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18669发布日期:2021-12-11 10:55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机体再生的能力,应对创伤造成的组织破坏主要靠瘢痕愈合。因而,外科缝合与组织愈合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缝合的质量可以决定组织愈合的质量。外科缝合多以弯针携带缝线穿过离断组织,再通过打结的方式收紧、固定缝线,令离断的组织紧密贴合,从而为愈合创造有利条件。理想的外科缝合应满足张力适中、切口边缘对合良好、不留死腔、无永久或仅少量缝合痕迹的要求。针对不同组织的结构、生理特点,外科缝合要求不尽相同,缝合材料、方式的选择对手术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当组织实现愈合、并恢复功能性强度后,缝合材料就失去了功能意义。此时,在体表的缝线就应当被拆除,大量的临床医疗证明,因缝合带来的遗留于深部组织内的缝线在创口愈合后很难拆除,其结局是被瘢痕组织所包裹,或在一定时间内降解吸收,这些遗留在深部组织内的线结有时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另外,传统的外科缝合造成的显著瘢痕对美观性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3.消除皮肤表面缝线瘢痕的方式目前有以下几类:1,皮内缝合方式,外科医生在完成浅筋膜缝合后,用缝线在真皮浅层做连续皮内缝合,拉紧缝线对合皮缘;2,组织胶水方式,同样是在完成浅筋膜缝合后,用丙烯酸甲酯类组织胶水粘合皮缘;3,皮肤减张器(俗称皮肤拉链),完成浅筋膜缝合后,用带锁止结构的减张胶带拉合皮肤、对紧皮缘。但是,当前的几类解决方案仍然需要在皮肤浅筋膜层进行大量的缝合,无法避免因缝线残留造成的系列安全问题。安全、美观的闭合皮肤切口已经成为本领域人员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所述相关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公开一种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包括:扩张钳和闭合件,其中,所述扩张钳包括:第一钳臂;以及第二钳臂,与所述第一钳臂铰接,用于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钳臂张开或收拢;所述闭合件包括:闭合件本体,下表面部分贴合于所述皮肤创口的表面上,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右两侧,中部开设有用以使所述扩张钳端部施加扩张力的通孔,用以在受到所述扩张钳端部的扩张力下产生形变;至少两个刚性针部,设置在所述闭合件本体左右两侧的下表面,用于分别刺入所述皮肤创口的相对两侧,以配合所述闭合件本体的形变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
6.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扩张钳还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之间的舌片,用以探入皮下创口内腔并在所述扩张钳受到向皮肤创口外侧的作用力时
提拉皮肤创口内腔两侧以对齐皮缘。
7.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舌片的近端通过两个延伸部分别与所述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连接。
8.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舌片的外表面为粗糙面,用以增加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壁面之间的摩擦力。
9.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粗糙面包括形成于所述舌片外表面的若干颗粒。
10.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粗糙面包括形成于所述舌片外表面的若干倒刺。
11.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粗糙面为形成于所述舌片外表面的若干凹陷部或凸起部构成的纹理。
12.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舌片朝向远端探出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钳臂或第二钳臂朝向远端延伸的距离。
13.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分别包括:手柄部,位于所述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的近端;以及,钳口部,位于所述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的远端。
14.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的手柄部之间设有弹性元件,以在释放外力作用下将所述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恢复到预设位置。
15.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钳口部具有一弯折部或具有弯曲的弧度。
16.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钳口部具有第一限位部,以作为受力支点使所述闭合件在所述钳口部的作用力下产生形变。
17.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钳口部的末端具有第二限位部,用以配合所述第一限位部使所述闭合件在所述扩张钳端部的作用力下产生形变。
18.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刚性针部外露于闭合件本体外的长度为1mm~10mm。
19.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闭合件还包括柔性结合部,用以在皮肤创口的愈合过程中贴合皮肤以起到缓冲作用。
20.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结合部上具有若干第一导流孔,用以渗出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积液。
21.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结合部的中部开设有与所述闭合件本体的中部通孔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导流孔,用以渗出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积液。
22.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结合部上开设有针孔,用以在与所述闭合件本体结合时暴露所述刚性针部。
23.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闭合件还包括微孔覆件,所述微孔覆件顺应所述闭合件本体的外形结构结合于所述闭合件本体上,用于吸附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积液。
24.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孔覆件的材料为泡沫、网状物、纱布、海绵、或者多孔生物相容材料。
25.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通过扩张钳使
闭合件产生形变以将其刺入皮肤,从而利用闭合件的结构应力使皮肤创口内腔保持闭合状态以利于创口的愈合。其中,扩张钳上的限位部可防止施力过程中打滑而引起的力量损失,并形成受力支点以利于所述闭合件在扩张钳的作用下产生形变。
26.其次,本技术的扩张钳还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之间的舌片,该舌片用以探入皮下创口内腔并在所述扩张钳受到向皮肤创口外侧的作用力时提拉皮肤创口内腔两侧以对齐皮缘、防止皮缘内翻。
27.另外,闭合件还可同时包括柔性结合部以及微孔覆件,从而一方面在皮肤创口的愈合过程中通过柔性结合部贴合皮肤以起到缓冲作用,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另一方面通过微孔覆件吸附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积液,保持创口清洁。
附图说明
28.本技术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具体特征如所附权利要求书所显示。通过参考下文中详细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和附图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所涉及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势。对附图简要说明书如下:
29.图1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在一实施例中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1.图3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在一实施例中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32.图4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在再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的固定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34.图6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的固定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35.图7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在又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36.图8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的导管结构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37.图9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的导管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38.图10显示为本技术中的医用引流管的一应用实施例示意图。
39.图11显示为本技术中医用引流管的软管本体在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2显示为本技术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41.图13显示为本技术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的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42.图14显示为本技术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的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43.图15显示为图14中导管从远离皮肤创口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狭长型创口的示意图。
44.图16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一实施例中创口闭合装置中闭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7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一实施例中的闭合件与创口结合的实施例示意图。
46.图18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创口闭合装置的闭合件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47.图19显示为在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创口闭合装置的闭合件在一实施例中辅助件的应用示意图。
48.图20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的导管结构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49.图21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的导管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50.图22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的创口闭合装置中的闭合件在再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51.图23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皮上负压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密封及受力结构示意图。
52.图24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53.图25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再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54.图26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55.图27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在应用时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56.图28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报警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57.图29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从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的实施例示意图。
58.图30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实施例示意图。
59.图31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冲洗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60.图32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负压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61.图33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负压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密封及受力结构示意图。
62.图34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第一导管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63.图35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一应用实施例示意图。
64.图36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65.图37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引流针在又一实施例中的应用结构示意图。
66.图38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多根引流针的应用实施例示意图。
67.图39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皮上负压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密封及受力结构示意图。
68.图40显示为本技术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69.图41显示为本技术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再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70.图42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的引流针在一实施例中的应用示意图。
71.图43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的引流针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应用示意图。
72.图44~图45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的引流针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73.图46~图47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的引流针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74.图48~图49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的引流针在又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75.图50a显示为本技术中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在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76.图50b显示为本技术中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77.图51a显示为本技术中闭合件在一实施方式中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78.图51b显示为本技术中闭合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79.图51c显示为本技术中的柔性结合部在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80.图52a显示为本技术中扩张钳与闭合件结合处在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81.图52b显示为本技术中扩张钳与闭合件结合处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82.图53a~图53d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在一实施方式中的操作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83.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84.在下述描述中,参考附图,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应当理解,还可使用其他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机械组成、结构、电气以及操作上的改变。下面的详细描述不应该被认为是限制性的,并且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范围仅由公布的专利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这里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而并非旨在限制本技术。空间相关的术语,例如“上”、“下”、“左”、“右”、“下面”、“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可在文中使用以便于说明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
征的关系。再者,本文中的“近端”泛指操作时靠近操作人员的一端,“远端”泛指操作时远离操作人员的一端。
85.虽然在一些实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用来描述各种元件或参数,但是这些元件或参数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一个元件或参数与另一个元件或参数进行区分。例如,第一手柄部可以被称作第二手柄部,并且类似地,第二手柄部可以被称作第一手柄部,而不脱离各种所描述的实施例的范围。第一手柄部和第二手柄部均是在描述一个手柄部,但是除非上下文以其他方式明确指出,否则它们不是同一个手柄部。相似的情况还包括第一钳口部与第二钳口部,或者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或者第一导流孔与第二导流孔,或者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
86.再者,如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所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87.外科医生习惯上将皮肤分为浅筋膜与深筋膜两层。所谓浅筋膜指的是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具体地说,浅筋膜是胸前、外侧区的浅筋膜与颈、腹部和上肢浅筋膜相延续,内含脂肪、浅血管、淋巴管、皮神经和乳腺。深筋膜指的是分隔皮肤与肌肉组织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外科手术在皮肤缝合阶段通常要对浅筋膜与深筋膜进行分层缝合,顺序为首先缝合深筋膜,然后缝合皮下组织,最后缝合皮肤。分层缝合的意义在于以缝合方式逐层对抗皮肤张力,从而提高愈合质量。由于皮肤缝线可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手术后在缝线部位可形成垂直切口的方向的瘢痕,俗称“蜈蚣脚”,这是传统缝合方式带来的必然结果。此外,常规的皮肤缝合也必然在皮下浅筋膜层遗留大量的线结,常常因线结的存在导致切口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等,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88.针对病人(患者)在手术中不可避免造成的创口(业界亦称切口或手术切口、伤口等)的处理多采用缝合处理以助于病人创口的愈合,在这一治疗过程中,即针线缝合创口之后,为利于创口的愈合,业界在应用闭合力中使用的减压敷料组件,该减压敷料组件包括由闭合垫枕材料形成的具有闭合构件的垫枕主体,当在减压之下放置闭合敷料垫枕时,闭合构件可产生内向闭合力。在一些情况下,该组件还包括芯吸材料,芯吸材料具有用于除去流体的流体流动通路。但是,这种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仍然需要缝合伤口,只能起到帮助缝合及帮助愈合的作用,并无法完全取代缝合步骤,因此依然会在患者皮肤上留下缝合痕迹。另外,该结构中产生的闭合力仅能作用于表层,当伤口较深时,皮下较深处的肌肉组织等无法受力呈闭合状态,且芯吸材料只能处理皮肤表面渗出的液体,无法对皮下的积液(例如渗血、渗液等)进行及时处理,不利于伤口的恢复。
89.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
90.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0a,其显示为本技术中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在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外科设备包括:扩张钳15、以及闭合件21。其中,所述扩张钳15用以使闭合件21产生形变以将其刺入皮肤,从
而利用闭合件21的结构应力使皮肤创口内腔保持闭合状态以利于创口的愈合。
91.应当理解,在图50a的示例中,虽然提供的是所述扩张钳与所述闭合件结合的状态,但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非使用状态下,或是将闭合件刺入皮肤后,所述扩张钳与所述闭合件也可以为分离式的状态。
92.需要说明的是,图50a所示的实施例仅为本技术中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可能呈现的形态中的一种,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也可以其他形态呈现,例如如图50b中所示,其显示为本技术中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张钳15与闭合件21所呈现的形态与图50a中不同,但工作原理相似。
93.应当理解,本技术所涉及的实施例中,所述皮肤创口包括一切皮肤或其他组织部位连续性中断所形成的裂口,广泛地指位于组织上或组织内的切口、伤口、缺损或其他治疗靶。应需说明的是,所述皮肤创口大多情况下是由于手术造成的,但在一些状况下,所述皮肤创口也可能是比如割伤或碰撞等事故的原因造成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织包括但不限于骨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皮肤组织、血管组织、结缔组织、软骨、肌腱或韧带。所述伤口可以包括例如慢性、急性、外伤性、亚急性以及裂开的伤口;部分皮层烧伤、溃疡(诸如糖尿病性溃疡、压力性溃疡或静脉功能不全溃疡)、皮瓣、以及移植物。术语“组织部位”还可以是指不一定受伤或缺损的任何组织区域,而是为在其中可能希望增加或促进另外的组织生长的区域。例如,可以将负压施加到组织部位上以使可以获取并移植的另外的组织进行生长。
94.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述的无缝线是指在皮肤浅筋膜部分(即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部分)或者上述的皮肤浅筋膜层在闭合皮肤创口的治疗中或者在皮肤创口愈合的过程中或者在手术后对皮肤创口进行例如比如清洗、消毒、敷药等其他处理中不使用针线对皮肤浅筋膜进行缝合(suture)的治疗手段,在这些过程中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等医疗工具,因此在皮肤创口愈合后,也没有去除创口或皮肤浅筋膜的创面内异物的处理的过程例如拆除或拆掉缝线或取出线头的步骤和操作过程。
95.在一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50a和图50b,所述闭合件21包括:闭合件本体213、以及至少两个刚性针部214,所述至少两个刚性针部214设置于所述闭合件本体213左右两侧的下表面。其中,所述闭合件本体213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右两侧且所述闭合件本体213的中部开设有便于使扩张钳15的端部施加扩张力的通孔。所述闭合件本体下表面两侧均分别至少具有一刚性针部214,从而分别刺入皮肤创口的相对两侧以配合闭合件21的结构应力使皮肤创口内腔保持闭合状态。在图50a和图50b所示的示例中,所述闭合件本体下表面两侧均分别具有两个刚性针部214(即本实施例中的每一闭合件具有四个刚性针部)。在实际的应用中,可通过创口的形状、类型而确定闭合件本体的宽度以及每一闭合件本体中刚性针部的数量。
96.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51a,其显示为本技术中闭合件在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刚性针部214包括位于所述刚性针部214一端的根部2141、以及位于所述刚性针部214另一端的针部2142。所述根部2141用于与所述闭合件本体213连接,所述针部用于刺入皮肤创口的相对两侧。
97.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刚性针部214外露于闭合件本体外的长度为1mm~
10mm,例如:1mm、2mm、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等,从而可在不影响组织生长的同时保证皮肤创口内腔保持闭合状态。
98.应当理解,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皮肤创口的相对两侧是指位于创口两侧的皮肤上表面,即所述闭合件本体213下表面两侧的刚性针部214分别对应刺入创口两侧的皮肤上表面,从而配合所述闭合件本体213的形变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
9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闭合件本体的材质例如为铁、不锈钢等金属材质,从而借由金属材质的材料硬度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一定形变,并在撤销外力时恢复其形态;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闭合件本体的材质又如为聚乳酸等高分子材料,从而借由高分子材料的硬度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一定形变,并在撤销外力时恢复其形态。在此,只要能令闭合件本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并在释放外力时恢复形态从而在闭合件刺入皮肤后使皮肤创口内腔保持闭合状态的材质均可被应用于本技术的闭合件本体中。
100.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1b,其显示为本技术中闭合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为避免在创口愈合过程中所述闭合件21的材质与皮肤接触时带来的不适感,所述闭合件还包括柔性结合部215,从而在皮肤创口的愈合过程中贴合皮肤以起到缓冲作用。所述柔性结合部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为硅胶材料、树脂材料,或者硅胶树脂材料等。
101.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结合部215的形状被配置于顺应所述闭合件本体213的形状,从而可至少包裹所述闭合件本体的下表面,以使所述闭合件本体213的下表面不直接与皮肤接触。同时,所述柔性结合部215上也可开设有针孔以在与所述闭合件本体结合时暴露所述刚性针部214,为此,所述柔性结合部上215针孔的开设位置与所述刚性针部214在闭合件本体下表面的位置相对应。其中,所述柔性结合部215与所述闭合件本体213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胶接、套接。例如,所述柔性结合部215的上表面可以被配置为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闭合件本体213的下表面连接,从而实现所述柔性结合部215与闭合件本体213的固定;又如,呈如图51b并结合图51c所示,其中,图51c显示为本技术中的柔性结合部在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在所述柔性结合部215的两端具有向所述闭合件本体的上表面延伸的连接部2151,从而将所述柔性结合部215两端套设在闭合件本体213的两端,以实现所述柔性结合部215与闭合件本体213的固定,同时,为配合所述柔性结合部215的套接,所述闭合件本体213上设有用以防止所述柔性结合部215的连接部2151脱落的限位部21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2131为形成于所述闭合件本体213上的向上延伸部,并且,所述柔性结合部215上设置有用以通过该限位部2131的通孔2152,由此可将柔性结合部215套接在闭合件本体213上并避免使用过程中的脱落。
10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在通过柔性结合部使患者体感更舒适的同时保证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积液能够得以清除,所述柔性结合部上开设有导流孔,用以渗出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积液。
103.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结合部上具有若干第一导流孔,所述若干第一导流孔为形成于所述柔性结合部上的若干通孔,在创口愈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液可以通过第一导流孔渗出,并通过闭合件本体中部的通孔流出从而便于清除。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呈如图51c所示,所述柔性结合部215的中部开设有与所述闭合件本体的中部通孔的位置和形状大
小相对应的第二导流孔2153,由此第二导流孔2153与所述闭合件本体213的中部通孔相贯通,以利于将创口愈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液排出从而便于清除。在再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结合部215上可同时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孔和所述第二导流孔2153,从而同时通过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2153将创口愈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液排出。
