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55303发布日期:2022-11-11 22:31阅读:81来源:国知局
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穿刺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的穿刺针由一根不锈钢管制成。医生用传统的穿刺件进行穿刺的手术过程,一般用手握住穿刺件的接头,向穿刺件的接头施加推力,使穿刺件的针尖穿破房间隔。由于惯性作用,医生用穿刺件刺穿房间隔之后,医生的手继续推穿刺件的接头,使穿刺件的针尖继续行进而导致行程过大,这样容易刺伤左心房壁,导致心包填塞。或者,容易刺入主动脉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穿刺装置,避免穿刺手术中,穿刺件容易在刺穿房间隔后继续行进。
4.所述穿刺装置包括手柄组件和收容于所述手柄组件内且与所述手柄组件固定相连的穿刺组件,所述穿刺组件包括穿刺件,所述手柄组件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穿刺件的第一控制件,当第一控制件转动时,所述第一控制件控制所述穿刺件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手柄组件。
5.第一控制件控制穿刺件靠近或者远离手柄组件,便于第一控制件控制穿刺件穿出手柄组件,易于操作,便于控制穿刺件进行穿刺手术。能够避免传统穿刺手术过程中,穿刺件因为惯性在穿刺成功后继续行进而刺伤人体。
附图说明
6.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穿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7.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穿刺装置的爆炸图。
8.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穿刺组件处于收容状态下的示意图。
9.图4a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手柄本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0.图4b为第一手柄件、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的示意图。
11.图4c为第二手柄件、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的示意图。
12.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穿刺组件处于伸出状态下的示意图。
13.图6a为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外管件、穿刺件的连接示意图。
14.图6b为第一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15.图7为部分第二控制件的结构示意图。
16.图8a为第二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8b为第二固定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8.图8c为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9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穿刺组件弯曲变形的示意图。
20.图10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穿刺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11a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支撑部及主体部的示意图。
22.图11b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穿刺组件远端的示意图。
23.图11c为图11b中x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1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调弯件的示意图。
25.图13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调弯件的示意图。
26.图14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穿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5为图14的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28.图16为图15中图x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9.图17为图14中另一角度的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30.图18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的爆炸示意图。
31.图19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的第一控制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0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防误触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1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中防误触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4.图22为图21中xx处的放大示意图。
35.图23为另一实施例中xx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3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38.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定义“远端”为手术过程中远离操作者的一端,定义“近端”为手术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轴向”指平行于医疗器械远端中心和近端中心连线的方向,“径向”指垂直于上述轴向的方向。
39.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第一实施提供的穿刺装置1,穿刺装置1用于在人体内进行穿刺。具体不限于为卵圆窝穿刺、房间隔穿刺、或者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中穿刺。在本实施例,以穿刺装置1穿刺卵圆窝为例进行说明。
40.请参阅图1至图3,穿刺装置1包括手柄组件10和收容于手柄组件10内且与手柄组件10固定相连的穿刺组件20。
41.穿刺组件20包括外管件23和穿刺件24。外管件23包括外管21。穿刺件24包括穿刺针22。外管21与手柄组件10连接。外管21呈中空管状。在本实施例中,穿刺针22与外管21插接。至少部分穿刺针22收容在外管21内。在本实施例中,穿刺针22在外管21内的延伸方向,与外管21的延伸方向相同。穿刺针22的远端22a靠近外管21的远端21a。穿刺针22的近端22b穿出外管21的近端21b。
42.在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穿刺针22收容在外管21内,且穿刺针22的远端22a靠近外
管件的远端21a。穿刺针22随着外管21一同移至人体内部。在穿刺手术过程中,穿刺针22无需先从外管21的近端21b插接,再滑至外管21的远端21a,避免在穿刺针22在外管21内滑动过程中损伤外管21的内壁而产生碎屑,降低这些碎屑形成血栓危害病人的风险。
43.在本实施例中,穿刺针22的远端22a靠近外管21的远端21a指的是,穿刺针22的远端22a靠近外管21远端21a的端面,且穿刺针22的远端22a的端面与外管21远端21a的端面并未平齐,即穿刺针22收容在外管21内或者部分穿刺针22裸露在外管21外。
