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81518发布日期:2021-07-16 18:40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


背景技术:

2.电凝器是一种在腹腔镜下进行组织切割、电凝的电外科器械。当电凝器与机体接触时,电凝器通过有效电极尖端产生的高频高压电流对机体组织进行加热,实现对机体组织的分离和凝结,从而达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
3.由于电凝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包括油脂在内的烟雾,常会导致腹腔镜下视野模糊,这就使得手术过程中需要不时地退出腹腔镜以拭擦镜子,以保持视野清晰,导致手术过程繁琐,徒增手术时间。
4.为减少腹腔镜进出鞘的次数,影响手术进程,公开号为cn20414711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能吸引的电凝棒,该电凝棒包括电凝棒体,以及位于所述的电凝棒体第一端端部的金属电凝体;在所述的金属电凝体上设置贯通所述的金属电凝体的吸引孔,所述的吸引孔的内壁与金属电凝体电绝缘;电凝棒体的第二端端部设置吸引连接管,所述吸引连接管能与吸引孔连通,金属电凝体与电凝棒体的金属连接柱电连接。
5.这种电凝棒的不足之处在于:(1)吸引孔直接开设在金属电凝体上,为了确保吸引效果,该吸引孔的内径不能太小,这就导致金属电凝体难以设置的较细,影响电凝效果;(2)为了便于吸引连接管与吸引孔相连通,电凝棒体需要做成中空状的,以形成吸引通道;并且,受成本影响,该电凝棒的结构使其难以做到次抛,需要消毒灭菌后反复使用;而中空状的电凝棒体容易出现灭菌不充分的情况,使得二次使用存在感染风险;同时,反复高温灭菌也会导致电凝棒的零件发生形变,最终影响电凝或吸引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该吸引式电凝器在使用过程中不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7.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包括相互拼装的电凝组件和吸引组件,所述的吸引组件由一次性耗材制成;
9.所述的吸引组件内形成有与电凝组件电绝缘的吸引通道,该吸引通道的吸引口处于电凝组件的圆周向上,所述的电凝组件的具有延伸至吸引口前端的电凝头。
10.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是由电凝组件和吸引组件拼装组合而成的,其中电凝组件耐高温灭菌消毒,且正常不会出现灭菌消毒不充分的情况,可反复使用;而吸引组件则为一次性耗材,每次使用时将无菌封装的吸引组件拼装至电凝组件上即可,不仅整体结构更加轻量化,而且避免了具有吸引通道或吸引空腔的吸引组件因灭菌消毒不充分而出现交叉感染的风险。
11.在上述的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中,所述的电凝组件包括电凝杆,所述的吸引组件
包括套设在电凝杆外周的吸引鞘,该电凝杆与吸引鞘滑动配合;
12.所述的吸引鞘的至少一端设有用于防止电凝杆相对于吸引鞘发生自主位移的定位机构,且至少一个定位机构与该吸引鞘可拆卸地固连,所述的电凝杆与该吸引鞘和定位机构均电绝缘;
13.所述的吸引鞘内形成有与电凝杆电绝缘的吸引通道,所述的吸引通道具有形成于吸引鞘头端的吸引口以及处于吸引鞘尾端的出液口。
14.滑动配合关系、可拆卸的定位机构均有利于电凝杆和吸引鞘之间的顺利拆装,而定位机构则能够确保电凝杆在与吸引鞘拼装后不会发生自主位移,确保电凝过程顺利进行。
15.本实用新型中,吸引通道仅设置在吸引鞘内,不在电凝组件上打孔、开腔,防止出现电凝组件出现灭菌消毒不充分的情况。显然,确保吸引通道与电凝杆之间保持电绝缘是十分必要的。
16.在上述的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中,所述的吸引鞘包括同轴设置的外鞘和内鞘,该外鞘和内鞘之间形成所述的吸引通道,所述的内鞘内形成有电凝杆安装通道;
17.所述的外鞘和内鞘之间设有用于固定内鞘的支撑件,所述的支撑件不影响吸引通道的通断状态。
18.同轴设置的外鞘和内鞘在吸引鞘内形成了相互隔离的吸引通道和电凝杆安装通道,实现了电凝杆与吸引通道的电绝缘。而为了确保内鞘的位置保持不变,需要在吸引通道内设置支撑件,本实用新型对支撑件没有过多要求,只需不造成阻塞,不影响吸引通道的通断状态即可。