10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还包括用于吸附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积液的微孔覆件。所述微孔覆件的材料为医用棉花、脱脂棉(degreasing cotton)、泡沫、网状物、纱布、海绵、或者多孔生物相容材料,所述微孔覆件具有透气性能以及吸附水分的特性,从而吸附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分泌的积液。
105.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孔覆件的形状被配置为顺应于所述闭合件本体的形状,所述微孔覆件与所述闭合件本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胶接、套接。例如,所述微孔覆件的上表面可以被配置为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闭合件本体的下表面连接,从而实现所述微孔覆件与闭合件本体的固定;又如,所述微孔覆件的两端具有向所述闭合件本体的上表面延伸的连接部,从而将所述微孔覆件两端套设在闭合件本体的两端,从而实现所述微孔覆件与闭合件本体的固定。在此,所述微孔覆件与闭合件本体的结合方式与上述示例中(即图51b、图51c对应的示例中)柔性结合部与闭合件本体的结合方式相似,故在此不再赘述。
106.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还可同时包括柔性结合部以及微孔覆件。从而一方面在皮肤创口的愈合过程中通过柔性结合部贴合皮肤以起到缓冲作用,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另一方面通过微孔覆件吸附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积液,保持创口清洁。
107.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孔覆件及柔性结合部的形状被配置为顺应于所述闭合件本体的形状,所述微孔覆件、所述柔性结合部与所述闭合件本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胶接、套接。例如,所述微孔覆件的上表面可以被配置为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柔性结合部的下表面连接,同时柔性结合部的上表面被配置为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闭合件本体的下表面连接,从而实现所述微孔覆件、柔性结合部与闭合件本体之间的固定;或者所述柔性结合部的上表面可以被配置为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微孔覆件的下表面连接,同时微孔覆件的上表面被配置为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闭合件本体的下表面连接,从而实现所述微孔覆件、柔性结合部与闭合件本体之间的固定。又如,所述柔性结合部的形状与所述微孔覆件的形状一致且柔性结合部的尺寸略大于所述微孔覆件的尺寸,从而可将微孔覆件套设在柔性结合部内,同时所述柔性结合部以及微孔覆件的两端具有向所述闭合件本体的上表面延伸的连接部,从而通过所述柔性结合部及微孔覆件的两端连接部套设于所述闭合件本体的两端,由此使所述柔性结合部及微孔覆件固定于所述闭合件本体的下表面;或者所述柔性结合部的形状与所述微孔覆件的形状一致且柔性结合部的尺寸略小于所述微孔覆件的尺寸,从而可将柔性结合部套设在微孔覆件内,同时所述柔性结合部以及微孔覆件的两端具有向所述闭合件本体的上表面延伸的连接部,从而通过所述柔性结合部及微孔覆件的两端连接部套设于所述闭合件本体的两端,由此使所述柔性结合部及微孔覆件固定于所述闭合件本体的下表面。
108.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扩张钳15包括:第一钳臂151、以及与所述第一钳臂铰接的第二钳臂152。所述第一钳臂151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钳臂151近端的第一手柄部1511、以及位
于所述第一钳臂151远端的第一钳口部1512,相应地,所述第二钳臂152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钳臂152近端的第二手柄部152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钳臂151远端的第二钳口部1522。在此,由于所述第一钳臂151与所述第二钳臂152之间为铰接连接,故所述第一钳臂151与所述第二钳臂152可在外力作用下相对张开或收拢。
109.应当理解,所述铰接表示铰连接,即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以相对转动,其中,铰连接部件包括但不限于松螺栓、松铆、鳃轴螺钉等。
1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臂151与所述第二钳臂152之间被配置为不能分离但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相对运动,即当对所述第一手柄部1511以及第二手柄部1521施加相向的力时,第一手柄部1511以及第二手柄部1521互相靠近(即收拢),所述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之间间距增加(即张开)。
111.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手柄部以及第二手柄部之间设有弹性元件,以在释放外力作用下将所述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恢复到预设位置。其中,所述弹性元件可以为弹簧,也可以为弹片。
112.在一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50a,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154,所述第一手柄部1511以及第二手柄部1521之间设有弹簧154,当所述第一手柄部1511以及第二手柄部1521受力互相靠近后,在外力去除时,所述弹簧154可借由其弹力将所述第一钳臂151与第二钳臂152恢复到预设位置,即保持第一手柄部1511以及第二手柄部1521之间的预设距离。
113.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50b,其显示为本技术中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元件为设置在第一钳臂151以及第二钳臂152之间的弹片154’,所述弹片154’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钳臂151内侧,固定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钉固定等,所述弹片154’的主体弯曲且另一端作用于第二钳臂内侧,当所述第一手柄部1511以及第二手柄部1521受力互相靠近后,在外力去除时,所述弹片154’可借由其弹力将所述第一钳臂151与第二钳臂152恢复到预设位置,即保持第一钳臂151与第二钳臂152之间的预设距离。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弹片154’的一端是固定在第一钳臂151内侧,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片154’的也可以是固定在第二钳臂内侧,且另一端作用于第一钳臂151内侧。
11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上设有限位部,从而利于所述闭合件在所述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的作用力下产生形变。
115.在一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50a和图50b,所述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的外侧分别设有一第一限位部155。当所述扩张钳15的端部伸入所述闭合件本体213中部的通孔后,所述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的第一限位部155分别卡设于所述通孔的上部两侧边缘,从而形成受力支点。当对所述第一手柄部1511以及第二手柄部1521施力时,所述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相对张开,同时对所述闭合件本体213施加向外的压力,以使所述闭合件本体213产生形变。
116.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的末端向外侧弯折,从而形成第二限位部156,所述第二限位部156用以配合所述第一限位部155使所述闭合件在所述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的作用力下产生形变。所述第一限位部155与第二限位部156可防止施力过程中打滑而引起的力量损失,并相互配合形成受力支点以使所述闭合件在扩张钳的作用下产生形变。
117.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为便于操作人员在使用本技术外科设备的过程中查看操作部位,所述钳口部具有一弯折部或具有弯曲的弧度。例如,所述钳口部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具有一弯折段,从而使所述钳口部的近端和远端位于非同一直线上,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在手持第一手柄部1511以及第二手柄部1521时,钳口部的末端与第一手柄部1511、第二手柄部1521不在同一直线上,从而便于查看操作部位;又如,所述钳口部的前端或整个钳口部为弯头结构,所述弯头结构的弧度形成一过渡面,使所述钳口部的近端和远端位于非同一直线上,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在手持第一手柄部1511以及第二手柄部1521时,钳口部的末端与第一手柄部1511、第二手柄部1521不在同一直线上,从而便于查看操作部位。
118.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2a和图52b,其中,图52a显示为本技术中扩张钳与闭合件结合处在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2b显示为本技术中扩张钳与闭合件结合处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扩张钳还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钳臂151与第二钳臂152之间的舌片153,所述舌片153用以探入皮下创口内腔并在所述扩张钳受到向皮肤创口外侧的作用力时提拉皮肤创口内腔两侧以对齐皮缘、防止皮缘内翻。
119.具体地说,所述舌片153为位于所述第一钳臂151与第二钳臂152之间的片状结构,所述舌片153朝向远端探出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钳臂或第二钳臂朝向远端延伸的距离,即所述舌片153的远端(即靠近闭合件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钳臂151和第二钳臂152之间形成的间隙从而使舌片153的远端暴露。当对所述第一手柄部1511以及第二手柄部1521施加相向的力时,第一手柄部1511以及第二手柄部1521互相靠近(即收拢),所述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之间间距增加(即张开),闭合件本体同时受力产生形变,将闭合件通过刚性针部刺入皮肤创口的相对两侧的同时,位于第一钳臂151与第二钳臂152之间的舌片153探入皮下创口内腔,在对所述第一手柄部1511以及第二手柄部1521释放压力并向皮肤创口外侧方向移动扩张钳以使闭合件本体与扩张钳15分离的同时,由于操作人员将扩张钳与闭合件的分离,使所述舌片153提拉皮肤创口内腔两侧使两侧皮缘外翻,从而避免皮内翻。
120.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2a和图52b所示,所述舌片153的近端通过两个延伸部1531分别与第一钳臂151和第二钳臂152的内侧连接,由此构成一近似“y”字型结构。所述呈“y”字型结构的舌片两个顶端(或称两个近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钳臂151和第二钳臂152的内侧,具体地,呈“y”字型结构的舌片两个延伸部1531活动连接在临近所述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的内侧,所述呈“y”字型结构的舌片153的底端(或称远端)朝向远端伸出。例如,所述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的内侧分别设有用以对所述舌片153限位的设有定位槽,从而将舌片153的两个近端限制在该定位槽内,从而避免舌片不必要的移动或脱落。或者,所述舌片也可以通过螺钉等固定结构固定在所述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的内侧。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向所述第一钳臂151和第二钳臂152施加相向作用力,令第一钳臂151和第二钳臂152的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张开,则,所述呈“y”字型结构的舌片153两个延伸部1531张开;相反地,释放所述第一钳臂151和第二钳臂152施加作用力,比如释放对扩张钳操作的力,扩张钳受闭合件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令第一钳臂151和第二钳臂152的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相对收拢,则,所述呈“y”字型结构的舌片两个延伸部1531受挤压力互相靠拢。
121.应当理解,本实施例仅为对舌片连接方式的说明,而并非对本技术中舌片连接方
式的限制,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舌片153也可以配置为与所述第一钳臂151与第二钳臂152的铰接部下表面连接。
12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舌片的外表面为粗糙面,用以增加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壁面之间的摩擦力。
123.应当理解,所述创口内腔是指在手术中创口下的内部切口形成的腔体,所述腔体包括一切皮肤或其他组织部位连续性中断所形成的裂口间隙(或称体内腔隙)。由于人体或动物体的生物体组织具有弹性或伸缩性能,在实际的状态之中,所述创口内腔即裂口间隙不一定被直观地呈现为空腔状态或空洞状态,因此,所述的裂口间隙的形状及大小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124.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粗糙面包括形成于所述舌片外表面的若干颗粒,即在所述舌片的外表面上具有若干颗粒状凸起,由此构成粗糙面,在所述舌片探入皮下创口内腔,并对所述向皮肤创口外侧方向(即近端)移动扩张钳以使闭合件本体与扩张钳分离的同时,所述舌片外表面的若干颗粒状凸起增加了舌片与皮下创口内腔两侧壁面的摩擦力,从而提拉皮肤创口内腔两侧防止两侧皮缘内翻。
125.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粗糙面包括形成于所述舌片外表面的若干倒刺,即在所述舌片的外表面上具有若干尖锐状凸起,由此构成粗糙面,在所述舌片探入皮下创口内腔,并对所述向皮肤创口外侧方向(即近端)移动扩张钳以使闭合件本体与扩张钳分离的同时,所述舌片外表面的若干尖锐状凸起增加了舌片与皮下创口内腔两侧壁面的摩擦力,从而提拉皮肤创口内腔两侧防止两侧皮缘内翻。
126.在再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粗糙面为形成于所述舌片外表面的若干凹陷部或凸起部构成的纹理,由此构成粗糙面,在所述舌片探入皮下创口内腔,并对所述向皮肤创口外侧方向(即近端)移动扩张钳以使闭合件本体与扩张钳分离的同时,所述舌片外表面的凹陷部或凸起部形成的纹理增加了舌片与皮下创口内腔两侧壁面的摩擦力,从而提拉皮肤创口内腔两侧防止两侧皮缘内翻。
1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在一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流程予以说明,应当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在某些情况下的实施方式,而非对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限制。
128.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3a~图53d,其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在一实施方式中的操作过程示意图。
129.操作人员首先通过镊子(或其他类似工具)捏起创口两侧皮缘以使创口闭合,诚如图53a所示,操作人员将扩张钳的远端插入闭合件本体中部的通孔,以使所述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的第一限位部分别卡设于所述通孔的上部两侧边缘,并使所述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的第二限位部抵在所述通孔的下部两侧边缘,从而形成受力支点。如图53b所示,操作人员进一步对所述第一手柄部1511以及第二手柄部1521施加相向的力,使所述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相对张开。在所述第一钳口部1512与第二钳口部1522相对张开的过程中,所述扩张钳对所述闭合件本体213也施加向两侧的压力(如图53b中的箭头方向),以使所述闭合件本体213产生形变。同时,操作人员利用扩张钳15将闭合件21刺入皮肤内,由于已通过镊子捏起创口两侧皮缘,因此将闭合件21刺入皮肤后可松开镊子即可借由闭合件本体的材料应力将创口状态保持在闭合状态。如图53c所示,操作人员释放对所述第一手柄部1511以及第二手柄部1521施加的相向力,所述第一钳口部1512
与第二钳口部1522之间相对收拢。如图53d所示,操作人员向皮肤创口外侧方向(图53d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扩张钳以使闭合件本体与扩张钳分离的同时,所述舌片外表面的粗糙面可增加舌片与皮下创口内腔两侧壁面的摩擦力,从而提拉皮肤创口内腔两侧防止两侧皮缘内翻,利于创口的愈合。沿皮肤创口按照上述方式重复操作后,即可将整个创口创面闭合。在创口愈合的过程中,所述闭合件中的柔性结合部可避免闭合件本体与皮肤直接接触并起到缓冲作用,避免闭合件本体的硬质触感带来的不适,同时通过闭合件的微孔覆件吸附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分泌的积液,保证创口的清洁。
130.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通过扩张钳使闭合件产生形变以将其刺入皮肤,从而利用闭合件的结构应力使皮肤创口内腔保持闭合状态以利于创口的愈合。其中,扩张钳上的限位部可防止施力过程中打滑而引起的力量损失,并形成受力支点以利于所述闭合件在扩张钳的作用下产生形变。其次,本技术的扩张钳还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钳臂与第二钳臂之间的舌片,该舌片用以探入皮下创口内腔并在所述扩张钳受到向皮肤创口外侧的作用力时提拉皮肤创口内腔两侧以对齐皮缘、防止皮缘内翻。另外,闭合件还可同时包括柔性结合部以及微孔覆件,从而一方面在皮肤创口的愈合过程中通过柔性结合部贴合皮肤以起到缓冲作用,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另一方面通过微孔覆件吸附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积液,保持创口清洁。
131.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促进创口的愈合,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外科辅助设备,所述外科辅助设备包括: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创口闭合装置、以及皮上负压装置,用以通过创口闭合装置挤压皮缘,并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迫使下,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在引流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的同时还可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确保皮下创口内腔的环境保持在利于创口恢复的状态。同时,皮上负压装置可通过负压作用产生作用力,使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保持稳定状态,进而实现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目的。其中,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包括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预设深度的导管,用于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所述创口闭合装置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的周侧,包括如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用于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所述皮上负压装置,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的周缘,用于产生负压以维持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
132.本技术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第一方面通过创口闭合装置使皮肤创口暴露的两端紧贴,所述创口闭合装置在闭合创口的同时可起到挤压皮缘的作用,由此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第二方面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迫使下,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在此基础上,通过间歇性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使皮下创口内腔中凝固的血块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冲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创腔内清洁状态;第三方面通过皮上负压装置可产生负压以维持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从而利于组织愈合。此外,通过本技术的外科辅助设备可以实现皮肤深筋膜以上全层组织的无缝线闭合,避免了皮肤表面因缝线压迫/切割引起的横向瘢痕,并且在浅筋膜内无遗留缝线结,从而消除了引起细菌定殖的重要因素和切口感染复发的主要诱因。
13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其显示为本技术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包括: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创口闭合装置2、皮上负压装置3。
13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显示为本技术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的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包括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7预设深度的导管100,所述导管100用于产生负压以迫使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的导管100探入到皮下创口内腔7中,通过产生负压迫使皮下创口内腔7两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诚如图13中箭头皮下创口7两侧箭头所示的方向)贴合以消除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皮下创口内腔7的闭合利于创口的愈合。应当理解的,在这一过程中,所述导管100在皮下创口内腔7中的部分不影响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两侧的组织的生长。
135.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3,如图所示,所述导管100经由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由此可产生负压,保证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并同时对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起到引流作用,进而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使得由于能够及时清除皮下创口内腔7的例如渗血和/或渗液等积液,消除了细菌的生存空间或环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位置可以是所述创口上的任一位置,其中设置在靠创口边缘的位置时更利于伤口恢复。
136.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其显示为本技术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的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导管100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如图14中d处所示的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由此可产生负压保证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的同时吸取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使得由于能够及时清除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消除了细菌的生存空间或环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远离是指在离所述皮肤创口一预设的位置(如图14中d处所示的位置),为了利于对所述皮肤创口的闭合处理以及表面处理,所述导管100非通过所述皮肤创口探入到皮下创口内腔7中,而是从另外的位置,即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皮下创口内腔7,本实施例特别适用于如图15所示的狭长型创口。
137.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外科辅助设备通过创口闭合装置2挤压皮缘以使皮肤创口4暴露的两端紧贴,并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迫使及辅助下,使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在吸取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的同时还可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7,进而对皮下创口内腔7中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感染灶得到稀释及清洗;同时,皮上负压装置3可通过产生的负压来维持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保持稳定,进而利于伤口恢复。
138.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公开的“导管”指的是部件可以彼此流体联接,以便提供用于在这些部件之间传递流体(即液体和/或气体)的路径。例如,这些部件可以通过流体导器(诸如管)而流体联接。如在此使用的“导管”广泛地包括管、管道、软管、导管或具有被适配
成在两个末端之间传送流体的一个或多个管腔的其他结构。典型地,管是具有一些柔性的细长圆柱形结构,但是几何形状和刚性可以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部件还可以凭借物理接近而联接、在整体上成为单一结构、或者由同一件材料形成。此外,一些流体导器可以被模制到其他部件中或以其他方式与其他部件整体组合。
139.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以助于形成吸取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气体及液体,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通孔成间距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导管100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特别是针对狭长创口而言,形成在该狭长创口皮下的创口内腔通常也为长形空腔或间隙,为了确保所述长形空腔或间隙每一处分泌的积液或残余的药液被所述导管100汲取;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皮肤创口或者不同目的手术,所述导管100上的多个通孔也可以被设计为呈间距不等(即,多个通孔成间距不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导管100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方式。
140.在再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导管100的形状和结构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被设计,比如依据期望探入皮肤创口内的深度不同或者组织结构不同,导管100的粗细不同或者柔弱性能不同,比如同一根导管在不同部位的粗细不同,又或者同一根导管在不同部位的材料不同,更或者同一根导管在不同部位的柔弱性能不同等。
141.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管100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是指:皮肤组织中所述皮肤浅筋膜层至深筋膜层的区间深度。其中,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深度位置在皮肤组织中脂肪层与深筋膜层的结合处。应当理解,皮肤组织下依次包括了血管网、浅筋膜层、脂肪、深筋膜层、肌肉和骨骼。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预设深度即包括从浅筋膜层至脂肪及深筋膜层这段深度区间。
14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还包括负压装置,所述负压装置用于产生并控制负压压力,所述负压装置与导管100相连通,由此可通过负压装置调整导管100内的负压大小,避免负压过大对创口的伤害或负压不足无法将积液抽净的情况发生。
1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连通的导管100上设置有单向阀,以避免吸入到导管100中的气体或者积液回流到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中而不利于皮肤创口的愈合。在实施例中,所述单向阀例如为鸭嘴阀或者锥形阀等橡胶件,但并不局限于此,利用机械或者电气控制的阀组件也适用本技术。
1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的负压供给,诸如负压源,可以是处于负压下的空气储存器,或可以是可降低密封体积中的压力的手动或电力驱动的装置,例如像真空泵、抽吸泵、可用于许多医疗保健设施中的壁吸端口、或微型泵、注射器或者静止负压器件等或者是任何适当的主动或被动抽吸源。负压供给可以被容纳在其他部件内或可以与这些其他部件结合使用,这些其他部件是例如传感器、处理单元、报警指示器、存储器、数据库、软件、显示设备、或进一步利于治疗的用户接口。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负压源可以与其他部件组合成治疗单元。负压供给还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供给口,供给口被配置成利于将负压供给联接至且耦合至一个或多个分配部件。
145.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公开的“负压”通常是指小于局部环境压力的压力,局部环境压力诸如在由敷料提供的密封治疗环境外部的局部环境中的环境压力。在许多情况下,
局部环境压力还可以是组织部位所处位置的大气压。可替代地,压力可以小于与组织部位处的组织相关联的流体静压。除非另外说明,否则在此所陈述的压力的值是表压。类似地,提及负压的增加典型地指绝对压力的降低,而负压的降低典型地指绝对压力的增加。尽管施加到组织部位上的负压的量和性质可以根据治疗要求而变化,但压力总体上是低真空的,也通常被称为粗真空,在

