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EFTR手术的腹腔减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70557发布日期:2021-07-23 14:18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EFTR手术的腹腔减压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化内镜eftr手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于eftr手术的腹腔减压器。



背景技术: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已经突破了粘膜层,内镜治疗疾病谱已经“由内而外”地经历了粘膜层病变、粘膜下层病变、肌层病变、浆膜层病变的跨越,为了完整切除消化道管壁来源的,特别是固有肌层深层的病变,须将粘膜下肿瘤(smt)连同消化道管壁全层一并切除,将此种内镜切除的方法命名为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full-thicknessresection,eftr)。

eftr技术发展源于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的治疗,内镜治疗的优势是,安全、微创、美观,相对于外科不许进行消化道的切除与重建,没有改变消化道的结构,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消化道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既能明确病变类型和性质,又能达到彻底切除治疗的效果。

具体手术方式是内镜医师操作消化内镜依次通过口腔、咽部、食管,进入到胃内,然后诊疗的过程中内镜通过二氧化碳气泵送气,使胃内压力大于腹腔内压力(正常成人腹腔内压力:0~5mmhg),将胃壁结构撑展,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发现胃黏膜下肿瘤(smt),通过内镜及手术器械进行切除;内镜切除过程中为了完整的切除病变会伴有主动性胃壁穿孔或胃壁缺损,当胃壁穿孔或胃壁缺损时,胃内的气体通过胃壁穿孔或胃壁缺损部位进入腹腔,腹腔压力增高会压迫膈肌限制病人的自主呼吸和心脏的泵血功能,同时如果不能及时把气体排出降低腹腔压力,患者在术后会形成气腹,对后期的手术恢复造成影响。在目前手术过程中如果发现胃壁穿孔,一般没有专业实用的穿刺排气装置,手术医生通常会利用20ml注射器进行穿刺排气,在此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第一是穿刺后没有固定支架,手术过程中会经常移位,必要时必须进行二次穿刺,会给病人带来二伤害;第二是达到排气功能后由于正常的呼吸和内脏的蠕动,针头会损伤正常器官;第三是由于单一排气孔道造成的排气不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专业并且实用的应用于eftr手术中的腹腔减压器,该腹腔减压器能够在手术过程中保持稳固,而且穿刺后留在腹腔的柔软钢针套管不会因患者呼吸和内脏蠕动而造成任何的二次伤害,同时改善了排气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应用于eftr手术的腹腔减压器,包括针筒,所述针筒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位于活塞杆底端;所述针筒的接头部安装针栓,所述针栓上固定有导管钢针,所述针栓侧面设有持针柄,所述导管钢针穿过针腔体内的橡胶隔离塞后插入针腔体前端的钢针套管并露出针尖,所述钢针套管前端具有多个侧孔;所述针筒上部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端部旋拧有孔帽,所述针筒内通过拉动活塞预抽入生理盐水,所述生理盐水水位位于排气孔下方;所述针筒中部一体设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边缘通过铰链连接有多个伸缩支腿。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针腔体内中部设有金属导向锥塞,引导导管钢针准确进入钢针套管。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钢针套管为记忆螺旋套管。

应用时,在内镜eftr手术中,首先拉动活塞抽取生理盐水至针筒内,继续拉动活塞在空气中抽取空气至排气孔上方,处于备用状态。如果在内镜eftr切除的过程中发生了主动性胃壁穿孔或胃壁缺损,则需要应用该装置。

选择在腹部无重要的器官地方对腹腔进行穿刺,导管钢针携带钢针套管进入腹腔,固定针筒不动,卸下孔帽,在此过程中,由于腹腔内压力较高,腹腔内气体通过导管钢针进入针筒内通过生理盐水后进入活塞和生理盐水液面之间,由排气孔排出,然后固定针腔体不动,捏住持针柄上提导管钢针一定距离,使得导管钢针的针尖部收缩于钢针套管内,腹腔内气体通过钢针套管底部侧孔及底孔经过导管钢针进入针筒,观察生理盐水内有连续性的气泡溢出,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平衡。进一步的,将钢针套管采用记忆螺旋套管代替,当导管钢针上提一定距离后,则套管中没有针芯的下部会恢复至螺旋状,这样对腹腔内器官不会造成任何影响,非常安全,也不影响排气功能。最后调整好针筒的位置,将伸缩支腿通过铰链卡合于针筒的支撑台周围,调节每根伸缩支腿的长度,使得针筒竖立于患者腹部。

由于腹腔内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腹腔内气体通过针筒排出过程中,针筒内生理盐水内能够看到气泡,就可以直观察到腹腔内气体排出的过程,降低腹腔内压力,此时内镜医师继续通过内镜二氧化碳气泵送气,使胃腔内的压力增高,胃腔内的压力大于腹腔内的压力,腹腔内的压力大于大气压力,腹腔内气体顺利排出后,胃腔能够再次充盈展开,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重新建立最理想的手术状态。手术最后内镜医师会对胃壁用钛夹进行缝合创面,并且观察到针筒的生理盐水内不再有气泡冒出后,则表明患者腹腔内压力恢复至正常人腹压,则拔出穿刺针,给予包扎伤口。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内镜eftr手术中使用该排气装置,将腹腔内气体排出降低腹腔内压力,通过内镜二氧化碳气泵送气后,胃壁再次充盈展开能够让后续手术操作顺利进行,无需在手术过程多次反复的进行充气和吸引气体,大大缩短手术的时间,减少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即使在术中发生出血并发症时,可以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保证患者术中安全。