44.在本实施例中,在外管21滑至人体指定区域的过程中,穿刺针22的远端22a一直收容在外管21内,而不会显露出外管21。例如,外管21在滑至心脏卵圆窝附近的过程中,外管21遇到人体弯曲的血管通道会发生弯曲变形,而穿刺针22并没有显露出外管21,避免穿刺针22刺伤人体。
45.在本实施例中,穿刺针22贯穿外管21内,穿刺针22的近端22b也靠近外管21的近端21b。具体地,穿刺针22的近端22b伸出外管21的近端21b。
46.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手柄组件10具有收容件113。收容件113收容部分穿刺组件20。收容件113收容穿刺针22的近端、及外管21的近端。具体地,手柄组件10包括手柄本体11。手柄本体11包括第一手柄件111和与第一手柄件111连接的第二手柄件1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手柄件111和第二手柄件112共同围成的收容空间为收容件113。
47.请参阅图4a、图4b和图4c,第一手柄件111设有扣合件1112。第二手柄件112设有抵持件1122。在本实施例中,扣合件1112自第一手柄件111朝靠近手柄组件10的轴向凸起,扣合件1112整体呈钩状。扣合件1112朝y轴的负方向凸起。抵持件1122自第二手柄件112朝远离手柄组件10的轴向内凹,抵持件1122整体呈凹槽状。在图4c中,抵持件1122朝y轴负方向内凹。抵持件1122与扣合件1112相互配合,使第一手柄件111和第二手柄件112合拢固定在一起。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扣合件1112可以为凹槽,抵持件1122可以呈凸台状。
4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手柄件111与第二手柄件112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手柄件111和第二手柄件112之间还设有胶水(图未示),胶水使第一手柄件111和第二手柄件112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通过其他方式,例如高温熔融等,或者通过在第一手柄件111的外壁上设有螺纹,第二手柄件112的外壁上也设有螺纹,第一手柄件111及第二手柄件112相互配合,与具有内螺纹的锁紧件螺纹连接。具体的方式不作限定,以能将第一手柄件111和第二手柄件112固定为准。
49.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手柄组件10可以为一体成型。即,第一手柄件111和第二手柄件112一体成型。
50.请参阅图1、图3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在轴向方向上,穿刺组件20可相对手柄组件10滑动。具体地,在轴向方向上,穿刺组件20中的穿刺针22,可相对手柄组件10中的手柄本体11滑动。穿刺组件20具有收容状态和伸出状态。其中,收容状态和伸出状态可相互转换。伸出状态指的是,部分穿刺针22的远端22a显露在外管21的远端21a外。收容状态指的是,穿刺针22的远端22a收容在外管21的远端21a内。
51.手柄组件10还包括第一控制件12。第一控制件12设置在第一手柄件111和第二手柄件112中的至少一个。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1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手柄件111和第二手柄件112上。第一控制件12与穿刺针22的近端连接。第一控制件12用于控制穿刺针22相对手柄本体11在轴向滑动。即,请参阅图5,第一控制件(图未
示)可控制穿刺针22在轴向滑动,使穿刺针22的远端22a伸出外管21外。请参阅图3,或者控制穿刺针22的远端22a伸入外管21内。
52.可以理解地,第一控制件12在接收外界的作用力后,将作用力传至穿刺针22,使穿刺针22在轴向滑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12接收外界的作用在轴向相对手柄本体11滑动。第一控制件12与穿刺针22相连,第一控制件12带着穿刺针22滑动,使穿刺针22穿出外管21进行穿刺手术。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12与穿刺针22的近端间接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12可与穿刺针22直接连接。
53.第一手柄件111和第二手柄件112中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一限位孔1111。第一限位孔1111限制第一控制件12的行程。第一限位孔1111与收容件113相连通。请参阅图2、图4a、图4b和图4c,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手柄件111和第二手柄件112均设置有第一限位孔1111。第一手柄件111中的第一限位孔1111和第二手柄件112中的第一限位孔1111的形状相同,且第一手柄件111中的第一限位孔1111和第二手柄件112中的第一限位孔1111正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孔1111为通孔。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有一个第一控制件12及与第一控制件12相配合使用的第一限位孔1111。
54.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穿刺件24还包括第一固定件13。第一固定件13收容在收容件113内。第一固定件13连接穿刺针22的近端(图未示)。具体地,第一固定件13包括第一固定件本体131。穿刺针22的近端伸入第一固定件本体131,并与第一固定件本体131固定连接。可以理解地,至少部分第一固定件本体141与第一限位孔1111正对。即,第一限位孔1111沿径向向内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在第一固定件本体13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12接收外界的作用在轴向相对手柄本体11滑动,第一控制件12带动第一固定件13及穿刺针22在轴向相对手柄本体11滑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力直接作用于第一固定件13,使第一固定件13在轴向相对手柄本体11滑动,第一固定件13带动穿刺针22在轴向相对手柄本体11滑动。
55.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3还包括与第一固定件本体131连接的第一固定部132。第一固定部132与第一固定件本体131的外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32与第一固定件本体131一体成型。第一固定部132穿过第一限位孔1111与第一控制件12连接。具体地,第一固定部132设置在第一固定件13的外壁,并在第一固定件13的外壁径向向外突出。部分第一固定部132穿过第一限位孔1111后,与第一控制件12连接。可以理解地,部分第一固定部132与第一限位孔1111正对。即,部分第一固定部132与第一限位孔1111的孔壁正对。
5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32穿过第一限位孔1111的部分,与第一控制件12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控制件12设有第一卡持部121。第一固定部132伸入第一卡持部121,并与第一卡持部121固定连接。第一卡持部121为凹槽。第一固定部132与第一卡持部121过盈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还用胶水粘接第一卡持部121和第一固定部132,使第一卡持部121和第一固定部132稳定连接。
5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32的数量、第一限位孔1111的数量、第一控制件12的数量相同。即,第一固定部13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穿过第一手柄件111的第一限位孔1111和第二手柄件112的第一限位孔1111。两个第一固定部132关于手柄组件10的轴向对称分布,使第一固定件13整体受力均匀,第一固定13能够平稳地相对手柄本体11在轴向滑动。在其
他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32的数量不作限定,以第一控制件12可通过第一固定部132控制穿刺针22滑动为准。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32为凹槽,与第一卡持部121插接并固定在第一固定部132内。
