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局部烧伤部位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73195发布日期:2020-09-29 09:29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局部烧伤部位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局部烧伤部位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在临床烧伤科,烧伤创口的护理在整个烧伤治疗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对局部创口位置的保护也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在对烧伤患者烧伤的创口日常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处于烧伤疼痛中,且需保持卧床休息,身体会不由自主的来回扭动,常常会接触到外界被单等实物,烧伤创口处的皮肤组织及新生组织比较脆弱,极易因与外界被单等实物的接触造成对创口的伤害,使创口破裂甚至感染,给创口的治疗和护理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医护人员常常会将患者整个肢体固定,避免创口受到二次伤害。

常见的固定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其夹紧结构对患者肢体某一夹持部位进行长时间夹持压迫,导致肢体被夹持部位出现疼痛、皮下淤血、麻木等症状的出现,给患者带来不适,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烧伤科用局部烧伤部位固定装置,且无法针对烧伤的局部范围调整固定装置的大小,过多的固定造成患者行动的不便,且在对患者烧伤部位固定后缺乏很好的对其纱布的更换,容易造成二次感染。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局部烧伤部位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一)实用新型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局部烧伤部位固定装置,实现对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之间运动,能对不同直径的局部烧伤部位固定,提高适配局部烧伤部位固定的范围,能对局部烧伤部位固定装置进行拼接,增加局部烧伤部位固定装置的固定范围,保证对其使用的干净和卫生,且避免相互间的污染。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局部烧伤部位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弧形板,所述第二支架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支架内部两侧开设有第一螺纹槽,所述第二支架内部两侧开设有第二螺纹槽,所述第一螺纹槽和第二螺纹槽内部插接有与其啮合连接的丝杆,所述丝杆上端固定连接有转轴块,所述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内壁均固定连接有气囊,所述气囊外侧设有纱布,所述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两端均开设有压槽,所述压槽内部插接有压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一端固定连接有插筒,所述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插杆,所述插杆插接在插筒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压槽内壁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杆,所述压块内壁一端开设有插孔,所述弹簧杆插接在插孔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气囊和纱布之间设有防水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形板的直径大于第二弧形板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丝杆表面的螺纹结构呈相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上部固定连接有提把杆。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丝杆驱动第一螺纹槽和第二螺纹槽运动,实现对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之间运动,能对不同直径的局部烧伤部位固定,提高适配局部烧伤部位固定的范围;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相互适配的插筒和插杆,能对局部烧伤部位固定装置进行拼接,增加局部烧伤部位固定装置的固定范围;

3、本实用新型采用可更换的纱布,保证对其使用的干净和卫生,且避免相互间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弧形板或第二弧形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弧形板或第二弧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第一弧形板;4、第二弧形板;5、第一螺纹槽;6、第二螺纹槽;7、丝杆;8、转轴块;9、提把杆;10、插筒;11、插杆;12、气囊;13、防水层;14、纱布;15、压块;16、压槽;17、插孔;18、弹簧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局部烧伤部位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第一支架1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弧形板3,第二支架2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弧形板4,第一支架1内部两侧开设有第一螺纹槽5,第二支架2内部两侧开设有第二螺纹槽6,第一螺纹槽5和第二螺纹槽6内部插接有与其啮合连接的丝杆7,丝杆7上端固定连接有转轴块8,第一弧形板3和第二弧形板4内壁均固定连接有气囊12,气囊12外侧设有纱布14,第一弧形板3和第二弧形板4两端均开设有压槽16,压槽16内部插接有压块1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结构相同,第一弧形板3与第一支架1固定连接形成一体成型结构,第二弧形板4与第二支架2固定连接形成一体成型结构,第一螺纹槽5与第二螺纹槽6均匀丝杆7啮合连接,丝杆7的上端连接的转轴块8满足带动丝杆7转动,气缸12与第一弧形板3和第二弧形板4内壁固定连接,纱布14可由多层纱网布相互叠加组成,纱布14的两端插接在压槽16内部,且压槽16内壁插接有与压槽16适配的压块15,便于对纱布14固定。

为便于对局部烧伤的固定拼接,结合图2所示,进一步对第一弧形板3和第二弧形板4的连接结构做进一步说明;

在实施例中,第一弧形板3和第二弧形板4一端固定连接有插筒10,第一弧形板3和第二弧形板4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插杆11,插杆11插接在插筒10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插筒10为筒状结构,且其筒状结构内部开设有条形螺纹槽,插杆11为l形杆状结构,其l形杆状结构表面开设有螺纹结构,插杆11螺纹插接在插筒10内部,实现对局部烧伤固定装置的拼接。

为增加纱布14更换的牢固,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中,压槽16内壁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杆18,压块15内壁一端开设有插孔17,弹簧杆18插接在插孔17内部。

在实施例中,气囊12和纱布14之间设有防水层13。

在实施例中,第一弧形板3的直径大于第二弧形板4的直径;确保第一弧形板3可卡合在第二弧形板4上部,且第一弧形板3和第二弧形板4之间的最小间距满足对其烧伤部位的最小固定。

在实施例中,丝杆7表面的螺纹结构呈相反结构,便于实现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相互运动或相对运动。

在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上部固定连接有提把杆9。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当需要对卧床患者局部烧伤创口部位进行固定时,医护人员首先将患者摆好卧姿,再将患者创口所在的部位抬起,将第二支架2放置在患者局部创口下方,并使创口的部位放置第一弧形板3和第二弧形板4之间,拧动转轴块8,转轴块8驱动丝杆7转动,与丝杆7啮合连接的第一螺纹槽5和第二螺纹槽6随之运动,带动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向内运动,第一弧形板3和第二弧形板4对创口局部固定,当患者的局部创口部位较大时,插杆11螺旋插接在插筒10内部,实现对第一弧形板3和第二弧形板4的拼接,增加局部烧伤部位固定的范围,在固定过程中气囊12能对患者烧伤部位产生压持,且纱布14能对烧伤部位止血,且能避免外部灰尘对其造成的再次感染,在使用后,将压块15从压槽16内取出,能对纱布14更换,更换纱布14后,将纱布14的两端放置在压槽16内部,并将压槽16内部放置压块15,使弹簧杆18插接在插孔17内部,实现对纱布14的更换。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