19.在上述的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中,所述的支撑件包括用于封闭吸引通道首尾两端开口的环形封盖,所述的吸引口和出液口均开设在该外鞘的圆周壁上。
20.环形封盖使得吸引通道和电凝杆安装通道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确保电凝杆与被吸引液体保持电绝缘。
21.在上述的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中,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设于吸引鞘头端的陶瓷连接头,所述的陶瓷连接头上开设有便于电凝杆穿过的第一贯穿孔,所述的电凝杆与该第一贯穿孔密封配合,该电凝杆穿过陶瓷头的一端设有电凝头。
22.本实用新型将定位机构设置成与电凝杆密封连接的陶瓷连接头,陶瓷连接头不仅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能,而且密封配合的电凝杆与第一贯穿孔能够防止带电液体渗入陶瓷连接头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陶瓷连接头与电凝杆不分离,保持组装状态,通过陶瓷连接头与吸引鞘的拼接实现电凝杆与吸引鞘的拼接。
23.在上述的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中,所述的陶瓷连接头具有与所述的内鞘相互嵌套固定的嵌入部,该陶瓷连接头与内鞘之间设有用于限制嵌入部的嵌入深度的限位件。
24.在上述的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中,所述的内鞘的端部形成有与电凝杆安装通道相连通的扩口段,所述的嵌入部与该扩口段相互嵌套固定;所述的限位件包括形成于扩口段与电凝杆安装通道之间的第一限位台阶,所述的嵌入部的端面与该第一限位台阶相抵靠;
25.或者,所述的陶瓷连接头包括连接头本体,该嵌入部与该连接头本体一体成型;所述的限位件包括形成于连接头本体与嵌入部之间的第二限位台阶,所述的内鞘的端面与该第二限位台阶相抵靠。
26.第一限位台阶和第二限位台阶也是可以同时形成,用于对陶瓷连接头与内鞘进行定位的。
27.为了便于电凝杆的安装,吸引鞘内的电凝杆安装通道的内径的内径)比电凝杆的外径稍大。这种情况下,虽然陶瓷连接头能够有效定位电凝杆的头端,但电凝杆的尾端会发生晃动,并与吸引鞘产生摩擦,这对电凝杆的使用寿命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电凝杆表面的绝缘涂层会出现刮擦。
28.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在上述的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中,所述的定位机构还包括与外鞘尾端密封配合的端盖,该端盖上形成有便于电凝杆穿过的第二贯穿孔,该第二贯穿孔的内径与电凝杆的外径相当。
29.第二贯穿孔与电凝杆的接触面积较电凝杆安装通道与电凝杆的接触面积要小很多,在尽可能减少对电凝杆的摩擦、保证电凝杆顺利安装的前提下,第二贯穿孔能够确保电凝杆不会因发生晃动而与吸引鞘产生摩擦。
30.在上述的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中,所述的端盖具有筒状头部,该筒状头部与外鞘相互嵌套固定;
31.所述的外鞘外周设有手柄部,该手柄部的外径与该筒状头部的外径相当。
32.在上述的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中,所述的筒状头部的圆周壁上开设有与出液口位置对应的排液口,该排液口和出液口处密封安装有吸引管。
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34.(1)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是由电凝组件和吸引组件拼装组合而成的,其中电凝组件耐高温灭菌消毒,且正常不会出现灭菌消毒不充分的情况,可反复使用;而吸引组件则为一次性耗材,每次使用时将无菌封装的吸引组件拼装至电凝组件上即可,不仅整体结构更加轻量化,而且避免了具有吸引通道或吸引空腔的吸引组件因灭菌消毒不充分而出现交叉感染的风险。
35.(2)本实用新型中,电凝杆与吸引鞘滑动配合,在吸引鞘的至少一端设有用于防止电凝杆相对于吸引鞘发生自主位移的定位机构,且至少一个定位机构与该吸引鞘可拆卸地固连;滑动配合关系、可拆卸的定位机构均有利于电凝杆和吸引鞘之间的顺利拆装,而定位机构则能够确保电凝杆在与吸引鞘拼装后不会发生自主位移,确保电凝过程顺利进行。
