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带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33525发布日期:2020-12-18 13:31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带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线带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骨组织的运动是通过肌肉和韧带进行的牵拉力来实现的。韧带具有高强度的韧性和适度延展性,通过适度的牵拉力带动骨骼进行运动。如果骨折手术能够实现通过一种高耐磨、高韧性的材料进行微创固定并加固,将对骨折患者大大受益。

目前骨科手术中的腿部大转子骨固定术、人工关节置换或再置换腿骨骨干固定术、膝盖骨骨折修复固定术、脊柱固定术等骨科手术过程多使用板钉、内髓钉以及各种形状的可吸收钉等刚性固定。手术常常出现钉板没有合适的着力点无法固定或者金属钉板固定后极易发生二次骨折,而且髓内固定对骨髓等组织有较大伤损伤且影响神经系统导致预后效果差;徒手又无法施加较大的牵拉力。大多数的刚性固定存在手术操作复杂、可选择的着力点少、固定创伤大、再次骨折发生率高、预后效果差、术后恢复周期长、费用高等弊端。

近年来微创手术是医疗领域的一种趋势,代表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费用低、康复快等优势,越来越受医生的欢迎和患者的接受。但现有的微创手术中用的固定装置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线带固定装置,用于手术过程中对骨折处进行固定时使用,对固定带进行拉紧,具有双齿轮和双棘轮结构,结构稳定,使用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带固定装置,包括承力装置、拉线座、牵拉装置、牵拉驱动装置、锁定解锁装置和加压装置,其中,

拉线座滑动设于承力装置上,对加固带进行拉伸;

牵拉装置与拉线座连接,控制拉线座滑动;

牵拉驱动装置与牵拉装置通过接触配合进行动力传递,控制牵拉装置动作;

锁定解锁装置与牵拉驱动装置接触配合,对牵拉驱动装置进行锁定、解锁;

加压装置与牵拉驱动装置通过接触配合进行动力传递,控制牵拉驱动装置动作;

加压装置为牵拉驱动装置提供动力,牵拉驱动装置动作,控制拉线座动作,对加固带进行拉伸,进行骨折固定。

具体的,牵拉装置包括连接件和牵拉转动装置,连接件的一端与拉线座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牵拉转动装置连接,通过牵拉转动装置的转动,拉伸连接件,带动拉线座滑动。

进一步的,牵拉转动装置为齿轮。

具体的,牵拉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与牵拉转动装置接触配合,控制牵拉转动装置动作;第二驱动装置与第一驱动装置接触配合,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动作。

进一步的,第一驱动装置为齿轮,第二驱动装置为棘爪。

进一步的,承力装置包括承力杆和机壳,机壳设于承力杆上,且承力杆可相对于机壳移动。

具体的,锁定解锁装置包括锁定装置和解锁装置,解锁装置远离锁定装置时,锁定装置与牵拉驱动装置接触配合,对牵拉驱动装置进行锁定;

解锁装置与锁定装置接触时,解锁装置解除对牵拉驱动装置锁定;

解锁装置与第二驱动装置接触时,第二驱动装置与第一驱动装置脱离接触,拉线座进行复位;

解锁装置远离第二驱动装置时,第二驱动装置与第一驱动装置接触配合。

具体的,锁定装置包括锁定件和锁定复位件,锁定件与机壳内壁转动连接,锁定复位件一端与锁定件连接,锁定件的另一端与机壳内壁连接,对锁定件进行复位。

进一步的,锁定件为棘爪,锁定复位件为弹簧。

进一步的,解锁装置为解锁杆,解锁杆与机壳内壁转动连接。

具体的,加压装置包括加压手柄和复位装置,加压手柄与机壳转动连接,且加压手柄与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控制第二驱动装置动作;

