撑部上,并自人体平躺时的颈部上方跨过,该承托部的前侧面中部内凹形成弧面结构,用于承托人体平躺时的下颌。

具体的,该支撑部为结构相同的一对纵向伸缩杆,该纵向伸缩杆由下部的外套管1和穿设于外套管1内上、下运动的内支杆2构成;该承托部为横置于人体平躺时颈部上方的弧形伸缩板3,弧形伸缩板3的内弧面朝前,在人体平躺时承托其下颌,弧形伸缩板3的两端分别与两纵向伸缩杆的内支杆2上端相固连;为增强顶托下颌时的舒适度,在弧形伸缩板3外套装有柔性垫4。另外,在两外套管1上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开设有若干卡孔5,在两内支杆2的靠近下端处设置有与卡孔5相适配的弹性凸起6,方便轻松调整弧形伸缩板3的高度,以适配不同人群。

为使纵向伸缩杆能够稳定的支固于人体平躺时的颈部左、右两侧,在两外套管1之间设置有延伸至平躺人体身下的水平压固板7,该水平压固板7与其中一外套管1外壁下端套装的转动环8相固连,由该转动环8带动水平转动。当然,也可在两外套管1的下端设置配重块,该配重块可隐藏设置于外套管1的内腔中,通过配重块来提升纵向伸缩杆的支固能力。

当需要对心搏骤停的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可将本辅助装置的两纵向伸缩杆支固于平躺患者的颈部左、右两侧,将水平压固板7转动至患者身下被压固,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弧形伸缩板3的高度,确保弧形伸缩板3能够顶托患者的下颌,并在其顶托作用下使患者的下颌向上抬起,从而完成开放气道的操作,之后便可对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放置在家中或公共场合(大型商场或超市),作为紧急用品,一旦遇到有人突发心搏骤停的情况,可快速应对,正确、顺利的完成心肺复苏操作,尤其适于非医疗人员操作。

另外,如图3、4所示,该支撑部也可为对称设置的一对纵向支撑气囊9,此时,该承托部为水平固连于两纵向支撑气囊9上端的下颌承托气囊10,该下颌承托气囊10的前侧面为中部向内凹陷的弧面结构,与人体平躺时的下颌相贴合;两纵向支撑气囊9的相对内侧面以及下颌承托气囊10的底面均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与人体平躺时的颈部适配贴合的弧面结构;且该下颌承托气囊10与两纵向支撑气囊9相连通,在下颌承托气囊10的顶面上设置有带密封盖11的进气口12。

为使纵向支撑气囊9能够稳定的支固于人体平躺时颈部左、右两侧,在两纵向支撑气囊10之间设置有压固气囊13,压固气囊13的一端与一侧的纵向支撑气囊10固连并连通,其另一端通过魔术粘14与另一侧的纵向支撑气囊10相粘接,该压固气囊13的上表面中部向下凹陷,形成与人体平躺时的颈部适配贴合的弧面结构。

当需要对心搏骤停的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通过下颌承托气囊10上的进气口12向下颌承托气囊10、两纵向支撑气囊9和压固气囊13内充气,之后打开压固气囊13与纵向支撑气囊9的粘接端,并将本辅助装置套装在患者颈部,使下颌承托气囊10的前侧面顶托在患者的下颌上,同时使压固气囊13绕过患者颈部下方并被压固,此时在下颌承托气囊10的顶托作用下使患者下颌向上抬起,从而完成开放气道的操作,之后便可对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放置在家中或公共场合(大型商场或超市),作为紧急用品,一旦遇到有人突发心搏骤停的情况,可快速应对,正确、顺利的完成心肺复苏操作,尤其适于非医疗人员操作。



技术特征:

1.一种心肺复苏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部,纵向支固于人体平躺时的颈部左、右两侧;

承托部,固定于该支撑部上,并自人体平躺时的颈部上方跨过,该承托部的前侧面中部内凹形成弧面结构,用于承托人体平躺时的下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肺复苏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为结构相同的一对纵向伸缩杆,所述承托部为横置于人体平躺时颈部上方的弧形伸缩板,该弧形伸缩板的内弧面朝前,其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纵向伸缩杆的上端相固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心肺复苏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伸缩杆由下部的外套管和穿设于所述外套管内上、下运动的内支杆构成,在两所述外套管上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开设有若干卡孔,在两所述内支杆的靠近下端处设置有与所述卡孔相适配的弹性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心肺复苏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两所述外套管之间设置有延伸至平躺人体身下的水平压固板,该水平压固板与其中一外套管外壁下端套装的转动环相固连,由该转动环带动水平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心肺复苏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两所述外套管的下端设置有配重块。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心肺复苏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弧形伸缩板外套装有柔性垫。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肺复苏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为对称设置的一对纵向支撑气囊,所述承托部为水平固连于两纵向支撑气囊上端的下颌承托气囊,该下颌承托气囊的前侧面为中部向内凹陷的弧面结构,与人体平躺时的下颌相贴合;该下颌承托气囊与两纵向支撑气囊相连通,并在下颌承托气囊的顶面上设置有带密封盖的进气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心肺复苏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纵向支撑气囊的相对内侧面以及下颌承托气囊的底面均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与人体平躺时的颈部适配贴合的弧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心肺复苏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两所述纵向支撑气囊之间设置有压固气囊,该压固气囊的上表面中部向下凹陷,形成与人体平躺时的颈部适配贴合的弧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心肺复苏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固气囊的一端与一侧的纵向支撑气囊固连并连通,其另一端通过魔术粘与另一侧的纵向支撑气囊相粘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心肺复苏辅助装置,包括支撑部,纵向支固于人体平躺时的颈部左、右两侧;承托部,固定于该支撑部上,并自人体平躺时的颈部上方跨过,该承托部的前侧面中部内凹形成弧面结构,用于承托人体平躺时的下颌。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操作简便。通过支撑部来支固承托部,使承托部横跨于人体平躺时的颈部上方,并通过承托部的前侧面来顶托人体平躺时的下颌,使下颌向上倾斜,从而轻松实现口对口人工呼吸时的开放气道操作,使非医疗人员也能轻松完成心肺复苏抢救,避免操作错误,非常适用于专业医疗机构以外的家中或公共场合中。

技术研发人员:郝习;刘迪;皇甫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郝习
技术研发日:2020.01.19
技术公布日:2020.10.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