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接触人工呼吸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70857发布日期:2021-07-30 13:19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接触人工呼吸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接触人工呼吸器。



背景技术:

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紧急进行心肺复苏术时,胸外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实施对于抢救的成功率非常重要。抢救者与患者直接口对口人工呼吸,口腔的接触极易产生交叉感染,应该对抢救者采取保护措施。此外直接口对口人工呼吸,口与口接触密封性差,导致吹气外漏,另外如果伴有舌后坠阻塞气道,也会影响抢救的成功。

例如公布号为cn110478586a的中国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急救用便携式人工呼吸器,包括气囊、气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气口与出气口,出气口处活动连接带有单向阀的气管,气管一侧连接有面罩,气囊固定安装在箱体内,气囊上的进气口与出气口均穿过箱体,并通过锁紧环固定在箱体上,箱体位于气囊的一侧设置有按压装置,按压装置包括与箱体活动连接呈侧放置的u型板,u型板内设置有齿条,u型板一侧设置有压板,箱体位于按压装置一侧活动连接有电机,电机的传动轴上间隔设置有带有不同数量传动齿的传动齿轮,齿条与单个传动齿轮上的传动齿相啮合,面罩内设置有与气管连接的咬嘴。该发明通过电机带动u型板进行往复运动,使压板不断挤压气囊给患者输气,无需手动按压,省事省力。但是该呼吸器中的面罩直接与患者面部贴合,密封性差,导致吹气外漏。

又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030194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交替双作用人工呼吸器,包括口鼻密封罩,上设有能插入患者口部的呼吸管;充气囊,按照能够向所述口鼻密封罩送气的方式设置;人工送气管,能够让施救方呼出的气体从此进入所述口鼻密封罩;第一单向阀,被设置为不允许口鼻密封罩内的气体从所述人工送气管流出;手动排气口,被手动开启后能让口鼻密封罩内的气体由此流出。该实用新型能够降低医务人员在人工口对口施救时受到感染的风险。但是口鼻密封罩上的呼吸管只能够插入患者的口部,会导致舌后坠造成的气道堵塞,从而影响抢救的成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接触人工呼吸器,通过增加吹管、气囊、口咽通气管、吹管等实现无接触、减轻气道阻塞、便于携带、价格低廉的人工呼吸器。

一种防接触人工呼吸器,包括罩体、吹管和进气管,吹管在罩体的顶部;进气管在罩体的顶部与吹管连通,所述罩体的底部设有气囊,气囊与罩体的底部密闭性连接,便于人工呼吸器与患者面部紧密贴合,增加密封性;设置吹管便于抢救者口含,避免与患者之间接触。

优选的是,所述气囊与罩体通过粘扣或者拉链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气囊选用医用pvc材料或硅胶材料,其在低温时仍旧能够与患者面部紧密贴合,不会因硬化而发生压损。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吹管的底部设置有活性炭材料的滤芯,从而对抢救者呼出的气体进行过滤。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气囊的两侧设有弹性束缚带,进一步增强人工呼吸器与患者面部的紧密贴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管为口咽通气管,其长度为10-20厘米。口咽通气管可插入患者口中,直达咽部,避免舌后坠造成的气道堵塞,并且直接将气体送至患者咽喉部,使抢救者吹出的气体可以更多的进入患者肺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管包括顶部多个变径拼接而成的管件和底部的硬质管件,故能够进行360度旋转,使用者不受所处环境的限制。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管的顶部通过套管卡套与吹管可拆卸地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吹管选用医用pvc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接触人工呼吸器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接触人工呼吸器的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防接触人工呼吸器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接触人工呼吸器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防接触人工呼吸器,包括罩体1、吹管2和进气管3,吹管2在罩体1的顶部;进气管3在罩体1的顶部与吹管2连通,所述罩体1的底部设有气囊4,气囊4与罩体1的底部密闭性连接,便于人工呼吸器与患者面部紧密贴合,增加密封性;设置吹管2便于抢救者口含,避免与患者之间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4与罩体1通过粘扣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气囊4与罩体1通过粘扣这种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当气囊4发生泄漏时可以随时方便地更换新的气囊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4选用医用pvc材料,其在低温时仍旧能够与患者面部紧密贴合,不会因硬化而发生压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吹管2的底部设置有活性炭材料的滤芯5,从而对抢救者呼出的气体进行过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4的两侧设有弹性束缚带,进一步增强人工呼吸器与患者面部的紧密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3为口咽通气管,其长度为10厘米。口咽通气管3可插入患者口中,直达咽部,避免舌后坠造成的气道堵塞,并且直接将气体送至患者咽喉部,使抢救者吹出的气体可以更多的进入患者肺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3包括顶部多个变径拼接而成的管件和底部的硬质管件,故能够进行360度旋转,使用者不受所处环境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3的顶部通过套管卡套与吹管2可拆卸地连接,从而使进气管3与吹管2紧密连接在一起,当然还可以在进气管3与吹管2的连接处增设密封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吹管2选用医用pvc材料。