复位装置一端与加压手柄连接,复位装置的另一端与机壳连接,控制加压手柄复位。

进一步的,复位装置为弹簧片。

进一步的,线带固定装置还包括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调节件和调节手轮,调节件设于承力杆上,调节手轮与机壳连接,对承力杆进行微调。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该线带固定装置结构紧凑,运行平稳,使用方便,安装、拆卸方便;具有齿轮传动,带动拉线座动作,对固定带进行拉紧,齿轮运行平稳,操作精准,使用方便;同时采用齿轮进行传动,动作传动平稳,传动精准;采用棘轮进行动力驱动,结构简单,使用、安装方便;采用棘轮进行锁定,同时采用解锁杆进行解锁,锁定稳固,解锁方便,使用便捷,便于对固定带进行拉紧、紧固,使得固定带更加稳妥的贴合于骨组织表面,实现有效固定,便于骨折微创手术的进行,缩短手术时间,操作简便容易推广,减少患者痛苦和医疗花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承力杆2、牵拉头3、拉线座

4、连接件5、机壳6、调节件

7、调节手轮8、牵拉转动装置9、第一驱动装置

10、解锁装置11、复位装置12、加压手柄

13、第二驱动装置14、锁定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结构,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线带固定装置,对骨折手术中,采用固定带进行捆绑,对固定带进行紧固,该线带固定装置采用双齿轮和双棘轮的结构,使得结构简单,运行稳定,使用方便,能够对固定带进行稳定拉伸,对固定带进行紧固,使得固定带更加稳妥的贴合于骨组织表面,实现有效固定,便于骨折微创手术的进行,缩短手术时间,操作简便容易推广,减少患者痛苦和医疗花费。

一种线带固定装置,包括承力装置、拉线座3、牵拉装置、牵拉驱动装置、锁定解锁装置和加压装置,其中,拉线座3滑动设于承力装置上,拉线座3在承力装置上能够自由滑动,对加固带进行拉伸;牵拉装置与拉线座3连接,控制拉线座3滑动,通过牵拉装置动作,带动拉线座3滑动,对固定带进行紧固;牵拉驱动装置与牵拉装置通过接触配合进行动力传递,控制牵拉装置动作,通过牵拉驱动装置动作,带动牵拉装置动作;锁定解锁装置与牵拉驱动装置接触配合,对牵拉驱动装置进行锁定、解锁,控制牵拉驱动装置是否动作;加压装置与牵拉驱动装置通过接触配合进行动力传递,控制牵拉驱动装置动作,加压装置为牵拉驱动装置提供动力,使得牵拉驱动装置动作,进行动力传递;加压装置为牵拉驱动装置提供动力,牵拉驱动装置动作,牵拉驱动装置带动牵拉装置动作,控制拉线座3动作,对加固带进行拉伸,进行骨折固定。

具体的,上述的承力装置包括承力杆1和机壳5,机壳5设于承力杆1上,且承力杆1可相对于机壳5移动。该机壳5包括把手部和支撑部,把手部与支撑部固定连接,把手部的设置,便于操作者握持,便于进行加压装置的操作,支撑部的设置,便于牵拉装置、牵拉驱动装置和锁定解锁装置10的安装,在机壳5内设有安装腔体,为牵拉装置、牵拉驱动装置和锁定解锁装置10的安装提供容置腔,且支撑部的两端开口,便于承力杆1的安装,同时便于牵拉装置伸出支撑部与拉线座3连接。承力杆1安装在支撑部上,且承力杆1的一端伸出,便于在骨折手术中,对骨折处进行支撑,便于对固定带进行紧固,同时便于拉线座3的安装。在支撑部内部具有安装槽,承力杆1安装在安装槽内,且承力杆1能够沿着安装槽进行前后移动,便于对承力杆1进行微调。

该承力杆1为杆状结构,且该承力杆1为阶梯杆,具有大径段和小径段,小径段的长度小于大径段的长度,在支撑部内设有隔挡件,隔挡件安装在支撑部的安装槽内,靠近远离承力杆1伸出的一端,承力杆1在安装时,承力杆1从支撑部的伸出端的开口处插入,直至大径段被隔挡件阻挡,小径段穿过隔挡件的通孔继续深入,以此安装在支撑部内,使得承力杆1在骨折手术时能够对骨折处进行支撑,同时能够进行移动距离的微调。

