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关节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09853发布日期:2021-04-16 13:35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关节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1.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关节固定器。


背景技术:

2.关节固定器是在复健康复治疗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辅助治疗的医疗器械。关节固定器可以对相应的关节进行固定、矫正、支撑以及保护。在复健治疗过程中,患者通过佩戴相应关节的固定器,可以有效地减少代偿关节的使用,进而高质量地完成康复动作。
3.在遇到代偿问题时,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外界辅助,对代偿关节进行固定,使其不能灵活运动来避免代偿行为。例如在肩部康复治疗时,由于患者肩部活动不便,在进行前伸动作时由于肩部活动受限,患者会通过肘部前伸代偿完成规定动作。因此,当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通过关节固定器的辅助,将肘关节腕关节固定,使其无法进行代偿活动,来达到肩部肌肉群主动完成动作的目的。
4.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用来固定关节的辅助器材都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例如只针对肘关节进行固定,或者只针对腕关节进行固定。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不同患者的病程各有不同,病理的复杂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对康复治疗时需要辅助固定的关节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现有的关节固器无法灵活地就腕关节以及肘关节进行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关节固定器,以解决现有的关节固器无法灵活地就腕关节以及肘关节进行固定的问题。
6.一种关节固定器,包括:第一固定托套,第二固定托套,关节固定件,固定件,握持板以及配重件;
7.所述关节固定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托套,所述关节固定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托套;
8.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托套以及第二固定托套的上端;
9.所述握持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托套远离所述关节固定件的一端;
10.所述配重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托套的两侧以及底部;
11.其中所述配重件包括:配重板,配重挂钩以及配重板固定孔;
12.所述配重挂钩为u型结构;
13.所述配重挂钩u型结构的开口端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配重板,另一端为自由端;
14.所述配重板固定孔均匀分布在所述配重板上。
15.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托套包括:第一调节板,第一外衬板以及第一内衬垫;
16.所述第一调节板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外衬板外侧;
17.所述第一内衬垫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外衬板内侧;
18.其中所述第一调节板包括:第一滑动条孔,第一滑动螺柱,第一滑动螺母套;
19.所述第一滑动条孔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板中部,所述第一滑动螺柱(贯穿所述第
一滑动条孔,所述第一滑动螺柱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外衬板外侧,另一端套接所述第一滑动螺母套;
20.所述第一滑动条孔与所述第一滑动螺柱滑动连接。
21.可选地,所述第二固定托套包括:第二调节板,第二外衬板以及第二内衬垫;
22.所述第二调节板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外衬板外侧;
23.所述第二内衬垫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外衬板内侧;
24.其中所述第二调节板包括:第二滑动条孔,第二滑动螺柱,第二滑动螺母套;
25.所述第二滑动条孔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板中部,所述第二滑动螺柱贯穿所述第二滑动条孔,所述第二滑动螺柱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外衬板外侧,另一端套接所述第二滑动螺母套;
26.所述第二滑动条孔与所述第二滑动螺柱滑动连接。
27.可选地,所述关节固定件包括:内侧固定盘,外侧固定盘,固定螺柱以及固定螺母套;
28.所述内侧固定盘中心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螺柱;
29.所述固定螺柱贯穿所述外侧固定盘;
30.所述内侧固定盘通过所述固定螺柱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外侧固定盘;
31.所述固定螺母套套接所述固定螺柱远离所述内侧固定盘一端。
32.可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环以及调节带;
33.所述调节带插入固定环进行固定连接。
34.可选地,所述握持板包括:内侧防护层,外侧支撑板,握持柱,手掌固定带以及握持板固定孔;
35.所述内侧防护层连接所述外侧支撑板;
36.所述握持柱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握持板的内侧防护层一侧的端部;
37.所述手掌固定带设置在所述外侧支撑板与所述内侧防护层的连接面一侧;
38.所述握持板固定孔设置在所述握持板远离所述握持柱的一端。
39.可选地,所述第二固定托套远离所述关节固定件的一端设有所述握持板固定孔,所述握持板通过螺栓贯穿所述握持板固定孔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托套。
40.可选地,所述配重件通过连接钉贯穿所述配重板固定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托套。
41.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一种关节固定器,将关节固定件的一端连接第二固定托套,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托套,构成关节固定器的主体,然后将固定件设置在第一固定托套以及第二固定托套的上端,握持板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固定托套远离关节固定件的一端,再将配重件分别设置在第二固定托套的两侧以及底部。通过这种连接方式构成的关节固定器可以调节关节弯曲角度,以及解决了现有的关节固器无法灵活地就腕关节以及肘关节进行固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
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3.图1为一种关节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44.图2为第一固定托套结构示意图;
45.图3为第二固定托套结构示意图;
46.图4为关节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47.图5为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48.图6为握持板结构示意图;
49.图7为配重件结构示意图;
50.图8为配重件侧面结构示意图。
51.图示说明:
52.其中,1