5mm hg(

667pa)与

500mm hg(

66.7kpa)之间。常见治疗范围在

75mm hg(

9.9kpa)与

300mm hg(

39.9kpa)之间。
146.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简称ssi)是世界范围内的临床难题。皮肤切开/裂开后,人体深部组织将与外界接触,出现被致病细菌污染的机会。组织内细菌含量超过105/g时,就会发生细菌定殖,无法被人体免疫系统控制。随着细菌的指数型增殖,感染部位逐渐出现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症状;由于细菌定殖到感染症状出现存在潜伏期,因此,ssi通常很难在早期得到有效识别和及时处理。典型的切口感染通常发生在术后7

10天,由局部红肿、触痛开始,进而出现破溃、流脓。由于外科缝线容易被细菌定殖,ssi发生后,尽可能的移除皮下缝合的所有缝线线结十分重要,也是预防ssi复发的关键,这是因为复发的ssi感染源往往来自残留缝线线结。
147.为此,在本技术中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还包括一给药装置(未予以图示),所述给药装置用于输送液态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以利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愈合,在具体的实施状态下,所述给药装置例如包括微型泵或注射器等装置的给药设备或称给药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方式中,可以通过控制给药装置通过间歇性的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使皮下创口内腔7中凝固的血块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冲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皮下创口内腔7清洁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因应不同的病情、治疗方案及患者体质,所述间隙性例如为以小时为单位的输送频率,再或者以天为单位输送药物。
148.在愈合过程中,所述给药装置可以通过其连通的导管输送液体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用于稀释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内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细菌感染,进而使得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感染灶得到稀释;同时,所述给药装置输送的液体药物还可以达到冲洗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中感染部位的目的,待冲洗完成后,再通过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的导管的引流作用,将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内的液体药物吸走,进而将细菌引流清除,皮下创口内腔7清洁状态。
149.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判断的患者皮下创口内腔的感染情况,控制所述给药装置的给药量,控制稀释细菌感染部分的时间,控制液体药物的冲洗频率,以及控制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的工作频率等等。比如,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给药装置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中进行液体药物冲洗的时间例如为2

3天,所述给药装置可藉由一体化的机器(比如给药机等设备)进行控制。
1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体药物包括但不限于为双氧水、生理盐水等。
151.所述导管可以是有两根导管集成为一体的导管,也可以为两根相互独立的导管,比如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管100包括第一导管101及与第一导管101隔离的第二导管102,所述第一导管101连通所述负压装置,用于吸取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所述第二导管102连通给药装置,用于输送液态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
15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0,其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的导管结构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导管101及第二导管102一体成型,由此可减少埋管数量,所述的一体成型为在一根导管中包含两个相互隔离并相互不连通的管道,其中第一个管道形成所述第一导管101,第二个管道形成所述第二导管102,其中第一导管10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1010,第一导管101用于连接负压装置,第二导管102用于连接给药装置。
15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1,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的导管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导管101及第二导管102一体成型,由此可减少埋管数量,所述的一体成型为所述第一导管101与第二导管102为两根相互不连通的管道,其中所述第二导管102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管101内,由于较细的导管102套设在较粗的导管101中,此在不增加导管的数量的同时,也可以不增加整体导管的直径,所述较粗的导管10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1010,所述较粗的导管101用于连接负压装置,较细的导管102连接给药装置。
154.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管101连接负压装置以产生负压,设在第一导管101内的第二导管102连接给药装置,在所述第一导管101上设有多个通孔1010,以助于吸取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气体及液体。
155.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2用于挤压皮缘以使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同时,挤压皮缘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利于创口恢复。所述创口闭合装置2设置在皮肤创口的周侧,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2通过粘合的方式设置在皮肤创口的周侧。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2包括如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所述外科设备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在此不再详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2包括至少两个闭合件21,所述的至少两个闭合件21分别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的两侧边缘,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两个闭合件21的结合来保持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创口的长度和闭合件21的具体形式来确定闭合件21的数量。
156.请参阅图16,其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一实施例中创口闭合装置中闭合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2还包括覆盖闭合件21的微孔覆件20,所述微孔覆件20顺应闭合件21的外形结构结合于闭合件21上,用以和所述闭合件21形成一个整体以利于吸附或吸取自皮肤创口渗出并滞留在所述闭合件21上的分泌液体或者存留在所述闭合件21上的药物液体。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微孔覆件20与闭合件21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比如通过黏合等工艺使得所述微孔覆件20与闭合件21结合,使所述微孔覆件20顺应闭合件21的外形结构结合于闭合件21上。
157.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21包括柔性本体,所述柔性本体表示具有弹性/柔性柔性本体材料可以具有大于100%的极限伸长和显著的回弹量。材料的回弹是指材料从弹性变形恢复的能力。弹性/柔性柔性本体材料的例如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丁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聚丁二烯、丁腈橡胶、丁基橡胶、乙丙橡胶、乙烯丙烯二烯单体、氯磺化聚乙烯、聚硫橡胶、聚氨酯、eva膜、共聚酯和硅酮类等。
158.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21还可以为硅胶材料、树脂材料,或者硅胶
树脂材料。
159.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微孔覆件20的材料为医用棉花、脱脂棉(degreasing cotton)、泡沫、网状物、纱布、海绵、或者多孔生物相容材料,所述微孔覆件20具有透气性能以及吸附水分的特性,用于吸附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分泌的积液或者存留在皮肤创口未被组织吸收的药物残液的水分。
1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21包括:柔性本体210以及刚性曲针211。
161.所述柔性本体210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本体210为硅胶材料、树脂材料,或者硅胶树脂材料。所述柔性本体210通过粘合剂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剂例如为医用粘合剂,例如包括氰基丙烯酸甲酯为主体的快速粘合剂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至少两个所述柔性本体210分别被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相对两侧的皮肤表面上。
162.所述刚性曲针211包括根部及曲形针部,所述刚性曲针211的根部埋于所述柔性本体210中,被牢固地设置在所述柔性本体210上,所述刚性曲针211的曲形针部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210外。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刚性曲针211的根部通过变形的结构设计被牢固地设置在所述柔性本体210中,所述变形的结构设计比如呈勾状结构或者t字形结构等等。
16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7,其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一实施例中的闭合件与创口结合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刚性曲针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所述皮肤创口的一侧以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医生需要先进行创口对皮(把皮肤皮缘对齐,另外防止皮缘内翻,避免皮肤愈合不良)操作,然后通过将所述刚性曲针的曲形针部从所述皮肤创口的一侧刺入,呈如图17示的状态,由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闭合件21的刚性曲针刺入创口侧缘的健康组织,以挤压皮缘以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利于创口恢复,进而使得所述皮肤创口呈闭合状态。
164.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刚性曲针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所述皮肤创口的另一侧,并利用其曲形针部勾住所述皮肤创口的另一侧,使得位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相向结合,同时带动皮肤创口的相对两侧的健康组织也相向结合进而闭合所述皮肤创口。
165.在再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刚性曲针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另一侧的柔性本体内,使得位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柔性本体相向结合,同时带动皮肤创口的相对两侧的健康组织也相向结合进而闭合所述皮肤创口。
166.呈如图17所示,皮肤50组织下依次包括了血管网51、浅筋膜层52、脂肪53、深筋膜层54、肌肉55和骨骼56。本实施例中的缝合深度即在浅筋膜层52中。在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中关注的问题是对皮肤浅筋膜部分(即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部分)的无缝线操作,所述刚性曲针211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210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的深度包括皮肤浅筋膜部分的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部分。
167.在某些实施例中,依据适用的皮肤创口的长度或者宽度不同,所述柔性本体210上设置的刚性曲针211的数量和长度可以呈现不同的实施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柔性本体210上设置的刚性曲针211为多个时,该些刚性曲针211呈等距分布的排列在为长条状
的柔性本体210上。
168.请参阅图18,其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创口闭合装置的闭合件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还包括夹持件22,该夹持件22用于夹持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闭合件21的柔性本体,所述柔性本体在夹持件的作用下提供了相向力以挤压皮缘,保证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在具体的实施中,所述夹持件22为医用夹子等部件。
169.请参阅图19,其显示为在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创口闭合装置的闭合件在一实施例中辅助件的应用示意图,在上述采用包括柔性本体以及刚性曲针的闭合件21的各实施例中,还可以辅助采用一些辅助件212,所述辅助件212用于辅助闭合件21与皮肤表面之间粘接,并向闭合件21提供使皮肤创口闭合的收缩力。
170.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2,其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的创口闭合装置中的闭合件在再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21包括:第一柔性本体2100及第二柔性本体2101。
171.所述第一柔性本体2100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所述第一柔性本体2100具有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二柔性本体2101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所述第二柔性本体2101具有对应结合于所述第一结合部的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的结合提供施加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柔性本体的相向力,由此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及第二柔性本体2101为硅胶材料、树脂材料,或者硅胶树脂材料。所述第一及第二柔性本体2101通过粘合剂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相对两侧的皮肤表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剂例如为医用粘合剂,例如包括氰基丙烯酸甲酯为主体的快速粘合剂等。
172.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部为凹槽结构或卡扣结构,所述第二结合部为可限于所述凹槽结构内突起结构或对应所述卡扣的卡孔或卡勾结构。比如,在第一结合部上设有若干凹槽,在第二结合部上设有与该若干凹槽相对应的突起结构。第一结合部上的若干凹槽可替换为卡扣结构,相对应地,第二结合部上的突起结构可替换为对应卡扣的卡孔或卡勾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凡其他可以实现第一柔性本体2100与第二柔性本体2101相互结合的结合结构均可实现本实施例的目的,比如凹槽或孔与突起结构的结合等方式。
173.在某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2,所述创口闭合装置2还包括辅助件212,所述辅助件212用于辅助闭合件21与皮肤表面之间粘接,并向闭合件21提供使皮肤创口闭合的收缩力,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果皮肤创口为在第一方向上的切口,则所述辅助件212粘合在所述皮肤创口的周侧,并向所述闭合件21施加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力,这个力在本实施例中被称之为收缩力,进而辅助闭合件21提供使皮肤创口闭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件212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例如为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胶布。
174.在本实施例中,为所述胶布的辅助件212可以被设计为从中心向相对的两侧延伸的带状结构,所述两侧延伸的带状结构可以是分离的,也可以是一体的,为增加病人/患者的舒适度,所述带状结构适于人工伸展。
175.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皮上负压装置3包括密封膜30和负压通道31。请参阅图23,
其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皮上负压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密封及受力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密封膜30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创口闭合装置2,由此形成一个密封空间32,通过负压装置抽压后,密封膜内部密封空间形成向内的作用力,受力如图23所示的箭头方向,在维持局部组织位置固定的同时还可对深部组织施加压力,由此闭合潜在死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绕过皮肤创口以及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上的创口闭合装置2形成一个密封区,并使得所述密封区形成密封空间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例如为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柔性不渗透材料。
176.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可以由透明材料制成。为所述透明材料的密封膜30可以有利于临床医师目测所述皮肤创口的愈合情况,以便进行及时的干预。
177.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开设有为透光材料的观察窗,以方便临床医师观察所述皮肤创口的愈合情况来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178.上述实施例的具体操作步骤请参阅图12,如图所示,操作人员将皮下负压导流装置的导管100埋入皮肤的皮下组织,并使导管100伸入皮下创口内腔7。皮下负压导流装置可通过导管100引流皮下创口内腔7分泌的积液,同时由于负压作用迫使创口内腔趋向收拢/合并,使得两侧的组织相向结合,另外还可通过导管输送液体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利于愈合,此为第一方面;在第二方面,通过闭合件将创口外两侧的皮肤向内收拢,使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闭合件对皮缘的挤压作用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皮下负压导流装置的负压可辅助使皮下创口内腔7闭合。操作人员继续将微孔覆件20覆盖在创口表面,保证愈合过程中创口表面的分泌物可被及时吸收。再在微孔附件外盖上密封膜30以包裹整个创口及创口上的微孔覆件20;第三方面,通过皮上负压装置3的负压通道31将密封膜30内抽压,使得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向创口收紧,另外,皮上负压装置同时产生的负压还可对深部组织施加一定程度的压力,使潜在的死腔闭合,如此使得加快了皮肤创口的愈合速度,更是不使用针线对皮肤浅筋膜部分进行缝合(suture)的治疗手段,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等医疗工具。
17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通道31通过导管与一负压装置连通,将负压通道31连通密封空间,由此提供负压源,形成密封空间。
18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使密封空间压缩,从而可维持局部组织趋向创口位置合拢。同时,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对创口下的深部组织也产生作用力,使潜在的死腔闭合,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闭合皮肤创口进而促进创口愈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粘合于皮肤上形成的密封空间的压力值的范围可以设置在大约0.001与约1个大气压之间。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创口的愈合程度来控制所述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值,比如随着皮肤创口的愈合程度可以适当地减小所述负压值,或者根据皮肤创口分泌的积液的情况,例如分泌积液增多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增加所述负压值以加大吸取所述积液的力度。
18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通道31与一负压装置连通的导管上设置有单向阀,以避免吸入到导管中的气体或者积液回流到所述密封空间内进而不利于皮肤创口的愈合,在实施例中,所述单向阀例如为鸭嘴阀或者锥形阀等橡胶件,但并不局限于此,利用机械或者电气控制的阀组件也适用本实施例。
18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的负压供给,诸如负压源,可以是处于负压下的空气储存器,或可以是可降低密封体积中的压力的手动或电力驱动的装置,例如像真空泵、抽吸泵、可用于许多医疗保健设施中的壁吸端口、或微型泵、注射器或者静止负压器件等或者是任何适当的主动或被动抽吸源。负压供给可以被容纳在其他部件内或可以与这些其他部件结合使用,这些其他部件是例如传感器、处理单元、报警指示器、存储器、数据库、软件、显示设备、或进一步利于治疗的用户接口。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负压源可以与其他部件组合成治疗单元。负压供给还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供给口,供给口被配置成利于将负压供给联接至且耦合至一个或多个分配部件。
18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4,其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如图24所示,所述皮上负压装置可以与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共用一个负压源6,通过两根不同的导管分别连接到同一个负压源,即连通所述皮上的密闭空间32的导管以及连通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导管为两根不同的导管。
184.请参阅图25,其显示为本技术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再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皮上负压装置可以与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共用一个负压源6,通过一导管分别连通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以及皮上的密闭空间32,其中,所述导管100包括皮下引流孔1010及皮上负压孔60,所述皮下引流孔为设置在所述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多个通孔1010;所述皮上负压孔连通所述密封空间以向所述密封空间施加负压。
18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皮上负压装置3还包括湿度检测部件(未予以图示),将湿度检测部件的传感器设置于密封膜30形成的密封空间内,并将湿度检测部件的信息输出端口与负压装置连接,由此将检测到的湿度信息提供给负压装置,以控制负压装置调控输出的负压大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湿度检测部件例如为湿度传感器。
186.综上所述,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中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第一方面通过创口闭合装置使皮肤创口暴露的两端紧贴,所述创口闭合装置在闭合创口的同时可起到挤压皮缘的作用,由此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第二方面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迫使下,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在此基础上,通过间歇性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使皮下创口内腔中凝固的血块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冲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创腔内清洁状态;第三方面通过皮上负压装置可产生负压以维持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从而利于组织愈合。此外,通过本技术的外科辅助设备可以实现皮肤深筋膜以上全层组织的无缝线闭合,避免了皮肤表面因缝线压迫/切割引起的横向瘢痕(俗称“蜈蚣脚”),并且在浅筋膜内无遗留缝线结,从而消除了引起细菌定殖的重要因素和切口感染复发的主要诱因。
187.因此,本技术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可以在不使用缝合的情况下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始终保持闭合状态,由此以来,不但加快了皮肤创口的愈合速度,更是不使用针线对皮肤进行缝合的治疗手段,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等医疗工具,因此在皮肤创口愈合后,也没有去除创口或创面内异物的处理的过程
例如拆除或拆掉缝线或取出线头的步骤和操作过程,进而消除了细菌定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诱因,更是保证了愈合之后的创口不会在皮肤的表面留下例如“蜈蚣脚”的缝线痕迹,保证了手术切口部位的美观,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手术后切口缝合易留下痕迹且积液难以排出等难题,本技术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尤其适用于美容医疗领域。
18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避免患者在活动过程中压迫到导管,致使导管产生弯折,影响流体通过,所述导管可以被配置为具有支撑部,从而解决引流管弯折状态下流体难以通过的问题。
189.为此,本技术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医用引流管。
190.在以下提供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医用引流管包括:软管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软管本体中或形成于所述软管本体上的第一支撑部。其中,所述软管本体用于通过产生的负压以引流创口周缘或内腔的积液,所述第一支撑部用以支撑所述软管本体。
191.本技术的医用引流管可使软管本体在发生弯折时,依然藉由第一支撑部支撑软管本体,从而使得流体在软管本体发生弯折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顺利地通过软管本体内部,方面患者活动的同时也避免了因软管本体弯折而导致的引流不畅等问题。其中,所述软管本体可被用于任何需要引流的部位,不仅限于创口周缘或内腔的积液。
192.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公开的“软管本体”指的是部件可以彼此流体联接,以便提供用于在这些部件之间传递流体(即液体和/或气体)的路径。例如,这些部件可以通过流体导器(诸如管)而流体联接。如在此使用的“软管本体”广泛地包括管、管道、软管、导管或具有被适配成在两个末端之间传送流体的一个或多个管腔的其他结构。典型地,管是具有一些柔性的细长圆柱形结构,但是几何形状和刚性可以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部件还可以凭借物理接近而联接、在整体上成为单一结构、或者由同一件材料形成。此外,一些流体导器可以被模制到其他部件中或以其他方式与其他部件整体组合。所述软管本体的材质举例但不限于为:tpe(thermoplastic elastomer,热塑性弹性体)、硅胶、乳胶等。
193.所述软管本体在使用过程中一端连接负压源,另一端设置在创口周缘或创口内腔中,从而可藉由负压源产生的负压对创口周缘或创口内腔的积液进行引流。其中,所述积液包括但不限于所述创口周缘或内腔中残留的脓液、血液、胆汁等。
19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的负压供给,诸如负压源,可以是处于负压下的空气储存器,或可以是可降低密封体积中的压力的手动或电力驱动的装置,例如像真空泵、抽吸泵、可用于许多医疗保健设施中的壁吸端口、或微型泵、注射器或者静止负压器件等或者是任何适当的主动或被动抽吸源。负压供给可以被容纳在其他部件内或可以与这些其他部件结合使用,这些其他部件是例如传感器、处理单元、报警指示器、存储器、数据库、软件、显示设备、或进一步利于治疗的用户接口。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负压源可以与其他部件组合成治疗单元。负压供给还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供给口,供给口被配置成利于将负压供给联接至且耦合至一个或多个分配部件。
195.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公开的“负压”通常是指小于局部环境压力的压力,局部环境压力诸如在由敷料提供的密封治疗环境外部的局部环境中的环境压力。在许多情况下,局部环境压力还可以是组织部位所处位置的大气压。可替代地,压力可以小于与组织部位处的组织相关联的流体静压。除非另外说明,否则在此所陈述的压力的值是表压。类似地,
提及负压的增加典型地指绝对压力的降低,而负压的降低典型地指绝对压力的增加。尽管施加到组织部位上的负压的量和性质可以根据治疗要求而变化,但压力总体上是低真空的,也通常被称为粗真空,在