承力杆1的长度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承力杆1进行抵靠的端部可以是直线型,或者是曲线型,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上述的拉线座3滑动设于承力杆1上,能够沿着承力杆1进行前后滑动,拉线座3包括座体本体和牵拉头2,座体本体设有滑槽,使得座体本体滑动安装在承力杆1上,进行滑动;牵拉头2与座体本体固定连接,在座体本体的上表面设有牵拉头2,便于固定带进行缠绕,进而通过座体本体的滑动对固定带进行拉伸,进行紧固。该座体本体的形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上述的牵拉装置包括连接件4和牵拉转动装置8,连接件4的一端与拉线座3连接,连接件4的另一端与牵拉转动装置8连接,通过牵拉转动装置8的转动,拉伸连接件4,带动拉线座3滑动。该连接件4为杆状结构,或者是绳状结构,或者是片状结构,或者是其他类型非弹性结构,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件4为杆状结构,为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与座体本体通过螺栓等连接件4固定连接,或者是通过转轴等转动连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牵拉转动装置8通过螺栓等连接件4固定连接,或者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牵拉转动装置8通过转轴转动安装在机壳5的内部,可以相对于机壳5转动;通过牵拉转动装置8的转动,带动连接杆动作,进而带动拉线座3在承力杆1上移动。该牵拉转动装置8的数量为多个,可以是4个,或者是6个,或者是8个,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多个牵拉转动装置8成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该牵拉转动装置8优选为四个,四个牵拉转动装置8两两成对设置,分成两组,两组相对设置,连接件4的数量优选为两个,分别与两组牵拉转动装置8连接,另一端均与拉线座3连接,对拉线座3进行两个方向的拉伸,使得拉线座3受力对称,使得拉线座3更好的在承力杆1上滑动。两组牵拉转动装置8均转动安装在机壳5内,且两组牵拉转动装置8分别位于拉线座3的两侧,两个连接件4分别与两组中的一个牵拉转动装置8连接,两组牵拉转动装置8同轴设置,同时进行转动,同时对拉线座3施加拉力,使得拉线座3受力均衡;为使得运行平稳,减少传动拨动误差,在本实施例中,该牵拉转动装置8优选为齿轮。

上述的牵拉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9和第二驱动装置13,第一驱动装置9与牵拉转动装置8接触配合,控制牵拉转动装置8动作;第二驱动装置13与第一驱动装置9接触配合,控制第一驱动装置9动作。通过第二驱动装置13动作,带动第一驱动装置9动作,进而带动牵拉驱动装置动作,该第一驱动装置9转动安装在机壳5的内部,且第一驱动装置9可相对于机壳5转动,第一驱动装置9与牵拉驱动装置接触配合,进行动力的传动。为与牵拉转动装置8的齿轮接触配合进行动力传递,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驱动装置9优选为齿轮,与牵拉转动装置8的齿轮相啮合,进行运动传动。

该第一驱动装置9为齿轮,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当第一驱动装置9的齿轮为单个齿轮时,齿轮与牵拉转动装置8的齿轮相啮合,同时,该齿轮与第二驱动装置13接触配合,驱动第一驱动装置9动作;或,第一驱动装置9的齿轮数量为两个,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同轴设置,使得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同时动作,且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对称设于拉线座3的两侧,且分别与上述的两组牵拉转动装置8相对应,第一齿轮与其中一个牵拉转动装置8啮合传动,同时,第二齿轮与另一个牵拉转动装置8啮合传动,进行动力传递,且第二驱动装置13的数量与第一驱动装置9的齿轮数量相同,为两个,同时,两个第二驱动装置13的位置分别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位置相对应,两个第二驱动装置13分别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接触配合,两个第二驱动装置13同时动作,驱动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动作,进而带动牵拉转动装置8的齿轮动作,使得运动传递平稳。或者,为使运动传递平稳,第一驱动装置9包括四个齿轮,四个齿轮可以是同轴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四个齿轮两两为一组,分为两组,两组齿轮相对拉线座3对称设置,且两组齿轮分别与上述的两组牵拉转动装置8相对应,两组齿轮同时动作,进行动力传递,即,该第一驱动装置9的四个齿轮,第一齿轮与牵拉转动装置8的齿轮相啮合,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同轴设置,两者同时动作,第三齿轮与第一齿轮相对拉线座3对称设置,与另一个牵拉转动装置8的齿轮相啮合,第一齿轮与第三齿轮同时动作,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同轴设置,且第二齿轮与第四齿轮分别与第二驱动装置13接触配合,通过第二驱动装置13动作,带动第二齿轮、第四齿轮同时动作,第四齿轮带动第三齿轮啮合,同时,第二齿轮带动第一齿轮啮合,进而带动牵拉转动装置8动作。

