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白癜风的电火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71523发布日期:2021-05-14 15:56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治疗白癜风的电火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仪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白癜风的电火针装置。


背景技术:

2.白癜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后天色素性皮肤病,表现为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黏膜色素完全脱失。由于皮肤的黑素细胞功能消失引起,但机制还不清楚。全身各部位可发生,常见于指背、腕、前臂、颜面、颈项及生殖器周围等。女性外阴部亦可发生,青年妇女居多。
3.现有白癜风的治疗手段之一为采用中医的电火针治疗法,其特点是操作方便,易于掌握,针刺深浅可根据病变部位需要调节。电火针不仅可取得火针的治疗效果,而且可取得直接灸的部分作用。但现有的电火针装置加热温度不可控,且电火针隔热刺入皮肤深浅不易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治疗白癜风的电火针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电火针装置加热温度不可控,且电火针隔热刺入皮肤深浅不易控制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用于治疗白癜风的电火针装置,其包括电火针组件和用于加热电火针组件的加热室;加热室包括加热底座和固定于加热底座上的保温外壳;加热室内安装温感探头,温感探头与上位机信号连接;保温外壳顶部开设用于火针体插入的插孔;保温外壳的壳体内设置绝热层;加热底座上插设两根加热电阻丝,加热电阻丝与控制柜电连接;控制柜内集成电源电路、控制电路和电阻丝加热电路;电源电路包括整流二极管vd1、滤波电容器c1和降压电阻器r1、r2;控制电路包括控制按钮s、电阻器r3、r4、电位器rp、电容器c2、二极管vd2、晶体管v、稳压二极管vs、晶闸管vt、发光二极管vl和继电器k;电阻丝加热电路包括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电源变压器t和两根加热电阻丝;
7.电火针组件包括火针体;火针体的顶端与把手连接,把手外沿设置外螺纹,火针体底端穿过隔热针筒;隔热针筒包括外圈的隔热外壳和内圈的不锈钢层;不锈钢层内开设与把手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8.进一步,加热电阻丝通过导线与控制柜内的加热控制电路连接。
9.进一步,插孔正对于两根加热电阻丝之间。
10.进一步,绝热层内均匀填充聚氨酯泡沫塑料。
11.进一步,温感探头为pt100温度传感器,上位机为计算机。
12.进一步,隔热外壳为隔热陶瓷管。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治疗白癜风的电火针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火针体插设于两根电阻加热丝之间,实现对火针体的加热;并
通过实时监测加热室内的加热温度,调整滑动变阻器rp的阻值,改变电容c2的充电时间,从而改变电阻加热丝的通电加热的时间,进而改变火针体加热的温度,进而实现对火针体温度的控制。
15.除此,将与火针体连接的把手与隔热针筒通过螺纹连接,在插入患者皮肤时,通过把手慢慢旋转增加或减少插入的深度,进而实现对火针体插入深度的粗控制,避免人为过快的插入,造成较大的插入误差。
附图说明
16.图1为用于治疗白癜风的电火针装置的结构图。
17.图2为用于治疗白癜风的电火针装置火针体结构图。
18.图3为用于治疗白癜风的电火针装置隔热针筒结构图。
19.图4为用于治疗白癜风的电火针装置控制柜电路图。
20.其中,1、加热室;2、加热底座;3、加热电阻丝;4、温感探头;5、插孔;6、保温外壳;7、控制柜;8、把手;9、火针体;10、隔热针筒;11、不锈钢层;12、隔热外壳;13、上位机;14、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应该清楚,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用新型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22.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参考图1

图4,本方案的用于治疗白癜风的电火针装置,包括电火针组件和用于加热电火针组件的加热室1。
23.电火针组件包括火针体9,火针体9的顶端与把手8连接,把手8外沿设置外螺纹,火针体9底端穿过隔热针筒10,隔热针筒10包括外圈的隔热外壳12和内圈的不锈钢层11,不锈钢层11内开设与把手8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24.隔热外壳12为隔热陶瓷管,避免温度过高,烫伤使用者。
25.加热室1包括加热底座2和固定于加热底座2上的保温外壳6;加热室1内安装温感探头4,温感探头4为pt100温度传感器,温感探头4与上位机13信号连接,上位机13可以为计算机,用于将检测的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而传送至计算机内。
26.保温外壳6顶部开设用于火针体9插入的插孔5,保温外壳6的壳体内设置绝热层,绝热层内均匀填充聚氨酯泡沫塑料,用于减少与外界的热传递。
27.加热底座2上插设两根加热电阻丝3,将火针体9插入两根加热电阻丝3之间,进行加热。
28.加热电阻丝3通过导线14与控制柜7电连接,控制柜7内集成电源电路、控制电路和电阻丝加热电路;电源电路包括整流二极管vd1、滤波电容器c1和降压电阻器r1、r2;控制电路包括控制按钮s、电阻器r3、r4、电位器rp、电容器c2、二极管vd2、晶体管v、稳压二极管vs、晶闸管vt、发光二极管vl和继电器k;电阻丝加热电路包括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电源变压器t和两根加热电阻丝3。
29.控制柜7的工作原理为:
30.按下控制按钮s后,交流220v电压经vd1整流、c1滤波及r1、r2限流降压后,为控制电路提供20v左右的直流工作电压。由于c2两端电压不能突变,v和vt在刚接通电源时均处于截止状态,k则通电吸合,vl点亮,k的常开触点接通,t通电工作,交流220v电压经t降压后为eh供电,加热电阻丝3通电发热对火针体9进行加热。
31.松开s后,vt截止,整个电路的工作电源被切断。
32.调整rp的阻值,可以改变c2的充电时间,从而改变加热电阻丝3通电加热的时间,进而控制加热时间,进而实现加热的温度。
33.其中,按钮s和rp可以设置在控制柜7顶部,便于操作。
34.元器件选择
35.r1和r2均选用2~4w金属膜电阻器;r3和r4选用1/4w金属膜电阻器或碳膜电阻器。
36.rp选用小型合成膜电位器或有机实心电位器。
37.c1选用耐压值为63v的铝电解电容器;c2选用耐压值为35v的铝电解电容器。
38.vd1和vd2均选用1n4007型硅整流二极管。
39.vs选用1/2w、3~4.5v的硅稳压二极管。
40.vl选用φ5mm的绿色发光二极管。
41.v选用2sc945或c8050型硅npn晶体管。
42.vt选用mcr100

6型晶间管。
43.t选用3~5w、二次电压为8~20v的电源变压器。
44.k选用jrx

13f型12v直流继电器。
4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46.将火针体9组件(火针体9)插设于两根电阻加热丝之间,按下按钮s,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调整rp的阻值,调整加热时间,并对电阻加热丝进行加热,温感探头4实时检测当前的温度信息,当温度达到预设值后,保温5min

10min,再次按下按钮s,停止加热。
47.医护人员根据需要,旋转把手8,将火针体9慢慢旋入患者皮肤。
48.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火针体9的控制加热;并通过实时监测加热室1内的加热温度,调整滑动变阻器rp的阻值,改变电容c2的充电时间,从而改变电阻加热丝的通电加热的时间,进而改变火针体9加热的温度,进而实现对火针体9温度的控制。
49.除此,将与火针体9连接的把手8与隔热针筒10通过螺纹连接,在插入患者皮肤时,通过把手8慢慢旋转增加或减少插入的深度,进而实现对火针体9插入深度的粗控制,避免人为过快的插入,造成较大的插入误差。
50.虽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