58.请参阅图4a、图4b和图4c,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孔1111包括第一限位部1111a和与第一限位部1111a相对的第二限位部1111b。第一限位部1111a和第二限位部1111b在轴向间隔排布。第一限位部1111a和第二限位部1111b分别为第一限位孔1111相对的两个孔壁。第一限位孔1111的其他孔壁,与第一限位部1111a和第二限位部1111b围成第一限位孔1111。第一限位部1111a为第一限位孔1111的远端,第二限位部1111b为第一限位孔1111的近端。
59.第一限位孔1111限制第一控制件12的轴向行程。即,第一限位部1111a和第二限位部1111b限制第一控制件12在轴向的行程,来限制第一固定件13及穿刺针22在轴向的行程。穿刺针22在轴向的滑动过程具体如下。
60.请参阅图2、图4b、图4c和图5,一方面,第一控制件12在第一限位孔1111的近端滑向第一限位孔1111的远端,第一控制件12带动第一固定部132、穿刺针22朝远离手柄本体11近端11b的方向滑动,穿刺针22逐渐伸出外管21。部分与第一限位孔1111正对的第一固定部132,抵持到第一限位孔1111的远端后,被第一限位孔1111的远端限制。第一固定部132无法继续朝远离手柄本体11近端11b的方向滑动。穿刺针22、及第一控制件12也无法继续向远离手柄本体11近端11b方向滑动。
61.另一方面,第一控制件12在第一限位孔1111的远端滑向第一限位孔1111的近端。第一控制件12带动第一固定部132、穿刺针22朝靠近手柄本体11的近端11b的方向滑动。部分与第一限位孔1111正对的第一固定部132,抵持到第一限位孔1111的近端后,被第二限位部1111b限制。第一固定部132无法沿靠近手柄本体11近端11b的方向滑动。穿刺针22、及第一控制件12也无法继续向靠近手柄本体11近端方向滑动。
6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本体13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限位孔1111,而使得第一固定件本体131无法通过第一限位孔1111,使得第一固定件13不易于脱离手柄本体11。
63.第一限位部1111a和第二限位部1111b之间在轴向的距离d1,对应穿刺针22整体在一次穿刺过程的行程。第一控制件12在第一限位孔1111朝远离手柄本体11近端的方向滑动的行程,与整体穿刺针22也在滑动的行程相同。由于穿刺针22在人体内发生弯曲,穿刺针22远端的行程小于或者等于整体穿刺针22的行程,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限位部1111a和第二限位部1111b之间在轴向的距离。
64.医生用传统的穿刺件进行穿刺的手术过程,一般用手握住穿刺件的接头,向穿刺件的接头施加推力,使穿刺件的针尖穿破房间隔。由于惯性作用,医生用穿刺件刺穿房间隔之后,医生的手继续推穿刺件的接头,使穿刺件的针尖继续行进而导致行程过大。这样容易刺伤左心房壁,导致心包填塞。或者,容易刺入主动脉造成严重的并发症。且医生对穿刺件的接头施加的推力不均匀,影响穿刺件在鞘管中滑动。本技术中的穿刺针22在穿破房间隔之后,受到第一限位孔1111的限制而不会在继续行进,避免穿刺针22继续刺伤左心房壁,提高了利用穿刺针22进行穿刺手术的安全程度。再者,两个第一控制件12分别设置在第一手柄件111和第二手柄件112上,医生施加的作用力经推动两个第一控制件12传递至穿刺针22,使得穿刺针22的受到的作用力更加均匀,穿刺针22可平稳地在轴向滑动,提高穿刺针22
穿刺的稳定程度。
65.请参阅图1、图4b和图4c,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12的外壁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凸起突出的方向与第一卡持部121的开口方向相反。这些凸起,可增大医生的手部与第一控制件12的摩擦力,便于医生推动第一控制件12滑动。
66.请再次参阅图2、图6a及图6b,第一固定件本体131设有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穿刺针22的近端(图未示)固定在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内,且穿刺针22的内腔与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相连通。
67.穿刺装置1还包括第一连接件16。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与第一连接件16及穿刺针22内部均连通,使得第一液体介质可依次经第一连接件16、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及穿刺针22输送至体内。在本实施例中,穿刺针22通过第一固定件本体131中的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与第一连接件16连通。
68.在其他实施例中,部分穿刺针22收容并固定在第一固定件131内,穿出第一固定件本体131的部分穿刺针22与第一连接件16连通。即穿刺针22的近端与第一连接件16直接连通。第一液体介质经第一连接件16可直接输入穿刺针22内,提高第一液体介质输入到穿刺针22的效率。
69.第一连接件16包括第一连接部162和与第一连接部162相连的第一开关部161。第一开关部161设置在手柄组件10外。第一连接部162的近端与第一开关部161连接。第一连接部162的远端与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连接,且第一连接部162与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相连通。
70.具体地,第一开关部161为常开状态时,可通过第一开关部161导入第一液体介质或者导丝。第一液体介质或者导丝经第一连接部162移至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内。再经穿刺针22的内腔进入人体。可以理解地,第一液体介质不限于为造影剂或者是生理盐水等。第一开关部161为常闭状态时,可起到阻止血液通过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部161为三通阀,第一连接部162为中空的管状结构。
71.第一固定件本体131还设有与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间隔设置的第二通道1312。即,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与第二通道1312之间不连通。第二通道1312的内径大于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的内径。穿刺组件2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17。第二连接件17也设置在手柄组件10外。部分第二连接件17通过设于第二通道1312与外管21连接。
72.请再次参阅图1、图3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在轴向方向上,外管21可相对手柄组件10滑动。即,外管21的远端21a在轴向方向上,可朝着远离手柄组件10的方向滑动,使穿刺组件20从伸出状态转换为收容状态。外管21的远端21a也可朝着靠近手柄本体11的方向滑动,使穿刺针22从收容状态转换为伸出状态。
73.具体地,请参阅图2,外管件23还包括位于第一固定件13远侧的第二固定件15。第二固定件15用于固定外管21。第二固定件15收容于收容件113内。第二固定件15与第一固定件13间隔设置。第二固定件15位于第一固定件13远侧,即在轴向方向上,第一固定件13的近端相较第二固定件15更靠近穿刺装置1的近端。第一固定件13与穿刺针22的近端22b固定连接,便于通过第一固定件13来控制穿刺针22的远端22a伸出外管21的远端21a,或者伸入外管21的远端21a内。
74.请参阅图1、图2及图7,手柄组件10还包括第二控制件14。第二控制件14与第一控
制件12间隔设置。第二控制件14与外管21连接。第二控制件14用于控制外管21在轴向上相对穿刺针22滑动。
75.在本实施例中,外管21可相对手柄本体11滑动,便于精准地调整外管21在人体内的位置。第二控制件14控制外管21在轴向相对手柄本体11滑动,使其朝远离手柄本体11近端的方向滑动并重新覆盖穿刺针22,将穿刺针22收容在外管21中空的管体内,从而降低穿刺针22刺伤人体内壁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程度。
