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视网膜下液引流器

文档序号:24831318发布日期:2021-04-27 17:57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视网膜下液引流器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视网膜下液引流器。


背景技术:

2.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发病主要与血

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破坏、血

视网膜血管屏障破坏或其它不明原因导致的浆液性液体聚留在视网膜下间隙有关。临床上可导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疾病包括重症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oats病、葡萄膜炎、眼内占位病变、特发性葡萄膜渗漏、真性小眼球继发葡萄膜渗漏等。轻症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去除病因后,视网膜脱离多可自行恢复,而重症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因为视网膜脱离程度较高,无法对渗漏病灶进行针对性处理。因此,对重症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一直是困扰眼科临床的难题。引流视网膜下液,尽快复位已经脱离的视网膜,是促使重症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功能恢复的关键措施。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不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下液比重高,具有较大的移动性。移动性的视网膜下液会给术中经巩膜切口途径排出视网膜下液操作带来较大的困难。放液过程中,为便于手术操作,需将巩膜切口位置旋转至眼球前端,高比重的视网膜下液将流动到眼球后极部。同时,部分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常合并脉络膜水肿。由于上述原因,重症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经巩膜放液的成功率不高,部分患者只能通过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造视网膜裂孔,术中经视网膜裂孔,引流视网膜下液。与通过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引流视网膜下液的手术方式相比,经巩膜途径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过程相对简单,患者恢复快,术毕不需要填充硅油等技术优势。然而对该手术来说,目前尚无专用的手术器具,导致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成功率较低。
3.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视网膜下液引流器,能够很好的进行视网膜下液引流,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5.一种视网膜下液引流器,包括手持装置、穿刺刀和引流管,其中:手持装置包括夹持部和手柄,穿刺刀固定安装在夹持部的头部,穿刺刀为空心管状结构,穿刺刀头部设有刀尖,穿刺刀外壁沿穿刺刀长度方向设有条形开槽,夹持部外壁与穿刺刀上的条形开槽对应的设有凹槽,穿刺刀上的条形开槽与夹持部上的凹槽相互连通,构成长度方向上贯通的夹持槽;引流管嵌入在夹持槽中,引流管的第一端伸入到穿刺刀头部,引流管的第二端从夹持部引出。
6.所述的视网膜下液引流器,其中:夹持部上设有凹陷,凹陷的一部分设在凹槽上,引导管的外壁在凹陷处高出凹陷的底部。
7.所述的视网膜下液引流器,其中:穿刺刀的尾部固定在夹持部的头部。
8.所述的视网膜下液引流器,其中:该条形开槽从穿刺刀头部一直延伸到穿刺刀尾部。
9.所述的视网膜下液引流器,其中:夹持部的凹槽与穿刺刀上的条形开槽对齐相接,凹槽在夹持部的整个长度上贯穿设置。
10.所述的视网膜下液引流器,其中:引流管的第二端从夹持部尾部导出,引流管第二端尾部设有引导端接口。
11.所述的视网膜下液引流器,其中:穿刺刀外壁在刀尖下部的位置设有刻度线。
12.所述的视网膜下液引流器,其中:穿刺刀内壁在刀尖下部凸出设有多条平行设置的弧形卡条。
13.所述的视网膜下液引流器,其中:刀尖外壁的颜色为红色、蓝色或绿色。
14.所述的视网膜下液引流器,其中:还包括光纤照明装置,该光纤照明装置包括光纤和光源,其中光纤插入在引流管中,一端伸入到穿刺刀头部,另一端从引流管尾部引出并与光源连接。
附图说明
15.图1为视网膜下液引流器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穿刺刀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夹持部凹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1

2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9.如图1所示,视网膜下液引流器包括手持装置、穿刺刀3和引流管4。
20.其中手持装置整体为外形为手枪型,包括夹持部1和手柄2,夹持部1为长条状,手柄2纵截面为梯形或近似梯形,上端小,下端大,手柄2与夹持部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且夹角范围是100度

120度。手持装置一体成型,可由塑料制成。
21.穿刺刀3固定安装在夹持部1的头部,穿刺刀3的尾部固定在夹持部1的头部,优选的来说穿刺刀3与夹持部1同轴设置。穿刺刀3头部设有刀尖31,刀尖31的角度为锐角,刀尖31的角度范围是15度

30度,穿刺刀3为空心管状结构,外壁沿穿刺刀3长度方向设有条形开槽32,且该条形开槽32从穿刺刀3头部一直延伸到穿刺刀3尾部。穿刺刀的直径为0.68326mm(23gauge)。穿刺刀3由金属制成。
22.夹持部1外壁与穿刺刀3上的条形开槽32对应的设有凹槽11,且凹槽11与穿刺刀3上的开槽对齐相接,凹槽11在夹持部1的整个长度上贯穿设置,即从夹持部1的头部延伸到尾部。穿刺刀3上的条形开槽32与夹持部1上的凹槽11相互连通,构成在长度方向上贯通的用于夹持引流管的夹持槽。夹持槽露出在穿刺刀3和夹持部1的表面。
23.引流管4由硅胶等柔性材料制成,引流管4嵌入在夹持槽中,引流管4的第一端伸入到穿刺刀3头部,引流管4的第二端从夹持部1尾部导出,第二端尾部设有引导端接口5。引流管4的直径为0.60706mm(24gauge)。
24.进一步的,夹持部1上在靠近穿刺刀3的位置,设有凹陷12,凹陷12的中间一部分设在凹槽11上,使得引导管4的外壁高出凹陷12的底部。
25.如图2所示,穿刺刀3外壁在刀尖31下部的位置设有刻度线32以及刻度值(图中未示出);穿刺刀3内壁在刀尖31下部凸出设有多条平行设置的弧形卡条34。弧形34用于卡住
穿刺刀3内的引流管4,避免引流管4不能随穿刺刀3一同移动到达眼球相应的深度。刀尖31外壁的颜色为红色、蓝色、绿色等较为醒目的颜色,可通过镀敷相应颜色的金属涂层实现。
26.优选的,视网膜下液引流器还可以包括光纤照明装置(图中未示出),该光纤照明装置包括光纤和光源,其中光纤插入在引流管4中,一端伸入到穿刺刀3头部,另一端从引流管4尾部引出并与光源连接。
27.手术时,医生右手拿手持装置的手柄,在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将穿刺刀的刀尖刺入患者眼球,由于刀尖上带有醒目的颜色,因此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刀尖的位置,避免伤及脱离的视网膜膜等重要组织。刀尖穿刺过程中通过观察穿刺刀上的刻度,可辅助确定是否达到需要深度。到达后,先保持穿刺刀不动,用镊子在夹持部的凹陷处夹住露出的引流管,以固定引流管的位置,然后缓慢的回撤穿刺刀,此时引导管仍保留在眼球中。穿刺刀撤出后,从引流端接口接容器或接针筒,视网膜下液即可自动流出或在针管抽吸的作用下流出。当设有光纤照明装置时,操作与上述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穿刺过程中可打开光源,光纤可为穿刺操作提供照明,待穿刺到位后,先将光纤拔出,回撤穿刺刀即可。
28.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简洁实用,能够方便的进行视网膜下液引流操作,为患者提供了较好的手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