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

文档序号:25214089发布日期:2021-05-28 14:10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

本发明属于牙齿种植修复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



背景技术:

牙齿缺失后的种植修复技术应用逐渐广泛,然而牙齿缺失常伴随着骨缺损,重度骨缺损重建是口腔种植的难点,对于较大的骨缺损,块状骨移植是公认的最有效、远期效果最确切的手术方式。块状骨移植包括取骨和植骨两个过程,植入的骨块与受骨区的良好贴合将有利于成骨效果,然而实际术中取下的骨块常常难以与受骨区完全贴合,两者之间通常存在较大的空隙,需要反复多次将取出的骨块放入受骨区进行比对、观察和磨改,此过程需要患者张口配合,但实际手术中,常因口内视野不佳、受骨区的骨床渗血等因素影响观察效果,且增加术区污染的风险及增加手术时间。

图1表示缺牙区骨量不足需行种植前块状骨植入的部分颌骨,图1中的虚线部分表示需要植骨的受骨区部分,因牙齿缺失伴随颌骨的改建和吸收,导致该缺牙区剩余的骨量不足以满足牙种植体植入的需求,因而需在种植体植入前先行骨增量手术。自体骨为骨增量的金标准,当拟种植位点的剩余骨厚度小于4mm时,为保证最终骨增量的效果,需行自体块状骨移植术。该手术需先根据受骨区即需要植入块状骨的位点处骨缺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取骨位点,实施取骨手术,再将取下的骨块适当修整后植入到受骨区,此种植骨方式属于游离骨移植,为保证植入的骨块可以成活并实现理想的成骨效果,必须保证手术严格的无菌操作,且植入的骨块需尽可能有较多的面积与受骨区相接触,即植入的骨块与受骨区相贴合的表面即植入骨块的内表面应尽可能与受骨区的外表面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这样才能保证植入骨块的成活。但在传统手术中,取下的骨块的内表面常常难以与受骨区的外表面做到良好贴合,术中缺少有效的参考办法,外科操作的技术敏感度高,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

需要植入的骨块与受区贴合的内表面需要有一个最佳的表面形态特征,该形态特征可以通过虚拟设计软件中的“布尔运算”将计划取下的骨块与受骨区表面相减获得,实际术中可以使用骨磨除工具对骨块进行修整。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方法为医生直接将取下的骨块放到受骨区进行观察,根据观察的结果做出调改,但是,由于在患者口内观察,受观察角度影响及受骨区渗血的影响,直接观察的效果较差,无法清楚地看到游离移植骨块的内表面与受骨区的实际贴合情况,且反复将游离的骨块放到受骨区,增加了游离骨块及受骨区被污染的风险,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术中患者的不适。在没有导板的情况下,需要医生反复将骨块放置到受骨区进行比对、修整,常因视野受限而影响医生术中的观察,且反复将骨块放入患者口内的受骨区表面存在污染的风险,增加了手术的感染风险。因此我们需要设计出一种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好的骨块修整参考的导板,来辅助医生修整骨块的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该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是在术前通过影像学资料获取受骨区的具体形态,并在虚拟软件中提取出受骨区表面的具体轮廓,将该受骨区表面的具体轮廓沿骨面外侧方向加厚至1~2mm的厚度并形成stl文件,然后通过3d打印机直接用医用透明树脂材料将stl文件打印出来即制得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所述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包括缺牙区需进行骨增量的颌骨表面特征、缺牙区需进行骨增量部分周围1~2cm距离的骨面表面特征和缺牙区邻近牙齿的表面特征。

