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拔管防喷溅智能化吸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15213发布日期:2021-02-20 19:38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拔管防喷溅智能化吸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拔管防喷溅智能化吸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气管导管在拔管以及经气管导管吸痰时,由于气道受刺激,可喷溅大量分泌物、血液或产生飞沫或气溶胶,尤其是针对患有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比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气管导管拔管或吸痰,由于操作者距离患者头面部非常近,更是属于医学上的高危操作。气管导管拔管时,需将气管导管和呼吸回路断开,然后置入吸痰管进行导管内吸痰操作,吸痰时会经常引起患者的呛咳,造成呼吸道飞沫、气溶胶的产生或分泌物经气管导管向外喷溅,容易造成医务工作者和其他患者的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拔管的防飞沫喷溅智能化吸引装置,通过气管导管内的压电薄膜传感器感受喷溅瞬间气道压力变化,经过信号转化、放大,再通过单片机对应电信号模数转换后的值判断压力是否超过设定的警戒值,超过时启动吸引器,进而实现一种拔管防喷溅智能化吸引装置,降低医护人员在拔管操作时受患者喷溅飞沫、气溶胶或者分泌物等感染的风险,更好地保护医护人员。
[0004]
本实用新型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用于拔管防喷溅智能化吸引装置,包括压电薄膜传感器、呼吸过滤器、仪表放大器、单片机、继电器、吸引器,所述压电薄膜传感器安装在过滤棉与远端接口之间;所述过滤棉安装在呼吸过滤器里面;
[0005]
所述压电薄膜传感器上设置有压电薄膜传感器插头,所述呼吸过滤器的过滤层下盖上设置有压电薄膜传感器接头,压电薄膜传感器通过压电薄膜传感器插头与过滤层下盖上的压电薄膜传感器接头连接,再连接到导线,伸出呼吸过滤器与仪表放大器连接;
[0006]
所述仪表放大器通过导线与单片机连接,所述单片机通过导线与继电器连接,所述继电器通过导线与吸引器连接;所述呼吸过滤器通过气体管路近端接口与吸引器相连。
[0007]
进一步的,所述压电薄膜传感器包括:压电薄膜、压电薄膜传感器上的压电薄膜传感器插头、环状支架、支撑脚;所述压电薄膜粘连在环状支架下面。
[0008]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电薄膜传感器通过压电薄膜传感器插头与过滤层下盖上的压电薄膜传感器接头连接,所述压电薄膜传感器插头与压电薄膜传感器接头采用插头-接头的连接方式。
[0009]
进一步的,所述环状支架周围连接有多个支撑脚,且支撑脚为薄片状,高度大于环状支架的厚度。
[0010]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电薄膜采用聚偏氟乙烯薄膜或粗纤维压电复合薄膜制作。
[0011]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电薄膜为条形的或者圆形。
[0012]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区别和优点在于:
2,所述呼吸过滤器2的过滤层下盖2-7上设置有压电薄膜传感器接头2-6,压电薄膜传感器1通过压电薄膜传感器插头1-2与压电薄膜传感器接头2-6连接,再连接到导线2-8,伸出呼吸过滤器2与仪表放大器3连接,所述仪表放大器3通过导线与单片机4连接,所述单片机4通过导线与继电器5连接,所述继电器5通过导线与吸引器6连接;所述呼吸过滤器2通过气体管路近端接口2-1与吸引器6相连。
[0027]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压电薄膜传感器1及呼吸过滤器2的组装爆炸视图,包括:压电薄膜传感器1、近端接口2-1、过滤层上盖2-2、气体采集口2-3、气体采集口盖帽2-4、过滤棉2-5、压电薄膜传感器接头2-6、过滤层下盖2-7、压电薄膜传感器外导线2-8、引流侧管2-9、引流侧管盖帽2-10、远端接口2-11。
[0028]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压电薄膜传感器1包括:条形压电薄膜1-1、压电薄膜传感器插头1-2、环状支架1-3、支撑脚1-4。所述压电薄膜传感器1-1粘连在环状支架1-3下面;所述环状支架1-3周围连接有多个支撑脚1-4。且支撑脚1-4为薄片状,高度大于环状支架的厚度;
[0029]
所述的压电薄膜传感器采用聚偏氟乙烯薄膜或粗纤维压电复合薄膜制作。
[0030]
可选的,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压电薄膜可以为圆形压电薄膜1-5。
[0031]
所述压电薄膜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图3与图4的方式。
[0032]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如下:在行拔管时,远端接口2-11与气管导管连接后,当患者由于呛咳产生气道内瞬时压力增大,此压力变化被压电薄膜传感器1感知并转化为电信号,通过仪表放大器3将信号放大传递给单片机4,单片机4通过编程设置一定的压力警戒值,当压力超过此警戒值时,通过继电器5启动吸引器6,吸引器6通过气体管路近端接口2-1 吸引从呼吸过滤器2出来的气体/飞沫,从而实现智能化吸引喷溅的飞沫,同时通过单片机的 i/o口连接蜂鸣器或者led灯闪烁报警给医护人员。
[003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