36.(3)本实用新型中,吸引通道仅设置在吸引鞘内,不在电凝组件上打孔、开腔,防止出现电凝组件出现灭菌消毒不充分的情况。
37.(4)本实用新型中,吸引鞘包括同轴设置的外鞘和内鞘,外鞘和内鞘之间形成吸引通道,内鞘内形成电凝杆安装通道;同时在吸引鞘的两端均设有能够封闭吸引通道首尾两端开口的环形封盖作为内鞘支撑件,环形封盖使得吸引通道和电凝杆安装通道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确保电凝杆与被吸引液体的电绝缘。
38.(5)本实用新型中,定位机构包括与电凝杆密封连接的陶瓷连接头头端),陶瓷连接头不仅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能,而且耐高温灭菌,能够随电凝杆反复使用而不会发生变形。
39.(6)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电凝杆的安装,内鞘的内径比电凝杆的外径稍大;为了避免电凝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晃动,定位机构还包括与外鞘尾端密封配合的端盖,该端盖上开设有用于稳固电凝杆尾端的贯穿孔,贯穿孔能够在尽可能减少对电凝杆的摩擦、保
证电凝杆顺利安装的前提下,确保电凝杆不会因发生晃动而与吸引鞘产生摩擦。
附图说明
4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42.图3为本实用新型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43.图4为本实用新型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44.图5为图4的a

a剖视图;
45.图6为图5中b部分的放大图;
46.图7为图5中c部分的放大图;
47.图8为图4中d

d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49.实施例1
50.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一种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包括相互拼装的电凝组件1和吸引组件2,其中电凝组件1采用金属材料制成,耐高温灭菌消毒,经灭菌消毒后是可以反复使用的;而吸引组件2则是由一次性耗材制成,与电凝组件1拼装、使用完毕后,即抛弃,每次使用的都是全新的无菌吸引组件2。
51.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结合6和图7可见,本实施例中,电凝组件1 包括电凝杆11,电凝杆11的外周带有绝缘涂层12;电凝杆11的头端带有电凝头13,电凝杆11的尾端则带有用于连接电源的螺纹接头14。
52.如图2和图3和图8所示、结合图5、图6和图7可见,本实施例中,吸引组件2包括套设在电凝杆11外周的吸引鞘21,本实施例的吸引鞘21采用塑料制成,该吸引鞘21包括同轴设置的外鞘211和内鞘212,外鞘211和内鞘212 之间设有用于固定内鞘212的支撑件213。本实施例采用的支撑件213是与内鞘 212和外鞘211一体成型的环形封盖213a,在吸引鞘21的首尾两端各设有一个环形封盖213a。
53.内鞘212中央即形成电凝杆安装通道214,且电凝杆安装通道214的内径稍大于电凝杆11的外径,两者滑动配合,以便于电凝杆11顺利安装且不对电凝杆11上的绝缘涂层12造成刮擦。
54.而内鞘212和外鞘211之间则形成吸引通道215,该吸引通道215具有形成于外鞘211圆周壁上的吸引口215a和出液口215b,其中,吸引口215a处于外鞘211头端,以尽可能接近电凝头13所处的手术位置;而出液口215b则处于外鞘211尾端,出液口215b处密封安装有吸引管22,以尽可能地避免吸引管 22影响手术操作。吸引管22外接负压吸引设备,吸引管22上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阀门(图中未示出)。
55.由图2和图3所示、结合图5可见,设置于吸引鞘21两端的环形封盖213a 完全封闭了吸引通道215的首尾两端开口,使得吸引通道215和电凝杆安装通道214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确保电凝杆11与被吸引液体保持电绝缘。
56.由于电凝杆11能够在内鞘212内自由滑动,因此,本实施例在吸引鞘21 的头尾两