5mm hg(

667pa)与

500mm hg(

66.7kpa)之间。常见治疗范围在

75mm hg(

9.9kpa)与

300mm hg(

39.9kpa)之间。
196.应当理解,本技术所涉及的实施例中,所述创口包括一切皮肤或其他组织部位连续性中断所形成的裂口,广泛地指位于组织上或组织内的切口、伤口、缺损或其他治疗靶。应需说明的是,所述皮肤创口大多情况下是由于手术造成的,但在一些状况下,所述皮肤创口也可能是比如割伤或碰撞等事故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所述创口周缘包括创口附近的组织。所述创口内腔是指在手术中创口下的内部切口形成的腔体,所述腔体包括一切皮肤或其他组织部位连续性中断所形成的裂口间隙(或称体内腔隙)。由于人体或动物体的生物体组织具有弹性或伸缩性能,在实际的状态之中,所述创口内腔即裂口间隙不一定被直观地呈现为空腔状态或空洞状态,因此,所述的裂口间隙的形状及大小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197.其中,所述组织包括但不限于骨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皮肤组织、血管组织、结缔组织、软骨、肌腱或韧带。所述伤口可以包括例如慢性、急性、外伤性、亚急性以及裂开的伤口;部分皮层烧伤、溃疡(诸如糖尿病性溃疡、压力性溃疡或静脉功能不全溃疡)、皮瓣、以及移植物。术语“组织部位”还可以是指不一定受伤或缺损的任何组织区域,而是为在其中可能希望增加或促进另外的组织生长或希望被引流的区域。例如,可以将负压施加到组织部位上以使可以获取并移植的另外的组织进行生长等。
19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可以设置于软管本体内部,即软管管内。在还有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也可以是形成于所述软管本体上,即所述第一支撑部为软管本体的一部分。藉由第一支撑部可使相应管段在受到外力发生弯折时依然保持内部具有一定的流体空间,保证引流的通畅。
199.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其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医用引流管包括:软管本体101、以及设置于所述软管本体101中或形成于所述软管本体101上的第一支撑部1011。
200.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其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在一实施例中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支撑部1011为预设长度的连续支撑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1011在所述软管本体101内或软管本体101上不间断地被设置,即在所述软管本体101内或软管本体101上的一连续段内均具有所述第一支撑部1011。
201.其中,所述预设长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长度可被配置为与所述软管本体的长度相同,即所述软管本体101的所有管段内或所述软管本体101的所有管段上均具有第一支撑部1011,从而保证所述软管本体101的任意位置在被弯折时均不会对引流效果造成影响。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考虑到远离患者人体部位的软管本体被弯折的概率较小,因此所述预设长度还可被配置为与患者人体易接触的部分长度相对应,例如50cm~100cm等,从而保证患者人体附近部分的软管本体101内或所述软管本体101的所有管段上具有第一支撑部1011,由此当患者人体附近部分的软管本体101在被弯折时均不会对引流效果造成影响。
202.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其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在一实施例
中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支撑部101为预设长度的间隔支撑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1011在所述软管本体101内或软管本体101上被间隔地设置,即部分软管本体101内或软管本体101上具有第一支撑部,部分软管本体101内或软管本体101上不具有第一支撑部。
203.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设置位置以及所述预设长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可被配置为在易被弯折的管段部分设有第一支撑部。例如,若负压源的设置高度与患者的位置存在高度差,则容易在所述软管本体与负压源的连接段部分出现弯折,可在此部分的软管本体内或所述软管本体上设置第一支撑部。又如,患者在活动时容易压到软管本体而使其产生弯折,因此可在患者附近的软管本体内或所述软管本体上设置第一支撑部,从而保证患者人体附近部分的软管本体在被弯折时均不会对引流效果造成影响。所述预设长度可根据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设置位置及相应要求而确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在所述软管本体与负压源的连接段部分的软管本体内或所述软管本体上设置第一支撑部时,所述预设长度可被配置为与所述连接段部分长度相对应,例如10~30cm等。在还有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患者人体附近时,所述预设长度还可被配置为与患者人体易接触的部分长度相对应,例如50cm~100cm等。
204.应当理解,所述支撑部是指设置于所述软管本体中从而作用于软管本体内壁以形成支撑力的部件;或指形成于所述软管本体上,在负压作用下依然保持内部流体道路通畅的部件。为此,所述支撑部举例包括但不限于为填充于所述软管本体内的填充物、支撑于所述软管本体内壁的支撑部件、或作为所述软管本体的一部分并可实现弯折的同时在负压作用下依然保持内部流体道路通畅的结构等。
20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1011为填充物,填充于所述软管本体中,所述填充物包括若干微型颗粒,所述微型颗粒之间具有使所述积液流通的间隙。其中,所述微型颗粒为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所述微型颗粒可以为高分子塑料材质等硬质材料,从而在受到负压作用时不会产生形变。所述高分子塑料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酯、聚氨酯等。通过微型颗粒的外表面结构之间形成的间隙可允许流体通过,同时,填充于所述软管本体中的若干微型颗粒对软管本体管内壁形成了支撑力,当软管本体收到压力产生弯折时,若干微型颗粒也会随之发生位移不影响软管本体的弯折,但是微型颗粒的支撑作用使所述软管本体内依然保持通路状态,保证引流过程的通畅。
206.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为使流体能够通过若干微型颗粒之间的间隙,所述微型颗粒的外表面具有至少一个曲面或折面,例如所述微型颗粒的外形为球体、椭球体、不规则多面体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微型颗粒可以均为同一形状,例如所述若干微型颗粒均为球体或椭球体等。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诚如图3所示,所述若干微型颗粒也可以为不同形状,例如所述若干微型颗粒中的一部分为球体,另一部分为六面体、还有一部分为八面体等。其中,所述若干微型颗粒的直径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微型颗粒的直径均为0.6mm;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微型颗粒中的一部分直径为0.8mm,另一部分直径为1mm等。
207.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为防止所述填充物在负压的作用下在所述软管本体内发生逸散,所述软管本体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填充物的固定结构。应当理解,在引流过程
中,所述软管本体内会形成负压,负压的作用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填充物的位置。为了将填充物的位置限定在预设的第一支撑部的位置处,通过在软管本体设置固定结构,即可将所述填充物限制在该固定结构内,防止其随着负压的作用力而逸散,影响支撑效果。
2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5,其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的固定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固定结构1013一体成型于所述软管本体101的内壁上。在此,所述固定结构1013被配置为与软管本体101为一体式结构,即在软管本体的内壁上对应第一支撑部1011的位置设有固定结构1013,从而将填充物限制在固定结构1013围设的范围内,防止填充物的逸散。其中,所述固定结构1013可以是一体成型于所述软管本体的内壁上的阻挡部,例如,诚如图5所示,在对应第一支撑部位置的两端边界处设有滤网,所述滤网的滤眼直径小于所述填充物的直径,从而可防止填充物通过滤网从而将所述填充物限制在由两端滤网限制的空间内,即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1011。
209.在还有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6,其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的固定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固定结构1013卡合于所述软管本体101的内壁上。在此,所述固定结构1013被配置为与软管本体101为分体式结构,即所述固定结构1013与所述软管本体101为可拆卸式结构,通过该固定结构1013将填充物限制在固定结构围设的范围内,防止填充物的逸散。例如,诚如图6所示,所述固定结构为滤筛,所述将滤筛塞入软管本体101内相应位置,即填充物填充部分的两端,由此可对软管本体101内的填充物起到限位作用,且由于滤筛的滤眼直径小于所述填充物的直径,从而可防止填充物通过滤筛从而将所述填充物限制在由两端滤筛限制的空间内,即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1011。
210.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其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在再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支撑部1011为钢丝,所述钢丝设置于所述软管本体101的内壁上并顺应于所述软管本体101的长度方向设置。由于钢丝可被人力弯折成期望的形变状态,但不会被用以引流的负压作用产生形变,因此在软管本体101发生弯折时,钢丝可配合软管本体101产生形变,但不会因为负压而导致瘪塌,从而可为软管本体101起到支撑作用,保证引流效果。
211.其中,所述钢丝可以设置于所述软管本体101的外壁上,也可以设置于所述软管本体101的外壁上。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与患者皮肤接触时的体感,将其设置在软管本体101的内壁上。同时,所述钢丝顺应于软管本体101的长度方向设置。应当理解,所述软管本体通常为细长型结构,故令其轴向为长度方向,即所述钢丝顺应于软管本体的轴向设置,以使所述软管本体发生弯折时所述钢丝可配合其产生形变。
2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钢丝沿所述软管本体横截面的圆周方向布置且数量至少为3根。应当理解,如果钢丝的设置数量较少且较细的情况下,对所述软管本体的支撑力作用有限,当负压较大时,依然会引起软管瘪塌而影响流体通过。因此,可通过在软管本体内设置多根钢丝,以在软管本体径向的各个位置对所述软管本体进行支撑;或者通过增加钢丝的宽度以增加钢丝与软管本体的接触面从而增加支撑力。在此,当钢丝被配置为沿所述软管本体横截面的圆周方向布置且数量至少为3根时,可在即使钢丝的直径较细时,依然保证对软管本体的支撑力。
21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其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在又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的第一支撑部1011为螺纹管。其中,当所述第一支撑部为
预设长度的连续支撑体时,即所述软管本体为螺纹管,或所述软管本体上的某一段为螺纹管;当所述第一支撑部为预设长度的间隔支撑体时,即所述软管本体至少两处的部分管段为螺纹管。在此,所述螺纹管为塑料材质,所述螺纹管可在外力作用下易于弯折但不会在所述软管本体连接的负压源所产生的负压作用下发生瘪塌,从而在引流过程中保证流体的流通性,所述螺纹管包括但不限于为: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柔性abs塑料等。其中,所述柔性abs塑料为丙烯腈、丁二烯和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
214.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对软管本体101进行弯折时,所述螺纹管可藉由其结构特性配合软管本体弯折,且由于螺纹管的塑料材质不会在所述软管本体连接的负压源所产生的负压作用下发生瘪塌,因此在软管本体101内负压的作用下,所述螺纹管依然可保证软管本体的引流通畅性。
2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更好地保证螺纹管的支撑性,所述螺纹管还可进一步为钢丝螺纹管,所述钢丝螺纹管为三层结构。所述三层结构的内外两层为塑料材质,例如: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等;中间层为钢丝增强结构,例如螺旋钢丝等。由此,所述钢丝增强结构可更大程度地保证所述螺纹管在受到负压作用下不会发生瘪塌,增强支撑力,保证流体的流通性。
216.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软管本体101包括两端衔接部及位于所述两端衔接部之间的中部,所述第一支撑部1011位于所述中部的至少一预设位置。在此,将所述软管本体101分为两端衔接部及中部。其中两端衔接部中的一端连接负压源,另一端位于创口内腔或创口周缘区域,所述中部为位于两端衔接部之间的部分。由于在实际应用中易发生弯折的管段通常位于中部,故在此将所述第一支撑部1011配置为位于所述中部的至少一预设位置。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1011的设置位置即预设位置已在前文中予以解释,故在此不再详述。
217.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其显示为本技术中的医用引流管的一应用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软管本体101至少一端的衔接部的管内设置有第二支撑部1012。
218.应当理解,针对病人(患者)在手术中不可避免造成的创口的处理多采用缝合处理以助于病人创口的愈合,在这一治疗过程中,即针线缝合创口之后,可利用减压敷料组件以助于创口的愈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减压敷料组又被称为皮上负压装置,所述皮上负压装置包括密封膜30、微孔覆件20,所述密封膜粘合于皮肤上,由此形成一个密封空间,通过负压装置抽压后,密封膜内部密封空间形成向内的作用力,在维持局部组织位置固定的同时还可对深部组织施加压力,由此闭合潜在死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例如为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柔性不渗透材料。所述微孔覆件20的材料为医用棉花、脱脂棉(degreasing cotton)、泡沫、网状物、纱布、海绵、或者多孔生物相容材料,所述微孔覆件20具有透气性能以及吸附水分的特性,用于吸附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分泌的积液或者存留在皮肤创口未被组织吸收的药物残液的水分。在引流过程中,所述医用引流管的一部分会位于密封膜30内,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所述密封膜30内的部分医用引流管在负压作用下同时受到负压作用力以及密封膜30对其产生的作用力,极易发生变形,影响引流效果。因此,通过在所述软管本体101靠近皮上负压装置的一端衔接部管内设置第二支撑部1012,可防止所述软
管本体101位于密封膜30内的部分在负压作用下产生变形。
219.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012可以是设置于所述软管本体101中或形成于所述软管本体101上。当所述第二支撑部1012设置于所述软管本体101中时,所述第二支撑部1012举例包括但不限于为弹簧。所述弹簧可在受到负压作用力以及密封膜对其产生的作用力下依然保持软管本体内部的撑起状态,使流体通路保持畅通。当所述第二支撑部1012形成于所述软管本体101上时,所述第二支撑部1012举例包括但不限于为钢丝螺纹管。所述钢丝螺纹管为三层结构,所述三层结构的内外两层为塑料材质,例如: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柔性abs塑料等;中间层为钢丝增强结构,例如螺旋钢丝等。由此,所述钢丝增强结构可更大程度地保证所述螺纹管在受到负压作用力以及密封膜对其产生的作用力下不会发生瘪塌,增强支撑力,保证流体的流通性。
220.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其显示为本技术中医用引流管的软管本体在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软管本体101上还设有一负压孔,所述负压孔邻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012,用以通过产生的负压维持所述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在此,当利用所述皮上负压装置以助于创口的愈合时,所述软管本体101还包括负压孔60及引流孔1010。其中,所述引流孔1010为设置在所述创口周缘或创口内腔7的部分的管壁上的通孔,用以对所述创口周缘或创口内腔7的气体或积液进行引流;所述负压孔连通所述密封空间,以藉由负压源6向所述密封空间施加负压。
221.在此,所述通孔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通孔成间距均匀地分布在所述软管本体探入皮肤创口内的部分的管壁上,特别是针对狭长创口而言,形成在该狭长创口皮下的创口内腔通常也为长形空腔或间隙,以确保所述长形空腔或间隙每一处分泌的积液或残余的药液被所述软管本体汲取;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皮肤创口或者不同目的手术,所述软管本体上的多个通孔也可以被设计为呈间距不等(即,多个通孔成间距不均匀地分布在所述软管本体探入皮肤创口内的部分的管壁上)的方式。
22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医用引流管还包括一冲洗管,用以输送液态药物至创口周缘或内腔的预设深度。其中,所述预设深度是指:皮肤组织中所述皮肤浅筋膜层至深筋膜层的区间深度。其中,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深度位置在皮肤组织中脂肪层与深筋膜层的结合处。应当理解,皮肤组织下依次包括了血管网、浅筋膜层、脂肪、深筋膜层、肌肉和骨骼。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预设深度即包括从浅筋膜层至脂肪及深筋膜层这段深度区间。
22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简称ssi)是世界范围内的临床难题。皮肤切开/裂开后,人体深部组织将与外界接触,出现被致病细菌污染的机会。组织内细菌含量超过105/g时,就会发生细菌定殖,无法被人体免疫系统控制。随着细菌的指数型增殖,感染部位逐渐出现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症状;由于细菌定殖到感染症状出现存在潜伏期,因此,ssi通常很难在早期得到有效识别和及时处理。典型的切口感染通常发生在术后7

10天,由局部红肿、触痛开始,进而出现破溃、流脓。由于外科缝线容易被细菌定殖,ssi发生后,尽可能的移除皮下缝合的所有缝线线结十分重要,也是预防ssi复发的关键,这是因为复发的ssi感染源往往来自残留缝线线结。
224.为此,在本技术中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的还包括一给药装置(未予以图示),所述给药装置用于输送液态药物至所述创口周缘或内腔的以利于所述创口的愈合,在具体的实施状态下,所述给药装置例如包括微型泵或注射器等装置的给药设备或称给药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方式中,可以通过控制给药装置通过间歇性的输送液态药物至创口周缘或内腔,使创口周缘或内腔中凝固的血块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冲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创口周缘或内腔清洁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因应不同的病情、治疗方案及患者体质,所述间隙性例如为以小时为单位的输送频率,再或者以天为单位输送药物。
225.在愈合过程中,所述给药装置可以通过所述冲洗管输送液体药物至所述创口周缘或内腔,用于稀释所述创口周缘或内腔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细菌感染,进而使得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感染灶得到稀释;同时,所述给药装置输送的液体药物还可以达到冲洗所述创口周缘或内腔中感染部位的目的,待冲洗完成后,再通过所述软管本体的引流作用,将所述创口周缘或内腔的液体药物吸走,进而将细菌引流清除,保持创口周缘或内腔的清洁状态。
226.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判断的患者皮下创口内腔的感染情况,控制所述给药装置的给药量,控制稀释细菌感染部分的时间,控制液体药物的冲洗频率,以及控制负压源的工作频率等等。比如,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给药装置对所述创口周缘或内腔中进行液体药物冲洗的时间例如为2