为使得单个齿轮或两个齿轮或多个齿轮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13优选为棘爪,棘爪与齿轮接触配合,进行动力驱动。该第二驱动装置13与加压装置连接,在加压装置的作用下,进行动作。同时,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驱动装置13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当第一驱动装置9的齿轮是一个时,第二驱动装置13的棘爪为一个,即,第一驱动装置9与第二驱动装置13为单齿轮单棘爪装置;当第二驱动装置13的数量为两个时,对称设于拉线座3的两侧,且与对称设于拉线座3两侧的第一驱动装置9位置相对应,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驱动装置9的齿轮接触配合,且两个第二驱动装置13同时动作,驱动第一驱动装置9动作。

加压装置包括加压手柄12和复位装置11,加压手柄12与机壳5转动连接,且加压手柄12与第二驱动装置13连接,控制第二驱动装置13动作;该加压手柄12与机壳5的支撑部转动连接,且与机壳5的把手部相对设置,便于操作者握住把手部,按压加压手柄12,带动第二驱动装置13动作。加压手柄12的一端伸出机壳5内部,通过转轴与机壳5转动连接,使得加压手柄12可以沿着机壳5转动,带动第二驱动装置13动作。

第二驱动装置13固定安装在加压手柄12上,且位于机壳5内,与第一驱动装置9插接配合,推动第一驱动装置9动作,为第一驱动装置9动作提供动力,使得第二驱动装置13与第一驱动装置9构成棘轮传动机构。第二驱动装置13与加压手柄12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是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固定连接,或者是铆接,或者是其他固定连接方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复位装置11一端与加压手柄12连接,复位装置11的另一端与机壳5连接,控制加压手柄12复位,复位装置11与加压手柄12和机壳5的固定连接方式为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固定连接,或者是卡接,或者是其他固定连接方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该复位装置11为弹性件,能够利用自身弹力使得加压手柄12进行复位,优选的,复位装置11为弹簧片,弹簧片倾斜设置,一端位于机壳5的把手部的上端,另一端位于加压手柄12的下部,便于对加压手柄12进行复位。

为对第一驱动装置9进行控制,当固定带拉紧后,第一驱动装置9进行锁定,设置了锁定解锁装置10。该锁定解锁装置10包括锁定装置14和解锁装置10,解锁装置10远离锁定装置14时,锁定装置14与牵拉驱动装置接触配合,对牵拉驱动装置进行锁定,第一驱动装置9不再动作;解锁装置10与锁定装置14接触时,解锁装置10解除对牵拉驱动装置锁定,第一驱动装置9可以进行动作。

锁定装置14包括锁定件和锁定复位件,锁定件与承力装置转动连接,锁定复位件一端与锁定件连接,锁定件的另一端与承力装置连接,对锁定件进行复位。该锁定件转动安装在机壳5的内部,且锁定件的位置与第一驱动装置9的位置相对应,便于锁定件对第一驱动装置9进行锁定,同时,为便于锁定件解除锁定后恢复原位置,该锁定复位件一端与机壳5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锁定件连接,使得锁定件在锁定复位件的作用下进行复位;为使得锁定件对第一驱动装置9进行锁定,在本实施例中,该锁定件优选为棘爪,使得锁定件与第一驱动装置9构成棘轮传动装置,对第一驱动装置9进行锁定,防止第一驱动装置9的齿轮反向转动,在本实施例中,该锁定复位件优选为弹簧,利用弹簧自身的恢复力,使得锁定件复位。