7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12相较第二控制件14更靠近穿刺装置1的近端。第一控制件12控制穿刺针22从收容状态转化为伸出状态并穿破房间隔后,需要控制第二控制件14朝远离穿刺装置1近端的方向滑动,来控制外管21重新覆盖穿刺针22。由于第一控制件12相较第二控制件14更靠近穿刺装置1的近端,即,第二控制件14相较第一控制件12更加远离穿刺装置1的近端,控制第二控制件14朝远离穿刺装置1近端的方向滑动,第二控制件14不会逐渐靠近第一控制件12,而是会逐渐远离第一控制件12,在控制第二控制件14的过程不易误触到第一控制件12,避免误触到第一控制件12而改变穿刺针22在人体的位置,避免碰触到第一控制件12而使穿刺针22的位置发生改变,如第一控制件12被动碰触后回撤,穿刺针22将回缩至外管21内,使得穿刺组件20的远端回弹到右心房而不能进入左心房。
77.结合图4a、图4b及图4c,第二控制件14覆盖部分第一手柄件111和部分第二手柄件112。第一手柄件111与第二手柄件112均设有缺口200。缺口200由第一手柄件111的部分外表面或第二手柄件112的部分外表面径向向内凹形成。第二控制件14安放在缺口200上。缺口200相对的两个侧壁用于限制第二控制件14的轴向行程。
78.请参阅图2和图7,第二控制件14包括第二卡持部141和与第二卡持部141间隔设置的连接螺纹142。第二卡持部141为设于第二控制件14内表面上的向第二控制件14外表面凹陷的凹槽。第二控制件14中第二卡持部141用于与第二固定件15配合,控制第二固定件15轴向移动。第二控制件14连接螺纹142用于调整外管21变形弯曲。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持部141与连接螺纹142均设于第二控制件14的内表面,连接螺纹142和第二卡持部141可同时随第二控制件14轴向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螺纹142和第二卡持部141可分别设置在第二控制件14中不同的子部件中。只要连接螺纹142和第二卡持部141能够同步在轴向移动即可。
7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控制件14与外管21的近端连接,且第二控制件14与外管21的近端间接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控制件14也可以与外管21的近端直接连接。
80.请参阅图4a、4b和图4c,在本实施例中,手柄组件10设置有第二限位孔1113。第二限位孔1113用于限制第二控制件14的轴向行程。具体地,手柄组件10中第一手柄件111设有第二限位孔1113。第二限位孔1113与第一限位孔1111间隔设置。第二限位孔1113从手柄本体11的外壁贯穿至手柄本体11内的收容件113。部分第二控制件14通过第一限位孔1111,与外管21的近端连接。至少部分外管21的近端与第二限位孔1113正对。第二手柄件112也设有第二限位孔1113。第二手柄件112的第二限位孔1113与第一手柄件111的第二限位孔1113正对。
81.请参阅图2,第二固定件15包括第二固定件本体151。外管21的近端伸入第二固定件本体151,并与第二固定件本体151固定连接。
8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15还包括与第二固定件本体151连接的第二固定部
152。第二固定部152与第二固定件本体151的外壁连接。第二固定部152穿过第二限位孔1113与第二控制件14连接。具体地,结合图4b、图4c及图7,第二固定部152在第二固定本体的外壁向径向突出。第二固定部152穿过第二限位孔1113,并与第二控制件14中的第二卡持部141扣合。第二控制件14在轴向移动过程中,第二卡持部141的远端侧壁及近侧壁夹持第二固定部152的远端外壁及近端外壁,并带动第二固定部152及第二固定件本体151在轴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部分第二固定部152与第二限位孔1113正对。
83.请参阅图4a、图4b和图4c,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孔1113包括第三限位部1113a和与第三限位部1113a相对的第四限位部1113b。第三限位部1113a和第四限位部1113b在轴向间隔排布。第三限位部1113a和第四限位部1113b限制第二控制件14在轴向的行程。第三限位部1113a为第二限位孔1114的远端,第四限位部1113b为第二限位孔1113的近端。
84.一方面,请参阅图3和图4b,当第二控制件14从第二限位孔1113的近端滑向第二限位孔1113的远端的过程中,第二控制件14带动第二固定部152、外管21朝远离手柄本体11近端11b滑动。外管21逐渐覆盖穿刺针22的远端22a。当第二固定部152抵持到第二限位孔1114的远端后,第二固定部152被第二限位孔1114的远端限制,第二固定部152及穿刺针22无法继续朝远离手柄本体11近端11b的方向滑动。第二固定部152及外管21也无法继续朝远离手柄本体11近端11b的方向滑动。这个过程,穿刺针22从伸出状态转换为收容状态。
85.另一方面,请参阅图4b和图5,当第二控制件14从第二限位孔1113的远端滑向第二限位孔1113的近端的过程中,第二控制件14带动第二固定部152、外管21朝靠近手柄本体11近端11b滑动,从而使得穿刺针22的远端22a逐渐显露在外管21外。当第二固定部152抵持到第二限位孔1113的近端后,第二固定部152被第二限位孔1113的近端限制,第二固定部152及穿刺针22无法沿靠近手柄组件10近端的方向滑动。这个过程,穿刺针22从收容状态转换为伸出状态。
86.第三限位部1113a、第四限位部1113b分别为第二限位孔1113的两个相对的孔壁。第二限位孔1113的其他孔壁,与第三限位部1113a和第四限位部1113b围成第二限位孔1113。第二固定件本体15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限位孔1113,使得第二固定件151无法通过第二限位孔1113,使得第二固定件151不易于脱离手柄本体11。
87.在本实施例中,外管21可移动的轴向行程大于或者等于穿刺针22可移动的轴向行程。如此,待穿刺针22穿刺房间隔后,外管21朝远离手柄组件10近端方向滑动,能够重新完全覆盖穿刺针22,从而降低穿刺针22刺伤人体内壁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程度。
88.外管21可移动的轴向行程为,第三限位部1113a和第四限位部1113b之间在轴向上的距离d2。穿刺针22可移动的轴向行程为,第一限位部1111a和第二限位部1111b之间在轴向上的距离d1。其中,d2大于或等于d1,使外管21可移动的轴向行程大于穿刺针22可移动的轴向行程,使得外管21在穿刺针22伸出外管21后,可重新覆盖穿刺针22。外管21可移动的轴向行程,与第二控制件14可移动的轴向行程相同。穿刺针22可移动的轴向行程,与第一控制件12可移动的轴向行程相同。
89.在本实施例中,外管21朝远离手柄本体11近端11b的方向滑动的过程中,穿刺针22相对手柄本体11近端11b保持静止,以保证穿刺针22在人体内的位置保持不变,避免穿刺针22移动而容易刺伤左心房壁。
90.请参阅图2、图6a、图8a及图8b,第二固定件15设有与外管21内腔相连通的连通腔
1512、与连通腔1512相连通的穿刺件通道1511。穿刺针22经穿刺件通道1511及连通腔1512穿设于外管21。具体地,第二固定件本体151包括穿刺件通道1511。外管21的近端插接于第二固定件本体151内。穿刺件通道1511与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相对。穿刺针22穿过穿刺件通道1511,并插接在外管21内。
9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本体151还包括连通腔1512和第二连接件通道1513。第二连接件通道1513与穿刺件通道1511间隔设置,第二连接通道1513与连通腔1512连通。连通腔1512与穿刺件通道1511连通。第二连接件通道1513通过连通腔1512与穿刺件通道1511连通。