第一固定托套;2

第二固定托套;3

关节固定件;4

固定件;5

握持板;6

配重件;11

第一调节板;12

第一外衬板;13

第一内衬垫;111

第一滑动条孔;112

第一滑动螺柱;113

第一滑动螺母套;21

第二调节板;22

第二外衬板;23

第二内衬垫;211

第二滑动条孔;212

第二滑动螺柱;213

第二滑动螺母套;31

内侧固定盘;32

外侧固定盘;33

固定螺柱;34

固定螺母套;41

固定环;42

调节带;51

内侧防护层;52

外侧支撑板;53

握持柱;54

手掌固定带;55

握持板固定孔;61

配重板;62

配重挂钩;63

配重板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5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4.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关节固定器,包括第一固定托套1,第二固定托套2,关节固定件3,固定件4,握持板5以及配重件6。所述关节固定件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托套2,所述关节固定件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托套1。
55.进一步地,请参见图1、图2、图3、图4,所述第一固定托套1包括:第一调节板11,第一外衬板12以及第一内衬垫13;所述第二固定托套2包括:第二调节板21,第二外衬板22以及第二内衬垫23;所述关节固定件3包括:内侧固定盘31,外侧固定盘32,固定螺柱33以及固定螺母套34。
56.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调节板11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外衬板12外侧,所述第一内衬垫13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外衬板12内侧。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外衬板12设计为符合人体大臂形状的托板,第一内衬垫13设计为与第一外衬板12相配套,通过魔术贴或其他具有粘性的物质连接在第一外衬板12的内侧,第一内衬垫13可以采用海绵或者硅胶等质地柔软的材料制成,以提高患者佩戴关节固定器的舒适度。
57.进一步地,请参见图2,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调节板11包括:第一滑动条孔111,第一滑动螺柱112,第一滑动螺母套113;所述第一滑动条孔111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板11中部,所述第一滑动螺柱112贯穿所述第一滑动条孔111,所述第一滑动螺柱112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外衬板12外侧,另一端套接所述第一滑动螺母套113,所述第一滑动条孔111与所述第一滑动螺柱112滑动连接。
58.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滑动条孔111可以设置在第一调节板11上部,中部或者下部,设置滑动条孔的目的在于,第一滑动螺柱112贯穿第一滑动条孔111,因为第一滑动螺柱112一端固定在第一外衬板12的外侧,所以第一调节板11可以将第一滑动螺柱112作为滑动点,实现第一滑动条孔111与第一滑动螺柱112之间的滑动连接。由于所述第一滑动螺柱112是固定在所述第一外衬板12上,所述第一滑动条孔111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板11的中部,所以当第一滑动条孔111与第一滑动螺柱112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时,所述第一调节板11与所述第一外衬板12发生相对滑动。这种设计的目的在于,可以根据佩戴者的臂长进行调节,适应不同臂长佩戴者的佩戴要求,增大了关节固定器的使用范围。
59.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调节板21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外衬板22外侧;所述第二内衬垫23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外衬板22内侧。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外衬板22设计为符合人体小臂形状的托板,第二内衬垫23设计为与第二外衬板22相配套,通过魔术贴或其他具有粘性的物质连接在第二外衬板22的内侧,第二内衬垫23同样可以采用海绵或者硅胶等质地柔软的材料制成,以提高患者佩戴关节固定器的舒适度。
60.进一步地,请参见图3,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调节板21包括:第二滑动条孔211,第二滑动螺柱212,第二滑动螺母套213;所述第二滑动条孔211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板21中部,所述第二滑动螺柱212贯穿所述第二滑动条孔211,所述第二滑动螺柱212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外衬板22外侧,另一端套接所述第二滑动螺母套213;所述第二滑动条孔211与所述第二滑动螺柱212滑动连接。
