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33532发布日期:2020-12-18 13:31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的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针对肩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折的产品,多为传统的直型板或肱骨远端内外侧板,双侧入路,使用多个固定装置,配合较短的皮质骨螺钉或锁定螺钉单皮质固定。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直型板和股骨远端内外侧板各自独立,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固定整体,成角稳定性差;2.创口大,术后愈合慢;3.仅使用单皮质螺钉,固定效果差,螺钉存在退出风险,造成固定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骨钉和线缆同时配合使用,进行双重固定,稳定性好,且单侧入路,创口小,提升使用效果。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沿竖直方向,在第一连接板上均匀设置多个第一通孔,在第二连接板上均匀设置多个第二通孔;沿水平方向,在第一连接板上、第一通孔旁设置多个第四通孔;第二连接板的最大宽度大于第一连接板的最大宽度。

进一步地,沿水平方向,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第二通孔旁设置多个第三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的口径大于等于第二通孔的口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通孔的口径、第三通孔的口径和第二通孔的口径依次增大。

进一步地,沿水平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板水平设置,第二连接板倾斜设置,沿远离第一连接板的方向,第二连接板的高度依次增大。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部设置凹凸部。

进一步地,所述凹凸部的凸起部位于第一通孔的下方,所述凹凸部13的凹陷部位于第四通孔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能达到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1、通过骨钉与线缆双重固定,提升对骨折处线缆板的稳固性;同时只需使用单侧板进行单侧固定,即可完成对骨折处的固定处理,减少了创口面积,提升了使用效果。

2、线缆板的结构与肱骨头结构向适宜,提升本线缆板的使用效果。

3、设置凹凸部,提升了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第一连接板;12-第二连接板;13-凹凸部;2-第一通孔;3-第二通孔;4-第三通孔;5-第四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包括第一连接板11、第二连接板12、第一通孔2、第二通孔3和第四通孔5;第一连接板1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板12的一端固定连接;沿竖直方向,在第一连接板11上均匀设置多个第一通孔12,在第二连接板12上均匀设置多个第二通孔3;沿水平方向,在第一连接板11上、第一通孔2旁设置多个第四通孔5;第二连接板12的最大宽度大于第一连接板11的最大宽度。

使用时,针对肱骨骨折处,将第一连接板11置于肱骨近端,第二连接板12(宽度较大)置于肱骨头端(位于肩关节的一端)宽度较大(相较于肱骨中间部位)处,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的形状设置正好可以贴合肩关节处肱骨骨头的宽度(相适宜),并通过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上的第一通孔2和第二通孔3进行骨钉固定,同时可以通过在第一连接板11上设置的第四通孔5内穿入线缆,并通过线缆将第一连接板缠绕在肱骨上,通过骨钉与线缆双重固定,提升对骨折处线缆板的稳固性;同时只需使用单侧板进行单侧固定,即可完成对骨折处的固定处理,减少了创口面积,提升了使用效果。

优选的,第一连接板11与第二第二连接板12为一体式结构,且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的外表面均比较光滑,提升线缆板的使用效果。

实施例2:

如图1-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通孔结构。

本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中沿水平方向,在第二连接板12上、第二通孔3旁设置多个第三通孔4。第三通孔4设置在第二通孔3周围,作为克氏针定位孔使用,可以提升本线缆板的使用便利性。

实施例3:

如图1-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通孔结构。

本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中第一通孔2的口径大于等于第二通孔3的口径。针对临床使用情况,在第一连接板11处进行大间隔、大骨钉紧固,在第二连接板12处进行小间隔、小骨钉紧固,以针对肱骨的结构特性,提升本线缆板使用时的稳固性。

实施例4:

如图1-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通孔结构。

本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中第四通孔5的口径、第三通孔4的口径和第二通孔3的口径依次增大。针对通孔的孔径进一步限定,以完善本线缆板的实用效果。

实施例5:

如图1-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线缆板结构。

本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中沿水平方向,第一连接板11水平设置,第二连接板12倾斜设置,沿远离第一连接板11的方向,第二连接板12的高度依次增大。针对肱骨的结构特性,在靠近肩关节处的一端,肱骨表面有一定的“坡度”,因此,将线缆板也设置为有相应的“坡度”,使得,线缆板与肱骨头向适宜,提升本线缆板的使用效果。

实施例6:

如图1-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线缆板结构。

本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中在第一连接板11的底部设置凹凸部13。凹凸部13可以减少固定后的线缆板与肱骨的接触面积,提升使用效果。

实施例7:

如图1-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线缆板结构。

本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中凹凸部13的凸起部位于第一通孔2的下方,凹凸部13的凹陷部位于第四通孔5的下方。凹凸部13的凸起部位于第一通孔2的下方,使得,第一通孔2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1较厚的部位处,可以提升骨钉的承载紧固力,以提升本线缆板使用过程中的稳固性。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

本技术:
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技术特征:

1.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板(11)、第二连接板(12)、第一通孔(2)、第二通孔(3)和第四通孔(5);第一连接板(1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板(12)的一端固定连接;沿竖直方向,在第一连接板(11)上均匀设置多个第一通孔(2),在第二连接板(12)上均匀设置多个第二通孔(3);沿水平方向,在第一连接板(11)上、第一通孔(2)旁设置多个第四通孔(5);第二连接板(12)的最大宽度大于第一连接板(11)的最大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其特征在于:沿水平方向,在所述第二连接板(12)上、第二通孔(3)旁设置多个第三通孔(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2)的口径大于等于第二通孔(3)的口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通孔(5)的口径、第三通孔(4)的口径和第二通孔(3)的口径依次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其特征在于:沿水平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板(11)水平设置,第二连接板(12)倾斜设置,沿远离第一连接板(11)的方向,第二连接板(12)的高度依次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1)的底部设置凹凸部(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部(13)的凸起部位于第一通孔(2)的下方,所述凹凸部(13)的凹陷部位于第四通孔(5)的下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肩关节假体周围用骨折线缆板,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沿竖直方向,在第一连接板上均匀设置多个第一通孔,在第二连接板上均匀设置多个第二通孔;沿水平方向,在第一连接板上、第一通孔旁设置多个第四通孔;第二连接板的最大宽度大于第一连接板的最大宽度。通过骨钉与线缆双重固定,提升对骨折处线缆板的稳固性;同时只需使用单侧板进行单侧固定,即可完成对骨折处的固定处理,减少了创口面积,提升了使用效果;线缆板的结构与肱骨头结构向适宜,提升本线缆板的使用效果;设置凹凸部,提升了使用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宋合新;宋宣众;郝攀峰;宋小飞;宋小花;闫小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焦作市新港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31
技术公布日:2020.12.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