92.请参阅图1、图2、图6a,第二连接件17可用于导入第二液体介质。第二液体介质可依次经第二连接件17、第二连接件通道1513、连通腔1512及外管21输送至体内。具体地,第二连接件17包括第二开关部171和与第二开关部17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72。第二开关部171设置在手柄本体11外。第二连接件17的近端连接第二开关部171。部分第二连接部172穿过第二通道1312。第二连接部172的远端与第二连接件通道1513及连通腔1512连接。第二开关部171为常开状态时,可通过第二开关部171导入第二液体介质。第二液体介质经第二连接部172移至第二连接件通道1513、连通腔1512、及外管21的内腔进入人体。可以理解地,第二液体介质不限于为生理盐水等,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93.一方面,在穿刺装置1排气的过程中,第一液体介质流经第一连接件16、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及穿刺针22,将第一连接件16、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及穿刺针22内的气体排出穿刺装置1外。第二液体介质流经第二连接件17、第二连接件通道1513、连通腔1512及外管21,将第二连接件17、第二连接件通道1513、连通腔1512及外管21内的气体排出穿刺装置1外。本实施例可有效地将穿刺装置1中的气体排出穿刺装置1外,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气栓。可以理解地,在排气过程中,只用第一液体介质流经第一连接件16、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及穿刺针22,或者只用第二液体介质流经第二连接件17、连通腔1512及外管21,都无法完全将穿刺装置1中的气体排出。这是因为,第一连接件16、第一连接件通道1311及穿刺针22的排气,与第二连接件17、第二连接件通道1513、连通腔1512及外管21的排气是相互独立的。
94.另一方面,当第一液体介质为造影液时,第一液体介质从穿刺针22的远端22a流出,可准确地确定穿刺针22远端22a的位置,便于医生控制穿刺针22穿刺房间隔,提高穿刺手术的精确程度。
95.请参阅图6a、8a、8b及图8c,第二固定件本体151的近端设置有连通槽19。连通槽19与穿刺件通道1511连通。第二固定件本体151的近端还设有接头151c。接头151c与穿刺件通道1511间隔设置。接头151c用于与第二连接部172连接。第二连接部172穿设在接头151c内部,与第二连接件通道1513连通。
96.请参阅图6a、图8a及图8c,手柄组件10还包括密封件18。密封件18贴合并固定于第二固定件本体151的近端端面,并密封第二固定件本体151中连通槽19的开口,避免液体从连通槽19与密封件18之间的缝隙流通。密封件18贴合并固定于第二固定件本体151的近端端面的方式不限于为粘接、插接等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
97.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18整体呈立方体状,密封件18设有开口181,开口181贯穿密封件18的近端端面及远端端面,开口181与连通槽19连通。穿刺针22穿过开口181与穿刺件
通道1511相连。开口181的内壁与穿刺针22过盈配合,避免液体从穿刺针22与开口181之间的空隙流过。
98.部分密封件18的侧壁朝向开口181所在的轴向方向内凹。该部分贴合第二固定件本体151中的接头151c的侧壁,使得密封件18与第二固定件本体151之间更加紧凑。
99.请参阅图9,所述穿刺组件20可弯曲变形。具体地,穿刺组件20中的外管21可弯曲变形。请参阅图2和图3,穿刺装置1还包括调弯组件30。调弯组件30与穿刺组件20连接,调弯组件30也与手柄组件10连接。所述调弯组件30控制穿刺组件20弯曲变形。在本实施例中,外管21通过调弯组件30调整形态。在其他实施例中,外管21可为预制变形,即,在伸入人体内部之前,就已经呈弯曲状态。
100.具体地,调弯组件30包括调节件31、调弯件33、及连接在调节件31和调弯件33之间的牵引件32。调节件31收容在收容件113内。调节件31与第二固定件15间隔设置,且设置在第二固定件15远离第一固定件13的一侧。调节件31套接在外管21的外壁,调节件31可在外管21的外壁上滑动。调弯件33设置在外管21的远端内,并固定在外管21的远端内。调弯件33在径向向内的投影落入到穿刺针22的远端上。牵引件32的近端与调节件31连接。牵引件32的远端与调弯件33连接。
101.调节件31与第二控制件14连接。请参阅图2、图4a、4b及4c,第一手柄件111和第二手柄件112中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三限位孔300。第三限位孔300与第二限位孔1113间隔设置。第三限位孔300从手柄本体11的外壁贯穿至手柄本体11内的收容件113。部分调节件31从第三限位孔300伸出,与第二控制件14中的连接螺纹142螺接。
102.第二控制件14调整调节件31的位置来使外管21弯曲的具体过程阐述如下。例如,第二控制件14抵持缺口200在近端的侧壁,以缺口200近端的侧壁为支撑,相对手柄本体11的轴心转动,调节件31随着第二控制件14转动而相对手柄本体11在外管21的外壁上滑动。当第二控制件14带动调节件31朝外管21的近端滑动,调节件31拉着牵引件32、及调弯件33朝外管21近端靠近,使得外管21的远端朝靠近外管21近端的方向弯曲。外管21朝靠近外管21近端的方向弯曲,也会使得穿刺针22朝相同的方向弯曲。在本实施例中,调弯件33呈中空的环状结构,且调弯件33可做显影点。
103.在本实施例中,外管21可弯曲变形,便于调整外管21在人体的形态,以便使外管21的远端朝向预定的位置,使穿刺针22准确地穿刺预定的位置,提高穿刺针22穿刺的精确程度。
104.在本实施例中,穿刺针22可弯曲变形。具体地,穿刺针22的远端22a设有可弯曲结构211。请参阅图10,可弯曲结构211可使穿刺针22的远端22a弯曲变形,便于调节穿刺针22的远端端面的朝向。可弯曲结构211与外管21的远端正对。在穿刺组件20处于收容状态时,可弯曲结构211收容在外管21的远端内。可以理解地,可弯曲结构211的形状可以呈螺旋型、燕尾型。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弯曲结构211的形状不作限定,以穿刺针22的远端可弯曲的为准。在本实施例中,穿刺针22通过调弯组件30调整形态。在其他实施例中,穿刺针22可为预制变形,即,在伸入人体内部之前,就已经呈弯曲状态。
105.在本实施例中,穿刺针22呈中空管状。穿刺针22远端22a的端面,向穿刺针22的近端内凹,形成倾斜的穿刺面,该穿刺面设有尖锐尖角,便于应力集中,提高穿刺效率。
106.第二实施例
107.请参阅图11a、图11b、图11c和图12,本实施例提供的穿刺装置1a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调弯件33a具有弹性。调弯件33a呈中空的管状结。调弯件33a设置在外管210的远端210a内。牵引件31a连接在调节件(图未示)和调弯件33a之间。
108.所述手柄组件包括调弯控制件(图未示),调弯控制件(即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控制件、第五实施例中的操控件)用于控制调整外管21的远端弯曲。调弯控制件的具体结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控制件。调弯控制件与调节件螺接,调弯控制件相对手柄组件(图未示)转动,可带动调节件及牵引件31a相对手柄组件滑动。具体地,当调弯控制件相对手柄组件的轴向中心轴,以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调弯控制件带动调节件及牵引件31a朝手柄组件的近端滑动,调弯件33a以第一弯曲方向朝靠近手柄组件近端弯曲,使得外管210的远端、穿刺针220的远端以第一弯曲方向朝靠近手柄组件近端弯曲。当调弯控制件相对手柄组件的轴向中心轴,以第二转动方向(与第一转动方向相反)转动时,调弯控制件带动调节件及牵引件31a朝远离手柄组件的近端的方向滑动,调弯件33a逐渐恢复原本的形状,使得外管210的远端、穿刺针220的远端与手柄组件的轴向中心轴平齐或者接近平齐。可以理解的是,牵引件31a为镍钛丝等具有弹性的金属或者非金属材料形成。
109.在本实施例中,外管210的远端210a包括主体部2101和与主体部2101相连的支撑部2102。支撑部2102沿背离外管210的近端突出。调弯件33a套接在支撑部2102的外表面上。调弯件33a沿径向向内的投影,落入到支撑部2102沿径向向内的投影上。
110.外管210设有第一通孔211。第一通孔211贯穿外管210的近端和外管210的远端210a。即,第一通孔211贯穿主体部2101、支撑部2102。第一通孔211用于收容穿刺针220。
111.外管210还设置有外管件通道212,外管件通道212与第一通孔211间隔设置。外管件通道212贯穿主体部2101。外管件通道212设置在外管210内,外管件通道2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通孔211的延伸方向相同。牵引件31a的远端经外管210的侧壁沿着外管件通道212延伸至调弯件33a,并与调弯件33a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调弯件33a可以省略不要,此时,牵引件31a直接固定在外管210的远端210a,牵引件31a拉动外管210的远端210a弯曲。在其他实施例中,牵引件31a直接固定在外管210的远端210a,并未与调弯件33a相连。牵引件31a在外力作用下拉动外管210的远端210a弯曲,调弯件33a随着外管210一同弯曲。撤去外力作用后,调弯件33a恢复原来的形状,同时调弯件33a恢复原来形状的弹力也使外管210原来的形状。
