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嵌入式多管道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14396发布日期:2021-02-27 13:1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嵌入式多管道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嵌入式多管道胸腔闭式引流管。


背景技术:

[0002]
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0003]
现阶段,临床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大多安装在胸腔的肺部后方,用于引流肺后方的胸腔积液,引流方向单一,引流不彻底。当需要引流肺下方或肺前方的积液时,需要额外安置多条胸腔闭式引流管,导致患者身体插满引流管,增加了患者的身体负担,增加了医疗成本。同时增大了感染机率,且操作不便,增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引流管,尤其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专门适用于胸腔闭式引流过程中多方位引流,引流效果好,患者身体创伤小,密闭性强,安全系数高的一种嵌入式多管道胸腔闭式引流管。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嵌入式多管道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所述引流管本体中轴线上设有引流通道,所述引流管本体侧壁上设有侧通孔,所述侧通孔与所述引流通道连通,所述侧通孔内活动连接侧管道,所述侧管道一端置于所述引流通道内,所述侧管道另一端露出所述引流管本体。
[0006]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管本体包括引流管第一端和引流管第二端,所述引流管第一端置于患者体内,所述引流管第二端裸漏在患者体外,所述侧管道包括侧管道第一端和侧管道第二端,所述侧管道第一端置于患者体内,所述侧管道第二端置于所述引流通道内与所述引流管第二端一同裸漏在患者体外,所述引流管第一端与所述侧管道第一端之间设有引流夹角。
[0007]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夹角为锐角。
[0008]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管本体与所述侧管道交接处设有防折装置。
[0009]
进一步的,所述防折装置包括支撑圈,所述支撑圈为柱状圆片,所述支撑圈侧面中间部位设有环形凹槽,所述支撑圈中心位置设有透孔,所述透孔中轴线与所述支撑圈中轴线之间设有支撑夹角,所述支撑夹角为锐角,所述支撑夹角与所述引流夹角互为余角,所述环形凹槽套置在所述侧通孔上,所述支撑圈一端面置于所述引流管本体外部,所述支撑圈另一端面置于所述引流管本体内部,所述透孔与所述侧通孔同轴心。
[0010]
进一步的,所述防折装置还包括支撑套管,所述支撑套管包括套管第一端和套管第二端,所述套管第一端和所述套管第二端之间设有套管夹角,所述套管夹角处圆弧过渡,
所述套管夹角与所述引流夹角互为补角,所述套管第一端端面与所述引流管本体侧壁平齐,所述套管第二端置于所述引流通道内,所述侧管道置于所述支撑套管内。
[0011]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管第二端侧壁上设有抽拉通孔,所述抽拉通孔内设有抽拉装置,所述抽拉装置连接所述侧管道第二端,所述抽拉装置将所述侧管道第一端抽进所述引流通道内。
[0012]
进一步的,所述抽拉通孔处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内圆柱面上设有内螺纹。
