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

文档序号:24996871发布日期:2021-05-11 14:44阅读:7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



背景技术:

人工种植牙已逐渐成为修复牙齿缺失的重要手段。随着牙种植技术的发展,许多原来因自身牙槽骨量不足而不能进行牙种植的患者也可进行牙种植,并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由于下颌骨中央有下牙槽神经走行其中,而下颌磨牙区种植牙需要植入长度至少为8~12mm的种植体,且种植体下缘需与下牙槽神经管上壁保留至少3mm间距(避免神经损伤风险),因此下颌磨牙区种植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牙槽骨顶端距下牙槽神经管上壁的实际距离进行测量和评估,过短的距离会导致手术中意外损伤甚至切断下牙槽神经。

对于一些牙齿缺失后牙槽骨中度吸收以上的患者,植牙区牙槽骨顶端距下牙槽神经管上壁的实际距离不足时,除进行牙槽骨增量分期种植以外,还可考虑行下颌骨体颊侧开窗解剖、游离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同期种植。手术过程:术前根据x线片确认下牙槽神经管位置,切开并将颊侧粘骨膜瓣剥离至下颌下缘,切开去除下牙槽神经管颊侧或上方骨板,用小剥离器分离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用神经钩将其拉出。选相应长度种植体,从设定的位置和方向植入。最后,在去骨区植骨,将下牙槽神经放回下颌骨外缘并严密缝合粘骨膜瓣。目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由于下牙槽神经位于下颌骨体部中央区域,局部术野小,位置深,下牙槽神经较为敏感,在下颌骨体颊侧开窗解剖、游离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时常因开窗去骨定位偏离神经区域,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出血增加,意外损伤神经,为寻找神经过多去骨导致剩余骨量减少,术后肿胀感染风险加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包括与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相配合的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包括下颌骨定位部和设于下颌骨定位部的中空去骨部,所述下颌骨定位部包括下颌骨颊侧贴合面,所述下颌骨颊侧贴合面包括下颌骨上缘贴合面、近下颌颏孔贴合面、下颌骨下缘贴合面和远下颌颏孔贴合面;所述下颌骨定位部上设有定位孔,还包括与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贴合于下颌骨颊侧预开窗表面时,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按垂直轴方向自下颌上缘向下颌下缘方向延伸,且远下颌颏孔贴合面可向下颌升支方向进行延伸,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在冠状轴方向上位于远离下颌颏孔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自下颌上缘向下颌下缘方向延伸的距离为15~3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的厚度为0.5~2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空去骨部的开口面积为0.5~2cm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孔穿设于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均匀分布于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孔设于远下颌颏孔贴合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孔的孔径为1~2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颌骨上缘贴合面的面积为20mm2~40mm2;下颌骨下缘贴合面的面积为20mm2~40mm2;下颌骨下缘贴合面的面积为20mm2~40mm2;远下颌颏孔贴合面的面积为0.5~2cm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使用新型的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通过将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定位在牙槽神经血管束对应的下颌骨颊侧表面,合理的设置中空去骨部的大小,使去骨位置更为准确,从而减少手术时间延长,避免为寻找神经过多去骨导致的出血增加、意外损伤神经、剩余骨量减少及术后肿胀感染风险加大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

