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7682发布日期:2023-02-14 15:20阅读:41来源:国知局
接骨板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接骨板。


背景技术:

2.现今,已知一种整形外科用的接骨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3.在专利文献1及2中公开了一种作为变形性膝关节炎的治疗方法之一的胫骨高位截骨术(hto)用的接骨板。在hto中,通过从胫骨的内侧朝向外侧形成切口,并张开切口,从而以使膝内翻的载重线从内侧向外侧位移的方式矫正胫骨。在直到骨愈合的期间,被矫正后的胫骨由接骨板以及接骨螺钉固定。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05767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322039号公报
8.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62508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10.在膝盖的关节面b是图12a所示的pagoda型的情况下,有时仅通过hto使载重线移动的话,无法改善膝盖的摇动性。也就是说,无法使膝盖的关节面b的内侧和外侧双方同时与大腿骨的关节面接触,从而在内侧及外侧的任一侧的关节面间产生间隙。
11.作为针对这样的病症的治疗方法,提出了胫骨髁外翻截骨术(tcvo)。如图12b所示,在tcvo中,内侧的骨骺部呈l字型地被截骨至关节面,通过截骨部的张开来使内侧及外侧双方的关节面b与大腿骨的关节面接触。
12.在hto的情况下,以胫骨a的外侧面的附近的铰链部为中心使骨骺部相对于骨干部旋转来使截骨部张开。另一方面,在tcvo的情况下,以关节面b的中央为中心相对于骨干部一边抬起内侧的骨骺部一边使之旋转来使截骨部张开。因此,与hto相比,在tcvo的情况下,骨骺部的内侧面相对于骨干部的内侧面向内侧较大地伸出。
13.这样,在hto与tcvo中,张开截骨部后的胫骨a的形态不同,因此hto用的接骨板不适用于tcvo。具体而言,hto用的接骨板无法对应于骨骺部的内侧面与骨干部的内侧面之间的高低差,会从骨表面浮起。为了降低接骨板对胫骨a的周边组织产生的影响,优选为没有接骨板从骨表面的浮起,或者浮起较小。
14.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骨板,该接骨板能够适当地用于骨骺部的侧面相对于骨干部的侧面突出的胫骨的侧面。
15.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方案。
17.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接骨板,适用于骨骺部的侧面相对于骨干部的侧面突出
的胫骨的侧面,并利用骨固定件而固定于上述胫骨的上述侧面,其中,具备:长条的带板状的主体部,其是配置于上述骨干部的上述侧面的主体部,具有上述骨固定件插入的至少一个贯通孔;横行部,其是配置于上述骨骺部的上述侧面的横行部,配置于上述主体部的一端侧,并具有上述骨固定件插入的至少一个贯通孔;以及连结部,其将上述横行部与上述主体部连结,上述主体部相对于上述横行部绕与上述主体部的长轴平行的轴线扭转,在沿上述主体部的短边方向观察时,上述接骨板弯曲成上述连结部相对于上述主体部的长边方向倾斜且上述主体部以及上述横行部在上述接骨板的板厚方向上相互偏置的曲柄形状,并具有与上述胫骨的上述侧面的形态符合的形状。
18.本方式的接骨板是横行部相对于主体部在板厚方向上偏置的曲柄形状。因此,通过以横行部相对于主体部偏置的偏置方向与骨骺部的侧面相对于骨干部的侧面突出的突出方向一致的方式将接骨板配置于胫骨的侧面,能够使接骨板的形状与胫骨的侧面的形态符合。即,能够将主体部以及横行部分别同时配置于骨干部的侧面以及骨骺部的侧面,从而能够适当地用于骨骺部的侧面相对于骨干部的侧面突出的胫骨的侧面。并且,由于主体部相对于横行部扭转,所以在骨干部的侧面配置于相对于骨骺部的侧面向前侧或后侧偏置且扭转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主体部以及横行部分别适当地配置于骨干部的侧面以及骨骺部的侧面。
