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隔离保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52301发布日期:2021-07-06 19:36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隔离保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离保温装置,尤其是一种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隔离保温装置。


背景技术:

2.膈肌是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肉

纤维结构,其周围为腹肌,中央为腱膜,又被译为横膈,是机体重要的呼吸机,占所有呼吸肌功能的60%~80%。目前,在进行心脏手术时,一般需要利用冰泥对心脏进行降温,当利用冰泥对心脏进行降温时,冰泥容易与膈肌接触,由于冰泥的温度较低,长时间接触时会造成膈肌的冻伤。因此,在利用冰泥对心脏降温时,如何减少对膈肌的影响是目前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隔离保温装置,其结构紧凑,有效实现膈肌与心脏的隔离,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4.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隔离保温装置,包括能包裹在心脏上的隔热层以及与隔热层适配连接的温度控制体,隔热层包裹在心脏上时,温度控制体位于隔热层的外圈,且利用温度控制体能与膈肌接触,以利用所述温度控制体能对膈肌进行所需的保温。
5.所述隔热层采用柔性隔热材料制成,温度控制体与隔热层正对应,隔热层包裹在心脏上时,温度控制体环绕在所述心脏的外圈。
6.所述温度控制体包括温度控制层、埋设于所述温度控制层内的液体流动管以及能控制保温液体在液体流动管内循环流动的液体流动温控机构,液体流动温控机构控制液体在液体流动管内循环流动时,以能对所接触的膈肌进行保温。
7.液体流动管在温度控制层内呈螺旋状分布,在温度控制层的一端设置液体流动第一接头,在温度控制层的另一端设置液体流动第二接头,液体流动第二接头通过液体流动管能与液体流动第一接头相连通;
8.在液体流动管上设置若干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液体流动温控机构电连接。
9.所述液体流动温控机构包括用于驱动液体循环流动的液体泵以及用于控制流动加热状态的温控箱,液体流动第一接头通过液体第一连管与液体泵的出液口连接,液体流动第二接头通过液体第二连管与液体箱连通,且所述液体第二连管贯穿温控箱;
10.温控箱通过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值,能控制对贯穿温控箱的液体第二连管内液体加热状态,以能使得液体流动管内的液体流动时处于设定的温度状态。
11.所述液体泵以及温控箱均放置于小车上,在所述小车的底端设置若干车轮。
12.所述温控箱上设置用于显示加热温度的显示屏以及用于调节温控状态的温控按钮。
13.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隔热层能包裹在心脏上,以能将对心脏降温的冰泥限制在隔热层与心脏之间,避免膈肌与冰泥的直接接触,也能避免膈肌长时间与冰泥接触时造成的冻伤;隔热层上设置温度控制体,利用温度控制体对膈肌的保温,进一步确保膈肌的温度状态,确保心脏手术中,不会对膈肌产生影响,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形状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温度控制层的剖视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时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温控箱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说明:1