61.在实际应用中,第二滑动条孔211可以设置在第二调节板21上部,中部或者下部,设置滑动条孔的目的在于,第二滑动螺柱212贯穿第二滑动条孔211,因为第二滑动螺柱一端固定在第二外衬板22的外侧,所以第二调节板21可以将第二滑动螺柱212作为滑动点,实现第二滑动条孔211与第二滑动螺柱212之间的滑动连接。由于所述第二滑动螺柱212是固定在所述第二外衬板22上,所述第二滑动条孔211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板21的中部,所以当第二滑动条孔211与第二滑动螺柱212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时,所述第二调节板21与所述第二外衬板22发生相对滑动。这种设计的目的在于,可以根据佩戴者的臂长进行调节,适应不同臂长佩戴者的佩戴要求,增大了关节固定器的使用范围。
62.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内侧固定盘31中心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螺柱33;所述固定螺柱33贯穿所述外侧固定盘32;所述内侧固定盘31通过所述固定螺柱33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外侧固定盘32;内侧固定盘31为靠近佩戴者皮肤一侧,外侧固定盘32为远离皮肤一侧,固定螺柱33一端焊接固定在内侧固定盘31的中心点,构成关节固定件3的主体框架,外侧固定盘32中心设有连接孔,固定螺柱33通过贯穿连接孔将内、外两个固定盘连接起来。因为内、外两个固定盘以及固定螺柱33的连接部位均为光滑表面,所以可以相对转动。
63.所述固定螺母套34套接所述固定螺柱33远离所述内侧固定盘31一端。请参见图4,在实际应用中,固定螺柱33远离焊接点的一端设有螺纹,固定螺柱33上的螺纹与固定螺母套34配套,固定螺母套34可以拧紧固定螺柱33,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内侧固定盘31以及外侧固定盘32固定在想要的角度,如果需要调节角度,就可以将固定螺母套34拧松进行角度调整。
64.进一步地,所述内侧固定盘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板21,所述外侧固定盘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板11,第一、二调节板分别属于第一、二固定托套的组成配件,因此当
内侧固定盘31与外侧固定盘32发生相对转动时,第一、二固定托套随之发生角度变化,本申请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实现关节固定器的角度调节,提高了关节固定器使用的灵活性。
65.在实际应用中,关节固定器还可以采用卡扣结构进行角度固定,例如在转动槽内,在设定的角度位置设置卡槽,当固定器转动到相应位置时卡扣会陷入卡槽内起到固定作用,这种设计方式同样可以起到调节角度的作用,因此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自行设定,本申请中不做限定。
66.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请参见图5,所述固定件4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托套1以及第二固定托套2的上端;所述固定件4包括:固定环41以及调节带42;所述调节带42插入固定环41进行固定连接。本申请中所述调节带42采用魔术贴材料,所述固定环41设置在第一、二固定托套的同一端,相对应的另一端设置调节带42,调节带42质地柔软,可以贴合人体手臂。所述调节带42穿过所述固定环41后,所述调节带42折回黏贴在调节带表面,这样构成一个可调节的固定件。采用魔术贴作为调节带的材料在于,魔术贴是比较常规的固定工具,制作成本低,固定效果好,运用广泛,可以提高产品的使用便捷性。
67.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请参见图6,所述握持板5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托套2远离所述关节固定件3的一端;所述握持板5包括:内侧防护层51,外侧支撑板52,握持柱53,手掌固定带54以及握持板固定孔55;所述内侧防护层51连接所述外侧支撑板52;所述握持柱53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握持板5的内侧防护层51一侧的端部;所述手掌固定带54设置在所述外侧支撑板52与所述内侧防护层51的连接面一侧;所述握持板固定孔55设置在所述握持板5远离所述握持柱53的一端。
68.所述握持板5形状符合人体手掌形状,前端设有握持柱53,握持柱53为半圆形,符合手掌握持习惯,可以提高患者使用时的舒适度。所述握持板5分为内外两层,外侧支撑板52起支撑作用,内侧防护层51质地柔软,患者在使用中手掌接触内侧防护层51,使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过于刻板。所述握持板5还设置有手掌固定带54,所述手掌固定带54一端设置在内侧防护层51与外侧支撑板52连接面的一侧,另一端通过魔术贴可以将手掌固定在握持板5上。所述手掌固定带54有两条,一条针对手掌部位进行固定,另一条针对拇指部位进行固定,这样的设计符合人体手掌使用习惯对不同部位分别进行固定,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手掌部位固定的稳定性。