112.在本实施例中,手柄组件还包括隔离件19a,隔离件19a呈中空的管状结构。隔离件19a设置在调弯件33a的外壁上。隔离件19a为高分子材料形成。隔离件19a内收容有部分牵引件31a。牵引件31a的远端穿过隔离件19a的内腔,与支撑部2102固定连接。
113.在本实施例中,外管210的远端210a还包括覆盖部2103。覆盖部2103覆盖隔离件19a,且覆盖部2103覆盖支撑部2102露出主体部2101的部分。覆盖部2103的近端与主体部2101的远端平齐,从而避免覆盖部2103与主体部2101之间形成高度差而影响外管210撤出人体。
114.覆盖部2103还覆盖调弯件33a的外壁,使得调弯件33a稳固地收容在外管210内,防止调弯件33a从外管210内脱落。
115.在本实施例中,隔离件19a间隔开牵引件31a与覆盖部2103,牵引件31a在隔离件19a的内腔的部分可相对隔离件19a移动,从而可防止牵引件31a被覆盖部2103覆盖的部分
被覆盖部2103抵持、限位而无法相对隔离件19a滑动,使得支撑部2102无法弯曲。
116.在本实施例中,制成覆盖部2103的材料,与制成主体部2101的材料相同,都是高分子材料。覆盖部2103在熔融状态下可与主体部2101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制成覆盖部2103的材料,可与制成主体部2101的材料不同。
117.在本实施例中,覆盖部2103的熔点低于隔离件19a的熔点。覆盖部2103在熔融状态与主体部2102融合的过程,隔离件19a不会被融化,从而防止熔融的覆盖部2103将隔离件19a内的牵引丝31a与隔离件19a完全固接为一体。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隔离件19a的近端较调弯件33a的近端更远离外管210的远端,防止覆盖部2103覆盖隔离件19a的近端端面,更有效地防止熔融的覆盖部2103将隔离件19a内的牵引丝31a与隔离件19a完全固接为一体。
118.在本实施例中,牵引件31a的远端穿过隔离件19a的远端,并被覆盖部2013覆盖且固定。牵引件31a被拉动时,牵引件31a可在隔离件19a内朝手柄组件的近端滑动,牵引件31a的远端拉动覆盖部2103,使调弯件33a、支撑部2102朝向手柄组件的近端弯曲。在其他实施例中,牵引件31a的远端穿过隔离件19a后与调弯件33a固定连接。牵引件31a被拉动时,牵引件31a的远端拉动调弯件33a,使得调弯件33a、支撑部2102朝向手柄组件的近端弯曲。
119.请参阅图12,调弯件33a的外壁具有多个的弹性部330a和多个开口部330b。每个开口部330b连接在相邻两个弹性部330a之间。所述开口部330b为所述调弯件33a上开设的凹槽结构。所述开口部330b可降低调弯件33a的刚度,使调弯件33a更易于弯曲。
120.进一步地,当第二控制件带动调节件31a朝外管210的近端滑动,相邻的弹性部330a互相靠近,相邻两个弹性部330a之间的开口部330b逐渐缩小,使得调弯件33a整体变形弯曲。
121.在本实施例中,单位长度上的开口部330b的分布数量,从调弯件近端331到调弯件远端332的方向上,逐渐增加。调弯件33a的刚度,从调弯件近端331到调弯件远端33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从调弯件近端331到调弯件远端332的方向上,调弯件33a更加容易弯曲。在其他实施中,单位长度上的开口部330b的分布数量,在调弯件近端331到调弯件远端332的方向上,保持不变。1
122.第三实施例
123.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提供的穿刺装置1b与第二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多个开口部340b相连,并沿调弯件330的外壁螺旋延伸形成一个整体。
124.相邻两个开口部340b的螺距,在调弯件近端3301到调弯件远端330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调弯件330的刚度,从调弯件近端3301到调弯件远端330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调弯件330在其近端3301到其远端3302的方向上更加容易弯曲。在其他实施中,开口部340b的螺距,在调弯件330的近端3301到远端3302的方向上,保持不变。
125.第四实施例
126.本实施例提供的穿刺装置1c与第二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中,调弯组件、第二控制件、调整组件等的部件与第二实施例中调弯组件、第二控制件、调整组件等的部件基本相同;调整穿刺件远端弯曲的过程也与第二实施例中的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控制件、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等部件,以下为详细说明。
127.请参阅图14至图19,穿刺装置1c包括手柄组件10c和收容于手柄组件10c内且与手
柄组件10c固定相连的穿刺组件20c。穿刺组件20c包括穿刺针22c。手柄组件10c还包括用于控制穿刺针22c的第一控制件12c。当第一控制件12c转动时,第一控制件12c控制穿刺针22c靠近或者远离手柄组件10c。第一控制件12c控制穿刺针22c靠近或者远离手柄组件10c,便于第一控制件12c控制穿刺针22c穿出手柄组件10c或者伸入手柄组件10c,易于操作,便于控制穿刺针22c进行穿刺手术。能够避免传统穿刺手术过程中,穿刺针22c因为惯性在穿刺成功后继续行进而刺伤人体。
128.参阅图14至图17,第一控制件12c与穿刺针22c的近端部221c连接。且穿刺针22c的近端部221c收容在第一控制件12c内。第一控制件12c转动时,控制收容在第一控制件12c内的近端部221c靠近或者远离手柄组件10c,使穿刺件12c靠近或者远离手柄组件10c。
129.第一控制件12c与手柄本体11c可螺纹连接。第一控制件12c套设在手柄本体11c上。穿刺针22c的近端部221c收容在手柄本体11c内,且近端部221c与第一控制件12c连接。第一控制件12c的内表面形成有第一螺纹部122c。在图19中,第一控制件12c内表面还设有第一卡持部121c。第一螺纹部122c设置在第一卡持部121c远端侧。手柄本体11c中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螺纹部1114c。第二螺纹部1114c设置在第一限位孔1111c的远端侧。在本实施例中,手柄本体11c包括第一手柄件111c。第二螺纹部1114c分别设置在第一手柄件111c的外表面上,可与第一螺纹部122c螺纹连接。
130.在本实施例中,操作第一控制件12c和穿刺针22c的步骤如下。首先,第一控制件12c受到平行于轴向、背离手柄本体11c近端的推动力,使第一控制件12c带动第一固定件13c、及连接在第一固定件13c上的穿刺针22c背离手柄本体11c的近端滑动,穿刺针22c伸出外管21c。在第一控制件12c中的第一螺纹部122c抵持到第二螺纹部1114c后,平行于轴向、朝向手柄本体11c远端的推动力无法使第一控制件12c继续滑动。再向第一控制件12c施加转动的力,使第一控制件12c绕着手柄本体11c周向转动,第一控制件12c中的第一螺纹部122c与第二螺纹部1114c配合。第一控制件12c在绕着手柄本体11c轴向转动的同时,第一控制件12c继续朝向手柄本体11c远端滑动,并带动第一固定件13c、及连接在第一固定件13c上的穿刺针22c平稳地背离手柄本体11c的近端滑动,穿刺针22c穿刺卵圆窝。
131.结合图14至图17,在穿刺手术的过程中,通过推动第一控制件12c,可快速使穿刺针22c伸出外管21c。再通过转动第一控制件12c,将转动第一控制件12c的扭矩转化为穿刺针22c的穿刺作用力,便于穿刺针22c刺穿卵圆窝,穿刺针22c穿刺过程更加平稳,不易于移位而偏离目标位置,提高穿刺针22c穿刺的准确性;穿刺针22c穿刺成功之后不易于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往前穿刺,避免穿刺针22c刺伤左心房壁,提高穿刺针22c进行穿刺手术的安全程度。
132.请参阅图17和图18,手柄本体11c上设有第一限位孔1111c。第一限位孔1111c用于限制第一控制件12c在轴向的行程。第一螺纹部122c与第二螺纹部1114c之间的轴向距离,小于第一限位孔1111c在轴向的长度,保证第一控制件12c控制带动穿刺针22c在轴向朝背离手柄本体11c近端滑动预设距离后,第一螺纹部111c能够接触第二螺纹部1114c,使第一螺纹部122c与第二螺纹部1114c相连。