3天,所述给药装置可藉由一体化的机器(比如给药机等设备)进行控制。所述液体药物包括但不限于为双氧水、生理盐水等。
227.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冲洗管与所述软管本体一体成型,或所述冲洗管套设于所述软管本体内。在此,所述冲洗管与软管本体可以是集成为一体的,也可以为两根相互独立的导管。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冲洗管与所述软管本体相互隔离,所述软管本体连通所述负压源6,用于吸取创口周缘或内腔的积液或气体;所述冲洗管连通给药装置,用于输送液态药物至所述创口周缘或内腔的预设深度。
228.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其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的导管结构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软管本体101及冲洗管102一体成型,由此可减少埋管数量,所述的一体成型为在一根导管中包含两个相互隔离并相互不连通的管道,其中第一个管道形成所述软管本体101,第二个管道形成所述冲洗管102,其中软管本体10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1010,软管本体101用于连接负压源,冲洗管102用于连接给药装置。
229.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其显示为本技术医用引流管的导管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软管本体101及冲洗管102一体成型,由此可减少埋管数量,所述的一体成型为所述软管本体101与冲洗管102为两根相互不连通的管道,其中所述冲洗管102套设于所述软管本体101内,由于较细的导管套设在较粗的导管中,此在不增加导管的数量的同时,也可以不增加整体导管的直径,所述较粗的导管10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1010,所述较粗的导管用于连接负压源,较细的导管连接给药装置。
230.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软管本体101连接负压源以产生负压,设在软管本体101内的冲洗管102连接给药装置,在所述软管本体101上设有多个通孔1010,以助于吸取所述皮下创口内腔4的气体及液体。
231.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本技术还包括一用于固定所述医用引流管的限位结
构。其中,所述限位结构用以将所述软管本体固定在患者身上或衣物上或患者周围等,从而降低患者活动时对软管本体位置的影响。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为:粘合件、夹持件等,例如,所述粘合件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例如为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胶布,其可以被设计为从中心向相对的两侧延伸的带状结构,所述两侧延伸的带状结构可以是分离的,也可以是一体的,为增加病人/患者的舒适度,所述带状结构适于人工伸展。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夹持件包括夹持臂、传动轴、夹紧部,所述夹持件通过其夹持臂控制夹紧部的张合,所述夹紧部可将软管本体与目标物体固定,固定部位被配置在第一支撑部,从而避免夹紧力对软管本体的形变影响引流效果。在应用中,所述夹持臂通过传动轴驱动夹紧部张开和夹紧,从而将软管本体与目标物体固定,所述目标物体可以为患者衣物上或患者周围的物件等。
232.上述实施例的具体操作步骤请参阅图10并结合图11,如图所示,在实际应用中,操作人员首先将软管本体101一端连接负压源6,另一端探入皮下创口内腔7或置于创口周缘或其他需要引流的部位。其中,所述软管本体探入皮下创口内腔7或置于创口周缘或其他需要引流的部位的一端位于皮上负压装置的密封膜30内。在本实施例中,需引流的部位位于皮肤50的皮下创口内腔7,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软管本体探入皮下创口内腔7中。同时,将清洗管的一端连接清洗装置。本技术首先藉由给药装置通过清洗管对引流部位进行清洗,从而利用清洗液稀释可能或已经产生的细菌感染;其次,本技术藉由负压源6通过软管本体101对引流部位进行引流,从而将引流部位的积液及清洗液等通过负压排出;另外,本技术还藉由负压孔60将密封膜30内的空气抽取,以使密封膜30向皮肤施予压力从而利于创口的闭合。在整个引流过程中,所述软管本体101藉由第一支撑部1011的作用下,在具有第一支撑部1011的管段即使软管本体101受到外力弯折,也不会使软管本体101憋塌影响流体通过,保证了引流过程的通畅性。同时,所述软管本体101在第二支撑部1012的作用下,在位于皮上负压装置内的管段受到密封膜30及负压作用时,由于第二支撑部1012的支撑力,不会使软管本体101产生较大形变,从而保证了引流效果。
233.本技术第四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以期达到通过对皮肤创口内和皮肤创口周围环境的控制以利于皮肤创口的愈合。
234.在以下提供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包括:冲洗装置、负压装置、控制装置。所述冲洗装置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导管输送清洗液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其包括输送泵和第一导管,其中所述第一导管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所述输送泵向第一导管输送清洗液,从而在清洗皮下创口内腔的同时可输送清洗液至皮下创口内腔,促进皮下创口内腔的愈合。所述负压装置用于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导管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进行引流,其包括一负压源及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预设深度,所述负压源连通第二导管从而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同时还可对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进行引流,保证皮下创口内腔环境的健康。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冲洗装置及负压装置,从而控制冲洗装置和负压装置,同时通过冲洗装置和负压装置反馈的信息调整冲洗装置和负压装置,从而调整冲洗装置的输出压力或流量以及负压装置。
235.其中,所述第二导管为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医用引流管,但由于在
本实施例中已包括一冲洗装置,且所述冲洗装置包括输送泵及第一导管,所述第一导管在清洗皮下创口内腔的同时可输送清洗液至皮下创口内腔,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管与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中清洗管的功能相同。故为避免矛盾,应用于本实施例中的医用引流管不包括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冲洗管部分。
236.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第一方面通过负压装置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同时,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还可通过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以维持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从而利于组织愈合。本技术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的第二方面通过冲洗装置间歇性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使皮下创口内腔中凝固的血块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冲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创腔内清洁状态。本技术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的第三方面通过控制装置的反馈机制控制冲洗装置和负压装置,保证冲洗的力度、流量和负压的强度,以确保不会对病患造成不利影响并维持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真空度。此外,通过所述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还可以藉由闭合皮下创口内腔以辅助实现皮肤深筋膜以上全层组织的无缝线闭合,避免了皮肤表面因缝线压迫/切割引起的横向瘢痕,并且在浅筋膜内无遗留缝线结,从而消除了引起细菌定殖的重要因素和切口感染复发的主要诱因。
237.应当理解,本技术第三方面所涉及的实施例中,所述皮肤创口包括一切皮肤或其他组织部位连续性中断所形成的裂口,广泛地指位于组织上或组织内的切口、伤口、缺损或其他治疗靶。应需说明的是,所述皮肤创口大多情况下是由于手术造成的,但在一些状况下,所述皮肤创口也可能是比如割伤或碰撞等事故的原因造成的。
238.应当理解,皮肤创口的愈合需要将皮下创口内腔的两个断面贴合,例如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缝合等手段实现。而本实施例中通过负压将皮下创口内腔中的气体抽出,以使皮下创口内腔保持一定的真空度,从而将皮下创口内腔的两个断面向内贴合,由此实现皮肤创口的闭合。
23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织包括但不限于骨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皮肤组织、血管组织、结缔组织、软骨、肌腱或韧带。所述伤口可以包括例如慢性、急性、外伤性、亚急性以及裂开的伤口;部分皮层烧伤、溃疡(诸如糖尿病性溃疡、压力性溃疡或静脉功能不全溃疡)、皮瓣、以及移植物。术语“组织部位”还可以是指不一定受伤或缺损的任何组织区域,而是为在其中可能希望增加或促进另外的组织生长的区域。例如,可以将负压施加到组织部位上以使可以获取并移植的另外的组织进行生长。
240.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述的无缝线是指在皮肤浅筋膜部分(即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部分)或者上述的皮肤浅筋膜层在闭合皮肤创口的治疗中或者在皮肤创口愈合的过程中或者在手术后对皮肤创口进行例如比如清洗、消毒、敷药等其他处理中不使用针线对皮肤浅筋膜进行缝合(suture)的治疗手段,在这些过程中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等医疗工具,因此在皮肤创口愈合后,也没有去除创口或皮肤浅筋膜的创面内异物的处理的过程例如拆除或拆掉缝线或取出线头的步骤和操作过程。
241.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6,图26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
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包括:冲洗装置9、负压装置3、控制装置10。
24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7,其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在应用时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冲洗装置9包括一输送泵903及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7预设深度的第二导管102,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导管102输送清洗液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
243.应当理解,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是指在手术中创口下的内部切口形成的腔体,所述腔体包括一切皮肤或其他组织部位连续性中断所形成的裂口间隙,由于人体或动物体的生物体组织具有弹性或伸缩性能,在实际的状态之中,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即裂口间隙不一定被直观地呈现为空腔状态或空洞状态,因此,所述的裂口间隙的形状及大小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244.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公开的“导管”指的是部件可以彼此流体联接,以便提供用于在这些部件之间传递流体(即液体和/或气体)的路径。例如,这些部件可以通过流体导器(诸如管)而流体联接。如在此使用的“导管”广泛地包括管、管道、软管、导管或具有被适配成在两个末端之间传送流体的一个或多个管腔的其他结构。典型地,管是具有一些柔性的细长圆柱形结构,但是几何形状和刚性可以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部件还可以凭借物理接近而联接、在整体上成为单一结构、或者由同一件材料形成。此外,一些流体导器可以被模制到其他部件中或以其他方式与其他部件整体组合。
245.所述预设深度为皮肤组织中所述皮肤浅筋膜至脂肪层与深筋膜层的区间深度。其中,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深度位置在皮肤组织中脂肪层与深筋膜层的结合处。应当理解,皮肤组织下依次包括了血管网、浅筋膜层、脂肪、深筋膜层、肌肉和骨骼。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预设深度即包括从浅筋膜层至脂肪及深筋膜层这段深度区间。
246.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清洗液包括蒸馏水、双氧水、生理盐水等可以被用于清洗伤口的液体。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洗液中还可包括液体药物,所述液体药物根据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皮下创口内腔7类型而确定,例如当创口内有细菌感染时,可在清洗液中添加抗生素,当创口内有炎症时,可在清洗液中添加消炎成分的液体药物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将固体药物溶解于清洗液中从而被输送到皮下创口内腔7。
247.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1,其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冲洗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冲洗装置9还包括:清洗液容器901,第二压力传感器904、第二真空传感器902。
248.其中,所述清洗液容器901存储有用于冲洗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清洗液,通过所述第二导管102连通所述输送泵903。所述第二导管102用于输送清洗液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以利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愈合。在本实施例的一种方式中,可以通过控制冲洗装置9采用间歇性的方式输送清洗液至皮下创口内腔7,使皮下创口内腔7中凝固的血块、组织液块等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冲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皮下创口内腔7保持清洁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因应不同的病情、治疗方案及患者体质,所述间隙性例如为以小时为单位的输送频率,再或者以天为单位输送药物。在具体的实施状态下,所述清洗液容器901及输送泵903也可被替换为包括微型泵或注射器等装置的给药设备或给药机。
249.应当理解,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可能会分泌血液、组织液或其他体液,形成积液。如果未及时将这些积液排出,则可能会引起感染、发炎甚至化脓。在一些情况下,未被及时清除的积液可能会在皮下创口内腔7中凝固,形成血块等难以清除的物体,通过清洗液的湿润后,可将血块溶解或以液体的压力将其带出,从而利于皮下创口的恢复。
250.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简称ssi)是世界范围内的临床难题。皮肤切开/裂开后,人体深部组织将与外界接触,出现被致病细菌污染的机会。组织内细菌含量超过105/g时,就会发生细菌定殖,无法被人体免疫系统控制。随着细菌的指数型增殖,感染部位逐渐出现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症状;由于细菌定殖到感染症状出现存在潜伏期,因此,ssi通常很难在早期得到有效识别和及时处理。典型的切口感染通常发生在术后7

10天,由局部红肿、触痛开始,进而出现破溃、流脓。由于外科缝线容易被细菌定殖,ssi发生后,尽可能的移除皮下缝合的所有缝线线结十分重要,也是预防ssi复发的关键,这是因为复发的ssi感染源往往来自残留缝线线结。
251.在愈合过程中,所述冲洗装置9可以通过第二导管102输送清洗液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用于稀释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内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细菌感染,进而使得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感染灶得到稀释;同时,所述冲洗装置9输送的清洗液还可以达到冲洗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中感染部位的目的,待冲洗完成后,再通过所述负压装置3的引流作用,将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内的清洗液吸走,进而将细菌引流清除,使皮下创口内腔7保持清洁状态。
252.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判断的患者皮下创口内腔7的感染情况,控制所述冲洗装置9的清洗液量,控制稀释细菌感染部分的时间,控制清洗液的冲洗频率,以及控制所述负压装置3的工作频率等等。比如,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冲洗装置9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中进行清洗液冲洗的时间例如为2~3天。由于所述清洗液容器901及输送泵903也可被替换为包括微型泵或注射器等装置的给药设备或给药机,因此当采用注射器等需要人工控制的给药设备时,也可通过操作人员手动控制冲洗的时间、频率、力度等参数。
25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泵903为膜片泵,所述膜片泵为水泵。
254.应当理解,所述膜片泵又称隔膜泵和控制泵,是执行器的主要类型,通过接受调节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借助动力操作而改变流体流量。膜片泵在控制过程中用以接受调节器或计算机的控制信号,改变被调介质的流量,使被调参数维持在所要求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对工作过程中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的调节控制。
25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904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输送泵903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之间第二导管102的流体压力值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10使其调节所述输送泵903的转速以控制清洗液的输出压力。在冲洗装置9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清洗的过程中,如果流体压力过大,则会导致对创口的二次伤害,并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感。反之,如果流体压力过小,则会导致冲洗效果不理想,无法将皮下创口内腔7中的积液等冲洗干净,导致积液仍然会存留在皮下创口内腔7中,不利于创口的愈合。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通过在输送泵903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之间的第二导管102上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904,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904所感测到的流体压力值反映了所述第二导管102输出端的流体压力值,将第二压力传感器904感测的所述的流体压力值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10,以使所述控制装置10调节所述输送泵903的转速,从而控制清洗液的输出压力。
256.应当理解,所述反馈指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904通过其感测对的流体压力值提供
给所述控制装置10,以便所述控制装置10基于预设的期望压力值来调整输送泵903的转速,从而控制清洗液的输出压力。该过程通过反馈控制来实现,即将系统的输出信息返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息进行比较,并利用二者的偏差进行控制的过程。具体地说,所述反馈控制是指在某一行动和任务完成之后,将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下一步行动的进行产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其可对计划决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骤所引起的客观效果,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并据此调整、修改下一步的实施方案,使计划决策的实施与原计划本身在动态中达到协调。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904或第一压力传感器34采用包括但不限于型号为mpxh6300a的压力传感器。
257.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真空传感器902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输送泵903与清洗液容器901之间第二导管102的真空度以监测所述清洗液容器901中清洗液的用尽状态。当清洗液容器901内的清洗液使用完毕后,需要及时停止输液或补充清洗液,则会导致空气进入皮下创口内腔7。在此,通过在输送泵903与清洗液容器901之间的第二导管102上设置第二真空传感器902,通过检测输送泵903与清洗液容器901之间的第二导管102的真空度可反映所述清洗液容器901中的清洗液是否用尽。
258.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检测到清洗液容器901中的清洗液用尽或即将用尽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10,以便所述控制装置10将输送泵903关闭,从而避免输送泵903继续工作。
259.应当理解,所述第二真空传感器902的设置位置在输送泵903与清洗液容器901之间的第二导管102上。因此所述第二真空传感器902所检测到的真空度反映了输送泵903与清洗液容器901之间的第二导管102的真空度。当输送泵903与清洗液容器901之间的第二导管102中充满液体或有大量液体通过时,输送泵903与清洗液容器901之间的第二导管102内的真空度为零或接近于零,但当输送泵903与清洗液容器901之间的第二导管102中没有液体流过或流过的液体非常少时,表示所述清洗液容器901内的清洗液已用尽或接近用尽,此时输送泵903与清洗液容器901之间的第二导管102的真空度会明显上升。因此,通过在检测输送泵903与清洗液容器901之间的第二导管102上设置第二真空传感器902后,可通过第二真空传感器902检测的真空度数值来判断所述清洗液容器901中的清洗液是否用尽或即将用尽,即所述清洗液容器901中清洗液的用尽状态。
260.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8,图28显示为本技术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报警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冲洗装置9还包括报警装置14,用于在所述第二真空传感器902监测到所述清洗液容器901中清洗液的用尽时输出报警信号。在此,当设置在输送泵903与清洗液容器901之间的第二导管上的第二真空传感器902检测到清洗液容器901内的清洗液用尽或即将用尽时,可通过报警装置14来报警以提示补充清洗液或停止冲洗装置9的工作。
261.应当理解,报警装置14为能够接收所述控制装置10的控制信号以发出声音以达到警报功能的设备,其包括但不限于蜂鸣器、语音报警系统、声光报警器等。
26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冲洗装置9包括输送泵903、第二导管102、清洗液容器901、第二压力传感器904、第二真空传感器902。其中,所述清洗液容器901内设有用于冲洗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清洗液。所述输送泵903用于输送清洗液容器901内的清洗液并控制液体的流量和力度等参数。所述第二导管102一端连接清洗液容器901,所述第二导管
102另一端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7预设深度,从而将清洗液容器901中的清洗液输送至皮下创口内腔7。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904设置在输送泵903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之间的第二导管102上,由此将流体压力值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10,以使所述控制装置10调节所述输送泵903的转速,从而控制清洗液的输出压力。所述第二真空传感器902设置于输送泵903与清洗液容器901之间的第二导管102上,从而通过第二真空传感器902检测的真空度数值来判断所述清洗液容器901中的清洗液是否用尽或即将用尽。当检测到清洗液容器901中的清洗液已用尽或即将用尽时,可通过所述控制装置10触发报警装置14报警或通过控制装置10将所述输送泵903关闭。
26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3包括一负压源6及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7预设深度的第一导管101,所述负压装置3用于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以及通过所述第一导管101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进行引流。所述第一导管101用于产生负压以迫使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所述负压装置3的第一导管101探入到皮下创口内腔7中,通过产生负压迫使皮下创口内腔7两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诚如图27中箭头皮下创口两侧箭头所示的方向)贴合以消除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皮下创口内腔7的闭合利于创口的愈合。应当理解的,在这一过程中,所述第一导管101在皮下创口内腔7中的部分不影响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两侧的组织的生长。
264.应当理解,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可能会分泌血液、组织液或其他体液,形成积液。如果未及时将这些积液排出,则可能会引起感染、发炎甚至化脓。通过负压将皮下创口内腔7中的积液排出,可避免创口感染、发炎或化脓等不利情况的发生,从而利于创口的愈合。
26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2,其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负压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负压装置3还包括:收集容器35、第一压力传感器34和第一真空传感器33。
266.其中,所述收集容器35用于收集所述第一导管自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引流的积液。所述收集容器35包括但不限于集液瓶、集液罐等可用于存储液体的容器。所述第一导管将从皮下创口内腔7引流的积液收集在所述收集容器35中。当所述收集容器35集满时,可更换收集容器35或将收集容器35内的积液清除。
267.为保证清洗液容器901和所述收集容器35保持在无菌工作环境下,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10的控制部分与清洗液容器901和所述收集容器35集成在不同的设备壳体中,比如,所述控制装置10的控制部分(包括控制装置、输送泵、负压源)被配置在第一壳体中,所述清洗液容器901和所述收集容器35被配置在第二壳体中,所述清洗液容器901和所述收集容器35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物理隔离,每个容器均具有一个独立且彼此不相连通的空间,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分别连接所述清洗液容器901和所述收集容器35的导管接口,用于连通各自的导管,即,所述收集容器35连通第一导管101,清洗液容器901连通第二导管102。在实施例中,所述清洗液容器901和所述收集容器35通过可拆卸式的结构与壳体连接,便于更换或维护。
268.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在临床中,为了灵活安置,所述洗液容器101和所述
收集容器35也可以分别独立地设置在各自的壳体中,比如,所述控制装置10的控制部分(包括控制装置、输送泵、负压源)被配置在第一壳体中,所述清洗液容器901被配置在第二壳体中,所述收集容器35被配置在第三壳体中。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34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负压源6与所述收集容器35之间第一导管101的流体阻力以监测所述收集容器35的装满状态。请继续参阅图26,如图所示,在负压源6与所述收集容器35之间第一导管101上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34。当所述收集容器35内的液体装满或即将装满时,所述负压源6与所述收集容器35之间第一导管101内的流体阻力会明显增大,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34可检测所述负压源6与所述收集容器35之间第一导管101内的流体阻力,以判断所述收集容器35是否已经装满或即将装满,从而判断所述收集容器35的装满状态。
269.应当理解,流体阻力通常分为:流体在管路系统中的流动可以分为在均匀直管中的流动,产生以表面摩擦为主的沿程阻力;以及在各种管件象阀门、弯管、设备进出口等中的流动,由于流道变向、截面积变化、流道分叉汇合等产生以逆压差或涡流为主的局部阻力。当收集容器35内的液体装满时,第一导管101内的流体则受到来自收集容器35内液体的阻力,无法继续流入收集容器35内。
270.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3还包括报警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34监测到所述收集容器35中的积液装满或即将装满时输出报警信号。在此,当设置在负压源6与所述收集容器35之间第一导管101上的第一压力传感器34检测到收集容器35内的积液装满或即将装满时,可通过所述报警装置来报警以提示更换、清理收集容器35。在另一些情况下,当设置在负压源6与所述收集容器35之间第一导管101上的第一压力传感器34检测到收集容器35内的积液装满或即将装满时,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34还可将该信息反馈给控制装置10,从而使控制装置10向所述负压装置3发出停止工作的信号以关闭负压装置3。
271.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真空传感器33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负压源6与皮下创口内腔7之间第一导管101的真空度以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10使其调节所述负压源6的功率以控制产生的负压。请继续参阅图26,如图所示,所述负压源6与皮下创口内腔7之间第一导管101上设有第一真空传感器33,由于所述第一导管101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7预设深度,因此当第一导管101内的负压过高时,会对皮下创口内腔7造成二次伤害;当第一导管101内的负压过小时,则无法达到闭合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及引流皮下创口内腔7积液的效果。因此,需要将第一导管101内的负压保持在合适的数值范围内。同时,当皮下创口内腔7已处于闭合状态或接近闭合状态时,所述负压源6与皮下创口内腔7之间第一导管101内的真空度为零或接近于零,因此,通过在所述负压源6与皮下创口内腔7之间第一导管101上设置第一真空传感器33,可使第一真空传感器33反映所述负压源6与皮下创口内腔7之间第一导管101内的真空度,进而反映对皮下创口内腔7施加的负压是否在理想范围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真空传感器33将获取的所述负压源6与皮下创口内腔7之间第一导管101的真空度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10,所述控制装置10根据所述第一真空传感器33反馈的数据调整所述负压源6的输出功率,从而控制所述负压源6产生的负压大小,避免负压过大对创口的伤害或负压不足无法将积液抽净的情况发生。
27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源6为膜片泵,所述膜片泵为气泵。
273.应当理解,所述膜片泵又称隔膜泵和控制泵,是执行器的主要类型,通过接受调节
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借助动力操作而改变流体流量。膜片泵在控制过程中用以接受调节器或计算机13的控制信号,改变被调介质的流量,使被调参数维持在所要求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对工作过程中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的调节控制。
274.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源6可以是处于负压下的空气储存器,或可以是可降低密封体积中的压力的手动或电力驱动的装置,例如像真空泵、抽吸泵、可用于许多医疗保健设施中的壁吸端口、或微型泵、注射器或者静止负压器件等或者是任何适当的主动或被动抽吸源。负压供给可以被容纳在其他部件内或可以与这些其他部件结合使用,这些其他部件是例如传感器、处理单元、报警指示器、存储器、数据库、软件、显示设备、或进一步利于治疗的用户接口。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负压源6可以与其他部件组合成治疗单元。负压供给还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供给口,供给口被配置成利于将负压供给联接至且耦合至一个或多个分配部件。
275.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公开的“负压”通常是指小于局部环境压力的压力,局部环境压力诸如在由敷料提供的密封治疗环境外部的局部环境中的环境压力。在许多情况下,局部环境压力还可以是组织部位所处位置的大气压。可替代地,压力可以小于与组织部位处的组织相关联的流体静压。除非另外说明,否则在此所陈述的压力的值是表压。类似地,提及负压的增加典型地指绝对压力的降低,而负压的降低典型地指绝对压力的增加。尽管施加到组织部位上的负压的量和性质可以根据治疗要求而变化,但压力总体上是低真空的,也通常被称为粗真空,在