2、内镜eftr手术中使用该排气装置,减少穿刺和手术中的二次伤害,大大的提高了排气效果,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快速减轻病人的痛苦。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该腹腔减压器用于内镜eftr手术中发生了主动性胃壁穿孔或胃壁缺损后对腹腔进行排气,保持胃壁的充盈展开,尽量提供理想的手术环境,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钢针套管为直线型)示意图。

图2表示图1中局部放大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钢针套管为记忆螺旋型)示意图。

图中:1-针筒,2-活塞,3-活塞杆,4-支撑台,5-伸缩支腿,6-铰链,7-针栓,8-持针柄,9-导管钢针(穿刺针),10-针腔体,11-钢针套管,12-橡胶隔离套,13-金属导向锥塞,14-侧孔,15-记忆螺旋套管,16-排气孔,17-孔帽,18-水位线,19-生理盐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应用于eftr手术的腹腔减压器,包括针筒1,针筒1内设有活塞2,活塞2位于活塞杆3底端,与常规注射器类似。

如图1所示,针筒1的接头部安装针栓7,针栓7上固定有导管钢针9,针栓7侧面设有持针柄8。针腔体10中部设有橡胶隔离塞12、并在安装钢针套管11的前端部内设有金属导向锥塞13并固定连接有钢针套管11,钢针套管11前端具有多个侧孔14。如图2所示,导管钢针9穿过针腔体10内的橡胶隔离塞12,并通过金属导向锥塞13插入针腔体10前端的钢针套管11并露出针尖,钢针套管11的上端是插入针腔体10前端部内与金属导向锥塞13的出口连接,金属导向锥塞13的进口为锥形口,金属导向锥塞13的作用是保证导管钢针9的针尖部能够准确无误的插入钢针套管11的上端内,防止导管钢针9的针尖刺穿钢针套管。橡胶隔离塞12的作用一是密封,导管钢针9需要刺穿橡胶隔离塞12后沿金属导向锥塞13导向后准确插入钢针套管11,二是利用导管钢针9和橡胶隔离塞12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导管钢针9和针腔体10的相对定位。

如图1所示,针筒1上部设有排气孔16,排气孔16端部旋拧有孔帽17;针筒1上设有水位线18,针筒1内通过拉动活塞2预抽入生理盐水19至水位线18处,水位线18位于排气孔16下方。针筒1中部一体设有支撑台4,支撑台4四周边缘通过铰链6连接有三到四个伸缩支腿5。

具体制备时,钢针套管11采用较为柔软的透明塑料制作,如图1所示,钢针套管11为直线型,如图3所示,钢针套管11采用记忆螺旋套管15,也是采用柔软的透明塑料制作,为记忆螺旋型。针腔体10采用透明硬质塑料制作。

在内镜eftr手术中,首先拉动活塞2抽取生理盐水19至针筒1中部的水位线18处,继续拉动活塞在空气中抽取空气至排气孔16上方,处于备用状态。钢针套管11的长度应大于腹壁的厚度,一般为4cm左右。如果在内镜eftr切除的过程中发生了主动性胃壁穿孔或胃壁缺损,则需要应用该装置。

选择在腹部无重要的器官地方对腹腔进行穿刺,导管钢针9携带钢针套管11进入腹腔,固定针筒1不动,卸下孔帽17,在此过程中,由于腹腔内压力较高,腹腔内气体通过导管钢针9进入针筒1内通过生理盐水19后进入活塞4和生理盐水11液面之间,由排气孔16排出,然后固定针腔体10不动,捏住持针柄8上提导管钢针9一定距离,使得导管钢针9的针尖部收缩于钢针套管11内,腹腔内气体通过钢针套管11底部侧孔14及底孔经过导管钢针9进入针筒1,观察生理盐水19内有连续性的气体溢出,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平衡。

将导管钢针9的针尖退入钢针套管11内目的是防止针尖对腹腔内器官的划伤,同时也不影响排气,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毕竟手术中患者身体不可能纹丝不动,那么柔软塑料制备的钢针套管即使与腹腔内器官接触,也不会造成损伤。进一步的,将钢针套管11采用记忆螺旋套管15代替,当导管钢针6上提一定距离后,则套管中没有针芯的下部会恢复至螺旋状(如图3所示),这样对腹腔内器官不会造成任何影响,非常安全,也不影响排气功能。

生理盐水的作用是将腹腔与外界(大气)隔开,由于腹腔内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腹腔内气体通过针筒1排出过程中,针筒1内生理盐水19内能够看到气泡,就可以直观察到腹腔内气体排出的过程,降低腹腔内压力,此时内镜医师继续通过内镜二氧化碳气泵送气,使胃腔内的压力增高,胃腔内的压力大于腹腔内的压力,腹腔内的压力大于大气压力,腹腔内气体顺利排出后,胃腔能够再次充盈展开,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重新建立最理想的手术状态。

最后调整好针筒1的位置,将伸缩支腿5通过铰链6卡合于针筒1的支撑台4周围,调节每根伸缩支腿5的长度,使得针筒1竖立于患者腹部。例如,伸缩支腿5可以通过螺纹结构来改变其长度,属于现有技术,不在赘述。

手术最后内镜医师会对胃壁用钛夹进行缝合创面,并且观察到针筒1的生理盐水19内不再有气泡冒出后,则表明患者腹腔内压力恢复至正常人腹压,随后拔出穿刺针9,给予包扎伤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际操作案例而已,不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针对以上实施例作任何简单修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