133.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手柄件111c与第二实施例中的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手柄件111c设有限位部110c。限位部110c朝背离轴向方向突出于第一手柄件111c的表面。第二控制件14c在轴向方向朝手柄本体11c的近端,移动预设距离
后,第二控制件14c的近端会抵持限位部110c而无法继续移动。
13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手柄件111c包括两个子第一手柄件(图未示),两个子第一手柄件之间螺栓连接,便于组装和拆卸第一手柄件111c。
135.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螺纹部122c可以设置在第一卡持部121c的近端侧。第一控制件12c绕着手柄本体11c周向转动,带动第一固定件13c、及连接在第一固定件13c上的穿刺针22c在轴向移动后。第一控制件12c在轴向方向,继续靠近或者远离手柄组件10c,带动穿刺针22c靠近或者远离手柄组件10c。
136.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12c内表面可以仅设有第一螺纹部122c,第一螺纹部122c与手柄本体11c的外壁螺纹连接。第一控制件12c绕着手柄本体11c周向转动,带动第一固定件13c、及连接在第一固定件13c上的穿刺针22c在轴向移动。
137.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12c内表面可以仅设有第一卡持部121c,第一卡持部121c与第一固定件13c配合。第一控制件12c在轴向方向,靠近或者远离手柄组件10c,带动第一卡持部121c、第一固定件13c、及连接在第一固定件13c上的穿刺针22c靠近或者远离手柄组件10c。
138.在其他实施例中,穿刺针22c可以与第一固定件13c一体成型,第一控制件12c与穿刺针22c及第一固定件13c连接。部分穿刺针22c贯穿手柄本体11c且卡接于第一卡持部121c。第一控制件12c可带动穿刺针22c在轴向移动。
139.在其他实施例中,穿刺组件20c可以只包括穿刺针22c。穿刺装置1c经过输送鞘输送到人体指定位置。第一控制件12c穿刺针22c相对手柄组件11c移动,移出输送鞘或者移入输送装置的输送鞘。
140.请查阅图15、图16和图17,第一固定件13c中的第一固定件本体131c设有贯穿第一通道100,第一通道100在轴向方向上贯穿第一固定件本体131c的远端及第一固定件本体131c的近端。
141.第二固定件15c中的第二固定件本体151c设有第二通道200。第二通道200在轴向方向上贯穿第二固定件本体151c的远端及第二固定件本体151c的近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00与第二通道200相对设置。外管21c的近端固定于第二固定件本体151c的远端,外管21c的近端伸入第二通道200,与第二通道200连通。
142.在本实施例中,穿刺组件20c还包括密封件18c。密封件18c密封第二固定件本体151c的近端。即,密封件18c密封第二通道200的近端侧。防止气体或者液体从第二固定件本体151c的近端的开口流出到第二固定件本体151c外。
143.穿刺组件20c还包括连接件101c。连接件101c呈中空的管状结构。连接件101c的近端伸入第一通道100内,并固定于第一固定件本体131c的远端。连接件101c的近端可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固定件本体131c的远端,粘接的材料填充连接件101c的外壁和第一通道10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防止气体或者液体可从连接件101c的外壁和第一通道100的内壁之间流出第一固定件本体131c外。
144.连接件101c的远端穿过密封件18c后伸入第二通道200,与第二通道200连通。连接件101c将第一通道100与第二通道200相连通。连接件101c滑动连接于第二通道200内。连接件101c的远端可随着第一固定件13c的滑动而滑动。连接件101c在第二通道200内滑动的过程,不会脱离于第二通道200,保证了第一通道100、连接件101c及第二通道200保持连通。
145.穿刺针22c穿过第一通道100和第二通道200。穿刺针22c的近端伸入到第一通道100,并固定于第一固定件本体131c的近端内。穿刺针22c穿过连接件101c的内腔,在第二通道200延伸并伸入到外管21c的内腔。
146.请查阅图15至图1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本体131c的近端包括第一入口1313和与第一入口1313间隔设置的第二入口1314。第二入口1314与穿刺针22c的内腔连通。第一入口1313与第一通道100连通。
147.在穿刺装置1c排气的过程中,第一液体介质从第一入口1313流入,流经第一通道100、连接件101c、第二通道200后,进入外管21c,再从外管21c的远端排出穿刺装置1c外,这部分第一液体介质将外管21c内的气体排出去。
148.第二液体介质从第二入口1314流入,第二液体介质流经穿刺针22c,并经穿刺针22c的远端排出到穿刺装置1c外,将穿刺针22c内的气体排出去。本实施例可有效地将穿刺装置1c中穿刺针22c的气体、外管21c的气体、第一固定件13c的气体、第二固定件15c的气体排出穿刺装置1c外,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气栓。在造影过程中,造影剂从第二入口1314流入,经穿刺针22的远端排出到穿刺装置1c外。造影剂从穿刺针22的远端排出,便于获取穿刺针22远端的位置,便于医生进行穿刺手术,提高手术的精确度。
149.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本体131c的近端可以只包括第一入口1313。第一入口1313与穿刺针22c的内腔连通,且第一入口1313与第一通道100连通。第一液体介质从第一入口1313流入,一部分第一液体介质进入穿刺针22c内腔,这部分第一液体介质流经穿刺针22c,并经穿刺针22c的远端排出到穿刺装置1c外,将穿刺针22c内的气体排出去;另一部分第一液体介质进入到第一通道100,这部分第一液体介质流过连接件101c、第二通道200内及外管21c后排出到穿刺装置1c外,这部分第一液体介质将外管21c内的气体排出去。只需在穿刺装置1c中注入第一液体介质,可同时将穿刺针22c内的气体、外管21c内的气体排出,提高穿刺装置1c排气的效率。
150.请参阅图14、图17、图18和图20,在本实施例中,手柄组件1c还包括防误触件40c。防误触件40c包括防误触本体41c,和与防误触本体41c连接的握持部42c。防误触本体41c包括具有开口的套筒状。防误触本体41c与握持部42c一体成型,握持部42c沿背离防误触本体41c开口的方向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防误触本体41c与握持部42c可以为不同的部件,然后通过其他元件固定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防误触件40c与手柄组件10c可拆卸连接。防误触件40c用于防止第二控制件14c在被误操作情况下相对手柄本体11c的远端移动。误操作指的是,在不需要通过操作第二控制件14c来调整外管21c的情况下,触碰或者操作了第二控制件14c;或者不需要通过操作第一控制件12c来调整穿刺针22c的情况下,触碰或者操控第一控制件12c。当防误触件40c与手柄本体11c连接时,防误触本体41c套在手柄本体11c的外壁时,防误触本体41c的近端端面临近第二控制件14c远端端面。当第二控制件14c的远端端面抵持到防误触件40c的近端端面时,第二控制件14无法在轴向上相对手柄本体11c沿远离手柄本体11c的近端滑动,从而避免在穿刺针22c穿刺过程中,误触第二控制件14c而提前让外管21c重新覆盖穿刺针22c。当防误触件40c从手柄本体11c上拆离后,第二控制件14c在轴向方向上没有防误触件40c的限位作用后,可在轴向上背离手柄本体11c的近端滑动,使外管21c也背离手柄本体11c的近端滑动,外管21c可重新覆盖穿刺针22c。
151.在其他实施例中,手柄组件1c可以不包括防误触件40c,只要误触到第二控制件14
后,第二控制件14受到其他部件的抵持而不易于滑动也可以实现本发明防止误操作的目的。
152.第五实施例