[0013]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圈为柱状圆片,所述密封圈侧面中间部位设有环状凹槽,所述密封圈中心位置设有密封透孔,所述密封透孔中轴线与所述密封圈中轴线重合,所述环状凹槽套置在所述抽拉通孔上,所述密封圈一端面置于所述引流管本体外部,所述密封圈另一端面置于所述引流管本体内部,所述密封透孔与所述抽拉通孔同轴心。
[0014]
进一步的,所述抽拉装置包括抽拉盖,所述抽拉盖为台阶状圆柱体,所述抽拉盖包括挡板和密封板,所述挡板直径大于所述抽拉通孔直径,所述挡板一端设有抽拉环,所述挡板和所述抽拉环置于所述引流管本体外部,所述挡板另一端连接所述密封板一端,所述密封板外圆柱面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配合,所述密封板另一端连接套管侧面,所述套管活动连接所述侧管道第二端外表面,所述挡板底部连接连接片一端,所述连接片另一端连接密封盖。
[0015]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16]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将侧管道活动设置在引流管本体侧面,当侧管道第一端露出引流通道时,便于侧管道引流患者肺部前方和肺部下方的积液,引流管本体同时引流患者肺部后方积液,引流全面彻底、引流效果好,当侧管道第一端进入引流通道内时,便于引流管本体及侧管道同时取出,患者创口小,有利于患者恢复。
[0017]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侧通孔处设置防折装置,避免侧管道在引流过程中弯折,影响引流效果。同时,当抽拉侧管道第二端部时,有利于侧管道第一端进入引流通道内,便于一体拔管,操作方便,省时省力。
[0018]
3、本实用新型的防折装置通过支撑圈固定,避免防折装置脱落,通过支撑套管放置侧管道,支撑套管圆弧过渡,支撑圈透孔、支撑套管角度均与引流夹角角度一致,避免侧管道按引流夹角呈角度放置时,侧管道弯折,影响引流效果。
[0019]
4、本实用新型通过抽拉装置,将侧管道拉进引流通道内,实现引流管本体与侧管道一体化,方便二者一体拔出。抽拉装置与抽拉通孔密封连接,避免引流管本体引流时,影响气密性,从而影响引流效果。
[0020]
5、本发明通过连接片连接挡板与密封堵,当侧管道第一端置于患者体内时,密封堵通过连接片连接,裸漏引流管本体外部,方便侧管道第一端引流的肺部前方及下方积液进入引流通道排出患者体外。当侧管道第一端通过抽拉装置抽拉进入引流通道内后,弯折连接片,使侧管道第二端端部与密封堵密封连接,避免外部气体进入患者胸腔,便于侧管道与引流管本体一体拔出。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引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拔管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折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4]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抽拉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5]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圈结构示意图。
[0026]
图中:
[0027]
1、引流管本体
ꢀꢀꢀꢀꢀꢀꢀꢀ
2、引流管第一端
ꢀꢀꢀꢀꢀ
3、引流管第二端
[0028]
4、引流夹角
ꢀꢀꢀꢀꢀꢀꢀꢀꢀꢀ
5、侧管道第一端
ꢀꢀꢀꢀꢀ
6、侧管道
[0029]
7、侧管道第二端
ꢀꢀꢀꢀꢀꢀ
8、支撑套管
ꢀꢀꢀꢀꢀꢀꢀꢀꢀ
9、支撑圈
[0030]
10、防折装置
ꢀꢀꢀꢀꢀꢀꢀꢀꢀ
11、侧通孔
ꢀꢀꢀꢀꢀꢀꢀꢀꢀꢀ
12、抽拉通孔
[0031]
13、抽拉装置
ꢀꢀꢀꢀꢀꢀꢀꢀꢀ
14、引流通道
ꢀꢀꢀꢀꢀꢀꢀꢀ
15、环形凹槽
[0032]
16、透孔
ꢀꢀꢀꢀꢀꢀꢀꢀꢀꢀꢀꢀꢀ
17、支撑夹角
ꢀꢀꢀꢀꢀꢀꢀꢀ
18、套管第一端
[0033]
19、套管第二端
ꢀꢀꢀꢀꢀꢀꢀ
