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中药

文档序号:24932811发布日期:2021-05-04 11:22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特别是一种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中药。



背景技术:

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也是中医内科门诊最为常见病证之一。其病因复杂、反复发作,西医治疗疗效欠佳且副作用明显,易复发,而中医辨证疗法对该疾病的治疗有显著优势。眩晕属虚证居多。《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说明眩晕与髓海不足、气血虚有关。《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因此,治疗眩晕的药物上的改进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中药,可有效解决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用药问题。

中医结合多年临证经验发现气血亏虚证眩晕是临床常见证型之一。本型患者老年人偏多,年老脏腑功能减退;或者饮食肥甘厚腻,日久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或者患者思虑过度伤及脾胃,郁怒伤肝,日久肝横逆伤脾胃,最终导致脾胃虚弱升降失司,不能使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而导致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发为眩晕。动则耗气,气虚更甚则症状加剧,气血亏虚不能上荣,营养上焦,则见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弱无力为一派气血亏虚之证。既然气血亏虚是眩晕常见证型,治疗以益气养血,和血通络为主。据此,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党参20-30g、黄芪20-30g、当归12-21g、白芍18-30g、丹参12-21g、川芎6-12g、葛根12-18g和甘草6-12g,将上述原料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即得。

本发明配伍科学合理,原料丰富,服用方便,效果好,共奏益气养血,和血通络之效,可有效用于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患者,是治疗眩晕药物上的创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党参21g、黄芪21g、当归13g、白芍19g、丹参13g、川芎7g、葛根13g和甘草7g,将上述原料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即得。

实施例2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还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党参25g、黄芪25g、当归16g、白芍24g、丹参16g、川芎9g、葛根15g和甘草9g,将上述原料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即得。

实施例3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还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党参29g、黄芪29g、当归20g、白芍29g、丹参20g、川芎11g、葛根17g和甘草11g,将上述原料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即得。

本发明组方中,党参、黄芪健脾益气为君药;当归、白芍为臣药,当归、白芍补血养血、养肝柔肝。丹参、川芎、葛根为佐药,丹参活血,葛根通络,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意,以求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川芎活血行气,畅通气血为使。补血配活血,动静相伍,补调结合,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诸药同用,共奏益气养血,和血通络之效。有效用于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疗效显著,并经临床资料得到了充分证明,有关临床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病例资料观察病例共180例门诊患者,其中男102例,女78例,年龄40~65岁,病程6个月~8年。

1.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气血亏虚性眩晕诊断标准:头晕,劳则加剧,甚则猝然晕厥,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弱无力。

1.1.3纳入标准:符合气血亏虚性眩晕诊断标准;年龄35~70周岁。

2治疗方法服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中药,早晚分服,14d为一疗程,治疗14d后观察疗效。

3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的标准判定疗效。

痊愈:眩晕或伴随症状均消失;治疗后积分减少91%以上。

显效:眩晕明显减轻,伴随症状好转,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90%。

有效:眩晕减轻,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工作受到影响,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6%~69%。

无效:症状好转不明显。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5%及以下。

4结果180例患者治疗14天后痊愈108例(60.00%),显效48例(26.67%),有效24例(13.33%),总有效率为100%。

经长期临床实践,服用其他实施例制备的中药均能取得相同或相似的治疗效果,不再一一详述。

5结论

由上述情况表明,本发明是用于治疗气血亏虚证眩晕的有效药物,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和血通络之效,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是治疗气血亏虚证眩晕药物上的创新,临床意义巨大。



技术特征:

1.一种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党参20-30g、黄芪20-30g、当归12-21g、白芍18-30g、丹参12-21g、川芎6-12g、葛根12-18g和甘草6-12g,将上述原料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党参21g、黄芪21g、当归13g、白芍19g、丹参13g、川芎7g、葛根13g和甘草7g,将上述原料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即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党参25g、黄芪25g、当归16g、白芍24g、丹参16g、川芎9g、葛根15g和甘草9g,将上述原料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即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党参29g、黄芪29g、当归20g、白芍29g、丹参20g、川芎11g、葛根17g和甘草11g,将上述原料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即得。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中药,可有效解决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用药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党参20‑30g、黄芪20‑30g、当归12‑21g、白芍18‑30g、丹参12‑21g、川芎6‑12g、葛根12‑18g和甘草6‑12g,本发明配伍科学合理,原料丰富,服用方便,效果好,共奏益气养血,和血通络之效,可有效用于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患者,是治疗眩晕药物上的创新。

技术研发人员:常学辉;张良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中医药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3.19
技术公布日:2021.05.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