153.请参阅图21至图22,本实施例提供的穿刺装置1d与第四实施例基本相同,穿刺装置1d中第二控制件14d可控制外管21d的远端弯曲变形,第二控制件14d也可控制外管21d相对手柄本体11d在轴向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12d、第二控制件14d、外管21d等的部件与第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12c、第二控制件14c、外管21c等的部件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操控件与第二控制件14d指的是同一个部件。在本实施例中,与第四实施例最主要的不同的是,防误触件40d不同于防误触件40c,以下为详细说明。
154.防误触件40d包括支撑块41d、阻挡部42d、连接在支撑块41d和阻挡部42d之间的弹性部43d。第二控制件14d开设有收纳部140。本实施例中收纳部140为贯穿第二控制件14d内外表面的弹性部收容孔140。支撑块41d固定于该弹性部收容孔140靠近第二控制件14d外表面的侧壁。弹性部43d收容在弹性部收容孔140中。阻挡部42d至少部分收容在弹性部收容孔140内,阻挡部42d相较弹性部43d更靠近手柄本体11d。弹性部收容孔140靠近内表面的部分,其内径小于弹性部43d的外径,使得阻挡部42d只能部分从弹性部收容孔140露出而不至于从弹性部收容孔140脱离。手柄本体11d的部分外表面设有环形的阻挡部收容槽110d,环形的阻挡部收容槽110d环绕手柄本体11f的轴向中心轴。阻挡部收容槽110d可收容部分阻挡部42d。弹性部43d以支撑块41d为支撑,将自身的弹力作用于阻挡部42d,使得阻挡部42d抵持在阻挡部收容槽110d的槽壁。阻挡部收容槽110d与阻挡部42d配合,来限制第二控制件14d在轴向移动。当第二控制件14d被误操作时,误操作的作用力无法使阻挡部42d脱离阻挡部收容槽110d时,阻挡部42d会阻挡第二控制件14d在轴向相对手柄本体11d移动,使得外管21d无法相对手柄本体11d移动。当推动第二控制件14d的作用力使阻挡部42d缩入弹性部收容孔140内,阻挡部42d脱离阻挡部收容槽110d,阻挡部42d与阻挡部收容槽110d无法配合,无法限制第二控制件14d在轴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阻挡部42d在弹性部43d的弹力作用下,朝远离支撑块41d的方向移动,来抵持阻挡部收容槽110d的槽壁。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部43d施加阻挡部42拉力,阻挡部42d自身的重力大于弹性部43d的拉力而抵持在阻挡部收容槽110d的槽壁。当推动第二控制件14d的作用力及弹性部43d的拉力共同作用于阻挡部42d,使阻挡部42d脱离阻挡部收容槽110d时,阻挡部42d无法阻挡第二控制件14d在轴向移动。在弹性部43d的拉力作用下,能够减小推动第二控制件14d的作用力。
155.在本实施例中,防误触件40d与手柄本体11d的配合,有如下有益效果。一方面,在第一控制件12d控制穿刺针22d移出外管21d的过程中,能够避免误触第二控制件14d而让外管21d提前覆盖穿刺针22d,影响穿刺针22d穿刺。另一方面,在转动第二控制件14d来调整使外管21d远端变形的过程中,能够避免误触到第二控制件14d而带动外管21d朝背离手柄本体11d近端的方向移动,而使外管21d提前朝背离手柄本体11d近端的方向移动,外管21d远端端面与穿刺针22d远端端面的距离增大,避免第一控制件12d控制穿刺针22d沿着背离手柄本体近端的方向无法伸出外管21d,或者伸出外管21d的长度过短的情形,而影响穿刺针22d穿刺。
15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控制件14d可控制外管21d在轴向移动,也可控制外管21d远端变形。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控制件14d可以仅仅控制外管21d在轴向移动,或者可以仅仅控
制外管21d远端变形。
157.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控制件14d的弹性部收容孔140设置在其远端部。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部收容孔140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如近端部等,以弹性部收容孔140能够容纳部分防误触件40d为准。
15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1,手柄组件10d还包括防误碰件50d,防误碰件50d的结构与防误触件40d结构基本相同。防误碰件50d收容在第一控制件12d。防误碰件50d与手柄本体11d配合,来阻挡第一控制件12d在轴向移动,防误碰件50d用于当误触第一控制件12时,防止穿刺针22d相对手柄本体11d移动。结合穿刺手术过程,其具体的有益效果如下。穿刺装置1d运输到目标位置的过程中,或者转动第二控制件14d使外管21d的远端弯曲并朝向待穿刺位置(如卵圆窝等)的过程中,防误碰件50d限制第一控制件12的轴向运动,避免误触到第一控制件12,让穿刺针22d提前伸出外管21d而刺伤病人。
159.在其他实施例中,防误碰件50d可以省略,仅仅设有防误触件40d。
160.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控制件14d中的防误触件40d的阻挡作用,大于第一控制件12d中防误碰件50d的阻挡作用(例如,防误触件40d中弹性部43d使阻挡部42d抵持在阻挡部收容槽110d的弹力,大于防误碰件50d中的弹性部使阻挡部抵持在在阻挡部收容槽110d的弹力),这样能够进一步减小因误触到第二控制件14d而移动外管21d的风险,同时在实现防误触第一控制件12d的基础上,减小第一控制件12d轴向移动的阻碍,便于推动第一控制件12d来控制穿刺针22d移动。
161.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控制件14d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弹性部收容孔140。防误触件40d的数量与弹性部收容孔140的数量相同,分别收容在每个弹性部收容孔140内。多个防误触件40d可增加第二控制件的40d的防误触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防误触件40d中,其中相对的一对防误触件40d关于穿刺装置1d的中心轴线对称。这样设置可以使得多个防误触件40d对第二控制件14d的限制作用分布对称、均匀。
162.在其他实施例中,收纳部140可以为第二控制件14d的部分内表面向外凹,形成弹性部收容槽140。弹性部收容槽140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且与防误触件40d的数量相同。弹性部43d收容在弹性部收容槽140内,部分阻挡部42d收容在弹性部收容槽140内。弹性部43d连接在该弹性部收容槽140的底壁与阻挡部42d之间。
163.在其他实施例中,收纳部140可以为第二控制件14d的部分内表面向外凹形成环形槽140。环形槽140在第二控制件14d的部分内表面内凹形成。一个或者多个防误触件40d间隔设置在环形槽140上。支撑块41d固定在环形槽140的槽壁,弹性部43d收容在环形槽140内,部分阻挡部42d收容在环形槽140内。弹性部43d连接在该环形槽140的底壁与阻挡部42d之间。
164.在其他实施例中,防误触件40d可以仅仅包括弹性部43d和阻挡部42d,以防误触件40d能够实现限位作用为准。
165.在其他实施例中,手柄本体11d可以不包括阻挡部收容槽110d。阻挡部42d在弹性部43d的作用下抵持手柄本体的外壁,阻挡部42d与手柄本体之间的摩擦力限制第二控制件14d移动。
166.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23,防误触件40d呈中空的管状。防误触件40d具有弹性。防误触件40d的材料可以为硅胶。第二控制件14d的部分内表面向外凹形成环形的容纳槽141。
防误触件40d固定于容纳槽141。部分防误触件40d显露于容纳槽141外,并抵持手柄本体11d的外壁。第二控制件14d在轴向活动的过程中,防误触件40d与手柄本体11d之间存在摩擦力,摩擦力阻碍第二控制件14d移动。当误触到第二控制件14d的作用力,小于防误触件40d与手柄本体11d之间的静摩擦力时,第二控制件14d保持静止。当作用于第二控制件14d的作用力使得第二控制件14d移动,防误触件40d与手柄本体11d之间的摩擦力起到缓冲第二控制件14d移动的作用,避免第二控制件14d移动的速度过快、及第二控制件14d控制的外管21d移动速度过快。
167.在其他实施例中,外管21d可以与第二固定件15d、第二控制件14d一体成型形成外管件(图未示)。防误触件40d与第二控制件14d连接。防误触件40d限制整体外管件的移动。
16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6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