5mm hg(

667pa)与

500mm hg(

66.7kpa)之间。常见治疗范围在

75mm hg(

9.9kpa)与

300mm hg(

39.9kpa)之间。
276.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10电性连接所述冲洗装置9及负压装置3,用于依据接收的反馈控制所述冲洗装置9的输出压力或流量以及所述负压装置3以维持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真空度。
277.应当理解,冲洗装置9通过输送泵903输出清洗液,通过输送泵903可调整输出清洗液的压力以及输出清洗液的流量。当输出的压力过小时,则无法对皮下创口内腔7起到较好的冲洗作用,而当输出的压力过大时,则可能会造成对皮下创口的二次伤害或者增加病患的疼痛感。同时,当输出的流量过小时,过少的清洗液也会影响皮下创口内腔7的清洗效果,而当输出的流量过大时,会增加输出的压力,对皮下创口造成二次伤害或者为病患增加疼痛感。因此,需要将冲洗装置9的输出压力和流量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以保证清洗效果的同时不会对皮下创口和病患造成新的不良影响。
278.应当理解,真空度是指处于真空状态下的气体稀薄程度。若所测设备内的压强低于大气压强,其压力测量需要真空表。从真空表所读得的数值称真空度。真空度数值是表示出系统压强实际数值低于大气压强的数值,即:真空度=大气压强

