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气管切开套管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68290发布日期:2021-06-08 16:23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气管切开套管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气管切开套管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2.气管切开术系切开颈段气管,放入金属气管套管和硅胶套管,是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常见手术,气管切开术已成为心肺复苏及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措施。
3.现有的气管切开套管装置,医护人员通过将胶带将雾化管和氧气管与气管切开套管相连接,此种连接方式过于单一,护士每日吸痰操作更容易引起感染,而且操作不方便,吸痰时需将雾化管与气管切开管分离,再将吸痰机软管插入气管切开套管中,此种方式,容易发生感染,费时费力,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改进的气管切开套管连接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进的气管切开套管连接装置,包括鼻管,所述鼻管的顶部设置有鼻帽,所述鼻帽与所述鼻管固定连接,所述鼻帽内腔里设置有海绵,所述鼻帽的下方对称设置有吸痰外管和雾化管,所述吸痰外管贯穿所述鼻管的外壁进入内部,所述吸痰外管与所述鼻管固定连接,所述雾化管与所述鼻管的外壁固定连接且内部贯通,所述吸痰外管的管口内和所述雾化管的管口内分别设置有自闭机构。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鼻帽内的海绵可以保持呼吸进入肺部的空气湿度平衡,吸痰外管与雾化管单独设置,可以同时使用,减少医护人员的操作过程。
7.进一步的,所述自闭机构包括内衬管、端盖和扭力弹簧;
8.所述内衬管固定在所述吸痰外管的管口处,所述端盖与所述内衬管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扭力弹簧转动套设在所述端盖的转轴外表面,所述扭力弹簧的两端分别顶住所述吸痰外管的管壁和所述端盖上的凸块。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痰机软管插入自动顶开端盖,进入吸痰内管,当吸痰机软管拔出时,端盖在扭力弹簧的带动下,自动关闭内衬管的端面,起到阻断外界连通的作用,有效的防止外界细菌的入侵感染。
10.进一步的,所述吸痰外管位于所述鼻管内部的一端设置有吸痰内管,所述吸痰内管的顶端滑动套设在所述吸痰外管的外表面,所述吸痰外管与所述吸痰内管连接处设置有伸缩机构。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痰内管滑动套设在吸痰外管的表面,可以自动调整吸痰内管的伸缩长度,防止吸痰内管插入过长引起患者不适。
12.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挡板、滚轮、连杆、两个凸台、两个拉力弹簧和两个限位块;
13.所述挡板的一端与所述吸痰外管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滚轮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吸痰内管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挡板靠近所述滚轮的一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凸台分别对称固定在所述吸痰内管的外壁上,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对称固定在所述吸痰外管的外壁上,且所述限位块的外表面与所述吸痰内管的端面相贴合,所述拉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凸台和所述限位块固定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可以推动连杆,连杆推动吸痰内管伸长,起到连接的作用,拉力弹簧伸长为吸痰内管回弹提供动力。
15.进一步的,所述吸痰外管与所述吸痰内管空间上成垂直设置状态,所述鼻管的顶部和底部内表面分别设置有螺纹,所述雾化管远离所述鼻管的一端外表面设置有螺纹。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方便装置与各种设备连接,方便治疗操作。