19.在上述方式中,上述横行部相对于上述主体部绕上述轴线的扭转角度也可以为8
°
~30
°

20.在上述方式中,上述主体部与上述横行部之间的在上述板厚方向上的偏置量也可以为9mm
±
3mm。
21.在上述方式中,上述横行部也可以相对于上述主体部朝向与上述胫骨的后侧对应的方向而沿与上述主体部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22.根据该结构,在骨骺部的侧面相对于骨干部的侧面向后侧偏置的情况下,能够将主体部以及横行部分别更适当地配置于骨干部的侧面以及骨骺部的侧面。在该结构中,在沿上述横行部的短边方向观察时,上述横行部的配置于上述胫骨的侧面侧的下表面也可以通过具有20mm的曲率半径以及40mm的曲率半径且通过上述横行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两个圆弧之间。
23.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为,在上述接骨板的沿着上述横行部的短轴的纵剖面中,上述横行部的短轴与上述连结部的长轴之间的角度为155
°±
10
°
,上述连结部的长轴与上述主体部的长轴之间的角度为160
°±
10
°
,上述主体部的最近位的贯通孔的中心与上述横行部的最远位的贯通孔的中心之间的在沿着上述连结部的方向上的长度为38.5mm
±
5mm。
24.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主体部与横行部之间的适当的偏置量、例如9mm
±
3mm的偏置量。
25.在上述方式中,在沿上述横行部的短边方向观察时,上述横行部的所有上述贯通孔的中心轴也可以朝向相互不同的方向。
26.根据横行部相对于骨骺部的侧面的位置,通过贯通孔并向骨骺部插入的骨固定件的方向不同。由于横行部的所有贯通孔的中心轴的方向相互不同,能够将骨固定件从骨骺部的侧面更可靠地插入至充足的深度。
27.在上述方式中,上述横行部也可以具有不在同一直线上排列的三个上述贯通孔,
该三个贯通孔的中心轴以通过该三个贯通孔的三个上述骨固定件在上述骨骺部的内部相互接触的方式相互倾斜。
28.在前端部相互接触的三根接骨螺钉构成立体桁架构造,成为一体地承受载荷。与三根接骨螺钉相互独立地承受载荷的情况相比,这样的立体桁架构造的接骨螺钉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
29.在上述方式中,上述横行部也可以具有在该横行部的长边方向上排列的两个以上的上述贯通孔,该两个以上的贯通孔的中心轴朝向上述骨固定件的插入方向而向与上述骨骺部的前侧对应的一侧倾斜。
30.横行部相对于骨骺部的侧面容易配置于靠近前侧的位置。由于横行部的贯通孔向前侧倾斜,即使在横行部相对于骨骺部的侧面配置于靠近前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较长的骨固定件以不从骨骺部的表面突出的方式插入骨骺部。
31.在上述方式中,上述横行部也可以具有在该横行部的长边方向上排列的两个以上的上述贯通孔,该两个以上的贯通孔的中心轴朝向上述骨固定件的插入方向而相互以同一角度向与上述胫骨的远位侧对应的一侧倾斜。
32.在横行部相对于骨骺部的侧面配置于靠近远位侧的位置的情况和配置于靠近近位侧的位置的情况下,骨固定件向骨骺部插入的插入方向较大地不同。由于贯通孔的中心轴以同一角度向远位侧倾斜,能够防止骨固定件的前端部与关节面干涉。在该结构中,相对于将横行部的近位端以及横行部与连结部的边界连结的线段,上述两个以上的贯通孔的中心轴优选为以77
°±5°
的倾斜角度倾斜。
33.在上述方式中,上述主体部的最靠上述横行部侧的上述贯通孔与上述横行部的最靠上述主体部侧的上述贯通孔之间的间隙也可以为28.5mm~45.0mm。
34.插入主体部的最靠横行部侧的贯通孔以及横行部的最靠主体部侧的贯通孔中的骨固定件分别通过截骨面的附近。上述间隙为28.5mm以上,由此能够防止骨固定件与截骨面干涉。并且,上述间隙为45.0mm以下,由此能够防止骨固定件从截骨面过度地离开。
35.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为,上述接骨板具有配置于上述胫骨的上述侧面侧的下表面和与上述下表面对置且配置于上述胫骨的上述侧面的相反侧的上表面,上述主体部以及上述横行部的至少一个上述贯通孔的中心轴相对于该至少一个贯通孔的上述上表面的切平面的法线倾斜,上述上表面具有设于上述至少一个贯通孔的周围的隆起部,该隆起部设于上述中心轴与上述切平面所成的角度为钝角的一侧。
