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自动胸外心脏按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86616发布日期:2021-05-07 23:17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自动胸外心脏按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胸外科医疗设备领域,特别的,是一种便携式自动胸外心脏按压装置。



背景技术:

胸外心脏按压适用于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心脏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等,进行胸外按压操作时,应保持患者平卧于较硬的区域。心脏按压是急救的一种措施,如果病人休克,或者有意识障碍,对呼唤无反应等,便可以用这种方法急救,施救者需采取垂直作用于患者胸骨的力量进行胸外按压。现有的便携式自动胸外心脏按压装置,通常使用升降螺杆与限位杆来调整按压心脏时胸部按压头的高度,需要将胸腔贴片贴在心脏处,其在不间断的被按压下,将会使得胸腔贴片逐步产生中部凹陷,久而久之,以致于贴片会根据按压头的形状过度变形,向上套接住按压头底部,会使胸腔贴片出现移位,造成设备难以起到定位按压的效果,需要经常进行调整胸腔贴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自动胸外心脏按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便携式自动胸外心脏按压装置,其结构包括支架、滑轨、驱动器、限位架、升降螺杆、按压臂,所述支架焊接连接在滑轨两侧,所述滑轨底部滑动配合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通过限位架与升降螺杆电性连接,所述升降螺杆底部安装有按压臂,所述按压臂包括平衡板、缓压垫、触膜、隔顶点、助力装置,所述平衡板套设在升降螺杆外圆周,且其底部两侧固定连接有隔顶点,所述隔顶点与缓压垫间接配合,所述缓压垫与触膜之间设置有触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助力装置包括扣合架、扩围腔、支撑组件、联带套,所述扣合架和扩围腔之间安装有联带套,所述扩围腔为中空褶皱结构,其内部设置有支撑组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扣合架的弧形一侧嵌接连接在缓压垫与触膜内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联带套包括磨合带、张合角、差位件、摆臂、固定层,所述固定层底部铰接连接在升降螺杆两侧,且中部凹陷处插嵌连接有张合角,所述张合角尖端与磨合带表面间接配合,且中部嵌接连接有差位件,所述磨合带尖端固定连接有摆臂,所述摆臂通过扩围腔顶部边缘过渡配合在缓压垫和触膜内侧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组件包括顶压边、中间件、偏压框、嵌撑角,所述顶压边和偏压框在嵌撑角两侧对称分布,所述嵌撑角焊接连接在升降螺杆上,且嵌撑角之间设置有中间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间件包括弹簧、拨顶撑、伸缩道、辅助块,所述弹簧焊接连接在辅助块之间,所述辅助块固定连接在伸缩道内侧,且其安装在拨顶撑两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伸缩道为盾形结构,其底部尖端固定连接在嵌撑角之间,且两侧尖端活动配合在偏压框内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拨顶撑包括滑槽、连兜、转换板,所述滑槽与弹簧过渡配合,且嵌接连接在转换板一侧,所述转换板的另一侧与扩围腔中部开口端过渡配合,并在其内侧固定连有连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扩围腔褶皱表面与张合角两端滑动接触,因此张合角沿着扩围腔褶皱表面向除外移动时,之间会形成间歇震动,为后续提供动力。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压边和偏压框在嵌撑角两侧形成立体三角形,其尖端逐渐靠近在扩围腔内部,形成相对稳定支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助力装置上设置有支撑组件和联带套,利用支撑组件和联带套与扩围腔相配合,当按压臂按压胸腔贴片时,联带套率先受力挤压,通过扣合架将整个结构依附于扩围腔,使得扩围腔随着联带套变化而变化,带动内部的支撑组件在其内部延伸运动且做有力支撑,保证联带套的扩张能有效通过触膜作用于胸腔贴片的变形。