69.本申请加入握持板的目的在于增强使用舒适度,以及提高关节固定器在使用中的稳定性。由于关节固定器用于患者康复训练,在进行训练治疗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局部发力。握持板的作用可以使腕部保持水平,不因为运动发力而改变腕部方向,从而提高固定器在腕关节部位固定的稳定性。
70.进一步地,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固定托套2远离所述关节固定件3的一端设有所述握持板固定孔55,所述握持板5通过螺栓贯穿所述握持板固定孔55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托套2。
71.在实际应用中,人体手臂分为左臂、右臂,所述握持板5通过可拆卸的方式针对左臂、右臂进行安装。这种设计可以实现固定器不分左右臂都可以使用的目的,进一步地提高关节固定器的使用灵活性。
72.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请参见图7、图8,所述配重件6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托套2的两侧以及底部;其中所述配重件6包括:配重板61,配重挂钩62以及配重板固定孔
63;所述配重挂钩62为u型结构;所述配重挂钩62u型结构的开口端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配重板61,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配重板固定孔63均匀分布在所述配重板61上。
73.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患者无法经常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在没有医师的帮助下,患者常常因为动作不规范影响治疗效果。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设置配重件的目的在于增加患者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质量以及在没有医师帮助、监督的情况下患者可以自行进行康复训练。例如:于桡尺远端增加重量有助于增加肩外旋肌群向心收缩和肩关节其他稳定肌肉的离心收缩,因为完成外旋动作不是单一肌肉能够完成的,需要不同肌肉协同完成,所以是肌群运动,而且在前臂配重,在坐位进行训练时,受重力影响,会将盂肱关节向下稍微牵拉,产生轻微的长轴牵引的效果,在关节牵拉状态下进行无痛主动训练,可以提高由于长时间制动引起的关节内本体感受器退化所导致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的状态。
74.再如,在肩关节康复训练治疗时,配重同时可以提高肩关节被动外旋时的治疗效果。由于后关节囊挛缩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这时并不是单纯的训练就能够使挛缩的关节囊发生形态学的改变,需要时间长于2

3分钟的牵拉,使挛缩的关节囊产生蠕变。达到延展挛缩组织的目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患者在院接收治疗医师可以通过正确的动作对需要治疗的关节进行长时间牵拉;如果患者不在院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配重件,配挂一定重量的重物进行牵拉治疗。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提高训练质量,还可以帮助患者自主完成训练。提高了关节固定器的在使用方面的便捷性。在实际应用中,配重件可以直接为一个挂钩,或者其他形式的悬挂装置,本申请中不做限定。
75.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一种关节固定器,将关节固定件的一端连接第二固定托套,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托套,构成关节固定器的主体,然后将固定件设置在第一固定托套以及第二固定托套的上端,握持板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固定托套远离关节固定件的一端,再将配重件分别设置在第二固定托套的两侧以及底部。通过这种连接方式构成的关节固定器可以调节关节弯曲角度,以及解决了现有的关节固器无法灵活地就腕关节以及肘关节进行固定的问题。
76.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之间的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以上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申请总的构思下的几个示例,并不构成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依据本申请方案所扩展出的任何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