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肤美容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72837发布日期:2021-05-14 16:05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肌肤美容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美容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过滚动按压对肌肤起到按摩效果的肌肤美容棒。


背景技术:

2.美容棒是一款近些年来兴起的美容工具,主要用于面部,一般采用物理方法达到激活面部或其他部分皮肤的效果。美容棒一般包括一手柄和设置在手柄上的滚动头,使用时,可通过手柄带动滚动头在脸上、眼角、下额、颈部、手臂、臀部、大腿、小腿等全身轻轻来回上下滚动的按摩。
3.美容棒,有单头的也有双头的。现在市场上的双头美容棒主要是通过两个滚动头的滚动来达到提拉肌肤的效果。如,专利号“cn103110504a”公开的一种美容器,手柄上安装有两个旋转体,为了达到拉动手柄时两个旋转体将肌肤卷起的提拉效果,两个旋转体的轴线必须相对于手柄的中心线前倾。但是,对于一些肌肤比较娇嫩的人来说,旋转体对肌肤的挤压卷起容易损伤肌肤,而且带来不舒服的使用体验感,所以这些用户希望在拉动双头美容棒时仅仅提供滚动按摩效果,而不提供提拉效果。虽然,对这些旋转体前倾的美容棒反方向推动的过程中也不会产生提拉效果,但是对于人们正常的操作习惯来说,拉动操作更加顺手,对力度的控制更好,而且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习惯进行拉动操作。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美容棒进行改进,使之符合一些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肌肤美容棒,在拉动操作过程中,使之仅提供滚动按摩效果,而不产生对肌肤的提拉效果。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肌肤美容棒,其包括操作手柄和位于所述操作手柄前端的一对间隔分开的旋转体,一对所述旋转体可以各自的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旋转体的轴线相对于所述操作手柄的中心线后倾,以使得当所述旋转体与肌肤抵接以滚动状态向所述操作手柄后端移动时,肌肤以被压开的方式按压。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肌肤美容棒,包括有操作手柄和位于所述操作手柄前端的一对间隔分开的旋转体,其中旋转体的轴线相对于所述操作手柄的中心线后倾,这样,当用户对操作手柄在肌肤上执行拉动操作时,旋转体使得肌肤以被压开的方式按压,即在此过程中,旋转体仅提供滚动按摩效果,而不产生对肌肤的提拉效果,从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的需求;另外,对于一些只想产生按摩效果的用户来说,操作更加顺手,力度更容易控制,避免损伤到皮肤。
7.较佳地,所述旋转体的轴线相对于所述操作手柄的中心线的侧方投影角度为α,50
°
≤α<90
°

8.较佳地,所述旋转体的轴线相对于所述旋转体距离所述操作手柄的最远端与所述操作手柄的最低点之间的连线的侧方投影角度为β,50
°
≤β≤120
°

9.较佳地,一对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d1,1≤d1<8mm。
10.较佳地,一对所述旋转体的张开角度为θ,20
°
≤θ≤80
°

11.较佳地,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包括位于所述操作手柄的远端的球面和位于所述操作手柄的近端的非球面。
12.较佳地,一对所述旋转体的非球面的相邻侧的切线夹角为γ,10
°
≤γ≤80
°