17.进一步的,所述鼻管采用透明塑料材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明的鼻管方便医护人员观察吸痰内管开口的朝向,防止吸痰机软管插入方向错误。
19.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0.1、该改进的气管切开套管连接装置,通过设置的自闭机构,当需要吸痰或者雾化操作时,吸痰机软管或者雾化机的压力可以顶开端盖进入内部,当不需要使用时,拔出吸痰机软管或者关闭雾化机,端盖受到扭力弹簧回弹带动下关闭内衬管的端口,防止外部细菌入侵感染。
21.2、该改进的气管切开套管连接装置,通过设置伸缩机构,吸痰机的软管插入吸痰外管内,顶开挡板带动连杆,连杆推动吸痰内管滑动伸长,然后吸痰机软管沿着吸痰内管的弧度插入患者气管内吸痰,有效的防止吸痰机软管与患者气管滑动摩擦引起刺激反应,提高了患者吸痰时的舒适性,当吸痰机软管拔出时,拉力弹簧带动吸痰内管滑动缩回原位,防止吸痰内管深入过长引起不适。
22.3、该改进的气管切开套管连接装置,吸痰外管和雾化管单独设置在两侧,使用时不影响其他管路,可以同时使用,降低医护人员的操作难度和劳动强度,同时也减少了外部感染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的放大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的放大图。
27.图例说明:1、鼻管;2、鼻帽;3、海绵;4、吸痰外管;5、雾化管;6、自闭机构;61、内衬管;62、端盖;63、扭力弹簧;7、吸痰内管;8、伸缩机构;81、挡板;82、滚轮;83、连杆;84、凸台;85、拉力弹簧;86、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改进的气管切开套管连接装置,包括鼻管1,鼻管1的顶部设置有鼻帽2,鼻帽2与鼻管1固定连接,鼻帽2内腔里设置有海绵3,鼻帽2的下方对称设置有吸痰外管4和雾化管5,吸痰外管4贯穿鼻管1的外壁进入内部,吸痰外管4与鼻管1固定连接,雾化管5与鼻管1的外壁固定连接且内部贯通,吸痰外管4的管口内和雾化管5的管口内分别设置有自闭机构6,海绵3可以保持患者呼吸空气中的湿度。
31.如图1、图3所示,自闭机构6包括内衬管61、端盖62和扭力弹簧63;
32.内衬管61固定在吸痰外管4的管口处,端盖62与内衬管61的端部转动连接,扭力弹簧63转动套设在端盖62的转轴外表面,扭力弹簧63的两端分别顶住吸痰外管4的管壁和端盖62上的凸块,自闭机构6可以使吸痰外管4和雾化管5不使用时处于自动闭合状态,防止外部细菌入侵感染。
33.如图1、图2所示,吸痰外管4位于鼻管1内部的一端设置有吸痰内管7,吸痰内管7的顶端滑动套设在吸痰外管4的外表面,吸痰外管4与吸痰内管7连接处设置有伸缩机构8,吸痰内管7可以在吸痰外管4表面滑动,防止吸痰内管7不使用时插入患者气管内过长,影响进食等。
34.如图1、图4所示,伸缩机构8包括挡板81、滚轮82、连杆83、两个凸台84、两个拉力弹簧85和两个限位块86;
35.挡板81的一端与吸痰外管4的内壁转动连接,挡板81的另一端与滚轮82转动连接,连杆83的一端与吸痰内管7的内壁转动连接,连杆83的另一端与挡板81靠近滚轮82的一端转动连接,两个凸台84分别对称固定在吸痰内管7的外壁上,两个限位块86分别对称固定在吸痰外管4的外壁上,且限位块86的外表面与吸痰内管7的端面相贴合,拉力弹簧85的两端分别与凸台84和限位块86固定连接,通过伸缩机构8可以利用插入的吸痰机软管将吸痰内管7滑动伸长,使吸痰机的软管顺利的插入患者气管内吸痰,并且吸痰机软管抽出时自动缩回吸痰内管7。
36.如图1、图2所示,吸痰外管4与吸痰内管7空间上成垂直设置状态,鼻管1的顶部和
底部内表面分别设置有螺纹,雾化管5远离鼻管1的一端外表面设置有螺纹,螺纹可以方便装置与患者颈部的气管套管、呼吸机以及雾化机等设备连接。
37.如图1、图2所示,鼻管1采用透明塑料材质,方便观察吸痰内管7的开口朝向。
38.工作原理:在使用改进的气管切开套管连接装置时,当需要吸痰或者雾化操作时,吸痰机软管或者雾化机的压力可以顶开端盖62进入内部,当不需要使用时,拔出吸痰机软管或者关闭雾化机,端盖62受到扭力弹簧63回弹带动下关闭内衬管61的端口,防止外部细菌入侵感染。
39.当吸痰机的软管插入吸痰外管4内,顶开挡板81带动连杆83,连杆83推动吸痰内管7滑动伸长,然后吸痰机软管沿着吸痰内管7的弧度插入患者气管内吸痰,有效的防止吸痰机软管与患者气管滑动摩擦引起刺激反应,提高了患者吸痰时的舒适性,当吸痰机软管拔出时,拉力弹簧85带动吸痰内管7滑动缩回原位,防止吸痰内管深入过长引起不适。
4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