36.在未设置隆起部的情况下,中心轴相对于切平面的法线倾斜的贯通孔内的头部的角部在钝角侧从上表面突出。通过设置隆起部,来由隆起部覆盖贯通孔内的头部的钝角侧,因此能够防止头部的角部从上表面突出。
37.发明的效果如下。
38.根据本发明,起到能够适当地用于骨骺部的侧面相对于骨干部的侧面突出的胫骨的侧面的效果。
附图说明
39.图1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接骨板的主视图。
40.图1b是图1a的接骨板的后视图。
41.图1c是图1a的接骨板的俯视图。
42.图1d是图1a的接骨板的仰视图。
43.图1e是图1a的接骨板的右视图。
44.图1f是图1a的接骨板的左视图。
45.图2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骨固定件的主视图。
46.图2b是图2a的骨固定件的ii-ii线的纵剖视图。
47.图3a是从胫骨的前侧观察使用状态的接骨板以及骨固定件的图。
48.图3b是从胫骨的内侧观察使用状态的接骨板的图。
49.图3c是从关节面侧观察接骨板的使用状态下的胫骨的图,且是说明主体部以及横行部相对于胫骨的位置关系的图。
50.图4是说明接骨板的设计值的右视图。
51.图5a是说明接骨板的主体部与横行部之间的偏置量的图,且是图1a的接骨板的i-i线的纵剖视图。
52.图5b是说明接骨板的设计值的图,且是图1a的接骨板的i-i线的纵剖视图。
53.图5c是说明接骨板的另一设计值的图,且是图1a的接骨板的i-i线的纵剖视图。
54.图6是说明横行部的贯通孔的中心轴的方向的接骨板的右视图。
55.图7是说明接骨板相对于胫骨的配置的图。
56.图8a是说明横行部的贯通孔的中心轴的方向以及插入横行部的贯通孔内的骨固定件的位置关系的仰视图。
57.图8b是图8a的接骨板以及骨固定件的后视图。
58.图9是说明接骨板相对于胫骨的配置的另一图。
59.图10a是横行部的放大主视图。
60.图10b是横行部的放大仰视图。
61.图11a是具有隆起部的横行部的局部纵剖视图。
62.图11b是不具有隆起部的横行部的局部纵剖视图。
63.图12a是说明hto的图。
64.图12b是说明tcvo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6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接骨板1以及接骨板系统进行说明。
66.图1a至图1f示出接骨板1,图2a及图2b示出插入接骨板1的贯通孔6a~6d、7a~7d内且用于将接骨板1固定于胫骨a的骨固定件2,图3a及图3b示出接骨板1以及骨固定件2的使用状态的一例。如图1a至图3b所示,接骨板系统具备接骨板1和多根骨固定件2。
67.接骨板系统适用于骨骺部c的侧面相对于骨干部d的侧面突出的胫骨a的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将胫骨a的内侧的骨骺部c截骨成l字形的胫骨髁外翻截骨术(tcvo)中使用接骨板系统的情况。
68.如图3a及图3b所示,在tcvo中,将胫骨a的内侧的骨骺部c从内侧面呈l字形地截骨至关节面b,使内侧的骨骺部c的骨片c1切断。接着,通过一边抬起骨片c1一边使之旋转来张开截骨部e,使外侧的关节面b与大腿骨的外侧的关节面接触。根据需要,在张开了的截骨部
e插入人造骨。接着,将接骨板1配置于胫骨a的内侧面上,利用骨固定件2将接骨板1固定于骨骺部c以及骨干部d。
69.这样,在tcvo中,通过使切断后的骨片c1以关节面b的大致中央为中心而旋转,来抬起该骨片c1。因此,与hto相比,骨片c1相对于骨干部d向内侧较大地突出。并且,根据关节面b的形状的个人差异,以内侧的关节面b与大腿骨的关节面符合的方式矫正骨片c1的位置,因此向前侧抬起骨片c1或者向后侧抬起骨片c1。并且,有时也在关节面b处的骨片c1与外侧的骨骺部c2之间空开间隙。
70.这样,与hto不同,tcvo的矫正后的骨形态与正常的膝盖的骨形态较大地不同。
71.如图1a至图1f所示,接骨板1具备长条的带板状的主体部3、配置于主体部3的一端侧的横行部4、以及在主体部3与横行部4之间延伸且将主体部3与横行部4连结的带板状的连结部5。横行部4呈沿与主体部3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比主体部3短的带板状。因此,接骨板1是在沿主体部3的板厚方向观察的主视中大致呈l字型或大致呈t字型的板状的部件。并且,接骨板1具有在板厚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表面1a以及下表面1b。