隔热层、2

温度控制层、3

液体流动第一接头、4

液体流动第二接头、5

液体流动管、6

温度传感器、7

小车、8

车轮、9

车轮座、10

膈肌、11

心脏、12

液体泵、13

温控箱、14

液体第一连管、15

液体第二连管、16

液体箱、17

显示屏、18

温控按钮以及19

温控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1.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为了有效实现膈肌10与心脏11的隔离,避免对膈肌10冻伤,本实用新型包括能包裹在心脏11上的隔热层1以及与隔热层1适配连接的温度控制体,隔热层1包裹在心脏11上时,温度控制体位于隔热层1的外圈,且利用温度控制体能与膈肌10接触,以利用所述温度控制体能对膈肌10进行所需的保温。
22.具体地,隔热层1以及温度控制体均需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的材料制成,具体材料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具体为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隔热层1需采用能隔热的材料制成,隔热层1能包裹在心脏11上,当隔热层1对心脏11包裹时,能将冰泥限制在隔热层1与心脏11外,从而能有效实现冰泥对心脏11的降温。利用隔热层1对心脏11以及冰泥的包裹,能达到膈肌10与冰泥的隔离,避免冰泥与膈肌10直接接触,避免冰泥与膈肌10长时间接触造成膈肌10的冻伤。
23.为了进一步确保减少对膈肌10的影响,在隔热层1上设置温度控制体,温度控制体能与膈肌10接触,利用温度控制体的温度能实现对膈肌10的热传导,以实现对膈肌10的保温,对膈肌10保温时,具体是指将膈肌10的温度保持在正常的温度范围。
24.进一步地,所述隔热层1采用柔性隔热材料制成,温度控制体与隔热层1正对应,隔热层1包裹在心脏11上时,温度控制体环绕在所述心脏11的外圈。
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隔热层1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时,能方便隔热层1包裹在心脏11上。图1中为隔热层1在未使用情况下的示意图,隔热层1可以呈矩形状或展开后呈平面状,温度控制体与隔热层1正对应,具体是指隔热层1展开呈平面状时,所述温度控制体也呈平面状态,当隔热层1包裹在心脏11上时,温度控制体环绕在所述心脏11的外圈。
26.如图3所示,所述温度控制体包括温度控制层2、埋设于所述温度控制层2内的液体流动管5以及能控制保温液体在液体流动管5内循环流动的液体流动温控机构,液体流动温
控机构控制液体在液体流动管5内循环流动时,以能对所接触的膈肌10进行保温。
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温度控制层2与隔热层1连接,液体流动管5埋设在温度控制层2内。为了能实现对膈肌10进行保温,具体地,在液体流动管5内进行液体流动,温度控制层2与膈肌10接触时,利用液体流动能有效与膈肌10热交换,达到对膈肌10保温的目的。一般地,在液体流动管5内的液体为水,利用加热后的水的流动,有效实现对膈肌10的保温。
28.进一步地,液体流动管5在温度控制层2内呈螺旋状分布,在温度控制层2的一端设置液体流动第一接头3,在温度控制层2的另一端设置液体流动第二接头4,液体流动第二接头4通过液体流动管5能与液体流动第一接头3相连通;
29.在液体流动管5上设置若干温度传感器6,所述温度传感器6与液体流动温控机构电连接。
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液体流动管5在温度控制层2内呈螺旋状分布,从而能增大在液体控制层2内的面积,增大液体流动时的长度,提高与膈肌10进行热交换的效率。液体流动第一接头3、液体流动第二接头4一般可以位于温度控制层2的同一侧,但液体流动第一接头3与液体流动第二接头4分别位于温度控制层2的两端。具体地,液体从液体流动第一接头3进入液体流动管5内,并能从液体流动第二接头4内流出,当然,也可以从液体流动第二接头4内流入液体流动管5内,再从液体流动第一接头4流出,具体流动方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
31.温度传感器6可以采用现有常用的形式,利用温度传感器6能采集液体流动管5内液体的实时温度,即能有效判断液体流动管5内液体的温度状态,继而确定对膈肌10的保温状态。温度传感器6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具体为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具体实施时,当隔热层1包裹在心脏11上时,温度控制层2需要跟随隔热层1的形变,此时,温度控制层2的材料、液体流动管5的材料需要满足相应的形变需求,且以不能影响温度传感器6的测量状态为准。
32.如图5所示,所述液体流动温控机构包括用于驱动液体循环流动的液体泵12以及用于控制流动加热状态的温控箱13,液体流动第一接头3通过液体第一连管14与液体泵12的出液口连接,液体流动第二接头4通过液体第二连管15与液体箱16连通,且所述液体第二连管15贯穿温控箱13;
33.温控箱13通过温度传感器6所检测的温度值,能控制对贯穿温控箱13的液体第二连管15内液体加热状态,以能使得液体流动管5内的液体流动时处于设定的温度状态。
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液体泵12可以采用现有常用的水泵,温控箱13能实现对温控以及液体流动等具体过程控制。液体流动第一接头3通过液体第一连管14与液体泵12的出液口连接,液体流动第二接头4通过液体第二连管15与液体箱16连通,且所述液体第二连管15贯穿温控箱13。
35.温控箱13内具有能加热的加热器以及用于控制液体泵12工作的温控器,温度传感器6与温控器电连接,温控器能控制液体泵12的工作状态,即能控制液体流动的速度等,温控器还能控制加热器的加热,通过加热器能对液体第二连管15内的液体进行加热,随着液体的不断循环,从而能使得液体箱16内的液体保持一个稳定的温度范围,从而能使得液体流动管5内的液体流动时处于设定的温度状态,也能通过温度控制层2达到对膈肌10的有效保温。
36.进一步地,所述液体泵12以及温控箱13均放置于小车7上,在所述小车7的底端设置若干车轮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轮8通过车轮座9安装于小车7上,小车7通过车轮8能方便移动到所需的位置。液体泵12以及温控箱13支撑在小车7上,便于心脏11手术时的管理与控制。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实现对液体泵12以及温控箱13的支撑,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37.如图5所示,所述温控箱13上设置用于显示加热温度的显示屏17以及用于调节温控状态的温控按钮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器、温控器均设置在温控箱13内,加热器、温控器均可以采用现有常用的形式,具体为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显示屏17、温控按钮18以及温控开关19均能与温控器电连接,通过显示屏17能对温度状态等进行显示,通过温控按钮18能对温度进行设定,通过温控开关19能打开或关闭温控状态。
38.此外,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温控形式,如可以在温度控制层2内设置能自发热的材料,如一些发热片等,具体形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