11中空去骨部

12下颌骨定位部

121下颌骨颊侧贴合面

1211下颌骨上缘贴合面

1212近下颌颏孔贴合面

1213下颌骨下缘贴合面

1214远下颌颏孔贴合面

2定位孔

3下颌骨颊侧

4下牙槽神经血管束

5下颌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包括与下牙槽神经血管束4相配合的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此处相配合具体是指,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的位置是位于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对应的下颌骨颊侧处,开窗后进行下牙槽神经游离术。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包括下颌骨定位部12和设于下颌骨定位部12上的中空去骨部11,所述下颌骨定位部12包括下颌骨颊侧贴合面121;所述下颌骨定位部12上设有定位孔2。本实用新型的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将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定位在下牙槽神经血管束4对应的下颌骨颊侧3,通过定位孔对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进行固定,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可以实现去骨开窗时的定位和去骨范围更加准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牙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符合常规的人体生理构造。如图4,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贴合于下颌骨颊侧3预开窗表面时,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通过下颌骨颊侧贴合面121贴合于下颌骨颊侧3,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通过下颌骨颊侧贴合面紧密贴合于下颌骨颊侧3,下颌骨颊侧贴合面与下颌骨颊侧3拟接触的部分贴合,与下颌骨颊侧3拟接触的部分的轮廓基本一致。所贴合的区域通常是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按垂直轴方向自下颌上缘向下颌下缘方向延伸,中空去骨部11的延伸方向与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在冠状轴方向上位于远离下颌颏孔5的一侧,即在冠状轴上的投影,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没有位于两个下颌颏孔5之间,而是位于其中一个下颌颏孔5的另一侧。再例如,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按垂直轴方向,可以自下颌上缘向下颌下缘方向延伸的距离为3~6mm,3~4mm,4~5mm,或5~6mm。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1所贴合的区域通常可以位于预开窗处,且位于下颌骨表面的上部,中空去骨部11的外围设有下颌骨定位部12,可以更加稳定地固定去骨部位。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1通常具有一定的厚度,从而可以保证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具有一定的强度,例如,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1的厚度可以为0.5~2mm,更例如可以是0.5~1mm或1~2mm。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下颌骨颊侧贴合面121包括下颌骨上缘贴合面1211,近下颌颏孔贴合面1212,下颌骨下缘贴合面1213,以及远下颌颏孔贴合面1214。所述下颌骨上缘贴合面1211,近下颌颏孔贴合面,下颌骨下缘贴合面1213和远下颌颏孔贴合面1214围合以形成中空去骨部11,自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的外侧可看到预手术组织的位置。其中下颌骨上缘贴合面1211用于贴合下颌骨颊侧上侧边缘,下颌骨上缘贴合面1211与下颌骨颊侧上侧边缘拟接触的部分贴合,与下颌骨颊侧上侧边缘拟接触的部分的轮廓基本一致。近下颌颏孔贴合面1212用于贴合上靠近下颌颏孔的下颌骨颊侧部分,近下颌颏孔贴合面1212与靠近下颌颏孔的下颌骨颊侧部分拟接触的部分贴合,与靠近下颌颏孔的下颌骨颊侧部分拟接触的部分的轮廓基本一致。下颌骨下缘贴合面1213用于贴合靠近下颌骨颊侧3下侧,下颌骨下缘贴合面1213与靠近下颌骨颊侧3下侧拟接触的部分贴合,与下颌骨颊侧3下侧拟接触的部分的轮廓基本一致。远下颌颏孔贴合面1214用于贴合离下颌颏孔5较远的一侧下颌骨颊侧3部分,且远下颌颏孔贴合面1214可向下颌升支方向进行延伸,远下颌颏孔贴合面1214与离下颌颏孔5较远的一侧下颌骨颊侧3拟接触的部分贴合,与离下颌颏孔5较远的一侧下颌骨颊侧3拟接触的部分的轮廓基本一致。在一实施例中,下颌骨上缘贴合面1211的宽度为2~4mm,下颌骨上缘贴合面1211的面积为20mm2~40mm2。近下颌颏孔贴合面1212的宽度为2~4mm;近下颌颏孔贴合面的面积为20mm2~40mm2。下颌骨下缘贴合面1213的宽度为2~4mm;下颌骨下缘贴合面1213的面积为20mm2~40mm2。远下颌颏孔贴合面1214的宽度为4~20mm;远下颌颏孔贴合面1214的面积为0.5~2cm2。其中宽度即为内边框和外边框之间的距离。在前述宽度和面积范围内,下颌骨颊侧贴合面121可以很好的贴合下颌骨颊侧3,且方便后续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通常情况下,中空去骨部11的面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一实施例中,中空去骨部11的开口面积例如可以为0.5~2cm2,0.5~1cm2,1~1.5cm2,或1.5~2cm2。中空去骨部11的开口面积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使得去骨范围更加准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中,如图1~3,所述定位孔可以穿设于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即,定位孔可以自贴合件(下颌骨颊侧3)的贴合面延伸至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的外侧),从而可以在去骨时,可以通过与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件将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固定于其所对应位置的下颌骨颊侧3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件可以是钛钉,所述定位孔可以与定位件螺纹配合。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上可以设有多个定位孔2,例如,可以设有两个以上定位孔2,所述定位孔2可以均匀分布于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定位孔可以设于远下颌颏孔贴合面1214上。本实用新型可通过钻入定位件例如钛钉的方式临时固定导板于理想的位置,从而减少手动固定导板时的术野遮挡和反复位移,方面去骨操作。