在本实施例中,该锁定装置14的数量与第二驱动装置13的数量相一致,为一个或两个,与第二驱动装置13的位置相对应,位于第一驱动装置9的周侧,对两组第一驱动装置9进行锁定。

该解锁装置10为解锁杆,解锁杆与承力装置转动连接,该解锁杆为杆状结构,解锁杆的一端与机壳5的内壁转动连接,解锁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推块,该推块穿过机壳5上的滑动孔延伸至机壳5的外部,为在机壳5上沿着滑动孔滑动,使得解锁杆与锁定件接触或远离,对锁定件进行解锁。优选的,该解锁杆的边缘凸出,便于解锁杆与锁定件接触,接触锁定件对第一驱动装置9的锁定。同时,该解锁杆与第二驱动装置13接触或远离,使得第二驱动装置13与第一驱动装置9接触或远离,对第一驱动装置9施加驱动力,使得第一驱动装置9动作,进而使得牵拉转动装置8动作,通过连接件4带动拉线座3移动,对固定带进行拉紧;或,不对第一驱动装置9不施加驱动力,此时,锁定件不对第一驱动装置13进行锁定,使得第一驱动装置13可以自由动作,可以拉动拉线座3,进行拉线座3复位,进行下一次固定带的拉紧。

进一步优化方案,该线带固定装置还包括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调节件6和调节手轮7,调节件6设于承力杆1上,调节手轮7与机壳5连接,对承力杆1进行微调。该调节件6套装在承力杆1上,且该调节件6分别与机壳5内壁和隔挡件接触;调节手轮7与机壳5连接,其调节手轮7深入机壳5内部,与承力杆1接触,通过转动调节手轮7,压缩调节件6,推动承力杆1移动,调节承力杆1的反弹力,进一步对固定带进行拉紧,对承力杆1进行微调,该调节压力范围为5-80kg,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该调节件6优选为弹簧。

该线带固定装置在使用时,将固定在骨折处的固定带的两个自由端绑扎在拉线座3的牵拉头2上,承力杆1伸出机壳5的一端抵靠住固定带的打结处,按压加压手柄12,在复位装置11的作用下,加压手柄12进行左右的往复移动,使得第二驱动装置13的棘爪左右往复移动,推动第一驱动装置9的齿轮转动,第一驱动装置9的齿轮与牵拉转动装置8的齿轮啮合,进行动力传递,牵拉转动装置8齿轮转动,拉动连接杆,进一步拉动拉线座3在承力杆1上滑动,拉紧固定带;固定带拉紧后,松开加压手柄12,锁定装置14的锁定件抵靠住第一驱动装置9的齿轮,阻挡第一驱动装置9的齿轮转动;转动调节手轮7,推动承力杆1继续向前移动,进一步拉紧固定带;固定带进行打结、固定,推动推块,解锁杆靠近锁定件,并与锁定件接触,解除锁定件对第一驱动装置9的锁定,拉动拉线座3,使得拉线座3回复至原位,锁定件在锁定复位件的作用下,恢复至原位。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该线带固定装置结构紧凑,运行平稳,使用方便,安装、拆卸方便;具有齿轮传动,带动拉线座动作,对固定带进行拉紧,齿轮运行平稳,操作精准,使用方便;同时采用齿轮进行传动,动作传动平稳,传动精准;采用棘轮进行动力驱动,结构简单,使用、安装方便;采用棘轮进行锁定,同时采用解锁杆进行解锁,锁定稳固,解锁方便,使用便捷,便于对固定带进行拉紧、紧固,使得固定带更加稳妥的贴合于骨组织表面,实现有效固定,便于骨折微创手术的进行,缩短手术时间,操作简便容易推广,减少患者痛苦和医疗花费。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