72.接骨板1具有与胫骨a的近位侧、远位侧、前侧、后侧、内侧以及外侧分别对应的近位侧、远位侧、前侧、后侧、上侧以及下侧。参照的附图的接骨板1是左腿的胫骨a用的。横行部4配置于主体部3的近位侧,上表面1a及下表面1b分别配置于上侧及下侧。接骨板1以下表面1b与胫骨a的表面相接的方式配置在胫骨a的内侧面上。
73.在接骨板1的一个设计例中,主体部3的宽度为11mm~18mm,横行部4的宽度为20mm~40mm,优选为25mm~35mm,连结部5的宽度为12mm~25mm。为了兼得接骨板1的高强度和薄度,接骨板1的厚度优选为3mm
±
1mm。宽度是主体部3的短边方向的尺寸。
74.主体部3具有相互空开间隔地排列且在板厚方向上贯通主体部3的多个贯通孔6a~6d。横行部4具有相互空开间隔地排列且在板厚方向时贯通横行部4的多个贯通孔7a~7d。连结部5除了与主体部3的边界部以及与横行部4的边界部之外,不具有骨固定件2用的贯通孔。在图示例子中,主体部3具有在主体部3的长边方向上排列的四个贯通孔6a、6b、6c、6d,横行部4具有排列成两列的四个贯通孔7a、7b、7c、7d。
75.主体部3以及横行部4的贯通孔的数量也可以分别为一个、两个、三个或五个以上。并且,横行部4的多个贯通孔也可以在横行部4的长边方向上仅排列成一列。
76.如图3a及图3b所示,主体部3沿骨干部d的长边方向配置于骨干部d的内侧面,并利用多根骨固定件2固定于骨干部d。横行部4沿骨骺部c的前后方向配置于骨片c1的内侧面,并利用多根骨固定件2固定于骨骺部c。连结部5配置于张开了的截骨部e。
77.横行部4与连结部5之间的边界附近位于骨片c1的远位端的角部。为了纳入骨片的远位端的角部,横行部4与连结部5之间的边界部也可以向上侧鼓出。
78.如图1e及图1f所示,接骨板1遍及从近位端到远位端的全长地在宽度方向(主体部3的短边方向)上弯曲,下表面1b成为沿着胫骨a的凸表面的凹面。为了使横行部4的下表面1b与骨片c1的内侧面更恰当地吻合,如图4所示,在从近位侧并沿着横行部4的短轴的方向上观察接骨板1的侧视中,横行部4的下表面1b优选为通过两个圆弧q1、q2之间。圆弧q1、q2通过横行部4的前侧及后侧的两端,圆弧q1的曲率半径为20mm,圆弧q2的曲率半径为40mm。
79.骨固定件2是棒状的部件,例如是接骨螺钉或接骨销。如图2a所示,骨固定件2具有经由贯通孔6a~6d、7a~7d内而插入胫骨内的棒状的轴部2a和固定于轴部2a的基端且相比
轴部2a为大径的头部2b。
80.也可以如图2b所示,骨固定件2具有沿轴部2a的长轴贯通骨固定件2的中空部2c。
81.在头部2b的外周面设有外螺纹。通过外螺纹与形成于贯通孔6a~6d、7a~7d的内周面的内螺纹紧固,轴部2a与贯通孔6a~6d、7a~7d同轴地配置。在骨固定件2是接骨螺钉的情况下,在轴部2a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也设置外螺纹。
82.在tcvo中,由于骨片c1从骨干部d以及外侧的骨骺部c2完全切断,所以骨片c1需要用骨固定件2而牢固地固定于与骨干部d连续的外侧的骨骺部c2。再有,有时在骨片c1与外侧的骨骺部c2之间空开空隙。
83.因此,在横行部4的固定中使用具有能够到达至骨干部d的外侧面或外侧面的附近的较长的轴部2a的骨固定件2。
84.在tcvo中,除骨固定件2之外,还使用金属丝等棒状部件。在各贯通孔6a~6d、7a~7d也可以插入骨固定件2以外的棒状部件。根据贯通孔6a~6d、7a~7d的用途,贯通孔6a~6d的一部分以及贯通孔7a~7d的一部分也可以不具有内螺纹。
85.连结部5从近位侧朝向远位侧绕与主体部3的长轴平行的轴线向前侧扭转,主体部3配置于相对于横行部4向前侧扭转了的位置。如图3b及图3c所示,在张开了截骨部e的状态下,骨干部d的内侧面相对于骨片c1的内侧面向前侧偏置。通过使主体部3相对于横行部4向前侧扭转,能够将主体部3以及横行部4分别适当地配置于骨干部d的内侧面以及骨片c1的内侧面。
86.如图1e所示,在沿着横行部4的短轴的方向上观察的侧视中,考虑骨干部d的骨形态的个人差异,平面p1与平面p2所成的角度γ优选为8
°
~30
°
。角度γ相当于主体部3与横行部4之间的扭转角度。平面p1是与横行部4的短轴平行且与主体部3的下表面1b的前侧及后侧的两端相接的平面,平面p2是与横行部4的短轴平行且与横行部4的下表面1b的前侧及后侧的两端相接的平面。