作为优选,所述缺牙区邻近牙齿的表面特征为近中与远中两侧各两颗牙齿的表面特征。

作为优选,所述虚拟软件为geomagicstudio软件。

作为优选,将受骨区表面的具体轮廓沿骨面外侧方向加厚至1~2mm的厚度并形成stl文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临床上,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常采用块状骨的取骨移植手术,但取下的骨块通常难以与受骨区良好的贴合,影响成骨效果,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骨块修整导板,可通过此导板辅助植入骨块与受骨区贴合,提高临床效果。骨块修整导板的具体制作过程为:术前通过影像学资料获取受骨区的具体形态,在geomagicstudio等虚拟软件中提取出受骨区表面的具体轮廓,将该轮廓沿骨面外侧方向加厚至1~2mm的厚度,然后用医用透明树脂材料打印制作。术中利用此导板就可以指导骨块修整,由于整个导板是透明的,可以将骨块放到此导板上,再从相反的另一面清晰地看到骨块与此导板表面的贴合程度,导板的表面轮廓即为受骨区的表面轮廓,通过将骨块放到导板上进行观察,可以更好地观察到空隙的位置和大小,从而指导术者对骨块采用磨头等修整工具进行修整,减少了实际受骨区的暴露时间,同时也减少了实际受骨区被污染的机会,放在修整导板上完成修整的骨块可直接用于固定至实际受骨区,从而减少手术时间,有利于提高手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好的骨块修整参考的导板,来辅助医生修整骨块的操作,可以避免患者反复大张口而增加术中的不适感,也更好地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及污染的风险,并且提高骨块修整的效果,使其可以更好地与受骨区良好贴合。本发明利用完全透明的3d打印材料制作的骨块修整导板,可以大大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的张口时间,并且减少受骨区的暴露时间,还可以减少骨块的离体时间,有利于提高成骨效果及减轻患者术后反应。同时,通过该导板可以辅助医生更好地观察到骨块与受骨区的实际贴合情况,更好地指导医生对块状骨进行修整,从而实现植入的游离骨块与受骨区更好的贴合,有利于提高骨移植的成骨率,减少植入骨块的吸收。

附图说明

图1是颌骨的整体结构简图;图1中包括骨缺损区拟种植位点的颌骨骨面和缺牙区周围邻牙;

图2是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的结构简图;

图3是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的使用状态的上表面照片;

图4是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的使用状态的下表面照片;

图中:1-骨缺损区;2-适合植入骨块的外轮廓线;3-缺牙区邻近牙齿。

图2为图1的一部分表面特征,为缺牙区及其周围结构的表面特征,虚线范围表示缺牙区存在骨缺损需进行骨增量的位点,修整导板沿骨面外侧方向加厚至1~2mm时再使用医用透明树脂材料制作,为缺牙区计划植入骨块的骨块修复导板。图4是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的使用状态的下表面照片,使用时可从这一面观察骨块与导板上表面(代表颌骨表面)的贴合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该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是在术前通过影像学资料获取受骨区的具体形态,并在虚拟软件中提取出受骨区表面的具体轮廓,将该受骨区表面的具体轮廓沿骨面外侧方向加厚至1~2mm的厚度并形成stl文件,然后通过3d打印机直接用医用透明树脂材料将stl文件打印出来即制得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自体块状骨移植骨块修整导板包括骨缺损区1需进行骨增量的颌骨表面特征、缺牙区需进行骨增量部分周围1~2cm距离的骨面表面特征和缺牙区邻近牙齿3的表面特征。作为优选,所述缺牙区邻近牙齿3的表面特征为近中与远中两侧各两颗牙齿的表面特征,虚拟软件为geomagicstudio软件,将受骨区表面的具体轮廓沿骨面外侧方向加厚至1~2mm的厚度并形成stl文件。

本发明设计的修整导板具体的设计制作过程为:在虚拟软件geomagicstudio中提取出受骨区的骨表面形态特征及邻近缺牙区两侧的各2-3颗牙齿的表面形态,将此具有骨表面形态特征及牙齿表面形态特征的薄片作为导板的上表面,该上表面与受骨区的表面完全相同,为实际受骨区表面特征的复制,再利用geomagicstudio软件中“多边形”菜单下的“抽壳”命令将其沿上表面外侧方向增厚至1~2mm左右,与上表面相对应的该导板的另一个面作为该导板的下表面。如上操作可以在虚拟软件中形成一个stl文件,利用3d打印机可以使用全透明的医用树脂材料打印此导板。术中可以直接利用此导板修整骨块,因该导板为完全透明的,将取下的需要修整的游离骨块放到该导板的上表面对应的需要植骨的部分,骨块与受骨区接触的内侧面与导板的上表面相接触,将骨块放到适合植入骨块的外轮廓线2并通过医生的手或者夹持器械将骨块与导板进行简单的夹持固定,便可以直接通过导板的下表面观察到骨块与导板上表面的贴合程度,可直接观察到贴合较差的部位,并进行相应的修整。直至修整该游离骨块的内侧面与导板上表面达到满足骨块成骨要求的贴合度后,则可将游离骨块直接放至患者口内实际的受骨区,调整骨块相对实际受骨区的位置与骨块相对导板相同的位置,直接使用螺钉将骨块固定至受骨区即可完成块状骨的植入过程。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