端均设有用于防止电凝杆11相对于吸引鞘21发生自主位移的定位机构3,这两个定位机构3均与该吸引鞘21可拆卸地固连,并且,电凝杆11与各定位机构3均电绝缘。
57.由图2和图6可见,在吸引鞘21的头端,该定位机构3包括陶瓷连接头31,该陶瓷连接头31上开设有第一贯穿孔311,相互连接的电凝杆11和电凝头13 均该第一贯穿孔311密封配合。
58.由于陶瓷连接头31耐高温,可与电凝组件1一同接受灭菌消毒;鉴于陶瓷连接头31与电凝头13的密封配合关系,可以将陶瓷连接头31直接设置在电凝杆11上,日常使用过程中不进行陶瓷连接头31与电凝组件1之间的拼装或拆卸。
59.同时,为了便于实现陶瓷连接头31与吸引鞘21可拆卸地固连,内鞘212 的端部形成有与电凝杆安装通道214相连通的扩口段216,该扩口段216与电凝杆安装通道214之间形成第一限位台阶212a;而该陶瓷连接头31则包括连接头本体312,连接头本体312朝向吸引鞘21的一端带有嵌入部313,该连接头本体312与嵌入部313一体成型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二限位台阶312a;该嵌入部313 与扩口段216相互嵌套固定,嵌入部313的端面与该第一限位台阶212a相抵靠,而环形封盖213a则与该第二限位台阶312a相抵靠;扩口段216、嵌入部313、第一限位台阶212a和第二限位台阶312a构成了用于限制陶瓷连接头31与吸引鞘21之间拼接深度的限位件,也构成了两者是否拼接到位的检验标准。
60.如图2、图3所示、结合图1和图6可见,为了避免陶瓷连接头31影响电凝头13工作,连接头本体312背向嵌入部313的一端带有锥型头部314,优选为圆锥型。
61.陶瓷连接头31的设置能够确保电凝杆11不会相对于吸引鞘21发生周向或轴向的自主位移,不过由于电凝杆安装通道214的内径稍大于电凝杆11的外径,且电凝杆11的尾端还需连接电源,因此在使用过程中电凝杆11有可能受电源牵引而发生晃动,导致电凝杆11因与吸引鞘21发生摩擦而破坏绝缘涂层12。
62.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如图2、图3所示、结合图1和图6可见,本实施例的定位机构3还包括与外鞘211尾端密封配合的端盖32,该端盖32上形成有便于电凝杆11穿过的第二贯穿孔321,该第二贯穿孔321的内径是与电凝杆11的外径相当的,能够有效阻止电凝杆11与吸引鞘21之间发生不必要的摩擦。
63.为了便于端盖32的安装,端盖32具有筒状头部322,该筒状头部322与外鞘211相互嵌套固定;外鞘211外周设有手柄部211a,该手柄部211a的外径与该筒状头部322的外径相当。当端盖32安装到位时,外鞘211尾端的环形封盖 213a与端盖32相抵靠,而筒状头部322的端面则与手柄部211a相抵靠。
64.显然,吸引通道215的出液口215b可以设置在外鞘211尾端的任意位置,可以直接设置在手柄部211a上,也可以设置在手柄部211a的首尾两端。当将吸引通道215的出液口215b设置在外鞘211与端盖32相嵌套固定的位置上时,则需要在端盖32的筒状头部322上开设与出液口215b位置对应、大小相当的排液口323,吸引管22分别与出液口215b、排液口323密封配合。当将吸引通道215的出液口215b设置在其他位置上,则直接在出液口215b密封安装吸引管22即可。
65.本实施例一种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的使用方法为:
66.取已灭菌的电凝杆11(包括固定设置在电凝杆11上的陶瓷连接头31),从无菌封装袋中取出吸引鞘21和端盖32,先将端盖32安装到吸引鞘21的尾端(当端盖32上开设有排液
口323时,需要确保排液口323与出液口215b相重合),并在出液口215b(或和排液口323)处安装吸引管22;然后将电凝杆11的尾端对准吸引鞘21的头端,将电凝杆11的尾端插入电凝杆安装通道214内,并从第二贯穿孔321穿出;当电凝杆11基本进入电凝杆安装通道214内后,将陶瓷连接头31上的嵌入部313对准内鞘212的扩口段216,待吸引鞘21头端的环形封盖213a与该第二限位台阶312a相抵靠时,即拼装完成,获得组合型吸引式电凝器;待在电凝杆11尾端的螺纹接头14连接电源并将吸引管22连接至负压吸引设备上后,即可进行手术。
67.手术完成后,使电凝杆11与电源分离、吸引管22与负压吸引设备分离,从吸引鞘21尾端上取下端盖32,将陶瓷连接头31从吸引鞘21头端取下,将电凝杆11退出电凝杆安装通道214,将使用后的电凝组件1(包括固定设置在电凝杆11上的陶瓷连接头31)再次灭菌消毒,留待下次使用;而包括吸引鞘21 和端盖32在内的吸引组件2则抛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