87.如图1c及图1d所示,在沿主体部3的短边方向观察接骨板1的俯视或仰视中,主体部3以及横行部4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连结部5相对于主体部3的长边方向从近位侧朝向远位侧地向下侧倾斜。利用这样的连结部5,接骨板1弯曲成主体部3及横行部4在与板厚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相互偏置的曲柄形状,尤其,横行部4相对于主体部3向上侧偏置。
88.图5a是接骨板1的沿着横行部4的短轴的纵剖面。如图5a所示,主体部3与横行部4之间的偏置量δ优选为9mm
±
3mm,更优选为9mm
±
1mm。偏置量δ是与主体部3的长轴正交的方向上的两个交点pi、pj间的距离。交点pi是主体部3的最近位的贯通孔6a的中心轴与下表面1b的交点,交点pj是横行部4的最近位的贯通孔7a的中心轴与下表面1b的交点。
89.与图5a相同,图5b及图5c是接骨板1的沿着横行部4的短轴的纵剖面,示出用于使主体部3与横行部4之间的偏置量δ成为适当的接骨板1的设计例。
90.在图5b的纵剖面中,角度α为155
°±
10
°
,角度β为160
°±
10
°
。更优选为,角度α为160
°±5°
,角度β为165
°±5°

91.角度α是横行部4的短轴与连结部5的长轴所成的角度,角度β是连结部5的长轴与主体部3的长轴所成的角度。
92.并且,在图5c的纵剖面中,长度l2为38.5mm
±
5mm,长度l1及长度l2的合计为59mm
±
5mm,长度l1、长度l2以及长度l3的合计为104mm~135mm。长度l1是横行部4的近位端与横
行部4的最远位的贯通孔7d的中心轴之间的长度。长度l2是横行部4的最远位的贯通孔7d的中心轴与主体部3的最近位的贯通孔6a的中心轴之间的长度。长度l3是主体部3的最近位的贯通孔6a的中心轴与主体部3的远位端之间的长度。
93.接下来,对接骨板1以及接骨板系统的作用进行说明。
94.为了使用接骨板系统来进行tcvo,将内侧的骨骺部c截骨成l字状,以关节面b的大致中央为中心一边抬起内侧的骨骺部c的骨片c1一边使之旋转,由此将骨片c1与骨干部d之间的截骨部e张开。根据需要,在张开了的截骨部e插入人造骨。
95.接着,横跨张开了的截骨部e地将接骨板1配置于胫骨a的内侧面,经由贯通孔7a~7d将骨固定件2插入骨骺部c来将横行部4固定于骨骺部c,并且经由贯通孔6a~6d将骨固定件2插入骨干部d来将主体部3固定于骨干部d。
96.在截骨部e张开的状态下,胫骨a的内侧面具有骨片c1的内侧面相对于骨干部d的内侧面向内侧较大地突出的形态。本实施方式的接骨板1具有在与骨片c1相对于骨干部d突出的突出方向对应的方向上横行部4相对于主体部3偏置的曲柄形状,具有与截骨部e张开的状态下的胫骨a的内侧面的形态符合的形状。因此,能够在tcvo中适当地使用接骨板1。具体而言,能够以主体部3及横行部4与骨干部d的内侧面以及骨骺部c的内侧面分别接触的方式将接骨板1配置于胫骨a,从而能够防止接骨板1从骨表面浮起。
97.尤其,由于覆盖胫骨a的内侧的软组织较薄,所以从胫骨a的表面浮起的接骨板成为膝盖的内侧的皮肤张紧等的原因。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因接骨板从胫骨a的表面浮起而对软组织产生影响。
98.在本实施方式中,横行部4的贯通孔7a~7d优选为在沿着横行部4的短轴的方向上至少排列成两列。在参照的附图中,在近位侧的第一列中配置有三个贯通孔7a~7c,在远位侧的第二列中配置有一个贯通孔7d。第一列的贯通孔7a~7c优选为等间隔地排列。
99.这样,通过将贯通孔7a~7d排列成两列,能够利用两列骨固定件2在纵向上更稳定地固定向近位侧较大地被抬起了的骨片c1。
100.由于有时在截骨部e的附近插入骨固定件2,所以横行部4的第二列的贯通孔7d优选为设于横行部4与连结部5之间的边界或接近边界的位置,主体部3的最靠近位侧的贯通孔6a优选为设于连结部5与主体部3之间的边界或接近边界的位置。
101.并且,为了防止轴部2a与截骨面干涉,通过第一列的贯通孔7a、7b、7c的骨固定件2与通过第二列的贯通孔7d的骨固定件2之间在下表面1b的最短距离优选为3mm~15mm。并且,第二列的贯通孔7d与主体部3的最靠近位侧的贯通孔6a之间的间隙优选为28.5mm~45.0mm。上述间隙是贯通孔6a的近位缘与贯通孔7d的远位缘之间的距离,相当于通过贯通孔7d的骨固定件2的颈下部与通过贯通孔6a的骨固定件2的颈下部之间的最短距离。并且,从强度的观点看,轴部2a的外径优选为4.4mm~6.5mm。