绝对压强,绝对压强=大气压+表压(

真空度)。在本实施例中,真空度可间接反映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大小,例如:当真空度较高时,反映皮下创口内腔7的两个断面仍有较大空隙,表示负压可能偏低,对皮下创口内腔7的闭合作用力可能不够;反之当真空度为零或接近于零时,反映皮下创口内腔7的两个断面没有空隙或空隙很小,表示负压可能在理想范围或者偏高,而当负压偏高时,可能会对皮下创口造成二次伤害或为病患带来疼痛感,当负压保持在理想范围内时,更利于皮下创口的愈合。因此,将皮下创口内腔7的真空度维持在理想范围可在帮助闭合皮下创口内腔7的同时不给皮下创口造成二次伤害或为病患造成疼痛感,帮助皮下创口更好的
康复。在本技术第三方面的实施例中,主要通过真空传感器来检测真空度,所述真空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型号为mpxv6115vc6u的真空传感器。
279.所述控制装置10一方面可通过感应冲洗装置9反馈的信号控制冲洗装置9的输出压力和输出流量,保证冲洗装置9的输出压力不会对皮下创口造成损伤的同时能够将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杂质等清除,另一方面可通过感应负压装置3反馈的信号控制负压装置3的负压强度,从而保证不会对皮下创口造成损伤的同时将皮下创口内腔7中的积液引流,并闭合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维持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真空度在理想范围内。
280.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3可产生70%~80%的真空度,如70%、71%、72%、73%、74%、75%、76%、77%、78%、79%、80%,从而维持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真空度在理想范围内。
281.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8,所述负压装置3包括收集容器35、第一压力传感器34、负压源6、第一真空传感器33以及第一导管。其中,所述第一导管一端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7预设深度,所述第一导管另一端通过负压源6连接收集容器35,在所述负压源6与所述收集容器35之间第一导管上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34,用以通过检测阻力大小以判断收集容器35内是否装满。所述负压源6与皮下创口内腔7之间第一导管上设有第一真空传感器33,用以通过检测皮下创口内腔7的真空度以判断皮下创口内腔7的负压大小。所述控制装置10分别通过一a/d模块即数字模拟信号转换模块与第一压力传感器34和所述第一真空传感器33相连接,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34将感应到的阻力信息反馈给控制装置10以便控制装置10调整负压源6的启闭或控制报警装置14报警。同时,所述第一真空传感器33将感应到的真空度信息反馈给控制装置10以便控制装置10通过占空比调整负压源6的转速和流量。所述冲洗装置9包括清洗液容器901、第二导管102、第二真空传感器902、输送泵903和第二压力传感器904。其中,所述第二导管102一端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7预设深度,所述第二导管102另一端通过输送泵903连接清洗液容器901,所述输送泵903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之间的第二导管102上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904,用以检测输送泵903的输出压力。所述输送泵903与所述清洗液容器901之间的第二导管102上设有第二真空传感器902,用以通过检测真空度而判断所述清洗液容器901内清洗液的用尽情况。所述控制装置10分别通过一a/d模块即数字模拟信号转换模块与所述第二真空传感器902和第二压力传感器904连接,所述第二真空传感器902将其感应到的真空度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10以便所述控制装置10控制报警装置14报警或控制所述输送泵903的启闭,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904将其感应到的压力大小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10以便所述控制装置10通过占空比控制输送泵903的输出压力大小。
28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可采用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记载的创口闭合装置2以帮助所述负压装置3闭合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创口闭合装置2可挤压皮缘以使皮肤创口暴露的两端紧贴,并在负压装置3迫使及辅助下,使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在吸取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的同时还可通过通过冲洗装置9冲洗并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7,进而对皮下创口内腔7中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感染灶得到稀释及清洗。
283.其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2的结构已在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有所记载,故在此不再详述。
28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管和/或第二导管经由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或者所述第一导管和/或第二导管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
28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9,其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从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经由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由此可产生负压,保证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并同时对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起到引流作用,进而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使得由于能够及时清除皮下创口内腔7的例如渗血和/或渗液等积液,消除了细菌的生存空间或环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位置可以是所述创口上的任一位置,其中设置在靠创口边缘的位置时更利于伤口恢复。
286.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7,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由此可产生负压保证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的同时吸取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使得由于能够及时清除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消除了细菌的生存空间或环境。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0,其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实施例示意图。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如图30中e处所示的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所述的远离是指在离所述皮肤创口一预设的位置(如图30中e处所示的位置),为了利于对所述皮肤创口的闭合处理以及表面处理,所述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非通过所述皮肤创口探入到皮下创口内腔7中,而是从另外的位置,即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皮下创口内腔7,本实施例特别适用于如图30所示的狭长型创口。
287.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管及第一导管一体成型,由此可减少埋管数量,所述的一体成型为在一根导管中包含两个相互隔离并相互不连通的管道,其中第一个管道形成所述第二导管,第二个管道形成所述第一导管。
288.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管还可套设于所述第二导管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管及第一导管一体成型,由此可减少埋管数量,所述的一体成型为所述第二导管与第一导管为两根相互不连通的管道,其中所述第一导管套设于所述第二导管内,第二导管的直径大于第一导管的直径,由于较细的导管套设在较粗的导管中,此在不增加导管的数量的同时,也可以不增加整体导管的直径。
289.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第二导管连接清洗液容器,从而在第二导管输送清洗液容器中的清洗液至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的同时,通过第二导管上的通孔流出到皮下创口的各个部位,从而对皮下创口的更多部位进行清洗或输送药物。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通孔成间距均匀地分布在所述第二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特别是针对狭长创口而言,形成在该狭长创口皮下的创口内腔通常也为长形空腔或间隙,以
确保所述长形空腔或间隙每一处均能被第一管道中的清洗液所清洗或输送药物;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皮肤创口或者不同目的手术,所述第二导管上的多个通孔也可以被设计为呈间距不等(即,多个通孔成间距不均匀地分布在所述第二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方式。
290.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第一导管连接负压源从而产生负压,第一导管上的多个通孔可助于吸取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气体及液体,从而提高吸取的面积和部位,更利于皮下创口的愈合。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通孔成间距均匀地分布在所述第一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特别是针对狭长创口而言,形成在该狭长创口皮下的创口内腔通常也为长形空腔或间隙,为了确保所述长形空腔或间隙每一处分泌的积液或残余的药液被所述第一导管汲取;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皮肤创口或者不同目的手术,所述第一导管上的多个通孔也可以被设计为呈间距不等(即,多个通孔成间距不均匀地分布在所述第一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方式。
291.在再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第二导管和第一导管的形状和结构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被设计,比如依据期望探入皮肤创口内的深度不同或者组织结构不同,第二导管和第一导管的粗细不同或者柔弱性能不同,比如同一根导管在不同部位的粗细不同,又或者同一根导管在不同部位的材料不同,更或者同一根导管在不同部位的柔弱性能不同等。
29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上设置有单向阀。以避免吸入到导管中的气体或者积液回流从而不利于皮肤创口的愈合,在实施例中,所述单向阀例如为鸭嘴阀或者扇形阀或者锥形阀等橡胶件,但并不局限于此,利用机械或者电气控制的阀组件也适用本实施例。
293.应当理解,所述鸭嘴阀的形状类似鸭嘴,故称鸭嘴阀。鸭嘴阀采用弹性材质,故在内部无压力情况下,鸭嘴出口在本身弹性作用下合拢。当鸭嘴阀内部压力逐渐增加时,鸭嘴出口逐渐增大,保持液体能在高流速下排出。
294.应当理解,所述扇形阀的出口为扇形结构。所述扇形阀采用弹性材质,故在内部无压力情况下,扇形出口在本身弹性作用下合拢。当扇形阀内部压力逐渐增加时,扇形出口逐渐增大,保持液体能在高流速下排出。
295.应当理解,所述锥形阀的阀芯密封面为锥形面。锥形阀在流道终端设置有锥形阀芯,其所有运动部件均设置在阀门的过流通道外部,使得阀体内部流道通畅顺滑,流量大而压降损耗少,锥形阀在整个工作范围内不会产生气蚀及振动,在小流量时仍具有良好的流量控制效果。
296.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还用于藉由产生的负压维持皮肤创口表面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进而利于创口恢复。
297.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包括:密封膜,用于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所述皮肤创口表面以形成密封空间;负压通道,连通所述负压源,通过将所述负压源产生的负压以使所述密封膜提供收缩力驱使所述皮肤创口相向收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通道通过第一导管与负压源连通,将负压通道连通密封空间,由此形成密封空间。
29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使密封空间压缩,从而可维持局部组织
趋向创口位置合拢。同时,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对创口下的深部组织也产生作用力,使潜在的死腔闭合,促进创口愈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粘合于皮肤上形成的密封空间的压力值的范围可以设置在大约0.001与约1个大气压之间。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创口的愈合程度来控制所述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值,比如随着皮肤创口的愈合程度可以适当地减小所述负压值,或者根据皮肤创口分泌的积液的情况,例如分泌积液增多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增加所述负压值以加大吸取所述积液的力度。
299.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3,其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负压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密封及受力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密封膜30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皮肤创口表面,由此形成一个密封空间32,通过负压装置3抽压后,密封膜30内部密封空间32形成向内的作用力,受力如图33所示的箭头方向,在维持局部组织位置固定的同时还可对深部组织施加压力,由此闭合潜在死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绕过皮肤创口形成一个密封区,并使得所述密封区形成密封空间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例如为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柔性不渗透材料。
300.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开设有为透光材料的观察窗。在此,所述密封膜30可以由透明材料制成。为所述透明材料的密封膜30可以有利于临床医师目测所述皮肤创口的愈合情况,以便进行及时的干预。
301.上述实施例的具体操作步骤请参阅图35,其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一应用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操作人员将冲洗装置的第二导管102及负压装置3的第一导管101埋入皮肤的皮下组织,并使第二导管102和第一导管101伸入皮下创口内腔7。负压装置3可通过第一导管101引流皮下创口内腔7分泌的积液,同时由于负压作用迫使创口内腔趋向收拢/合并,使得两侧的组织相向结合。另外,冲洗装置9还可通过第二导管102输送清洗液和液体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利于愈合,此为第一方面;在第二方面,通过闭合件21将创口外两侧的皮肤向内收拢,使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闭合件21对皮缘的挤压作用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负压装置3的负压可辅助使皮下创口内腔7闭合。操作人员继续将微孔覆件20覆盖在创口表面,保证愈合过程中创口表面的分泌物可被及时吸收。再在微孔附件外盖上密封膜30以包裹整个创口及创口上的微孔覆件20;第三方面,通过负压装置3的负压通道将密封膜30内抽压,使得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向创口收紧,另外,负压装置3产生的负压还可对深部组织施加一定程度的压力,使潜在的死腔闭合,如此使得加快了皮肤创口的愈合速度,更是不使用针线对皮肤浅筋膜部分进行缝合的治疗手段,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等医疗工具。
30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3包括湿度检测部件(未予以图示),用于将检测的所述密封空间32内的湿度信息提供给所述负压源以利所述负压源调控负压输出。将湿度检测部件的传感器设置于密封膜30形成的密封空间32内,并将湿度检测部件的信息输出端口与控制装置10连接,由此将检测到的湿度信息提供给控制压装置,以控制负压装置3调控输出的负压大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湿度检测部件例如为湿度传感器。
30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4,其显示为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第一导管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导管101包括皮下引流孔1010及皮上负压孔60,所述皮下引流孔1010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管101探入皮肤
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多个通孔;所述皮上负压孔60连通所述密封空间32以向所述密封空间32施加负压。所述第一导管101连接负压源6,所述负压源6为所述第一导管101提供负压。所述第一导管101的皮下引流孔1010位于所述第一导管101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藉由负压源6产生的负压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并通过所述第一导管101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进行引流。所述第一导管101的皮上负压孔60位于皮上部分的密封空间32内,用以连通所述密封空间32以向所述密封空间32施加负压,从而维持皮肤创口表面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
30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6,所述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还包括计算机13,所述计算机13与所述控制装置10连接,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usb接口连接或蓝牙或无线网络连接等方式通讯连接。用户可在计算机13上设置程序,以设定所述冲洗装置9和负压装置3的工作时间、工作模式等。例如,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处理方法或根据实际的病情或创口的特点来设置所述冲洗装置9和负压装置3的驱动参数。
30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6,所述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还包括交互装置12,所述交互装置12包括但不限于触摸屏、显示屏与操作键盘等。用户通过交互装置可人工对控制系统进行设定,从而控制所述负压装置3和冲洗装置9的工作状态、工作时间、工作模式等,并通过反馈在显示屏上的信息实时了解负压装置3和冲洗装置9的工作状态、工作时间、工作模式等。
306.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6,所述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还包括存储模块11,所述存储模块11包括但不限于sd卡等存储芯片或云端存储。所述存储模块11可保存用户设置的操作信息和从计算机13上下载的操作程序,以及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数据等。
307.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第一方面在负压装置3迫使下,使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的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第二方面,通过间歇性输送清洗液至皮下创口内腔7,使皮下创口内腔7中凝固的血块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清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创腔内清洁状态。同时,清洗液中还可添加或替换为药物,从而输送至皮下创口内腔7帮助皮下创口愈合;第三方面通过负压装置3、冲洗装置9与控制装置10的反馈控制,使控制装置10能够实时控制所述负压装置3的负压大小以及冲洗装置9的冲洗压力及流量,从而保证负压装置3的负压能够起到较好的闭合和引流作用、冲洗装置9能够起到较好的冲洗作用的同时不会对皮下创口产生负面影响。且在使用过程中,所述控制装置10基于真空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反馈信息可触发报警装置14报警,以提醒操作人员及时补充清洗液或更换收集容器35。负压装置3产生的负压还可以维持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从而利于组织愈合。此外,通过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可以实现皮肤深筋膜以上全层组织的无缝线闭合,避免了皮肤表面因缝线压迫/切割引起的横向瘢痕(俗称“蜈蚣脚”),并且在浅筋膜内无遗留缝线结,从而消除了引起细菌定殖的重要因素和切口感染复发的主要诱因。
308.因此,本技术的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可以在不使用缝合
的情况下使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康复过程中始终保持闭合状态,由此以来,不但加快了皮肤创口的愈合速度,更是不使用针线对皮肤进行缝合的治疗手段,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等医疗工具,因此在皮肤创口愈合后,也没有去除创口或创面内异物的处理的过程例如拆除或拆掉缝线或取出线头的步骤和操作过程,进而消除了细菌定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诱因,更是保证了愈合之后的创口不会在皮肤的表面留下例如“蜈蚣脚”的缝线痕迹,保证了手术切口部位的美观,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手术后切口缝合易留下痕迹且积液难以排出等难题,本技术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尤其适用于美容医疗领域。
309.在四肢创伤治疗中,软组织张力一直是影响愈合的重要因素。创伤带来局部组织炎症反应,使得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组织水肿;组织内大量液体积聚,可使局部组织张力增加、组织缺氧,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广泛的组织坏死。这种由于炎症引起的组织水肿,可以造成深部组织筋膜间室压力升高,形成筋膜间室综合征,导致肢体坏死。在皮肤软组织层,严重的组织肿胀也会另皮肤软组织血运障碍,造成皮肤不愈合、皮缘坏死以及广泛的皮肤缺血坏死等。皮肤软组织坏死将导致骨外露、肌腱外露或者是内固定钢板外露等,可继发慢性感染(骨髓炎)、骨折不愈合等严重问题,使得治疗费用显著增加、治疗周期明显延长。有效对抗组织水肿、保护皮肤软组安全、美观的闭合四肢创伤后皮肤切口已经成为本领域人员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310.另外,针对四肢部位的软组织中,如果深筋膜下产生水肿更易造成炎症,即,由于水肿挤压血管流通会造成组织缺血,使得组织坏死进而造成缺氧,形成恶性循环(vicious cycle);再者,在常见的四肢骨折病患的处理中,常需要将四肢部位比如小腿部位切开以对骨折处进行固定处理,再将切口闭合,由于人体四肢的肢体软组织容积有限,该部位抗肿胀的能力比较弱,肿胀会造成更为严重的问题。
311.有鉴于此,本技术第四方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以期替代传统的针对皮肤软组织的针线缝合方式并可实现闭合皮肤创口、对皮下软组织内的积液进行引流的目的。在以下提供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包括: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创口闭合装置、皮上负压装置、以及多根引流针,用以通过多根引流针藉由中空结构和引流孔将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从而保持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能够及时排出,维持皮下软组织内的环境处于健康状态。同时,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还通过创口闭合装置挤压皮缘,并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迫使下,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在引流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的同时还可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确保皮下创口内腔的环境保持在利于创口恢复的状态。并且,皮上负压装置可通过负压作用产生作用力,使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保持稳定状态,进而实现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目的。
312.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第一方面通过创口闭合装置使皮肤创口暴露的两端紧贴,所述创口闭合装置在闭合创口的同时可起到挤压皮缘的作用,由此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第二方面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迫使下,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在此基础上,通过间歇性输送液态药物
至皮下创口内腔,使皮下创口内腔中凝固的血块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冲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创腔内清洁状态;第三方面通过皮上负压装置可产生负压以维持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从而利于组织愈合。第四方面通过多根引流针可对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消除皮下积血及其他组织液,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利于皮肤创口的恢复。此外,通过本技术的外科辅助设备可以实现皮肤深筋膜以上全层组织的无缝线闭合,避免了皮肤表面因缝线压迫/切割引起的横向瘢痕,并且在浅筋膜内无遗留缝线结,从而消除了引起细菌定殖的重要因素和切口感染复发的主要诱因。
313.应当理解,本技术所涉及的实施例中,所述皮肤创口包括一切皮肤或其他组织部位连续性中断所形成的裂口,广泛地指位于组织上或组织内的切口、伤口、缺损或其他治疗靶。应需说明的是,所述皮肤创口大多情况下是由于手术造成的,但在一些状况下,所述皮肤创口也可能是比如割伤或碰撞等事故的原因造成的。
3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织包括但不限于骨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皮肤组织、血管组织、结缔组织、软骨、肌腱或韧带。所述伤口可以包括例如慢性、急性、外伤性、亚急性以及裂开的伤口;部分皮层烧伤、溃疡(诸如糖尿病性溃疡、压力性溃疡或静脉功能不全溃疡)、皮瓣、以及移植物。术语“组织部位”还可以是指不一定受伤或缺损的任何组织区域,而是为在其中可能希望增加或促进另外的组织生长的区域。例如,可以将负压施加到组织部位上以使可以获取并移植的另外的组织进行生长。
315.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述的无缝线是指在皮肤浅筋膜部分(即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部分)或者上述的皮肤浅筋膜层在闭合皮肤创口的治疗中或者在皮肤创口愈合的过程中或者在手术后对皮肤创口进行例如比如清洗、消毒、敷药等其他处理中不使用针线对皮肤浅筋膜进行缝合的治疗手段,在这些过程中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等医疗工具,因此在皮肤创口愈合后,也没有去除创口或皮肤浅筋膜的创面内异物的处理的过程例如拆除或拆掉缝线或取出线头的步骤和操作过程。
316.应当理解,在一些情况下,所述深筋膜亦被称为固有筋膜,所述深筋膜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它包被体壁、四肢的肌肉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与肌肉的关系非常密切,随肌肉的分层而分层。在四肢,深筋膜伸人肌肉群之间,并附着于骨,构成肌肉间隔;与包绕肌肉群的深筋膜构成筋膜鞘;深筋膜还包绕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还可提供肌肉的附着或作为肌肉的起点。
317.所述深筋膜还指所有与肌肉相互作用的排列有序的致密纤维层;深筋膜连接不同的骨骼肌系统成分,并将肌肉收缩力向远处传递。基质中,波状胶原纤维与少许的弹性蛋白纤维共同存在。在深筋膜中,基质中的胶原纤维有3种不同方向:斜方向、纵方向、横方向。在筋膜中,存在最具广泛连续性,具有很强的弹性。紧致的包裹在肌肉的表面,防止由于肌肉的收缩引起的肌腹的过度膨胀。肌肉收缩的时候,为了避免邻近肌肉之间产生摩擦力,起到助滑的作用。深筋膜有时肌肉与其他包裹的构造物相分离,会再与另一层膜相结合。由此,有些筋膜与其他筋膜相连接。有肌纤维的插入形成附着部分的部位。协助骨膜与软骨膜,韧带等的连续性。支持血管与神经以及淋巴管,且具备使其通过这些的机械性功能。
318.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6,其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
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包括: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创口闭合装置2、皮上负压装置3、多根引流针4。
319.在图36所示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的多根引流针4用于自所述皮肤创口的周侧刺入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以对所述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所述引流针4包括形成于其针体上的引流部41,所述引流针4刺入皮下软组织深筋膜时所述引流部41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皮肤表面之外;同时,所述皮上负压装置3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引流部41还被施加于所述多根引流针4上,在引流针4通过其引流部41吸收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周围的积液的同时,也能在皮上负压装置3作用的负压影响下迫使引流针4刺入部分的周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贴合,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
320.应当理解,皮下软组织指位于人体皮肤下层的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膜囊、神经、血管等。当皮下软组织受到不可控的损伤后,会引起皮下积血等情况,引起皮下软组织内的肿胀,如果不及时去除肿胀,则会引起组织坏死,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严重影响。
3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针4通过设置在皮肤创口的周侧,对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人体所受伤害未在皮肤表面留下创口,例如骨折等皮下软组织受损的情况,此时同样需要对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以消除水肿,避免组织进一步坏死。在这种情况下,可依据实际需求,将引流针4设置在对应受伤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位置处的部位,或设置在受伤的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位置附近或其他需要引流的部位等。因此,本技术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的引流针4尤其适用于人体四肢或骨折处的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受损中。
322.应当理解,所述引流针4是用于将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到人体外的部件,为使引流针4能够将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引流出体外,引流针4的引流部暴露于皮肤表面之外。所述引流针4上具有引流部41,引流部41为设置在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上帮助引流皮下积液的部位。
323.应当理解,所述引流针4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也可以是其他异形结构,任何可穿刺皮肤并能够在引流针4针体上设置引流部41以起到引流作用的形状,均可被应用在本发明中。
324.应当理解,在通过将多根引流针4刺入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引流的这一过程中,所述引流针4在皮下的部分不影响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两侧的组织的生长。且在创口愈合后,拆除引流针4后在皮肤上及皮下软组织留下的针孔可自行愈合。
32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引流部41为形成于所述中空结构上的至少一个引流孔,所述中空结构与所述引流部41相互配合以引流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
326.应当理解,所述引流针4是用于将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到人体外的部件,为使引流针4能够将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引流出体外,引流针4的引流部暴露于皮肤表面之外。所述引流针4上具有引流部41,引流部41为设置在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
上帮助引流皮下积液的部位。
327.应当理解,所述引流针4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也可以是其他异形结构,任何可穿刺皮肤并能够在引流针4针体上设置引流部41以起到引流作用的形状,均可被应用在本技术中。
328.应当理解,在通过将多根引流针4刺入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引流的这一过程中,所述引流针4在皮下的部分不影响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两侧的组织的生长。且在创口愈合后,拆除引流针4后在皮肤上及皮下软组织留下的针孔可自行愈合。
329.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引流部41为形成于所述中空结构上的至少一个引流孔,所述中空结构与所述引流部41相互配合以引流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
330.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4~图45,其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的引流针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引流针4的针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上均布有4个引流孔以形成引流部41,所述引流孔分别位于针体的前侧、左侧、右侧及后侧,所述中空结构的空腔42与引流孔相连通。所述引流针4刺入皮肤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通过所述中空结构与所述引流部41相互配合以引流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同时,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其引流部41还被施加于所述多根引流针4上,在引流针4通过其引流部41吸收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周围的积液的同时,也能在皮上负压装置作用的负压影响下迫使引流针4刺入部分的周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贴合,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
331.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6~图47,其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的引流针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引流针4的针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上设有1个引流孔以形成引流部41,所述中空结构的空腔42与引流孔相连通。所述引流针4刺入皮肤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通过所述中空结构与所述引流部41相互配合以引流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同时,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其引流部41还被施加于所述多根引流针4上,在引流针4通过其引流部41吸收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周围的积液的同时,也能在皮上负压装置3作用的负压影响下迫使引流针4刺入部分的周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贴合,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
332.在又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8~图49,其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的引流针在又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引流针4的针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上均布有3个引流孔以形成引流部41,所述中空结构的空腔42与引流孔相连通。所述引流针4刺入皮肤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通过所述中空结构与所述引流部41相互配合以引流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同时,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其引流部41还被施加于所述多根引流针4上,在引流针4通过其引流部41吸收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周围的积液的同时,也能在皮上负压装置3作用的负压影响下迫使引流针4刺入部分的周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贴合,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
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
333.应当理解,所述引流孔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4个或更多。所述引流孔的排布形式可以为图44~图49所示的单行规则排布形式,也可以为其他排布形式,如多行排布、不规则排布等。所述引流孔的形状包括不限于为图44~图49所示的长条状,还可以为圆形、方形等形状。
33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2,其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的引流针在一实施例中的应用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引流针4包括针头部44、中空针体、以及针尖部43,所述至少一个引流孔形成于所述中空针体上,所述针头部具有连通所述中空针体的通孔,或者/以及所述针尖部43具有连通所述中空针体的通孔。在此,定义所述引流针4刺入皮肤的一端为针尖部43,另一端为针头部44。
33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42,所述引流针的针体为中空结构,所述针头部44具有连通所述中空针体的通孔,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上设有两个引流孔,所述引流孔与针头部44的通孔共同形成用以引流的引流部,将引流针4通过针尖部43刺入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所述两个引流孔均位于皮下,而针头部位于皮上,由此藉由中空针体上的引流孔汲取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中的积液至所述中空结构的空腔42,并由针头部44的通孔排出;所述针头部44的通孔位于密封膜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创口闭合装置形成一个密封空间中,藉此可以使得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引流部41施加于所述引流针4上。
336.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3,其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的引流针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应用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为中空结构,所述针尖部43具有连通所述中空针体的通孔,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上设有一个引流孔,所述引流孔与针尖部43的通孔共同形成用以引流的引流部,所述中空针体的空腔与引流孔相连通。当引流针4刺入皮肤50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引流针4针体的中下部以及引流孔的中下部均位于皮肤之下,针头部44及引流孔的上部位于皮肤表面之外,由此可在第一方面通过针尖部43的通孔汲取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中的积液至所述空腔,另一方面通过位于皮肤之下部分的引流孔汲取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中的积液至所述空腔,所述空腔内的积液通过引流孔的上部排出;所述引流孔的上部位于密封膜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创口闭合装置形成一个密封空间中,藉此可以使得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引流部41施加于所述引流针4上。
337.在又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针尖部43与所述针头部44均分别具有一与中空针体连通的通孔,当引流针4通过针尖部43刺入皮肤50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所述针体上的引流孔均位于皮下,而针头部位于皮上,所述针头部44的通孔、针尖部43的通孔与引流孔共同形成用以引流的引流部,由此在第一方面藉由针尖部43的通孔汲取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中的积液至所述空腔,另一方面通过针体上的引流孔汲取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中的积液至所述空腔,所述空腔内的积液由针头部44的通孔排出;所述针头部44位于密封膜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创口闭合装置形成一个密封空间中,藉此可以使得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引流部41施加于所述引流针4上。
338.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7,其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引流针在又一实施例中的应用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
述引流针4的针体为实体结构,所述引流部41为形成于所述针体上的引流槽。在此,引流部41被设计为形成于所述针体上的引流槽,所述实体结构表示所述引流针4的结构被设计为不具有空腔的实心结构,仅通过设置在引流针4针体上的引流槽实现引流;所述引流槽位于密封膜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创口闭合装置形成一个密封空间中,藉此可以使得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引流部41施加于所述引流针4上。
33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上设有两个引流孔以形成引流部41,将引流针4通过针尖部43刺入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藉由位于皮肤之下部分的引流孔汲取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中的积液至所述空腔42,并通过引流槽的上部排出。
340.应当理解,所述引流槽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4个或更多。所述引流槽的排布形式可以为图37所示的对称排布形式,也可以为其他排布形式,如不规则排布等。所述引流槽的形状包括不限于为图44~图49所示的长条状,还可以为圆形、方形等形状。
341.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多根引流针4排列设置在一柔性基板上,所述柔性基板上的多根引流针4刺入皮下软组织深筋膜时以提供收缩力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并且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
342.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8,其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多根引流针的应用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所述柔性基板8上排布有多根引流针4。将所述柔性基板8上的多根引流针4刺入皮下软组织深筋膜,所述多根引流针4在第一方面可帮助引流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中的积液,从而减轻血肿和水肿,由此减少了皮肤的张力,利于软组织恢复;另一方面还提供了收缩力挤压皮缘,使得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
343.应当理解,所述多根引流针4在所述柔性基板8上的排列方式可按照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其包括但不限于图38中所示的多行多列方式,也可是一行多列或者多行一列,也可以是不规则排布形式,可依据需要引流的部位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多根引流针4在所述柔性基板上的排列方式。
344.应当理解,所述柔性基板8为用来将多根引流针4设置于其上的部件,为保证其与皮肤之间的贴合性,所述柔性基板8采用柔性材质,例如树脂材质或硅胶材质等。
345.在图36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包括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7预设深度的导管100,所述导管100用于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其中,所述导管为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用引流管。所述导管100用于产生负压以迫使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的导管100探入到皮下创口内腔7中,通过产生负压迫使皮下创口内腔7两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贴合以消除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皮下创口内腔7的闭合利于创口的愈合。应当理解的,在这一过程中,所述导管100在皮下创口内腔7中的部分不影响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两侧的组织的生长。
346.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管100经由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由此可产生负压,保证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并同时对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起到引流作用,进而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
合状态,并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使得由于能够及时清除皮下创口内腔7的例如渗血和/或渗液等积液,消除了细菌的生存空间或环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位置可以是所述创口上的任一位置,其中设置在靠创口边缘的位置时更利于伤口恢复。
347.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管100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由此可产生负压保证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的同时吸取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使得由于能够及时清除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消除了细菌的生存空间或环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远离是指在离所述皮肤创口一预设的位置,为了利于对所述皮肤创口的闭合处理以及表面处理,所述导管100非通过所述皮肤创口探入到皮下创口内腔7中,而是从另外的位置,即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皮下创口内腔7,本实施例特别适用于狭长型(狭长形)创口。
348.在图36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外科辅助设备通过创口闭合装置2挤压皮缘以使皮肤创口暴露的两端紧贴,并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迫使及辅助下,使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在吸取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的同时还可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7,进而对皮下创口内腔7中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感染灶得到稀释及清洗;同时,皮上负压装置3可通过产生的负压来维持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保持稳定,进而利于伤口恢复。另外,多根引流针4自所述皮肤创口的周侧刺入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从而对所述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在此,皮上负压装置3产生的负压也可帮助引流针4对所述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引流;同时,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其引流部41还被施加于所述多根引流针4上,在引流针4通过其引流部41吸收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周围的积液的同时,也能在皮上负压装置3作用的负压影响下迫使引流针4刺入部分的周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贴合,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
349.应当理解,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是指在手术中创口下的内部切口形成的腔体,所述腔体包括一切皮肤或其他组织部位连续性中断所形成的裂口间隙,由于人体或动物体的生物体组织具有弹性或伸缩性能,在实际的状态之中,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即裂口间隙不一定被直观地呈现为空腔状态或空洞状态,因此,所述的裂口间隙的形状及大小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350.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公开的“导管”指的是部件可以彼此流体联接,以便提供用于在这些部件之间传递流体(即液体和/或气体)的路径。例如,这些部件可以通过流体导器(诸如管)而流体联接。如在此使用的“导管”广泛地包括管、管道、软管、导管或具有被适配成在两个末端之间传送流体的一个或多个管腔的其他结构。典型地,管是具有一些柔性的细长圆柱形结构,但是几何形状和刚性可以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部件还可以凭借物理接近而联接、在整体上成为单一结构、或者由同一件材料形成。此外,一些流体导器可以被模制到其他部件中或以其他方式与其他部件整体组合。
351.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以助于形成吸取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气体及液体,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多
个通孔成间距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特别是针对狭长创口而言,形成在该狭长创口皮下的创口内腔通常也为长形空腔或间隙,为了确保所述长形空腔或间隙每一处分泌的积液或残余的药液被所述导管汲取;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皮肤创口或者不同目的的手术,所述导管上的多个通孔也可以被设计为呈间距不等(即,多个通孔成间距不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方式。
352.在再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导管的形状和结构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被设计,比如依据期望探入皮肤创口内的深度不同或者组织结构不同,导管的粗细不同或者柔弱性能不同,比如同一根导管在不同部位的粗细不同,又或者同一根导管在不同部位的材料不同,更或者同一根导管在不同部位的柔弱性能不同等。
353.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管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是指:皮肤组织中所述皮肤浅筋膜层至深筋膜层的区间深度。其中,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深度位置在皮肤组织中脂肪层与深筋膜层的结合处。应当理解,皮肤组织下依次包括了血管网、浅筋膜层、脂肪、深筋膜层、肌肉和骨骼。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预设深度即包括从浅筋膜层至脂肪及深筋膜层这段深度区间。
35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还包括负压装置,所述负压装置用于产生并控制负压压力,所述负压装置与导管相连通,由此可通过产生的负压以引流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并藉由负压装置调整导管内的负压大小,避免负压过大对创口的伤害或负压不足无法将积液抽净的情况发生。
35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连通的导管上设置有单向阀,以避免吸入到导管中的气体或者积液回流到所述皮下创口内腔中而不利于皮肤创口的愈合。在实施例中,所述单向阀例如为鸭嘴阀或者锥形阀等橡胶件,但并不局限于此,利用机械或者电气控制的阀组件也适用本技术。
35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的负压供给,诸如负压源,可以是处于负压下的空气储存器,或可以是可降低密封体积中的压力的手动或电力驱动的装置,例如像真空泵、抽吸泵、可用于许多医疗保健设施中的壁吸端口、或微型泵、注射器或者静止负压器件等或者是任何适当的主动或被动抽吸源。负压供给可以被容纳在其他部件内或可以与这些其他部件结合使用,这些其他部件是例如传感器、处理单元、报警指示器、存储器、数据库、软件、显示设备、或进一步利于治疗的用户接口。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负压源可以与其他部件组合成治疗单元。负压供给还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供给口,供给口被配置成利于将负压供给联接至且耦合至一个或多个分配部件。
357.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公开的“负压”通常是指小于局部环境压力的压力,局部环境压力诸如在由敷料提供的密封治疗环境外部的局部环境中的环境压力。在许多情况下,局部环境压力还可以是组织部位所处位置的大气压。可替代地,压力可以小于与组织部位处的组织相关联的流体静压。除非另外说明,否则在此所陈述的压力的值是表压。类似地,提及负压的增加典型地指绝对压力的降低,而负压的降低典型地指绝对压力的增加。尽管施加到组织部位上的负压的量和性质可以根据治疗要求而变化,但压力总体上是低真空的,也通常被称为粗真空,在