20、套管夹角
ꢀꢀꢀꢀꢀꢀꢀꢀ
21、套管
[0034]
22、密封板
ꢀꢀꢀꢀꢀꢀꢀꢀꢀꢀꢀ
23、挡板
ꢀꢀꢀꢀꢀꢀꢀꢀꢀꢀꢀꢀ
24、抽拉环
[0035]
25、密封圈
ꢀꢀꢀꢀꢀꢀꢀꢀꢀꢀꢀ
26、环状凹槽
ꢀꢀꢀꢀꢀꢀꢀꢀ
27、密封透孔
[0036]
28、连接片
ꢀꢀꢀꢀꢀꢀꢀꢀꢀꢀꢀ
29、密封堵。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004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嵌入式多管道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1,引流管本体1中轴线上设有引流通道14,引流管本体1侧壁上设有侧通孔11,侧通孔11与引流通道14连通,侧通孔11内活动连接侧管道6,侧管道6一端置于引流通道14内,侧管道6另一端可露出引流管本体1,也可以进入引流通道14内。
[0042]
本实施例将侧管道6活动设置在引流管本体1侧面,当侧管道第一端5 露出引流通道14时,便于侧管道6引流患者肺部前方和肺部下方的积液,引流管本体1同时引流患者肺部后方积液,引流全面彻底、引流效果好,当侧管道第一端5进入引流通道14内时,便于引流管本体1及侧管道6同时取出,患者创口小,有利于患者恢复。
[0043]
具体的,如图1、图2所示,引流管本体1包括引流管第一端2和引流管第二端3,引流管第一端2置于患者体内,引流管第二端3裸漏在患者体外。侧管道6包括侧管道第一端5和侧管道第二端7,侧管道第一端5置于患者体内,侧管道第二端7置于引流通道14内与引流管第二端3一同裸漏在患者体外。
[0044]
当侧管道第一端5露出引流管本体1时,如图1所示,引流管第一端2 与侧管道第一端5之间设有引流夹角4。优选的,引流夹角4为锐角,便于侧管道6引流肺部前方及肺部下方的积液。
[0045]
引流管本体1与侧管道6交接处设有防折装置10。防折装置10为确保侧管道6呈所需角度放置,同时避免侧管道6弯折的装置,防折装置10可以为多种结构,只要实现上述功能即可。具体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折装置10包括支撑圈9,支撑圈9为柱状圆片,支撑圈9侧面中间部位设有环形凹槽15,支撑圈9中心位置设有透孔16,透孔16中轴线与支撑圈9中轴线之间设有支撑夹角17,支撑夹角17为锐角,支撑夹角17与引流夹角4互为余角。环形凹槽15套置在侧通孔11上,支撑圈9一端面置于引流管本体1外部,支撑圈9另一端面置于引流管本体1内部,透孔16与侧通孔11同轴心。
[0046]
防折装置10还包括支撑套管8,支撑套管8包括套管第一端18和套管第二端19,套管第一端18和套管第二端19之间设有套管夹角20,套管夹角20处圆弧过渡,套管夹角20与引流夹角4互为补角,套管第一端18端面与引流管本体1侧壁平齐,套管第二端19置于引流通道14内,侧管道6 置于支撑套管8内。
[0047]
本实施例的防折装置10通过支撑圈9固定,避免防折装置10脱落,通过支撑套管8放置侧管道6,支撑套管8圆弧过渡,支撑圈9中心处透孔16、支撑套管8角度均与引流夹角4角度一致,避免侧管道6按引流夹角4呈角度放置时,侧管道6弯折,影响引流效果。
[0048]
本实施例通过在侧通孔11处设置防折装置10,避免侧管道6在引流过程中弯折,影响引流效果。同时,当抽拉侧管道第二端7部时,有利于侧管道第一端5进入引流通道14内,便于一体拔管,操作方便,省时省力。
[0049]
当侧管道第一端5进入引流通道14内时,如图2所示,便于引流管本体1及侧管道6同时取出。本实施例通过抽拉装置13与抽拉通孔12的配合,实现侧管道第一端5进入引流通道14。抽拉装置13及抽拉通孔12可以为多种结构,只要实现上述功能即可。具体的,如图4所示,引流管第二端3侧壁上设有抽拉通孔12,抽拉通孔12内设有抽拉装置13,抽拉装置13连接侧管道第二端7,抽拉装置13将侧管道第一端5抽进引流通道14内。抽拉通孔12处设有密封圈25,密封圈25内圆柱面上设有内螺纹。具体的,如图 5所示,密封圈25为柱状圆片,密封圈25侧面中间部位设有环状凹槽26,密封圈25中心位置设有密封透孔27,密封透孔27中轴线与密封圈25中轴线重合,环状凹槽26套置在抽拉通孔12上,密封圈25一端面置于引流管本体1外部,密封圈25另一端面置于引流管本体1内部,密封透孔27与抽拉通孔12同轴心。