13.较佳地,γ为22
°
或26
°

14.较佳地,α为71.5
°
、β为81.5
°
或者α为86.1
°
、β为77.2
°

15.较佳地,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凸起纹路,所述凸起纹路包括若干呈阵列分布的纹路单元,所述纹路单元的宽度自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的中部至两端逐渐缩小。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肌肤美容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正视于图1中操作手柄侧面侧视图。
18.图3为正视于图1中两个旋转体的俯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旋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旋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旋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23.如图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肌肤美容棒,包括操作手柄1和位于操作手柄1前端的一对间隔分开的旋转体2。操作手柄1前端设置有两个彼此叉开的连接部10,一对旋转体2分别通过一转动轴套(图未示)安装在两连接部10上,以使得一对旋转体2可以各自的轴线为中心旋转,本实施例中的旋转体2的轴线即为连接部的中轴线。其中,如图2,旋转体2的轴线z1相对于操作手柄1的中心线l0后倾,以使得当旋转体2与肌肤抵接以滚动状态向操作手柄1后端移动时,肌肤以被压开的方式按压。本实施例中,操作手柄1的中心线l0为与操作手柄1的最厚部分(握持部分)的外周切线l1、l2的角平分线平行的线。
24.当用户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肌肤美容棒对操作手柄1在肌肤上执行拉动操作时,由于旋转体2的轴线z1相对于操作手柄1的中心线l0后倾,使得肌肤以被压开的方式按压,即在此过程中,旋转体2仅提供滚动按摩效果,而不产生对肌肤的提拉效果,从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的需求。另外,对于一些只想产生按摩效果的用户来说,操作更加顺手,力度更容易控制,避免损伤到皮肤。
25.较佳地,如图2,旋转体2的轴线z1相对于操作手柄1的中心线l0的侧方投影角度为α,50
°
≤α<90
°
,以使得按摩性能更加良好。进一步地,旋转体2的轴线z1相对于旋转体2距离操作手柄1的最远端与操作手柄1的最低点之间的连线l3的侧方投影角度为β,50
°
≤β≤120
°
,以使得操作性能更佳,力度更佳容易控制。α与β的优选组合为:α为71.5
°
、β为81.5
°
或者α为86.1
°
、β为77.2
°

26.如图3所示,为使得一对旋转体2对肌肤的按摩更加匀称、平整,一对旋转体2的外
周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d1,1≤d1<8mm,d1优选为7mm。较佳地,一对旋转体2的张开角度为θ,20
°
≤θ≤80
°
,θ优选为66.6
°
或66.7
°

27.请再次参阅图3,旋转体2的外周面包括位于操作手柄1的远端的球面20和位于操作手柄1的近端的非球面21。通过球面20与非球面21的结合,在旋转体2滚动过程中,用户可同时体验到两种不同的按压感,形成差别式按摩效果。
28.较佳地,一对旋转体2的非球面21的相邻侧的切线夹角为γ,10
°
≤γ≤80
°
,γ优选为22
°
或26
°

29.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上述结构的肌肤美容棒,其中各个结构参数组合为:α为71.5
°
,β为81.5
°
,d1为7mm,θ为66.7
°
,γ为26
°

30.本实用新型还公开另一种肌肤美容棒,其中各个结构参数组合为:α为86.1
°
,β为77.2
°
,d1为7mm,θ为66.6
°
,γ为22
°

31.另外,如图4至图6,为有效增强旋转体2的按压强度,旋转体2的外周面上设置凸起纹路22。较佳地,凸起纹路22包括若干呈阵列分布的纹路单元23,纹路单元23的宽度自旋转体2的外周面的中部至两端逐渐缩小,如图4中,e1大于e2和e3,如图5中,f1大于f2和f3,如图6中,g1大于g2和g3。本实施例中的纹路单元23可为单一形状的曲面,如图4,以形成平滑渐变的纹路。如图5和图6,纹路单元23也可为凸面、凹面或棱面、斜面组成的复合曲面。当纹路单元23为复合曲面时,相邻两纹路单元23的缩小系数为η,0.7≤η≤0.9,优选为0.85,即f2是f1的0.85倍,g2是g1的0.85倍。
32.综上,如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迎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肌肤美容棒,该美容棒包括操作手柄1和位于操作手柄1前端的两旋转体2,由于旋转体2的轴线相对于操作手柄1的中心线后倾,在肌肤上拉动操作手柄1时,两旋转体2仅对肌肤做滚动按摩,而不对肌肤产生提拉效果,从而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有效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感。
33.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