10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a所示,在主视中,接骨板1优选为呈横行部4相对于连结部5以及主体部3向后侧延伸的大致l字型。在大致l字型的接骨板1中,横行部4的所有贯通孔7a~7d优选为相比图1a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主体部3的长轴配置于后侧。并且,在沿着主体部3的长轴的方向上观察时,主体部3的贯通孔6a~6d内的至少两个中心轴的延长线优选为与横行部4的所有贯通孔7a~7d的中心轴的延长线在主体部3的短边方向上在接骨板1的前侧及后侧的两端之间交叉。
103.如图3b及图3c所示,骨骺部c的内侧面相对于骨干部d的内侧面向后侧偏置。根据大致l字型的接骨板1,与大致t字型的接骨板1相比,能够更容易将主体部3以及横行部4分别配置于骨干部d的内侧面以及骨骺部c的内侧面。并且,通过这样的配置,容易向骨骺部c以及骨干部d分别适当地插入具有较长的轴部2a的骨固定件2。
104.在大致l字型的接骨板1的主视中,也可以为,主体部3的长轴与连结部5的长轴相互形成角度,连结部5的长轴与横行部4的短轴相互形成角度。在图1a的例子中,连结部5相对于横行部4的短轴从近位侧朝向远位侧地向前侧倾斜,主体部3的长轴与连结部5的长轴之间的角度约为165
°

105.在大致l字型的接骨板1的横行部4中,第二列的贯通孔7d优选为配置在第一列的前侧的两个贯通孔7a、7b之间。
106.在为了提高接骨板1的强度而增大了横行部4的宽度及厚度的情况下,对骨骺部c的周围的软组织造成负担。在将第二列的贯通孔7d设于横行部4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的情况下,考虑软组织的负担,贯通孔7d优选为位于前侧的两个贯通孔7a、7b之间。
107.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从近位侧并沿着横行部4的短轴的方向上观察的侧视中,横行部4的所有贯通孔7a~7d的中心轴的方向优选为相互不同。图6中,实线表示贯通孔7a~7d的中心轴。
108.具体而言,第一列的中央的贯通孔(第二贯通孔)7b的中心轴相对于贯通孔7b的下表面1b的切平面的法线从上表面1a朝向下表面1b地向前侧倾斜,优选为相对于法线倾斜8.5
°±5°
。第一列前侧的贯通孔(第一贯通孔)7a的中心轴相对于贯通孔7a的下表面1b的切平面的法线从上表面1a朝向下表面1b地向前侧倾斜,优选为相对于法线倾斜23
°±5°
。第一列的后侧的贯通孔(第三贯通孔)7c的中心轴相对于贯通孔7c的下表面1b的切平面的法线从上表面1a朝向下表面1b地向后侧倾斜,优选为相对于法线倾斜9.5
°±5°
。第二列的贯通孔7d相对于贯通孔7d的下表面1b的切平面的法线从上表面1a朝向下表面1b地向前侧倾斜,优选为相对于法线倾斜5
°±5°

109.图6中,单点划线表示贯通孔7a、7b、7c各自的下表面1b的切平面的法线。
110.在tcvo中,皮肤切口的位置容易偏向膝盖的前侧,因此在大多情况下,如图7的左图所示,接骨板1靠近胫骨a的前侧地配置。如上所述,横行部4的贯通孔7a~7d的中心轴整体朝向骨固定件2的插入方向向前侧倾斜,由此即使在接骨板1靠近前侧地配置于胫骨a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较长的轴部2a以不从骨骺部c的表面突出的方式适当地插入骨骺部c。并且,如图7的右图所示,即使在接骨板1靠近后侧地配置于胫骨a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较长的轴部2a以不从骨骺部c的表面突出的方式插入。
111.并且,第一列的贯通孔7a、7b、7c的中心轴优选为随着朝向下侧而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倾斜。优选为,贯通孔7a、7b、7c的中心轴以如下角度相互倾斜:通过中央的贯通孔7b的骨固定件2的轴部2a在从下表面1b离开80mm~120mm的位置与通过前侧及后侧的贯通孔7a、7c的骨固定件2的轴部2a接触的角度。
112.在该结构中,通过贯通孔7a、7b、7c的三根骨固定件2的轴部2a在骨骺部c内相互会聚。由此,如图7的左图及右图所示,即使在接骨板1相对于胫骨a配置于靠近前侧或后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较长的轴部2a以不从骨表面突出的方式插入至骨骺部c的外侧面或外侧面的附近。