通常情况下,定位孔2的孔径和孔面积没有限定,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上定位孔2的孔径可以为1~2mm,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上定位孔2的孔面积的百分比(即,孔面积相对于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的表面面积)可以为5~10%。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ct扫描并重建患者下颌骨,设计和构建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具体的构建方法如下:

首先,提供下颌骨三维模型,所述下颌骨三维模型包括定位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后设计的开窗去骨位置。所述下颌骨三维模型通常可以包括下颌骨的各区域,例如,至少包括下颌骨颊侧表面等区域。所述下颌骨三维模型通常可以通过ct数据导入软件后获得,具体可以是例如simplant、mimics、proplan等软件。开窗去骨位置通常是下颌骨体颊侧开窗解剖、下牙槽神经游离术中进行去骨的依据,其通常是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对应的下颌骨颊侧。

第二,构建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是基于开窗去骨位置的下颌骨颊侧表面构建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所述中空去骨部与开窗去骨位置位置、角度吻合一致,且下颌骨定位部位于开窗去骨位置的外围从而可以有效贴合该区域的下颌骨表面。可以辅助术者在使用锯片、超声骨刀、钻针等去骨工具时找到准确的去骨范围。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基于开窗去骨位置的构建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的具体方法可以为:基于开窗去骨位置的外围构建下颌骨定位部基准面,基于下颌骨定位部基准面构建下颌骨定位部。所述下颌骨定位部基准面通常契合于开窗去骨位置的外围并向远离开窗去骨位置的方向延伸一定的距离,即可构建获得下颌骨定位部。延伸的距离通常与下颌骨定位部的宽度是相对应的,下颌骨定位部中间的中空部分即为中空去骨部,如此,构成整个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

第三,在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上构建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可以穿设于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即,定位孔可以自下颌骨表面延伸至导板外侧),从而可以在去骨时,可以通过与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件将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固定于其所对应位置的下颌骨颊侧表面。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件可以是钛钉,所述定位孔可以与定位件螺纹配合。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上可以设有多个定位孔,例如,可以设有两个以上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可以均匀分布于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

根据构建所获得的模型,通过树脂或钛合金3d打印获得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通常来说,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优选可以采用钛合金进行3d金属打印。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通过ct扫描并重建患者下颌骨,定位下牙槽神经血管束4并设计开窗去骨部位,设计并基于三维打印技术制作去骨导板。

手术时,翻瓣暴露缺牙区下颌骨骨壁,将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就位于下颌骨颊侧3表面并与下颌骨颊侧3开窗去骨表面紧密贴合,中空去骨部11与开窗去骨位置相配合,用定位件将定位孔固定,在中空去骨部11的范围内进行去骨可安全快速的寻找到下牙槽神经血管束4。

需要说明的是,当牙齿缺失数量较多,余留牙齿明显松动或者牙列缺损区域跨越牙中线导致牙支持式导板无法准确就位时,特别适合用本实用新型的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

综上,本使用新型的骨支持式下牙槽神经游离术去骨导板,通过将下颌骨去骨导板本体1定位在牙槽神经血管束对应的下颌骨颊侧3表面,合理的设置中空去骨部11的大小,使去骨位置更为准确,从而减少手术时间延长,避免为寻找神经过多去骨导致的出血增加、意外损伤神经、剩余骨量减少及术后肿胀感染风险加大等问题。

综上,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