5mm hg(

667pa)与

500mm hg(

66.7kpa)之间。常见治疗范围在

75mm hg(

9.9kpa)与

300mm hg(

39.9kpa)之间。
358.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简称ssi)是世界范围内的临床难题。皮肤切开/裂开后,人体深部组织将与外界接触,出现被致病细菌污染的机会。组织内细菌含量超过105/g时,就会发生细菌定殖,无法被人体免疫系统控制。随着细菌的指数型增殖,感染部位逐渐出现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症状;由于细菌定殖到感染症状出现存在潜伏期,因此,ssi通常很难在早期得到有效识别和及时处理。典型的切口感染通常发生在术后7

10天,由局部红肿、触痛开始,进而出现破溃、流脓。由于外科缝线容易被细菌定殖,ssi发生后,尽可能的移除皮下缝合的所有缝线线结十分重要,也是预防ssi复发的关键,这是因为复发的ssi感染源往往来自残留缝线线结。
359.为此,在本技术中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还包括一给药装置,所述给药装置用于通过所述导管输送液态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以利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愈合,在具体的实施状态下,所述给药装置例如包括微型泵或注射器等装置的给药设备或称给药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方式中,可以通过控制给药装置通过间歇性的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使皮下创口内腔中凝固的血块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冲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皮下创口内腔清洁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因应不同的病情、治疗方案及患者体质,所述间隙性例如为以小时为单位的输送频率,再或者以天为单位输送药物。
360.在愈合过程中,所述给药装置可以通过其连通的导管输送液体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用于稀释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内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细菌感染,进而使得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感染灶得到稀释;同时,所述给药装置输送的液体药物还可以达到冲洗所述皮下创口内腔中感染部位的目的,待冲洗完成后,再通过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的导管的引流作用,将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内的液体药物吸走,进而将细菌引流清除,保持皮下创口内腔清洁状态。
361.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判断的患者皮下创口内腔的感染情况,控制所述给药装置的给药量,控制稀释细菌感染部分的时间,控制液体药物的冲洗频率,以及控制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的工作频率等等。比如,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给药装置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中进行液体药物冲洗的时间例如为2

3天,所述给药装置可藉由一体化的机器(比如给药机等设备)进行控制。
362.在实施例中,所述液体药物包括但不限于为双氧水、生理盐水等。
363.所述导管可以是有两根导管集成为一体的导管,也可以为两根相互独立的导管,比如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管包括第一导管及与第一导管隔离的第二导管,所述第一导管连通所述负压装置,用于吸取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所述第二导管连通给药装置,用于输送液态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
36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一体成型,由此可减少埋管数量,所述的一体成型为在一根导管中包含两个相互隔离并相互不连通的管道,其中第一个管道形成所述第一导管,第二个管道形成所述第二导管,其中第一导管上开设有多个通孔,第一导管用于连接负压装置,第二导管用于连接给药装置。
36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一体成型,由此可减少埋管数量,所述的一体成型为所述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为两根相互不连通的管道,其中所述第
二导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管内,由于较细的导管套设在较粗的导管中,此在不增加导管的数量的同时,也可以不增加整体导管的直径,所述较粗的导管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较粗的导管用于连接负压装置,较细的导管连接给药装置。
366.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用于挤压皮缘以使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同时,挤压皮缘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利于创口恢复。所述创口闭合装置设置在皮肤创口的周侧,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通过粘合的方式设置在皮肤创口的周侧。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闭合件,所述的至少两个闭合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的两侧边缘,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两个闭合件的结合来挤压皮缘,以保持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创口的长度和闭合件的具体形式来确定闭合件的数量。
36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还包括覆盖闭合件的微孔覆件,所述微孔覆件顺应闭合件的外形结构结合于闭合件上,用以和所述闭合件形成一个整体以利于吸附或吸取自皮肤创口渗出并滞留在所述闭合件上的分泌液体或者存留在所述闭合件上的药物液体。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微孔覆件与闭合件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比如通过黏合等工艺使得所述微孔覆件与闭合件结合,使所述微孔覆件顺应闭合件的外形结构结合于闭合件上。
368.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包括柔性本体,所述柔性本体表示具有弹性/柔性柔性本体材料可以具有大于100%的极限伸长和显著的回弹量。材料的回弹是指材料从弹性变形恢复的能力。弹性/柔性柔性本体材料的例如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丁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聚丁二烯、丁腈橡胶、丁基橡胶、乙丙橡胶、乙烯丙烯二烯单体、氯磺化聚乙烯、聚硫橡胶、聚氨酯、eva膜、共聚酯和硅酮类等。
369.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还可以为硅胶材料、树脂材料,或者硅胶树脂材料。
370.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微孔覆件的材料为医用棉花、脱脂棉(degreasing cotton)、泡沫、网状物、纱布、海绵、或者多孔生物相容材料,所述微孔覆件具有透气性能以及吸附水分的特性,用于吸附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分泌的积液或者存留在皮肤创口未被组织吸收的药物残液的水分。
37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包括:柔性本体以及刚性曲针。
372.所述柔性本体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本体为硅胶材料、树脂材料,或者硅胶树脂材料。所述柔性本体通过粘合剂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剂例如为医用粘合剂,例如包括氰基丙烯酸甲酯为主体的快速粘合剂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至少两个所述柔性本体分别被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相对两侧的皮肤表面上。
373.所述刚性曲针包括根部及曲形针部,所述刚性曲针的根部埋于所述柔性本体中,被牢固地设置在所述柔性本体上,所述刚性曲针的曲形针部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外。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刚性曲针的根部通过变形的结构设计被牢固地设置在所述柔性本体中,所述变形的结构设计比如呈勾状结构或者t字形结构等等。
37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刚性曲针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所述皮肤创口的一侧以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在具
体的实施过程中,医生需要先进行创口对皮(把皮肤皮缘对齐,另外防止皮缘内翻,避免皮肤愈合不良)操作,然后通过将所述刚性曲针的曲形针部从所述皮肤创口的一侧刺入,由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闭合件的刚性曲针刺入创口侧缘的健康组织,以挤压皮缘以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利于创口恢复,进而使得所述皮肤创口呈闭合状态。
375.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刚性曲针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所述皮肤创口的另一侧,并利用其曲形针部勾住所述皮肤创口的另一侧,使得位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相向结合,同时带动皮肤创口的相对两侧的健康组织也相向结合进而闭合所述皮肤创口。
376.在再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刚性曲针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另一侧的柔性本体内,使得位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柔性本体相向结合,同时带动皮肤创口的相对两侧的健康组织也相向结合进而闭合所述皮肤创口。
377.应当理解,皮肤组织下依次包括了血管网、浅筋膜层、脂肪、深筋膜层、肌肉和骨骼。本实施例中的缝合深度即在浅筋膜层中。在本技术中关注的问题是对皮肤浅筋膜部分(即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部分)的无缝线操作,所述刚性曲针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的深度包括皮肤浅筋膜部分的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部分。
378.在某些实施例中,依据适用的皮肤创口的长度或者宽度不同,所述柔性本体上设置的刚性曲针的数量和长度可以呈现不同的实施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柔性本体上设置的刚性曲针为多个时,该些刚性曲针呈等距分布的排列在为长条状的柔性本体上。
379.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还包括夹持件,该夹持件用于夹持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闭合件的柔性本体,所述柔性本体在夹持件的作用下提供了相向力以挤压皮缘,保证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在具体的实施中,所述夹持件为医用夹子等部件。
380.在上述采用包括柔性本体以及刚性曲针的闭合件的各实施例中,还可以辅助采用一些辅助件,所述辅助件用于辅助闭合件与皮肤表面之间粘接,并向闭合件提供使皮肤创口闭合的收缩力。
381.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包括:第一柔性本体及第二柔性本体。
382.所述第一柔性本体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所述第一柔性本体具有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二柔性本体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所述第二柔性本体具有对应结合于所述第一结合部的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的结合提供施加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柔性本体的相向力,由此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及第二柔性本体为硅胶材料、树脂材料,或者硅胶树脂材料。所述第一及第二柔性本体通过粘合剂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相对两侧的皮肤表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剂例如为医用粘合剂,例如包括氰基丙烯酸甲酯为主体的快速粘合剂等。
383.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部为凹槽结构或卡扣结构,所述第二结合部为可限于所述凹槽结构内突起结构或对应所述卡扣的卡孔或卡勾结构。比如,在第一结合部上设有若干凹槽,在第二结合部上设有与该若干凹槽相对应的突起结构。第一结合
部上的若干凹槽可替换为卡扣结构,相对应地,第二结合部上的突起结构可替换为对应卡扣的卡孔或卡勾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凡其他可以实现第一柔性本体与第二柔性本体相互结合的结合结构均可实现本实施例的目的,比如凹槽或孔与突起结构的结合等方式。
384.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还包括辅助件,所述辅助件用于辅助闭合件与皮肤表面之间粘接,并向闭合件提供使皮肤创口闭合的收缩力,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果皮肤创口为在第一方向上的切口,则所述辅助件粘合在所述皮肤创口的周侧,并向所述闭合件施加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力,这个力在本实施例中被称之为收缩力,进而辅助闭合件提供使皮肤创口闭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件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例如为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胶布。
385.在本实施例中,为所述胶布的辅助件可以被设计为从中心向相对的两侧延伸的带状结构,所述两侧延伸的带状结构可以是分离的,也可以是一体的,为增加病人/患者的舒适度,所述带状结构适于人工伸展。
386.在图36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皮上负压装置3包括密封膜30和负压通道31。请参阅图39,其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中皮上负压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密封及受力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密封膜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创口闭合装置2,由此形成一个密封空间32,通过负压装置抽压后,密封膜内部密封空间形成向内的作用力,受力如图39所示的箭头方向,在维持局部组织位置固定的同时还可对深部组织施加压力,由此闭合潜在死腔;同时,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其引流部41还被施加于所述多根引流针4上,在引流针4通过其引流部41吸收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周围的积液的同时,也能在皮上负压装置3作用的负压影响下迫使引流针4刺入部分的周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贴合,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
38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绕过皮肤创口以及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上的创口闭合装置2形成一个密封区,并使得所述密封区形成密封空间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例如为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柔性不渗透材料。
388.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可以由透明材料制成。为所述透明材料的密封膜30可以有利于临床医师目测所述皮肤创口的愈合情况,以便进行及时的干预。
389.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开设有为透光材料的观察窗,以方便临床医师观察所述皮肤创口的愈合情况来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390.上述实施例的具体操作步骤请参阅图36,如图所示,操作人员将皮下负压导流装置的导管100埋入皮肤的皮下组织,并使导管100伸入皮下创口内腔7。皮下负压导流装置可通过导管100引流皮下创口内腔7分泌的积液,同时由于负压作用迫使创口内腔趋向收拢/合并,使得两侧的组织相向结合,另外还可通过导管输送液体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利于愈合,此为第一方面;在第二方面,通过闭合件21将创口外两侧的皮肤向内收拢,使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闭合件21对皮缘的挤压作用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皮下负压导流装置的负压可辅助使皮下创口内腔7闭合;第三方面,通过多根引流针4刺入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对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可消除皮下的积血和其
他积液,减轻水肿,减少皮肤张力,同时避免感染,改善循环,利于创口的恢复,与此同时,多根引流针4提供的收缩压也可起到挤压皮缘的作用,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操作人员继续将微孔覆件20覆盖在创口表面,保证愈合过程中创口表面的分泌物以及引流针4引流出的积液可被及时吸收。再在微孔附件外盖上密封膜30以包裹整个创口及创口上的微孔覆件20;第四方面,通过皮上负压装置3的负压通道31将密封膜30内抽压,使得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向创口收紧,另外,皮上负压装置同时产生的负压还可对皮下深部组织施加一定程度的压力,使潜在的死腔闭合,如此使得加快了皮肤创口的愈合速度,更是不使用针线对皮肤浅筋膜部分进行缝合(suture)的治疗手段,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等医疗工具。同时,皮上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还可为引流针4提供负压,帮助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引流。
391.应当理解,无论是采用传统的缝合手段或是采用本技术中的闭合件使皮肤创口闭合时,均会给缝合处的周边皮肤带来额外的张力,从而引起张力性缺血。同时,对于缝合处的皮下部分也会造成压缩性缺血。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藉由皮上负压装置使得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向创口收紧的同时,还藉由多根引流针4及柔性基板朝创口方向施加了收缩力(如图39箭头所示)且不会对切缘造成额外的压力,从而避免了张力性缺血和压缩性缺血。
39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通道31通过导管与一负压装置连通,将负压通道31连通密封空间,由此提供负压源,形成密封空间。
39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使密封空间压缩,从而可维持局部组织趋向创口位置合拢。同时,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对创口下的深部组织也产生作用力,使潜在的死腔闭合,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闭合皮肤创口进而促进创口愈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粘合于皮肤上形成的密封空间的压力值的范围可以设置在大约0.001与约1个大气压之间。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创口的愈合程度来控制所述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值,比如随着皮肤创口的愈合程度可以适当地减小所述负压值,或者根据皮肤创口分泌的积液的情况,例如分泌积液增多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增加所述负压值以加大吸取所述积液的力度。
39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通道31与一负压装置连通的导管上设置有单向阀,以避免吸入到导管中的气体或者积液回流到所述密封空间内进而不利于皮肤创口的愈合,在实施例中,所述单向阀例如为鸭嘴阀或者锥形阀等橡胶件,但并不局限于此,利用机械或者电气控制的阀组件也适用本实施例。
39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的负压供给,诸如负压源,可以是处于负压下的空气储存器,或可以是可降低密封体积中的压力的手动或电力驱动的装置,例如像真空泵、抽吸泵、可用于许多医疗保健设施中的壁吸端口、或微型泵、注射器或者静止负压器件等或者是任何适当的主动或被动抽吸源。负压供给可以被容纳在其他部件内或可以与这些其他部件结合使用,这些其他部件是例如传感器、处理单元、报警指示器、存储器、数据库、软件、显示设备、或进一步利于治疗的用户接口。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负压源可以与其他部件组合成治疗单元。负压供给还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供给口,供给口被配置成利于将负压供给联接至且耦合至一个或多个分配部件。
396.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0,其显示为本技术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
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如图40所示,所述皮上负压装置可以与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共用一个负压源6,通过两根不同的导管分别连接到同一个负压源,即连通所述皮上的密封空间32的导管以及连通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导管为两根不同的导管。
397.请参阅图41,其显示为本技术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再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皮上负压装置可以与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共用一个负压源,通过一导管分别连通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以及皮上的密封空间32,其中,所述导管100包括皮下引流孔1010及皮上负压孔60,所述皮下引流孔为设置在所述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多个通孔1010;所述皮上负压孔连通所述密封空间以向所述密封空间施加负压。
398.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皮上负压装置还包括湿度检测部件(未予以图示),将湿度检测部件的传感器设置于密封膜30形成的密封空间内,并将湿度检测部件的信息输出端口与负压装置连接,由此将检测到的湿度信息提供给负压装置,以控制负压装置调控输出的负压大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湿度检测部件例如为湿度传感器。
399.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可以实现四肢深筋膜内安全闭合;且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采用主动引流进而改善了现有技术中被动引流的方式,能够及时地对皮下组织尤其是深筋膜的积液(例如渗血、渗液等)进行及时处理,进而利于伤口的恢复。由于本技术的外科辅助设备采用无缝线的方式闭合皮肤创口。
400.在第一方面通过创口闭合装置使皮肤创口暴露的两端紧贴,所述创口闭合装置在闭合创口的同时可起到挤压皮缘的作用,由此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第二方面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迫使下,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在此基础上,通过间歇性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使皮下创口内腔中凝固的血块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冲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创腔内清洁状态。第三方面通过皮上负压装置可产生负压以维持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从而利于组织愈合。第四方面所述皮上负压装置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其引流部还被施加于所述多根引流针上,在引流针通过其引流部吸收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周围的积液的同时,也能在皮上负压装置作用的负压影响下迫使引流针刺入部分的周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贴合,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第五方面通过多根引流针可对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从而避免感染、减轻水肿、减少皮肤张力。同时,多根引流针刺入皮肤后还可对皮肤施以压力,并藉由此收缩力实现挤压皮缘的效果,利于患者的恢复。并且,所述皮上负压装置所产生的负压可帮助引流针藉由负压达到更好的引流效果。此外,通过本技术第四方面的外科辅助设备可以实现皮肤深筋膜以上全层组织的无缝线闭合,避免了皮肤表面因缝线压迫/切割引起的横向瘢痕(俗称“蜈蚣脚”),并且在浅筋膜内无遗留缝线结,从而消除了引起细菌定殖的重要因素和切口感染复发的主要诱因。并且,通过本技术的外科辅助设备还可对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适用于四肢或骨折处的创口闭合。
401.因此,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可以在不使用缝合的情况下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始终保持闭合状态,并持续对皮下软组织深筋膜进行引流。由此以来,不但加快了皮肤创口的愈合速度,更是不使用针线对皮肤进行缝合的治疗手段,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等医疗工具,因此在皮肤创口愈合后,没有去除创口或创面内异物的处理的过程例如拆除或拆掉缝线或取出线头的步骤和操作过程,也进而消除了细菌定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诱因,更是保证了愈合之后的创口不会在皮肤的表面留下例如“蜈蚣脚”的缝线痕迹,保证了手术切口部位的美观,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手术后切口缝合易留下痕迹且积液难以排出等难题。
402.同时,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也解决了由于皮下软组织深筋膜积液而引起的肿胀和感染的问题。本技术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还适用于美容医疗领域。
403.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