2、本发明因张合角受力上翘,将张合角中部向摆臂方向延伸靠近,使得摆臂随着张合角变形而向两侧摆动,增大摆臂对触膜四角的受力范围,加强触膜的“脱模”能力。

3、本发明通过扩围腔在顶压边和偏压框两侧伸缩,使得顶压边和偏压框受力内陷,用来扩大两侧对扩围腔的固定效果,让其能够更好的将扩围腔均匀受力托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便携式自动胸外心脏按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按压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助力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联带套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支撑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间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拨顶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支架-1、滑轨-2、驱动器-3、限位架-4、升降螺杆-5、按压臂-6、平衡板-61、缓压垫-62、触膜-63、隔顶点-64、助力装置-65、扣合架-651、扩围腔-652、支撑组件-653、联带套-654、磨合带-541、张合角-542、差位件-543、摆臂-544、固定层-545、顶压边-531、中间件-532、偏压框-533、嵌撑角-534、弹簧-2a1、拨顶撑-2a2、伸缩道-2a3、辅助块-2a4、滑槽-a21、连兜-a22、转换板-a23。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自动胸外心脏按压装置,其结构包括支架1、滑轨2、驱动器3、限位架4、升降螺杆5、按压臂6,所述支架1焊接连接在滑轨2两侧,所述滑轨2底部滑动配合有驱动器3,所述驱动器3通过限位架4与升降螺杆5电性连接,所述升降螺杆5底部安装有按压臂6,所述按压臂6包括平衡板61、缓压垫62、触膜63、隔顶点64、助力装置65,所述平衡板61套设在升降螺杆5外圆周,且其底部两侧固定连接有隔顶点64,所述隔顶点64与缓压垫62间接配合,所述缓压垫62与触膜63之间设置有触膜63,所述助力装置65包括扣合架651、扩围腔652、支撑组件653、联带套654,所述扣合架651和扩围腔652之间安装有联带套654,所述扩围腔652为中空褶皱结构,其内部设置有支撑组件653,所述扣合架651的弧形一侧嵌接连接在缓压垫62与触膜63内侧,在助力装置上设置有支撑组件和联带套,利用支撑组件和联带套与扩围腔相配合,当按压臂按压胸腔贴片时,联带套率先受力挤压,通过扣合架将整个结构依附于扩围腔,使得扩围腔随着联带套变化而变化,带动内部的支撑组件653在其内部延伸运动且做有力支撑,保证联带套的扩张能有效通过触膜作用于胸腔贴片的变形。

实施例2

如图4-图7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发明结合以下结构部件的相互配合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组件653包括顶压边531、中间件532、偏压框533、嵌撑角534,所述顶压边531和偏压框533在嵌撑角534两侧对称分布,所述嵌撑角534焊接连接在升降螺杆5上,且嵌撑角534之间设置有中间件532,所述中间件532包括弹簧2a1、拨顶撑2a2、伸缩道2a3、辅助块2a4,所述弹簧2a1焊接连接在辅助块2a4之间,所述辅助块2a4固定连接在伸缩道2a3内侧,且其安装在拨顶撑2a2两侧,所述伸缩道2a3为盾形结构,其底部尖端固定连接在嵌撑角534之间,且两侧尖端活动配合在偏压框533内侧,所述拨顶撑2a2包括滑槽a21、连兜a22、转换板a23,所述滑槽a21与弹簧2a1过渡配合,且嵌接连接在转换板a23一侧,所述转换板a23的另一侧与扩围腔652中部开口端过渡配合,并在其内侧固定连有连兜a22,所述扩围腔652褶皱表面与张合角542两端滑动接触,因此张合角542沿着扩围腔652褶皱表面向除外移动时,之间会形成间歇震动,为后续提供动力,所述顶压边531和偏压框533在嵌撑角534两侧形成立体三角形,其尖端逐渐靠近在扩围腔652内部,形成相对稳定支撑,因张合角受力上翘,将张合角中部向摆臂方向延伸靠近,使得摆臂随着张合角变形而向两侧摆动,增大摆臂对触膜四角的受力范围,加强触膜的“脱模”能力,通过扩围腔在顶压边和偏压框两侧伸缩,使得顶压边和偏压框受力内陷,用来扩大两侧对扩围腔的固定效果,让其能够更好的将扩围腔均匀受力托起。

下面对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种便携式自动胸外心脏按压装置的工作原理作如下说明:

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当胸腔贴片贴在心脏处,其在不间断的被按压下,会根据按压臂6的形状过度变形,为防止上套接住按压头底部,会使胸腔贴片出现移位的情况,因此,在缓压垫62与触膜63之间设置有助力装置65,在触膜63率先接触到胸腔贴片,对胸腔贴片中部受力,其四周沿着对触膜63中部向四周反弹抵触,使得联带套654沿着升降螺杆5外部转动上翘,其中推动固定层545中部挤压托举张合角542,张合角542将沿着磨合带541和差位件543进行张合扩张,使得张合角542的运动会带动扩围腔652的褶皱有初步扩张趋势,也会带动差位件543推动摆臂544朝相反方向摆动,并使得摆臂544初步接触触膜63内表面,同时,随着张合角542的运动,会推动扩围腔652向有限空间里挤压缩小,并会对顶压边531和偏压框533外表面倾向而造成压迫,使得顶压边531和偏压框533托住扩围腔652内侧倾向的压力,且构成的三角空间内将会受伸缩道2a3三方支撑,在这过程中其内部的滑槽a21与弹簧2a1相抵触,使得转换板a23以其为支点,向两侧拉扯连兜a22,且其转换板a23的弧形边缘将朝扩围腔652之间的开口端延伸靠近,进而针对扩围腔652开口端扩张,将扩围腔652两侧的褶皱结构进行归拢收缩,集中受力在联带套654内侧,使得张合角542和转换板a23能其来回扩大收缩摆臂544对触膜63由内至外的摆动范围,使得触膜63能对胸腔贴片进行有效“脱模”,并在脱离时,保证胸腔贴片不会出现中部凹陷的情况,为设备定位按压做保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侧向”、“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