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接触人工呼吸器的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吹管2的断开面呈两端为半圆形的矩形状。当然也可以设计为其它形状,如圆形、椭圆形、心形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4的外形呈梨形。当然也可以设计为扁平状的圆形、矩形、椭圆形等。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接触人工呼吸器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防接触人工呼吸器,包括罩体1、吹管2和进气管3,吹管2在1的顶部;进气管3在1的顶部与吹管2连通,所述罩体1的底部设有气囊4,气囊4与罩体1的底部密闭性连接,便于人工呼吸器与患者面部紧密贴合,增加密封性;设置吹管2便于抢救者口含,避免与患者之间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4与罩体1通过拉链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气囊4与罩体1通过拉链这种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当气囊4发生泄漏时可以随时方便地更换新的气囊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4选用硅胶材料,其在低温时仍旧能够与患者面部紧密贴合,不会因硬化而发生压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吹管2的底部设置有活性炭材料的滤芯5,从而对抢救者呼出的气体进行过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4的两侧设有弹性束缚带,进一步增强人工呼吸器与患者面部的紧密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3为口咽通气管,其长度为15厘米。口咽通气管3可插入患者口中,直达咽部,避免舌后坠造成的气道堵塞,并且直接将气体送至患者咽喉部,使抢救者吹出的气体可以更多的进入患者肺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3包括顶部多个变径拼接而成的管件和底部的硬质管件,故能够进行360度旋转,使用者不受所处环境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3的顶部通过套管卡套与吹管2可拆卸地连接,从而使进气管3与吹管2紧密连接在一起,当然还可以在进气管3与吹管2的连接处增设密封圈或者增加密封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吹管2选用医用pvc材料。

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接触人工呼吸器的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吹管2的断开面呈两端为半圆形的矩形状。当然也可以设计为其它形状,如圆形、椭圆形、心形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4的外形呈梨形。当然也可以设计为扁平状的圆形、矩形、椭圆形等。

实施例三:

如图1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接触人工呼吸器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防接触人工呼吸器,包括罩体1、吹管2和进气管3,吹管2在1的顶部;进气管3在1的顶部与吹管2连通,所述罩体1的底部设有气囊4,气囊4与罩体1的底部密闭性连接,便于人工呼吸器与患者面部紧密贴合,增加密封性;设置吹管2便于抢救者口含,避免与患者之间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4与罩体1通过高频热塑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从而增加了气囊4与罩体1之间的密封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4选用硅胶材料,其在低温时仍旧能够与患者面部紧密贴合,不会因硬化而发生压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吹管2的底部设置有活性炭材料的滤芯5,从而对抢救者呼出的气体进行过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4的两侧设有弹性束缚带,进一步增强人工呼吸器与患者面部的紧密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3为口咽通气管,其长度为20厘米。口咽通气管3可插入患者口中,直达咽部,避免舌后坠造成的气道堵塞,并且直接将气体送至患者咽喉部,使抢救者吹出的气体可以更多的进入患者肺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3包括顶部多个变径拼接而成的管件和底部的硬质管件,故能够进行360度旋转,使用者不受所处环境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3的顶部通过套管卡套与吹管2可拆卸地连接,从而使进气管3与吹管2紧密连接在一起,当然还可以在进气管3与吹管2的连接处增设密封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吹管2选用医用pvc材料。

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接触人工呼吸器的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吹管2的断开面呈两端为半圆形的矩形状。当然也可以设计为其它形状,如圆形、椭圆形、心形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4的外形呈梨形。当然也可以设计为扁平状的圆形、矩形、椭圆形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难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防接触人工呼吸器包括本说明书中各部分的任意组合。限于篇幅且为了使说明书简明,在此没有将这些组合一一详细介绍,但看过本说明书后,由本说明书构成的各部分的任意组合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已经不言自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