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华传统便秘药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51248发布日期:2021-07-20 17:0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华传统便秘药灸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健康行业技术类领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华传统便秘药灸。



背景技术:

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兴起于80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在大健康行业观念的发展下,普遍人愿意为了健康选择更加天然、绿色、古法传承的养生疗法,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在当今的社会中,也正在逐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大体可以分为一般保健食品、保健药品等等,虽不能在很短时间内改善人的体质,但长时间服用可使人延年益寿,保健食品的原料组成有多种方式,近年来出现了以中草药为原料的组成方式,而草药用于人类保健自古就有,古人将中草药分为上品商、中品药、下品药上品药用于人体保健,加之中、下品药按君、臣、佐、使配伍,对症下药以治疗获病,《神农本草》和(本草纲目》中说:“上药养的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南期名医陶服景说:“上品药性,亦能遣疾,其他中草药一般都有一定的毒性,可见古人保得用中早药州人体保信病的精髓,目前的儿童体质有诸多问题,包括小儿便秘,便出困难、腹胀不适、口干口臭、神疲气怯、便后疲乏处理效果不佳为此,提出一种中华传统便秘药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小儿便秘,便出困难、腹胀不适、口干口臭、神疲气怯、便后疲乏处理效果不佳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中华传统便秘药灸。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华传统便秘药灸,包括以下步骤:s1、选择合适的药物,包括大黄(10g-30g)、黄芪(10g-30g)、石斛(10g-30g)和泻叶(10g-30g)四种药物;s2、将四种药材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并将药材用粉体磨粉碎成细粉过200目筛待用,将艾叶轧成艾绒,然后用粉体磨将其粉碎并过100目筛待用;s3、将研磨粉碎的艾绒和四种混合药材混合,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s4、将制成的艾卷对需要治疗的病人进行治疗,用艾卷以不同的手法按摩病人的肚脐及其周边位置,包括腹部的天枢穴、背部的大肠俞和肚脐神厥穴。

优选地,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热吐衄,目赤咽肿,热毒疮疡,烧烫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主治积滞便秘,血伤,瘀血诸证,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优选地,黄芪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优选地,石斛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主治胃阴虚证,热病伤津证,肾阴虚证。

优选地,泻叶具有泻下通便的功效,主治热结便秘,腹水肿胀。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产品由研究院多位专家研发而成,具有清热泻火、润肠通便的功效,主要用于小儿便秘,便出困难、腹胀不适、口干口臭、神疲气怯、便后疲乏等,可使宝宝去火通便,身体更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中华传统便秘药灸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中华传统便秘药灸,包括以下步骤:s1、选择合适的药物,包括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热吐衄,目赤咽肿,热毒疮疡,烧烫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主治积滞便秘,血伤,瘀血诸证,湿热痢疾、黄疸、淋证)、黄芪(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石斛(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主治胃阴虚证,热病伤津证,肾阴虚证)和泻叶(具有泻下通便的功效,主治热结便秘,腹水肿胀);

实施例一

大黄30g、黄芪30g、石斛10g和泻叶10g四种药物;s2、将四种药材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并将药材用粉体磨粉碎成细粉过200目筛待用,将艾叶轧成艾绒,然后用粉体磨将其粉碎并过100目筛待用;s3、将研磨粉碎的艾绒和四种混合药材混合,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s4、将制成的艾卷对需要治疗的病人进行治疗,用艾卷以不同的手法按摩病人的肚脐及其周边位置,包括腹部的天枢穴、背部的大肠俞和肚脐神厥穴。

实施例二

大黄20g、黄芪20g、石斛20g和泻叶20g四种药物;s2、将四种药材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并将药材用粉体磨粉碎成细粉过200目筛待用,将艾叶轧成艾绒,然后用粉体磨将其粉碎并过100目筛待用;s3、将研磨粉碎的艾绒和四种混合药材混合,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s4、将制成的艾卷对需要治疗的病人进行治疗,用艾卷以不同的手法按摩病人的肚脐及其周边位置,包括腹部的天枢穴、背部的大肠俞和肚脐神厥穴

实施例三

大黄10g、黄芪10g、石斛10g和泻叶10g四种药物;s2、将四种药材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并将药材用粉体磨粉碎成细粉过200目筛待用,将艾叶轧成艾绒,然后用粉体磨将其粉碎并过100目筛待用;s3、将研磨粉碎的艾绒和四种混合药材混合,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s4、将制成的艾卷对需要治疗的病人进行治疗,用艾卷以不同的手法按摩病人的肚脐及其周边位置,包括腹部的天枢穴、背部的大肠俞和肚脐神厥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中华传统便秘药灸,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合适的药物,包括大黄(10g-30g)、黄芪(10g-30g)、石斛(10g-30g)和泻叶(10g-30g)四种药物;

s2、将四种药材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并将药材用粉体磨粉碎成细粉过200目筛待用,将艾叶轧成艾绒,然后用粉体磨将其粉碎并过100目筛待用;

s3、将研磨粉碎的艾绒和四种混合药材混合,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

s4、将制成的艾卷对需要治疗的病人进行治疗,用艾卷以不同的手法按摩病人的肚脐及其周边位置,包括腹部的天枢穴、背部的大肠俞和肚脐神厥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传统便秘药灸,其特征在于,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热吐衄,目赤咽肿,热毒疮疡,烧烫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主治积滞便秘,血伤,瘀血诸证,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传统便秘药灸,其特征在于,黄芪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传统便秘药灸,其特征在于,石斛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主治胃阴虚证,热病伤津证,肾阴虚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传统便秘药灸,其特征在于,泻叶具有泻下通便的功效,主治热结便秘,腹水肿胀。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华传统便秘药灸,选择合适的药物,包括大黄(10g‑30g)、黄芪(10g‑30g)、石斛(10g‑30g)和泻叶(10g‑30g)四种药物;S2、将四种药材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并将药材用粉体磨粉碎成细粉过200目筛待用,将艾叶轧成艾绒,然后用粉体磨将其粉碎并过100目筛待用;S3、将研磨粉碎的艾绒和四种混合药材混合,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本发明具有清热泻火、润肠通便的功效,主要用于小儿便秘,便出困难、腹胀不适、口干口臭、神疲气怯、便后疲乏等,可使宝宝去火通便,身体更健康。

技术研发人员:李瑞生;任忠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古之滕商务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29
技术公布日:2021.07.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