113.在贯通孔7a、7b、7c的中心轴的方向相互不同的情况下,优选为使用具有中空部2c的骨固定件2。
114.在贯通孔7a~7d的中心轴的方向相互不同的情况下,手术人员有时难以正确地想象向骨骺部c插入骨固定件2的插入方向。具有中空部2c的骨固定件2能够与对骨固定件2向胫骨a的插入进行导向的金属丝组合来使用。即,一边观察胫骨a的x射线图像一边将金属丝从内侧向外侧地插入骨片c1以及外侧的骨骺部c2,之后沿导向金属丝将骨固定件2插入骨片c1以及外侧的骨骺部c2。由此,能够在期望的方向上将各骨固定件2插入骨骺部c。
115.再有,在从近位侧并沿着横行部4的短轴的方向上观察的侧视中,主体部3的贯通孔6a~6d内的至少一个中心轴的方向优选为与横行部4的所有贯通孔7a~7d的方向不同。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贯通孔6a~6d内的至少一个中心轴优选为以比贯通孔7c、7d大的倾斜角度朝向下侧并向后侧倾斜。
116.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相对于骨骺部c向前侧偏置的骨干部d来适当地插入轴部2a。
117.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a及图8b所示,在沿宽度方向观察的俯视或仰视中,不在横行部4的同一直线上排列的三个贯通孔的中心轴优选为随着朝向下侧而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相互倾斜。
118.具体而言,以如下方式设计贯通孔7a~7d的中心轴的方向:通过第二列的贯通孔7d的骨固定件2的轴部2a的前端部与通过第一列的三个贯通孔7a、7b、7c内的两个贯通孔的骨固定件2的轴部2a的前端部接触,优选为与通过后侧及中央的贯通孔7c、7b的骨固定件2的轴部2a的前端部接触。
119.三根轴部2a的前端部优选为在外侧的骨骺部c2的内部相互接触。具体而言,如图8a所示,通过贯通孔7d的骨固定件2的轴部2a优选为在从下表面1b离开50mm~80mm的位置与其它两根轴部2a接触。
120.根据该结构,以一点相互接触的三根骨固定件2构成立体桁架构造。由此,与三根骨固定件2相互独立地承受载荷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耐载荷性。再有,在轴部2a的至少前端部设有外螺纹的情况下,外螺纹在接触位置相互啮合,由此立体桁架构造更稳定。
121.立体桁架构造的耐载荷依存于轴部2a的外径。考虑胫骨a所受到的载荷,为了确保立体桁架构造的耐载荷性,轴部2a的外径优选为4.4mm~6.5mm。
122.如图8a及图8b所示,在俯视或仰视中,在横行部4的长边方向上排列成一列的三个贯通孔7a、7b、7c的中心轴相互以同一倾斜角度向近位侧或远位侧倾斜,通过第一列的三个贯通孔7a、7b、7c的三根骨固定件2优选为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123.在第一列的贯通孔7a、7b、7c相互以不同的倾斜角度向近位侧或远位侧倾斜的情况下,第一列的三根骨固定件2相对于关节面b相互以不同的插入角度向骨骺部c插入。因此,有可能根据插入角度而需要使用轴部2a的长度不同的骨固定件2。在三个贯通孔7a、7b、7c的中心轴相互以同一倾斜角度倾斜的情况下,能够使用轴部2a的长度相同的骨固定件2。
124.在该情况下,三个贯通孔7a、7b、7c的中心轴优选为从上表面1a朝向下表面1b地向远位侧倾斜,以便同一平面上的三个骨固定件2相比接骨板1的近位端配置于远位侧。优选为,如图8a所示,三个贯通孔7a、7b、7c的中心轴相对于横行部4的中央的上表面1a的切平面的法线向远位侧倾斜角度ε=5
°±3°
。并且,优选为,在俯视或仰视中,贯通孔7a、7b、7c的中
心轴相对于将横行部4的近位端以及横行部4与连结部5之间的边界连结的线段(参照粗虚线。)倾斜δ=77
°±5°

125.如图9所示,根据接骨板1相对于胫骨a的配置,骨固定件2相对于胫骨a的插入方向不同。并且,在大多情况下,内侧的关节面b比外侧的关节面b高。通过使贯通孔7a、7b、7c的中心轴向远位侧倾斜,无论接骨板1相对于胫骨a的配置如何,都能够防止插入在骨骺部c内的骨固定件2与关节面b干涉。