[0050]
如图4所示,抽拉装置13包括抽拉盖,抽拉盖为台阶状圆柱体,抽拉盖包括挡板23和密封板22,挡板23直径大于抽拉通孔12直径,挡板23 一端设有抽拉环24,挡板23和抽拉环24置于引流管本体1外部。挡板23 另一端连接密封板22一端,密封板22外圆柱面上设有外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配合,实现抽拉装置13与抽拉通孔12的密封配合。密封板22另一端连接套管21侧面,套管21活动连接侧管道第二端7外表面,本实施例的侧管道6总长设计在15cm-20cm,侧管道第一端5前10cm处设有侧孔。挡板 23底部连接连接片28一端,连接片28
另一端连接密封盖29。密封板22另一端连接套管21侧面,套管21一端与侧管道第二端7端部连通,侧管道6 实际使用长度,可根据患者的具体实用情况裁剪。
[0051]
本实施例通过连接片28连接挡板23与密封堵29,当侧管道第一端5 置于患者体内时,密封堵29通过连接片28连接,裸漏引流管本体1外部,方便侧管道第一端5引流的肺部前方及下方积液进入引流通道排出患者体外。当侧管道第一端5通过抽拉装置13抽拉进入引流通道14内后,弯折连接片28,使侧管道第二端7端部与密封堵29密封连接,避免外部气体进入患者胸腔,便于侧管道6与引流管本体1一体拔出。
[0052]
由于胸腔有气密性要求,所以,将侧管道第二端7抽拉脱离引流管本体 1时,需确保外界空气不能由引流管本体1进入患者体内,本实施例通过密封圈25确保抽拉装置13与抽拉通孔12之间的气密性。通过密封堵29确保侧管道第二端7与外界的气密性。
[0053]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
[0054]
将引流管本体1置于患者胸腔内肺部后方,通过引流管本体1引流患者肺部后方积液。将侧管道6置于患者胸腔内肺部前方,通过侧管道6引流患者肺部前方及肺部下方积液。重复上述操作,实现多次引流。拔管时,通过抽拉装置13将侧管道第一端5抽拉进入引流通道14内,侧管道第二端7由密封透孔27漏出后,即刻弯折连接片28,将密封堵29与侧管道第二端7 端部密封,将侧管道6与引流管本体1融为一体后,一体取出,即取出引流管本体1的同时,取出侧管道6。
[0055]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56]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将侧管道活动设置在引流管本体侧面,当侧管道第一端露出引流通道时,便于侧管道引流患者肺部前方和肺部下方的积液,引流管本体同时引流患者肺部后方积液,引流全面彻底、引流效果好,当侧管道第一端进入引流通道内时,便于引流管本体及侧管道同时取出,患者创口小,有利于患者恢复。
[0057]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侧通孔处设置防折装置,避免侧管道在引流过程中弯折,影响引流效果。同时,当抽拉侧管道第二端部时,有利于侧管道第一端进入引流通道内,便于一体拔管,操作方便,省时省力。
[0058]
3、本实用新型的防折装置通过支撑圈固定,避免防折装置脱落,通过支撑套管放置侧管道,支撑套管圆弧过渡,支撑圈透孔、支撑套管角度均与引流夹角角度一致,避免侧管道按引流夹角呈角度放置时,侧管道弯折,影响引流效果。
[0059]
4、本实用新型通过抽拉装置,将侧管道拉进引流通道内,实现引流管本体与侧管道一体化,方便二者一体拔出。抽拉装置与抽拉通孔密封连接,避免引流管本体引流时,影响气密性,从而影响引流效果。
[0060]
5、本发明通过连接片连接挡板与密封堵,当侧管道第一端置于患者体内时,密封堵通过连接片连接,裸漏引流管本体外部,方便侧管道第一端引流的肺部前方及下方积液进入引流通道排出患者体外。当侧管道第一端通过抽拉装置抽拉进入引流通道内后,弯折连接片,使侧管道第二端端部与密封堵密封连接,避免外部气体进入患者胸腔,便于侧管道与引流管本体一体拔出。
[0061]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