126.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横行部4与存在于内侧的关节面b附近的骨刺(图示省略)干涉,在从关节面b向远位侧偏离的位置配置横行部4。因此,第一列的三根骨固定件2不推荐向远位侧过度地倾斜,而优选为尽可能地与关节面b平行地插入。因此,如上所述,三根贯通孔7a、7b、7c的倾斜角度ε为5
°±3°
,倾斜角度δ优选为77
°±5°

127.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a及图10b所示,为了防止横行部4的贯通孔7a、7c、7d内的头部2b的一部分从上表面1a突出,也可以在贯通孔7a、7c、7d的周围设置隆起部8。隆起部8是相对于隆起部8的周围的上表面1a向上侧隆起而厚度局部地增加的部分。
128.图11a及图11b分别是具有隆起部8的横行部4以及不具有隆起部的横行部4的沿着第二列的贯通孔7d的中心轴的局部剖视图。贯通孔7d的中心轴相对于贯通孔7d的位置的弯曲的上表面1a或下表面1b的切平面的法线从上表面1a朝向下表面1b地向远位侧倾斜。在一个设计例中,贯通孔7d的中心轴相对于法线的倾斜角度为20
°±5°

129.如图11b所示,在贯通孔7d的周围不设置隆起部8的情况下,在贯通孔7d的中心轴与上表面1a或上述切平面所成的角度为钝角的钝角侧,头部2b的角部从上表面1a突出。由于从上表面1a突出的头部2b有可能与周边组织接触,所以头部2b优选为不比平滑的上表面1a突出。贯通孔7a、7c也相同。
130.隆起部8设于贯通孔7a、7c、7d各自的钝角侧,不设于各贯通孔7a、7c、7d各自的锐角侧。具体而言,隆起部8设于第一列的前侧的贯通孔7a的前侧、第一列的后侧的贯通孔7c的后侧、第二列的贯通孔7d的远位侧。如图11a所示,利用隆起部8来消除上表面1a与贯通孔7a、7c、7d内的头部2b的顶面之间的高低差。
131.这样,在贯通孔7a、7c、7d的周围设置覆盖头部2b的钝角侧的隆起部8,能够防止头部2b的角部从上表面1a突出。
132.根据需要,也可以在主体部3的上表面1a上的贯通孔6a~6d的周围以及横行部4的上表面1a上的贯通孔7b的周围也设有隆起部8。
133.作为防止头部2b从上表面1a突出的其它手段,有在上表面1a设置纳入头部2b的锪孔的方法。在确保头部2b与接骨板1之间的紧固长度并设置锪孔的情况下,需要增大贯通孔附近的接骨板1的厚度。并且,在接骨板1的曲率较大的情况、贯通孔的中心轴相对于上表面1a的法线较大地倾斜的情况下,需要使锪孔更深,导致接骨板1的厚度的增大。为了降低接骨板1对周边组织造成的影响,接骨板1优选为更薄。
134.根据上述隆起部8,不增大横行部4整体的厚度便能防止头部2b从上表面1a突出,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较薄的接骨板1。并且,在隆起部8的贯通孔7a、7c或7d侧的面也设置内螺纹,能够确保头部2b与接骨板1之间的紧固长度,从而能够提高骨固定件2与接骨板1之间的固定力。
135.在一个构成例中,各贯通孔7a、7c、7d的中心轴相对于对应的法线的倾斜角度为5
°
~25
°
,头部2b的外径为4.5mm~8mm,除隆起部8之外的部分的接骨板1的厚度为3mm
±
1mm,与法线交叉的方向上的隆起部8的最大宽度为12mm以下,隆起部8的从上表面1a突出的最大突出量为1.2mm以下。
136.具有隆起部8的紧固构造除了设于接骨板1之外,还能够设于具有收纳螺钉的头部的贯通孔的任意部件。也就是说,在贯通孔从部件的上表面贯通至下表面且贯通孔的中心轴相对于贯通孔的弯曲的上表面的切平面的法线倾斜,的情况下,在上表面上的贯通孔的周边区域内的钝角侧的区域设置隆起部8。螺钉从上表面侧朝向下表面侧地向贯通孔插入,头部的外螺纹与贯通孔的内螺纹紧固。
137.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tcvo中使用接骨板系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接骨板系统的用途不限定于此,能够在骨骺部的侧面相对于骨干部的侧面突出的胫骨的任意治疗中使用。因此,接骨板1也可以适用于胫骨a的内侧面以外的部位。
138.符号说明
139.1—接骨板,1a—上表面,1b—下表面,2—骨固定件,2a—轴部,2b—头部,2c—中空部,3—主体部,4—横行部,5—连结部,6a、6b、6c、6d、7a、7b、7c、7d—贯通孔,8—隆起部,a—胫骨,b—关节面,c—骨骺部,c1—骨片,c2—外侧的骨骺部,d—骨干部,e—截骨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